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河南博物院有感

参观河南博物院有感

博物馆是一座现代化博物馆,里边有许多的文物收藏、陈列展览供人们去参观了解河南的有关历史文化、还有一些科学研究有的文物旁边还配有电脑网络系统、多媒体触屏系统等等。

据有关数据显示,博物馆占地1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7.8万平方米,展馆面积3万余平方米,有19个展厅,是一座国家级现代化博物馆。院区中央为主展馆、东西两侧配厅及文物仓库楼,四隅分布着电教楼、临展楼、办公楼和培训楼等,整体布局结构严谨,取九鼎定中原之寓意,建筑形式新颖别致,气势雄浑,充分体现了源远流长的中原文化特色。整个院区绿草成茵,环境幽雅,馆中有园,园中有馆,展厅内部陈列精致,文物荟萃。河南博物院最重要的大型基本陈列。展览分布在主展馆一、二层八个展室内,据有关数据显示,该陈列总面积3200平方米。展览由序厅、“文明曙光”、“三代辉煌”、“兼容并蓄”、“盛世荣华”、“余光明媚”及观众参与部分组成,汇集河南出土的精美文物约2000件, 河南博物院藏品。

当我们刚由通道进入博物馆,手持着两头巨象的古人铜塑映入眼帘,高达

6.7米,是河南“豫”的象征。一队外籍友人正在气势恢弘的管正中央留念,一种深深的自豪感油然而生,我们博大的中原文化不仅鼓舞着我们河南人,还影响着世界上的人。这里是历史文化的基地和积淀,指引我们用心去认知和思考。 我们按照一定的历史顺序,从第一展厅开始,一直走到顶层的天文地理的奥妙世界。上至夏商,下至民国的东西,都有非常高的收藏价值和观赏价值!看过之后,我对我们的中华历史有了新的理解和认识,也感受到了河南文化的厚重和灿烂。就一些印象深刻的陈列说一下自己的感受。

春秋时期典雅之作

19xx年,包括莲鹤方壶在内的一批钟鼎重器在经历了两千年的风雨后,惊现于河南新郑李家楼村一个普通的菜园内。莲鹤方壶出土后就得到了文物界的关注,为河南博物院第一批收藏品,开启了河南文物事业的先路。壶上有冠盖,器身长颈、垂腹、圈足。该壶造型宏伟气派,装饰典雅华美。壶冠呈双层盛开的莲瓣形,中间平盖上立一展翅欲飞之鹤;壶颈两侧用附壁回首之龙形怪兽为耳;器身满饰蟠螭纹,腹部四角各攀附一只立体小兽;圈足下有两个侧首吐舌的卷尾兽,倾其全力承托重器。构思新颖,设计巧妙。郭沫若先生称道壶盖之鹤,“突破上古时代之鸿蒙,正踌躇满志,睥视一切”。当时,旧的礼制迅速崩溃,新的观念正在形成。表现在青铜艺术上,也正开创一代新风,故郭沫若先生说莲鹤方壶“乃时代精神之象征”。解说员说“鹤”有延年益寿的意思,表达出古人对“鹤”所赋予的含义,也显示了当时人们的一种寄托、信仰。

骨器中最值得一提的是舞阳贾湖裴李岗文化遗址出土的骨笛,有“中华第一笛”之美誉,是中国最早的乐器。它是用鹤类动物的腿骨钻7个音孔制作而成。在第6孔与第7孔之间还有一个用来调节音差的小孔。经测试,用它能吹奏出七声齐备的下徵调音阶。贾湖骨笛不只是中国年代最早的乐器实物,更被专家认定为世界上最早的可吹奏乐器。实验证明,贾湖骨笛不仅能够演奏传统的五声或七

声调式的乐曲,而且能够演奏富含变化音的少数民族或外国乐曲。它的出土,改写了先秦音乐史乃至整部中国音乐史,具有无可比拟的重要地位和价值。它的横空出世,无疑为我们研究中国音乐与乐器发展史。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实物资料。更重要的是它作为罕见的史前神器、作为中华民族必须翻越的从蒙昧走向文明的第一高峰,其对此后闻名于世的中国礼乐制度,土生土长的中国道家教家道教,乃至整个中华文化、文明都有重大影响!不愧被誉为“中华音乐文明之源”。 象牙萝卜、象牙白菜

象牙萝卜、象牙白菜,由整支象牙雕刻而成,用特殊技法为象牙着色。此文物保存至今已有20xx年。两件艺术品造型自然,形神兼备。萝卜由深到浅的红色,直到下端的象牙白非常自然,连萝卜上面的根须,和须上没有洗干净的泥土,都看得清清楚楚。白菜翠绿鲜嫩,形象逼真,叶子脉络清晰,显得生机盎然。趴在萝卜、白菜上的大肚蝈蝈,造型饱满逼真。

武则天除罪金简

金简呈长方形,正面镌刻双钩楷书铭文3行63字,遒美健秀的小楷,刻工高超,线条虚实结合,笔意表达得很到位。长36.5厘米,宽8厘米,厚不足0.1厘米,重233.5克,黄金纯度在96%以上。这是武则天在久视元年(公元700年)七月七日来嵩山祈福,遣太监胡超向诸神投简以求除罪消灾。这是中国目前发现的唯一金简,为研究武则天在嵩山的活动提供了实物资料。

金简被发现后,人们不禁都有疑问:女皇武则天为什么要做这样一个金简?这个金简有什么用?

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里,武则天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采用了不少残酷的手段。然而,在她的晚年,武则天终于为自己在通往权势的道路上所做的事情产生了负罪感,后来听道士胡超说,做一枚金简把自己的罪过刻在上面,投到嵩山,祈求天神原谅自己的罪过,便可除却在人世的罪孽。武则天仿佛抓住了救命稻草。公元700年,77岁的武则天在嵩山顶峰做法事,向上天参拜赎罪,之后派胡超将金简抛在了嵩山的最高峰峻极峰上。

这不仅又使我想起她的无字碑,这样的一代女皇也有不为人知的忏悔和宽阔胸怀,。已然这样的一生,任后世评判。

清明上河图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北宋风俗画作品,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绢本设色,是北宋画家张择端存世的仅见的一幅精品,属一级国宝。生动地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城市生活的面貌,这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 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画卷中,画中主要分开两部分,一部份是农村,另一部是市集。画中有814人,牲畜83匹,船只29艘,房屋楼宇30多栋,车13辆,轿8顶,桥17座,树木约180棵,往来衣着不同,神情各异,栩栩如生,其间还穿插各种活动,注重情节,构

图疏密有致,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的变化,笔墨章法都很巧妙,颇见功底。

它描绘的是汴京清明时节的繁荣景象,是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通过这幅画,我们了解了北宋的城市面貌和当时各阶层人民的生活。

只是馆藏只是仿制品,希望有机会可以去开封看到真品,更加深刻的品味一下明清时期的文化底蕴和生活背景。

我参观《河南博物院》时注意到这样一个历史文物断层问题,即前8000---4000年的史前文物有石器和陶器,解说词说是母系原始社会时代。但是接下来的历史文物都是公元前1600年往后的。这中间相隔了400年之久。博物院没有这一历史阶段的文物展出。为什么?很希望可以得到详细的讲解,源远流长的中国历史需要我们去了解、去传承。

中国近代史

学院:林学院

学号: 1002109051 专业:艺术设计 姓名:张琰琰

 

第二篇:游河南博物院之有感

游河南博物院之有感

迈进河南博物院的大门,一股厚重而浓烈的历史气息扑面而来。在这座呈金字塔形的朴素建筑里,展示了中原文化上至史前时代,下至明清的方方面面,让人为之惊叹中原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

中原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勤劳的史前中原先民创造了古老的黄河文明。此后不管是伏羲、燧人、神农的三皇时代,还是在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五帝历史时代,甚至一直到北宋时期,河南都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发端之地。河南这块古老的黄土上都书写了厚重辉煌的中原文化,奠定了中原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重要的地位。甚至有专家称,没有中原文化就没有中国文化。作为中国文化母体文化的中原文化在文学、戏剧、科技、医学、音乐、美术、建筑等与文化有关的领域都曾经在中国和世界引领数千年。

中原文化更是中国文化的根脉。中原文化和河姆度文化、良渚文化、红山文化、巴蜀文化等文化共同孕育了华夏文化的文明。而这些创造中华文明的多源头文化中,由于中原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统治阶级所赋予的政治经济中心等诸多的原因。更主要的是中原文化的水平质量之高,不得不让中原文化在海内外形成了其在中国文化史中几千年处于主导地位的共识。而中原文化也确实是中国文化的摇篮。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

在河南博物院里可以看到出土的各种各样的磨制石器具,表明了河南原始农业发展,已经有相当高的水平。同样在裴李岗文化遗址之后出现的河南的仰韶文化则在中国史前的历史上书写了浓重的一笔。而郑州市发现的大河村遗址堪称仰韶文化中最靓的明珠,是河南在中国文化历史上的一座丰碑。此外龙山文化遗址、二里头等文化遗址都展示了河南在古代的辉煌文化。

“豫州居天下之中,得扶舆秀杰之气,钟灵独厚,而河洛尤为万世文字之祖”。“河图洛书”作为中华文化,阴阳五行术数之源,更是中华民族文化开端的标志。最早记载河图洛书的《易系?辞》云:“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河图”是中国最早的图画。学者称河南是中国美术的发源地。此外夏朝历法的出现,商朝文字的出现,则开辟中国万世文明的基业。然而中原文化的重大发展是在夏朝到北宋这三千多年的时间里,它奠定了中原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根脉的地位置。

民族风格、历史文化、时代神韵于博物院中融为一体,让人不禁感受到了辉煌灿烂的中原之气。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