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面面观

《设计面面观》,是一部关于工业设计的纪录片,来自 Gary Hustwit,即今年掀起一片字体热的纪录片 Helvetica 的制作人。Objectified 将纪录这些世界最具影响力的设计师的创造流程,观察他们的设计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通过我们身边的东西来思考我们是谁,我们将去向何方。这些设计师包括:

aolaAntonelli (Museum of Modern Art, New York)

Chris Bangle (BMW Group, Munich)

Ronan &ErwanBouroullec (Paris)

Andrew Blauvelt (Walker Art Center, Minneapolis)

Anthony Dunne (London)

Naoto Fukasawa (Tokyo)

IDEO (Palo Alto)

Jonathan Ive (Apple, California)

HellaJongerius (Rotterdam)

Marc Newson (London/Paris)

Fiona Raby (London)

Dieter Rams (Kronberg, Germany)

Karim Rashid (New York)

Alice Rawsthorn (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

Rob Walker (New York Times Magazine)

and more participants TBA

现在你通过 Objectified 的网站预先了解一些相关信息,背后故事等。

A feature-length documentary about our complex relationship with manufactured objects and, by extension, the people who design them.

《Objectified》(《设计面面观》),是一部关于工业设计的纪录片,来自Gary Hustwit,即2010掀起一片字体热的纪录片Helvetica的制作人。作为一部长篇的独立纪录片《Objectified》关注的是隐藏在物体之下的创造力,范围从一把牙刷到科技仪器。

《Objectified》将设计师们的创造流程铺现在眼前,他们包括:纽约现代艺术馆馆长Paola Antonelli、慕尼黑BMW首席设计师Chris Bangle、巴黎兄弟设计组合 Ronan &ErwanBouroullec、美国明尼阿波利斯市Walker艺术中心平面设计师Andrew Blauvelt、伦敦Royal College of Art教授/交互设计先锋Anthony Dunne、日本产品设计师深泽直人(Naoto Fukasawa)、加利福尼亚州Palo Alto市IDEO设计公司、加利福尼亚州苹果工业设计部代理主管Jonathan Ive、鹿特丹设计师HellaJongerius、英国伦敦设计鬼才Marc Newson、伦敦Royal College of Art互动设计系导师Fiona Raby、德国科隆堡工业设计师Dieter Rams、纽约设计师Karim Rashid、《国际先驱报》设计批评家Alice Rawsthorn、纽约Smart Design设计公司、《纽约时代杂志》记者Rob Walker。

Objectifield是Gary Hustwit拍摄的关于工业设计的纪录片,这部只有1小时15分钟的纪录片通过采访各地的设计师,通过他们的口述记录了大量的信息,从早期工业设计的特征标准化,批量生产,到如今的普遍的个性化/情感化需求,可以说是一部工业设计的思潮漫游。

由于Gary Hustwit在剪辑中建立的晦涩的逻辑,及每个设计师在表达和传递观点的不同风格,使得这部影片不少地方都晦暗不明,回去之后再回顾了一遍,试着树立影片的观点脉络。

1、亨利·福特:每样物品都有一个故事,只要妳知道如何解读

当设计充斥了我们的生活的时候,我们却常常忘记这些随手可及的“物品”都经过深思熟虑的设计,人们所看到的物品的背后,都凝聚着设计师对于特定环节/过程的深思熟虑的思考。

2、设计与人

Dan formosa说:“设计和顾问工作的本质是对于人的关注,设计关心的不是标准人,而是极限的人,一旦确定了极限,中间就好解决了。”

Dan是IBM第一款个人电脑的设计者,同时也是SMART设计工作室的联合创始人。

Dan说出这句话的时候,我是迟疑了一下,因为这和我个人的设计方法恰恰相反的,我常常是在为标准的用户设计,而在此基础上兼顾极限情况下的处理。因为这种方式常常能为你的大多数使用情景建立起更舒适和方便的使用。

但我在思考这种设计方法是否和特定的设计对象和面对的用户相关,对于传统的工业设计所面对的常常是大众消费市场,为了保障设计的普遍意义的舒适度,才必要寻找各种极限值,在不产生冲突的情况下得出的阈值也是能够更大范围的舒适度区间。对于这一点,我并不确定。

3、好的设计

Dieter Rams(来自德国的工业设计大师,苹果的Ive的不少设计深受其影响)用了一连串的形容词来试图对好的设计进行定义(其还有另外一个版本,略有差异):

o 创新

o 实用

o 美

o 易于理解

o 诚实

o 不显眼

o 耐用

o 细节

o 环保

o 尽可能少的设计

对于这些好的设计的定义或许难以精确,但在设计师群体中往往都会引起共鸣,这些美妙的词汇往往以一种难以企及的光辉照耀埋首在细枝末节的我们,我们对于设计的评价太单薄了,太草率了。

在不同的时期,人们对于好的设计的倾向性会有差异,比如Garbino在提到设计与现代社会的环保问题时提到,为什么我们要生产那么耐用的产品,如果一个产品的使用周期较短,那么是不是可以考虑一些不那么耐久的材料?

4、设计的视野

苹果的帅哥设计师Jonathan Ive在提到Imac的设计时说:“我们不断推动自己尝试着搞明白,我们能否用一个部件来取代那六个?……这并不是在设计一个产品,而是在重塑制作流程!”

这两句话让我挺震撼的。

不得不承认,我们对于设计的理解往往太片面和狭隘了,一方面由于我们自身工作的局限性,另一方面则是环境驱使我们更加低头关注脚下的土地,所以我们很少能看到设计师在面对更宏大场景时应该起到的作用。

完善的设计总是从整个流程出发,而不是仅仅在设计环节

5、设计的进化

“新一代的产品,形式和功能可以完全无关,一个未经提示而完全不知道为何物的物品,这让我们意识到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非实体文化的时代,设计大量紧冲突”

电子工业改变了一切,传统的通过形式表达内容,通过机械传动来控制的方式被芯片强烈改变,这给新时代的工业设计带来颠覆,也带来挑战。人们对于物品的使用不能再基于传统的形式与内容的对应关系,而新的模式是什么,也许是象征,也许是全新的人与物的关系。

正如Garbino所说,“我们在技术上走的如此之远,却又偏执的不敢承认自己正生活在革命当众。想象一下,我坐在笔记本钱,正要出门,我该做什么,找我的马和车吗?”

——我们对于功能与形式的思维惯性使得我们不断回溯,为什么汽车的刹车要用脚,为什么电脑需要键盘?

6、设计情感化

那些你感觉最重要的产品,才经得住时间的考验。

“我父亲经常做的椅子,母亲的花瓶”,凡此种种从物品中得到的故事才是使得物品和我们紧密不可分割的原因。因为在那件物品上你投射了额外的情感,也使得物品超越成为生命的一部分。

物品与历史,与人文和情感的结合,使得物品具有更多额外的人文气息。

就如vitra看似随意缝在沙发上的扣子,让它增加手工艺的细节——这正是通过设计使得产品和使用者沟通的时刻。

7、设计与商业

设计不是为了福利而存在,在商业社会,设计被普遍作为产品的附加值存在,这也使得设计和精英主义被合并了,远离了设计民主化的文化土壤。

8、个人意识的觉醒

纪录片中宝马公司的前设计总监说,“车反射着你想要从它那看到的情感能量,产品具有情感真实性,强烈的反映出它为何物。”或许这句描述抽象了些,其想表达的是在一个趋于个性化的时代潮流中,设计要被迫面对的不是大众需求,也不是大批量生产的需要,而是每个个体的内心诉求。我们购买的东西,真正的受众正是我们自己。没有人在乎你带着蓝框或黑框的眼镜,而恰恰是我们从这些物品上看到我们自己的形象,我们购买的是我们自己——我们消费和购买是因为他们本身能够反射出我们的强烈的个人信号,那就是我应该拥有的!

那些有意义的东西真正的反映了真实的你,你的个人点滴,只讲给你自己的故事,因为自己才是唯一要紧的听众。

9、设计与可持续性

设计师为已经拥有太多的人来设计,由此而产生的生产过剩,却未能惠及大众。可持续性不仅仅是使用一些环保材料,它需求对设计的每个环节重新打造。设计不仅仅是界面,也不仅仅是互动方式,而且包括整个的流程的建立或改造。

10、设计师的未来

设计师在将来将成为策略制定者的参谋,为任何想要在高深的,难以表达的意念与显示以及与人之间建立关联的人们服务。制作和设计的工具将被开放给每个人,设计的个性化将彼此联结在一起。

 

第二篇:如何设计APP——手机应用面面观

APP小调查

一、 关于APP

随着智能手机和各种移动终端设备的普及,APP作为第三方智能手机应用程序,现已逐渐把我们带入一个习惯使用APP客户端上网的时期。APP成为一种萌生的盈利模式,它开始被更多的互联网商业大亨看重,均拥有了自己的APP客户端意味着一方面可以积聚各种不同类型的网络受众,另一方面能通过使用者下载厂商官方的APP软件对不同的产品进行无线控制通过APP平台获取流量。

目前APP的获取方式很丰富,可在几大智能设备厂商相应系统所提供的应用下载商店,如App Store、Google Play Store…来获取;当然也能从智能应用下载网站上搜罗各种APP软件;也可通过像豌豆荚、91这样的助手型软件来获取APP等等。面对一个平坦、开放的世界,各类资源平台也在致力于把信息呈现的简单、精彩,以吸引大众的关注度、下载量。

二、 APP的分类

目前,各种APP应用层出不穷,其数目可称之为铺天盖地。在各种

如何设计APP手机应用面面观

1

应用搜罗的平台上,海量的APP应用被大致分为几大类:系统工具、影音娱乐、网页浏览、办公阅读、社交通信、生活百科、购物缴费。每个大类下又能海含众多小类别,其中一些应用软件功能类似,但都在设计与使用上有着差异,根据大众的喜好我们能挑选适合自己的APP软件。

三、 受用率高的APP成功在哪里?

正如上文所说,随着大众对于APP从了解到适应,再到如今生活已与各类APP息息相关,这些使用经验与分享促成当今在几大APP软件分类下,都有几款知名软件博得了大众普遍的信赖与喜爱。它们位居下载榜榜首,几乎存在于每人手中的智能手机上,它们的存在使得一些小众、新兴的APP软件难以崭露头角,它们庞大的运营体系与设计思路已被大众所适应、也就成为其他APP开发设计者参考学习的方向。据调查,在应用市场上,一个APP应用软件吸引用户的关键时间只有几秒钟! 超过8成用户根据第一印象的好坏决定用不用该APP;将近半数的用户会因对该APP的体验不够好而放弃使用,5成多的用户会因注册/登录过程复杂而选择放弃。从中我们能了解到一些好的APP普遍具有的素质和APP在开发过程中最需注重的方面。

1、准确的产品定位

如何设计APP手机应用面面观

2

移动平台是一个战场,想要在众多产品中博得用户的关注首先要考虑您的创意是否有人做过,如果有类似的app,那就要多多考虑,争取超越并且有一些独特的优化设计在其中。

图:APP各类数量分布

在多样的APP

如何设计APP手机应用面面观

如何设计APP手机应用面面观

定向选择中为产品做决定,一方面进军市场占有量极大的阅

3

读浏览、影音娱乐类,意味着大众普遍的喜爱与关注,却面临着强大、众多的竞争者。而为产品定向在一些生活细节的助手类APP应用上,更易找到突破口,开发独有特色的应用软件。

2、简介的产品设计

定位,进行产品基本功能的设计,包含移动中使用场景,图标,显示文字等。 其中,各个界面之前切换方式很重要,称为APP功能穿越,设计时需要考虑进去。在APP使用界面上,提倡有质感、有仿真度的图形界面,要让APP的界面设计尽量接近用户熟悉或者喜欢的风格,在配色和图标上可以下足功夫。又由于是移动设备的关系,设计在真实、有质感的前提下,要量保持简洁明快,避免放上华丽的图形或其他的信息去吸引用户,我们需要让信息一目了然,不隐晦,不误导。一个让人一目了然的产品设计,呈现在APP市场上,是最直观、最有效的吸引用户的手段,并且几乎对于所有用户来说,第一印象很重要。

3、是否收费与内置广告

据调查,在亚洲,300款最受欢迎的应用的平均下载量约与美国平均下载量相当。对于付费应用而言,这一比例仅为三分之一。如果不算日本,亚洲的这一数字将进一步下滑至六分之一。据AdMob2010

如何设计APP手机应用面面观

年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在全

4

球范围内,约有占到22%的iPhone用户和比例高达49%的安卓手机用户从未下载过付费APP,在中国的情况可能更加不容乐观。

对于中国市场来说,对于APP产品收费并未流行,广大用户使用的都是免费应用软件,应用内收费与各类收费软件一般都选择避而远之。

这样一来,广告的营收就成为各类移动应用程序尤其是免费应用程序的重要收入来源。而说到这个问题,APP内置广告呈现的形式与安排的样式也就成了讲究,放置合理、安排得当、链接方便的广告信息,无论是对用户还是对品牌主,这都是一个双赢的机会。

4、APP能够做到自动转移

现在许多用户都愿意把自己手中的智能手机拿去刷机,以安卓用户居多。而刷机就意味着手机内部APP软件的一次大更新,能否再一次被用户所选择不仅仅在于软件本身的实用性、不可替代性,更重要在于能否自动转移信息到云端,保留用户个人信息的私密性,在保护用户资料的同时保护APP自身,能够在用户更换设备、刷机的情况下做到“不离不弃”。

而所谓的APP自动转移,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在刷机之前自动同步记录用户的所有资料和所有的软件及游戏;

如何设计APP手机应用面面观

5

2.用云同步不暂用用户的宝贵存储空间;

3.内置高强度密码验证功能,防止用户信息遭泄露;

4.支持刷机、更换手机后使用;

5.刷机后自动在新手机中安装之前的APP,自动同步所有资料。

5、流畅的操作体验

抛除APP的吸引因素——定位、设计、界面、价格、品牌;也不考虑APP能否做到良好的推销自保——广告、排行、自我转移、自动更新等因素,能否让用户坚持使用的最重要一点,就是APP的使用过程是否流畅。其中包含APP要拥有简洁明朗的操作指示,面面俱到的细节设计,方便快捷的注册流程,准确强大的搜索引擎,全方位多样化的服务,及时到位的信息供应,精美高质的图片分享,个性化贴心实用的小部件……最重要的是能结合各个社交网络,让用户充分体验当代“SHARE-APP“的强大功能,随时随地分享自己的收获经历。

如何设计APP手机应用面面观

6

“良好的使用体验”已成为APP竞争的标配,但要脱颖而出,“特色信息服务”才是兵家必争之地——即真正解决用户使用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在同质竞争如此激烈在今天,这甚至决定了一个APP是否能留在用户的手机里。

去哪儿无线副总裁谌振宇曾提到:“整个用户的生活和工作越来越碎片化,特别是在旅游这个领域,开始旅游了,不方便去打开电脑,而用智能的设备去获取信息,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手段。而且,无线也有和互联网不同的地方,多出许多功能和优势。”以 “航班起降信息”为例,对于外出旅行者或者接机的用户而言,“航班大屏幕”是一项极为重要的信息,过去我们只能在机场的大屏幕前面等待信息更新,而现在像去哪儿和携程,已经将此功能直接内置到手机APP里面,用户打开手机即可获得这样的资讯,而去哪儿的最新版本,甚至提供飞机“飞行动态”信息,这样的小创新对于用户而言有很大的意义。

一个高质量、受众率高的优秀APP应用所具备的素质,一定是建立在普遍APP所共有的服务与功能上,打出自己独有的优势,别人有的做好做精,别人没有的做专做独,创出鲜明的品牌,为大众所认知、青睐、惯用,从而长久的屹立在APP市场中接收时代的考验。

四、 思考——把用户体验放在首位是APP存活长久之道

随着经济的发展,广大用户对于APP的需求也在日新月异的改变、提高, 作为APP开发者,在开发过程中要避免信息来源单一、泛众需求广度不足,对用户需求的关注流于表面、移动终端特点发掘不足,内容的个性化不鲜明、对用户体验(UI/UX)的关注呈现整体性缺失的情况。

做到关注用户体验,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7

1、为了更好的打动用户、引导用户、增强产品核心竞争力、树立品牌形象,也是解决信息同质化的一个有效办法,APP产品要更多的应用原创信息,亦或是博采各个搜索引擎上最新最快的信息,最能为用户提供有效帮助的信息,并不失自有的特点与关注方向。

2、丰富信息来源。虽然一定程度上精编精具有“降噪”功能,但对广大需求来说略显广度不足。及时、深度、广度是“有质量新闻”的基本要素。移动应用中,新闻信息的数量不少,但由于信息的趋同性大,降低了信息的质量,增加了人为搜寻信息的成本。在这个问题上,APP应用在简化不必要的信息同时,也要把应传达的搜索做精做全,让使用者能在应用中全方位的了解信息,不必再通过别的途径寻找。

3、对用户需求——浏览时间的关注不能流于表面。“运营”理念要深入人心。APP应用对于信息的更新速度远未到“实时”的程度,大部分应用于“晚上九点”和“零点”进行更新,其比重为42.6%和33.5%,这个相较网络媒体应用更低,后者的更新比例分别为64.2%和52.9%。而在“推送”选项中,约三分之二的APP并不具备该项功能。通常,这些都能用技术手段更好地解决,关键还是“运营”的理念。

4、移动终端特点发掘要跟进。APP内容的个性化尚处探索阶段。根据调查发现只有12.2%的APP应用整合了UGC(用户创造内容)。这说明,以“push” 方式输送新闻仍然是手机客户端的主要模式,整合UGC以增强用户对应用的粘度,并未受到大多数媒体的重视。并且目前大部分APP对用户体验(UI/UX)的关注呈“整体性缺失”。虽然技术被认为这已经不是现阶段App开发的主要瓶颈,

8

但是在阅读模式、夜间模式、字号选择、横竖屏显示等功能及用户体验指标上,目前app应用表现欠佳。

5、APP是否具有使用环境的选择项。(据网络环境所处的情况,来调整客户端新闻信息模式的功能),目前在市场上具有这种功能的APP仍在少数,相信不久的将来它也会成为衡量APP设计的一个重要因素。

这样的细节有很多,体现了一个APP产品品牌的关怀与实用性,开发者在思考如何使产品吸引用户的同时更要设身处地的把自己放在使用者的位置进行设计,做到让用户用的顺手、感觉方便、使用舒心、偶有惊喜,这样一个APP也才能渐渐做到深入人心。

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