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网络》 观后感

不做偏执的天才,只做“健全”普通人

——影片《社交网络》观后感

这部电影我看了两遍,事实上并不是因为我认为他如何精彩而吸引我看了两遍,只是看过一遍后,我实在写不出一篇1000字的观后感。也就是说,初次看完,我并没有体会到老师所说的震撼。

由于第二遍看完该片事先对该片的风格没有任何了解,在看第一遍的时候甚至有点跟不上影片的快节奏,很多细节的地方都没有弄清楚。心里总有一些“奥斯卡电影也不过如此”念头,另外,对该片有一些初步的感受:

第一,就直观视觉体验来说,作为获得三项奥斯卡奖的电影,该片算得上是能够给人“精彩”的感觉,快速的台词,交错的情节,精雕细琢的细节,到位的表演,包括片中外形年轻靓丽的男男女女,似乎都在提醒观众:这是一部很“cool”的电影。

第二,通常类似该片的传记类影片都会让人着迷于主人公让人惊叹的成功之路;但是在这部影片中,最吸引我的并不是马克怎样成功的部分,也许是因为这已经是一个广为人知的真实传奇。更主要的是,我也并不认为影片的主题在于此,而具体是什么,我头脑中也只有模糊的概念。

第三,当我看到影片的最后,主人公马克一遍又一遍的刷新艾瑞卡的FACEBOOK主页,我脑子里蹦出的第一句话是:艾瑞卡说的没错,马克就是一个混蛋。

当我第二遍看完此片,则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

前面已经说过,我认为影片的主题并不在于向人们宣扬主人公的成功之路,像诸多的励志片一样去塑造一个传奇的奋斗英雄,也就是说,该片并不是一部励志影片。不同的人对影片的主题可能都有自己的理解,我也从不同的侧面进行了考虑:比如主人公对于梦想的坚持和执着,以及他的天才和远见;比如主人公的在利益(或许应该是事业和理想)和友情之间的挣扎选择。

其中我偏向于认同后者。在马克的创建FACEBOOK的过程中,多次与其“挚交好友”爱德华多发生分歧,以至于一些严重的冲突,但是马克都毫不犹豫的坚持了自己的意见。当然,事实证明马克是正确的。在诸多的冲突中,马克也并不是毫不顾忌他们的朋友情谊,在他把爱德华多的大名写在网站首页,当他对爱德华多说“I need my CFO”,我愿意相信他并不是出于虚伪。然而他独自前往加州,和西恩·帕克合作,都没有与他的CFO商量过,把他“落在了后面”;

- 1 -

尽管他也认为西恩对爱德华多冻结账户的报复太“过分”,但是他并没有反对和阻止,甚至面对爱德华多的愤怒,他显得尖刻而无情。在马克与好友的冲突中,马克常常没有很好的解决办法,但这不能说明他不珍惜他们的友情,相反的,观众能够感受到他内心的挣扎。

该片不是励志片,主人公马克也不是英雄,如我前文所讲,他甚至就是艾瑞口中的“asshole”。如此一来,这个形象反而显得更加真实、有血有肉了。天才常常表现出某些方面的偏执,并且和普通人一样,他们也存在着某些方面的缺陷。马克的缺陷,首先体现在他总是不能用恰当的方式处理他的人际关系,在不经意间,那些尖刻的语言就从他的嘴里蹦出来,即使那并不是他的本意。所以和他相处的人会觉得太累,这也是女友离他而去的原因;同时他也不善于道歉,面对爱德华多失望愤怒的脸,他能做的是让他更加伤心愤怒。这也就是他为什么始终孤单,没有女友,最后也失去了“唯一的朋友”。

另外,马克似乎在道德上都是有着缺陷的,且不说他是不是真的盗用了双胞胎兄弟的创意,马克没有履行与他们合作的承诺明显是有失诚信的,而且他也没有告诉她的好友爱德华多他所接受的委托。在看到FACEBOOK上线时,双胞胎兄弟那种被欺骗感和愤怒感是完全在清理之中的,当然,其中也有马克所表述的原因:“他们不是因我窃取知识产权而告我,他们告我是因为他们人生中第一次事情没有按照他们想象的那样发展。”马克没有阻止西恩对爱德华多“过分”的报复(删除主页上爱德华多创办人之一的身份,将其股份稀释至原来的十分之一)并且冷言相向,也是十分“过分”甚至残酷的。当然,在他偏执于自己的事业和理想的时候,或许就顾不得那么许多了。

可以说,在现实中,马克在社交上是笨拙甚至失败的,也许在很多人的眼中,这个计算机很牛的家伙,是个自负的混蛋。然而,上帝关掉了这扇门,为他打开了另外一扇窗。在网络世界,他成为了社交的主宰,他创造了新的社交方式。在社交网络这个“俱乐部”中,他是主席,决定着游戏规则。在片中可以多次看到马克在现实中受到刺激和启发而激发了他关于FACEBOOK的灵感。在现实生活中他谈不上有什么社交技巧,然而他却能洞察出网络社交与现实社交的相似和互补,这种“犀利”不能不说是一种天分。

在影片的最后,马克接受了女律师关于同意赔偿的建议,而且向艾瑞卡发出了“好友申请”,我们知道他理解了女律师的话:“你不是一个混蛋,你只是太努力地去做一个混蛋”;也知道他决定不再做一个混蛋。无论如何,让我们祝福这个“自负的混蛋”通过艾瑞卡——包括爱德华多和其他人——的“好友认证”,从此不仅是社交网络中的王者,也是现实生活中心智健全的普通人。

- 2 -

最后,从影片中梦幻般的成功之路醒来,不少人会开始感叹自己生活的平凡普通。然而,像马克那样的“天才”是十分少见的,他的天赋才能已经很“稀有”,最后的成功更是需要各方因素各种机遇,显然,他的经历是不能复制的。我们的问题在于怎样发现和发展自己的天赋。我理解和佩服他,但是我并不崇拜和羡慕他,我也不认为他可以被称为“成功”的榜样,毕竟,用名气和财富衡量成功显得过于狭隘。

- 3 -

 

第二篇:社交网络观后感

《社交网络》观后感

在全球207个国家拥有5亿用户,250亿美元的市值,世界上最年轻的亿万富翁,《社交网络》正是讲述了这位facebook的创始人的成功之路。大卫.芬奇却将这个关于看上去有点枯燥的IT宅男故事讲的有声有色。

本片最出色的构思在于创业的传奇其实只是背景,镜头审视的是一个天才永远寂寞漂泊的内心,这眼光带着几许讽刺和悲哀。马克创造了facebook帝国,建立了一个无需邀请函的超级club,打造了庞大的社交网络,帮助人们在虚拟世界中更加接近,然而他本人却是一个没有社交的人。他没有办法与任何人建立长久稳固的关系,无论爱情还是友情,他并不是那么在乎金钱,但是他也不会轻易认输,因为在他的内心深处,他相信自己是世界之巅上的唯一人。孤独,是一种必然,他偶尔也幻想做出改变,可是那只是让他更无所适从,他已经习惯孤独,人的心思和情感太难捉摸,不像数学公式和计算机程序那样步步准确,于是,他宁愿选择后者。

爱德华比马克更能够代表这个时代的常态,是现代人的代表,像钟表一样准确而稳健,马克会铤而走险,不成功则成仁,爱德华则会把前后的路都铺垫好。他做事情一丝不苟,永远中规中矩,就算不大红大紫,也会小有所成。。在facebook成功之前,马克坐冷板凳,而爱德华一直是哈佛的新宠儿,他的家境不如划艇双胞胎显赫,也属中上阶层,从他对马克的慷慨能够看出。他比马克更能够融入主流,如果不是与马克成为好友,他会一直这样稳步走下去,成为一个普通的成功人士,而不是一个著名的失败者。

影片中的马克?扎克伯格首先是个电脑天才——课堂上那么难应对的程序处理他心不在焉地就三下五除二解决了,这世界上简直不存在能难倒他的问题。马克的形象并不书呆子气,但他语速极快,每句话都信息量巨大,不全神贯注根本无法跟上他的思维节奏。尽管电影一开始马克就对女友不断表达他对哈佛学生俱乐部的仰慕之情,竭尽全力想要成为其中一员,但在之后的正面交锋中,他却都能散发出一种不卑不亢的王者之风,有种浑然天成的自信。

这样的一个高智天才在人际关系上却严重地先天不足。他不仅不懂该如何对待女友,尊重女性,他也不大懂得珍惜友谊,与自己最好的朋友缺乏交流,在完全浸入自己创造的网络王国之后甚至能够为了利益六亲不认。马克无疑是成功的,他超凡的技术能力与远见推动了我们整个人类社会的网络化,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带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技术革命;但他本人的幸福感却并不由他的成就、金钱与名望全部界定。在那个幽暗空旷会议室中的马克只是一个没有朋友的青年人,孤独、沮丧,一遍遍刷新着前女友的网页,不知对方是否会接受他发出的友邻邀请。

现实中扎克伯格的同事们有不少都说他并没有影片中的马克那样充满攻击性,电影对这位世界最年轻富豪之落寞人生的臆测也大有夸张的嫌疑。尽管如此,抛开这一切不提,一个改变了人类交友模式的天才却没有真正的朋友,这本身就是何等尖锐的讽刺;但另一方面,幸亏他成功了,才有了Facebook,有了《社交网络》,才让千千万万的年轻马克们继续保持为理想全力拼搏的动力与希望。

影片结尾仍然给与了马克些许安慰,虽然他没有办法与早年的女友“关系正常化”,但那个曾经对他深恶痛绝的女孩毕竟还是注册了facebook,在明知老板是他的情况下,这算是一种无声的原谅吧。马克机械地刷新着屏幕,望着那个女孩的笑容,这样才是他所熟悉的交往方式。此时不禁又想到那个古老的话题:

虚拟世界,到底是让我们更接近,还是更疏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