观《兵临城下》有感

透过宣传,读懂价值观

——观《兵临城下》有感

《兵临城下》,一部改编自威廉〃克雷格19xx年同名纪实小说的电影,影片用影像和声音诠释了这场“二战”中最惨烈的战争,导演试图凭借时空拉开的距离获得景深,为观众呈现这史诗性的一幕。而今天让我们撇开历史本身,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谈谈影片的艺术表现及影片的价值观。

这部反映“二战 ”期间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史诗性巨作以宏大惨烈的战争场景,真实而艺术地展现了斯大林格勒战役期间,生灵涂炭的战争场面,和大爱无疆的人间温情。影片叙述了苏联神枪手瓦西里〃扎伊采夫和德国超级狙击手康宁格少校之间的猎杀决斗,并穿插描述了瓦西里和女战士塔妮亚、政治委员丹尼洛夫之间恋情纠葛。

下面就让我们从电影情节及电影本身来读读宣传,探讨下宣传中的价值观。

电影情节中的宣传

从某种程度上说,影片所讲述的情节内容完全可以看做是一部传播学教程,它形象地展现出了传播学中宣传的诞生,及表现方式。战争地爆发,使宣传应运而生,初露头角,并逐步在战争的洗礼下发展完善。

两军交战,双方在枪林弹雨之外,都加速运转着自己的宣传机器,打起了精神世界的大战,欲不战而屈人之兵。大量的印发各种传单,激励将士们坚决地走向为国戎疆的战场;充分利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开展宣传战,使用广播铺天盖地的拉开心理战线;扰乱敌方战斗意志,开展反战宣传;不惜重金塑造战争偶像

提升军队士气等等。

影片中浓墨重彩地讲述了苏军塑造战争英雄瓦西里的故事。狙击手瓦西里深受政委丹尼洛夫的赏识,政委在赫鲁晓夫面前极力推荐他,并通过军报媒体的大肆宣传,最终把这个来自乌拉尔山的牧羊人塑造成了名声大噪的苏联英雄,使他成为激励全苏维埃奋勇抗争,决战到底的精神标志,直至战争胜利。至此英雄神枪手的神话被完整地制造了出来。

通过影片我们不禁学习感叹到,这就是宣传的力量!

电影本身也是宣传

同样的,让我们跳出影片的情节来观察电影本身,我们不难发现,其实电影本身也正是一种强有力的宣传手段,一种传播思想,传播价值观的直观媒介。

《兵临城下》是一部美国电影,这部来自好莱坞的大片在今天看来,无论是场面制作、还是拍摄艺术水平上都达到了相当的高度,从电影艺术角度讲,可谓是“二战”电影中的精品。

对经典历史题材的运用,贯穿全片的两军顶级狙击手之间的巅峰对决,惊心动魄,张力十足;对当年情景的再现,波澜壮阔的场景,残酷血腥的战争,无路可退的绝境,义无反顾的牺牲,从电影一开始,就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了斯大林格勒战役的惨烈,宏大血腥战争场面强烈地震撼了我们的心灵。

只有人性的东西才能征服人心。通过这些震撼心灵的影像,电影从正面诠释出了主题:战争是人类肌体上流血伤口,是吞噬千千万万生灵也喂不饱的猛兽。

但是,无法忽视的一点是,这是一部纯粹按照西方人的眼光拍摄的,反映

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卫国战争的电影。由于意识形态的差异和敌视,西方导演让雅克〃阿诺对苏联卫国战争期间的军民生活做了毫不客气的揭露,更对苏联军队的英雄制造模式进行了露骨地嘲讽。

影片中那些大腹便便、脑满肠肥的上司;那种只注重表面功夫却不脚踏实地的官僚风气;还有那些像驱赶牲口一样逼迫士兵冲锋陷阵,却没有得力指挥的军队……比比皆是。饰演赫鲁晓夫的鲍勃〃霍斯金斯也非常卖力,形神兼具,把赫鲁晓夫展现成一个小丑形象。可见冷战后的美国对苏联仍然没什么好印象,对中国也是充满复杂情绪,所以电影中的许多中国人也是常常显得古怪而愚蠢。

影片表现出的种种,让我们在观影之余能够深切体会到导演对于社会主义的理解和对于人性的感悟。

分析影片我们不难发现体会到,这就是宣传的导向作用!

综合信息,建立客观的价值观

苏联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披荆斩棘的开路人,共产主义社会时间桥头的寻找

者,对像我们这样国家的一代知识分子来说,“苏联”等同于热血青春的标记。

在反法西斯的战役中,苏军的胜利绝不是光靠像瓦西里这样的神枪手造就的,毕竟,这样的人不多;也绝不是像电影里展现的那样靠人肉战术,没有战略配合、没有组织进攻的。“已知天定三分鼎,犹竭人谋六出师”。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是反抗侵略反抗压迫的光荣战役,是各国的配合作战,是决战的较量,是正义的胜利。

当然了,影片对社会主义国家“集中力量办大事”,和精神宣传的理解和表

现还是有一定深度的。而作为观众的我们,面对这样有强大直观力量的传播媒介,我们更应该谨慎地看待它所展现宣传的有主观色彩的一面,结合历史的角度审视。秉持一份真实客观的价值观。

毫无疑问,宣传作为传播学中最直接有力的工具,从古至今就被统治阶级所利用,愚黔首以安天下,统一思想,凝聚意志。在社会主义国家,同样是一些掌握话语权的人们在导向着社会的舆论,影响着我们的思想。所以要“透过宣传,读懂价值观”,我们在尊重集体,服从组织统一安排领导的同时,也不能丧失自我内心衡量事实的客观准则。

 

第二篇:兵临城下

《决战要塞之兵临城下》观后感 学院:国际经济贸易

美丽的花园中,人们翩翩起舞,镜头掠过的全是甜美的笑容,在这个午后,人们享受着自己的生活,一个军官跟他的家人拍了一张合影,留下美好的一瞬。一切都那么祥和,如果没有看标题,你会以为这上演的是一个宁静小镇的爱情故事呢。这就是根据第二次世界大战苏德战场最初的经典而残酷的战役改编成的电影《兵临城下之决战要塞》的开场。 布列斯特要塞是连接华沙-莫斯科的交通要道,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跟随着主人公的视野我们慢慢的进入布列斯特要塞。所有的人都微笑着跟主人公打招呼,一切都是那么温暖!与这祥和的一切格格不入的是加夫里上校的忧心忡忡。他被带去盘问,为什么要在驻军中制造恐慌。他反问道,你没有想过德军来袭吗?驻军八千,全部拖家带口,假如德军来袭,根本就无力抵抗。短短的几句对话,为剧情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至少战争的硝烟还没有燃烧到这里,人们依然快乐的生活,看电影,谈恋爱,仿佛战争并不存在一般。

深夜,人们已经酣然入睡,突然,飞机的俯冲扫射伴着铺天盖地的炮击撕裂了低沉的天空。战争来临了,一切猝不及防,没有任何的防备。意识到的时候,就只见身边一片狼藉,尸骨遍野。在成群的坦克和装备精良的德军围攻中,8000名英勇的苏维埃红军在武器短缺、建制混杂、牺牲巨大的情形下,坚守信念、捍卫祖国,以血肉之躯于弹丸之地牵制了数十倍于自己的德军兵力达三十天直至全部阵亡。

影片以红军小学员的视角,向观众呈现了这场苏德战争史上交战时间之长、红军战士之勇敢顽强、战斗场面之为“惨烈悲壮”的真实场景!在烘托宏大主题内涵的同 时,激战场面扣人心弦,空袭、爆炸、火炮、坦克重机枪、火焰喷射器,加之大量烟火、音效、特技的运用,战争大片所包含的元素精彩呈现,视听效果空前震撼人心! 姓名:刘青 学号:20111276

古人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要塞的人们虽然都在等待着战争,但是却没有做好真正迎接战争的准备,在侥幸的乐观当中,他们没有做任何的防备,这场战争的失败已成必然。这是人们经常犯的一个错误,虽然有很多听闻,但是当一件事情真正的在自己身上发现之前永远意识不到事情的严重性,更愚蠢的是,人们会把那些有远见的人的话当做是危言耸听而置若罔闻。

回过神来,要塞已经变成一片废墟。几个军官渐渐稳住神,此时他们是恐慌的人们的精神领袖,他们必须冷静下来带领人们战斗,士兵在战争来临的时候是不能够退缩的。于是,几个战斗的队伍渐渐形成,一场民族捍卫战开始展开。由于前期的疏忽,此时要塞的人们已经处于很被动的状态,敌方的部队一批一批的涌来,身边的人纷纷倒下。人们愤怒了,开始殊死一搏。此时除了战斗已经没有其他的选择了。战争是血腥的,残忍的。置身其中,你只能起身战斗,不然就只能死在敌方的手上。

也许刚开始他们犯了错误,没有提防德军的偷袭,但是,此时他们却是捍卫祖国的英雄,毫无畏惧,只为保卫家人。其实,很再多时候人们的能力远远超出自己的想象,在困难真正来临的时候,只要自己不畏惧,不退缩,你所能做的就超出自己的想象。此时的人们就只有一个念头,保护家人,保护朋友,保护亲人(保护国家似乎太虚了)。这股力量给人们勇气坚持到最后一刻。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人们还是给了敌人狠狠的一击。虽然最后还是失败了,但是我想,人们是不会后悔的,因为如果投降做了俘虏,苟活一时,却能后悔一世。影片中还有几个让人无法释怀的镜头:1. 政委站在桥头,大声喊的那句趴下 !

2.小男孩住的那栋楼里,万尼亚要她老婆去窗口看情况,开枪杀死了老婆,然后自杀。

3. 养马的人在战争来的时候,放了所有的马,含泪结束了一只重伤的马的生命,最后死在马背上,被拖回了当初玩耍的河边。

4. 带着狼狗的战士,把水喂给军犬喝,最后和军犬一起牺牲了。

5.送胶皮的引爆手榴弹,和女朋友死在了一起。。

战争,来了,走了,一切平息之后留下的只有悲伤和承重,以及存活者的反思。战争中没有赢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