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讲座《生命成长的美丽相遇》有感

聆听讲座《生命成长的美丽相遇》有感

聆听讲座《生命成长的美丽相遇》有感

“陈金龙老师的讲座就像一首动听的音乐,就像一篇优美的散文。”周师的万中亚老师曾经这样告诉我。

怀着憧憬和期待终于见到了陈金龙老师。8月26日上午陈老师给我们开发区全体教师带来了一场精彩的讲座——《生命成长的美丽相遇》。陈金龙老师英俊潇洒,侃侃而谈,每每笑起来就会露出两个深深的酒窝,幽默风趣的言谈之中儒雅和睿智自然流露。我被陈老师那充满磁性的播音员一样的圆润饱满的声音和不时闪耀着的教育智慧深深地陶醉了。

陈老师说每一次相遇都是缘分,都应该珍惜。在我们生命成长的过程中会有许多的美丽相遇。他说他与开发区老师的相遇也是一种缘分。是的,陈老师的讲座于我而言也是一次生命成长的美丽相遇。

相遇一个标点“?”。我们都来问一下自己为什么要做老师?要做一个怎样的教师?人的一生除去接受教育和退休后的时间,真正的工作时间又有多少呢?如此短暂的职业生涯我们是否想过这些问题。讲座开始陈老师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提醒每一位老师都问问自己。

相遇一些人。陈老师给我们讲了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执教《飞夺泸定桥》和薛发根两次执教《钓鱼的启示》的故事。原来每个人的成功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都与自身的努力和坚持是分不开的。王菘舟在优质课大赛中执教《飞夺泸定桥》未能夺冠,沉寂了五年之久,这五年王菘舟做了两件事:读书和听课。读大量的书,听各个学科的课,并记录详细的课堂实录。

薛发根在第一次执教《钓鱼的启示》参加赛课时,前半场非常顺利,非常精彩,但是他接下来他提出的一个问题让课堂出现了问题。薛老师说:课文学到这里,老师想问大家一个问题,如果你是那个小男孩儿,你会放了那条大鲈鱼吗?按说孩子应该说会像文中的小男孩一样放了那条鱼。可是,偏偏有个孩子说不愿意放,可以先把鱼放在水里,到时间后再捞上来。而其他孩子一听非常有道理,纷纷赞同。任凭薛老师怎么说孩子就是不愿放鱼。其结果可想而知他与第一名擦肩而过。

几年之后薛老师再次选择这篇课文参赛,这次他改变了策略。薛老师说:课文学到这里,请同学们再认真读一读文中父子俩的对话,如果谁能背下来,那么我就当儿子,你来当

父亲,咱们来对话。薛老师这样一说,学生兴致很高,很快就有不少学生会背了。薛老师扮演儿子,乞求父亲不要放掉大鲈鱼,他连续叫了好几位同学扮演父亲,每位同学都是态度坚决,一定要放掉大鲈鱼。无疑这次的课堂非常精彩。

相遇一段话。陈老师分享了著名特级教师李吉林说过的一段话:40年前我是一名师范生,走出师范的校门,便走进了小学,这一进去就是40年。青春年华,黄金岁月全给了小学生,不少师范生和年轻的老师常给我写信,要我传授做个好老师的秘诀。这秘诀就是40年前说的一句话:不断塑造自我,提高自身素质。

层层推进,环环相扣,每一次相遇每一个故事都发人深思,给人以启发。接下来陈老师就根据自己的成长经历,展开了讲座的内容。下面我把陈老师的讲座内容简单记录如下:

理想的教师应该拥有的素质:1.端正的教学态度2.娴熟的教学技能3.明确的教学目标

4.精当的教学内容5.优化的教学过程。

用真诚而亲切的教学态度,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1.摆正自己的位置。2.善待每一位学生。3.人性化组织引领。

课堂教学的技能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课堂教学的基本功。二是课堂流程的调控能力。

教学基本功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技能:1.规范、流畅、清晰而富有韵味的教学语言。

2.规整、流畅的板书。3.具有示范力的诵读。4.现代化教具的操作技能。

课堂流程的调控能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敏锐的课堂感觉。2.因势利导的评点。

3.随即应变地处置。4.适时得体的幽默。

就阅读课而言,其教学内容的确立主要来自两个方面:第一是为实现教学目标。由教材解读而获取的教学资源。第二是由课内走向课外,进行独立阅读学生所需的知识与能力。

教材解读第一步是依照目标要求,挖掘教材提供的教学范例。首先看课文写了什么,即课文内容以及课文蕴涵的思想感情。其次看课文怎样写,课文的表达。再次是揣摩课文为什么这样写。即作者与编者的意图。

独立阅读能力所需:一是读书留下痕迹的能力。二是选择使用工具书的能力。三是利用

信息平台的能力。四是完善配伍及方式的能力。五是参与交流和讨论的能力。

教学过程要在三方面优化:1.选准入口。2.整合流程。3.关注联系。成为理想教师的支撑点:多读、多写、多思、多研、多艺。

听着陈老师的讲座,更让我感受到诵读是语文老师必不可少的基本功。听着陈老师磁性的男中音,欣赏着陈老师深情的朗读,我能想象他的课堂该是怎样的精彩。于是,我迫不及待地在网上搜寻陈金龙老师的优质课视频。《白鹅》《乡下人家》《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长征》《十六年前的回忆》《妈妈的账单》??即使网上的视频有的效果不好,声音听得不太清楚,还有的不能播放完整,但是我还是一口气看了下来。多想走进陈金龙老师的课堂,亲身感受陈老师精湛的教学艺术啊!

如果让我用一个词概括陈金龙老师的课堂,我想应该是精彩扎实。对课文的解读,对生字的指导,以及对学生的朗读指导都扎扎实实。陈老师的课堂上声情并茂的朗读是必不可少的。陈老师这样说:讲解可以让人知道,朗读可以让人感受。例如陈老师执教的《长征》。虽然我只找到了一个19分钟的不完整的视频,但是仅从陈老师对课题的朗读指导,就已经让我深深的感受到陈老师独特的教学魅力。

上课伊始陈老师问:知道今天我们要学哪一课吗?学生回答《七律长征》。陈老师说老师只板书了两个字“长征”,少了两个字。“七律”的“七”是指这首诗?学生接着说每行有七个字。“律”是指?生答这首诗共八行。陈老师接下来引导学生朗读题目,问“征”是什么意思?大部分学生不知道。陈老师说:“原来我也不知道“征”是什么意思,后来查了工具书才知道,征是走远路的意思,加上“长”,该怎么读?指名读。然后问:知道长征有多长吗?当学生知道长征大约是二万五千里之后再读。当学生读得不太理想时,他引导说:还不够长。生再读感觉就不一样了。

然后进一步引导,让学生介绍红军长征的资料。再读长征,你感觉长征怎样?生答:远、辛苦。出示文字资料,陈老师深情朗读。突出长征跨越11个省,爬过18座山,越过24条河。让学生感受长征不仅仅是长,而且路上困难重重,危机四伏。听过老师朗读资料之后让学生再读题目。并告诉学生:仅仅认识是不够的,明白它的意思也是不够的,要有自己的一点感受才行,这才是读文章,这才是读诗句。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再读课题。就这样,一个题目,做足了文章。像这样的精彩在陈老师的课堂上随处可见,每一节课都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我想这与他个人的素质是分不开的。

“人过留名,雁过留声。”这是陈金龙老师在讲座上反复出示的一句话。我把它也记录下来与大家共勉。人过留名,雁过留声。最后再问问自己:要做一个怎样的教师?

 

第二篇:倾听生命的成长

倾听生命的成长

大自然物象万千,风有风声,雨有雨音,人有人言,鸟有鸟语??造就了一个混响而有活力的世界。然而,在我的心灵里却流淌着一种奇特的声音,这种声音比任何声音的形式都丰富,比任何声音的韵律都动听,也比任何声音的内涵都丰富,那就是生命成长的声音。

儿童时代生活在乡下,老屋的后面是一片竹林,不管是夜深人静之时,还是暴风骤雨之晨,屋后的竹林总少不了播放千姿百态的风俗音乐。微风吹拂,竹叶儿你拍我,我拍你,挤肩撩衣之间,发出温和如微波的沙沙声,乐音入耳,便是一种少有的人间清福。而风雨大作的时候,近处远处的竹林共同演奏着一首交响曲,或是此起彼伏,或是群竹混响,坐在老屋里静心地倾听,比严肃地坐在演奏大厅里听音乐会还惬意。尤其是冬夜忽下暴雪,密密的竹林因为枝叶相交,鹅毛大雪很快地便压满了竹顶,你正在沉睡之中,忽然噼里啪啦一声断竹响,然后是一阵竹枝倒下的哗哗声,这时候你才知道,又是“瑞雪兆丰年”了。 孩童时代无忧无虑,尽管那时候农业艰难,生活贫寒,但是父母总不忍心让我们像别的孩子一样,顶着烈日,或冒着寒风,常常出去野外割牛草挣工分。那时候,更多的时候是被留在家中照看弟妹,或是读书写作业。然而,弟妹并不需要自己照看,农村孩子只要能走路了,便会跑去找与自己大小一般的孩子做游戏玩,所以惯常的情形便是我独自地呆在家中攻读“圣贤书”。

毕竟那时侯还有着完全的童心,只要父母出去劳工离开一盏茶的工夫,我便丢开那些翻来覆去看了多少遍的书和反反复复做了多少次的作业了。于是乎便开了后门,决计搬了凉椅去那竹林中一边赏风景,一边看连环画。有时候也会经父母同意早早地就将书本搬到竹林下去学习,说是在竹林中学习那是假,就算手上拿了书,那也只是装模作样,因为眼睛是盯着竹叶的。那竹叶总是很让人看不厌,因为叶片宛如九天的仙女,常常会在我面前表演自己独特的舞蹈。比如微风来时,那竹叶有的是上下翻转,有的是左右摇摆,还有的先是上下翻转,后来有左右摇摆,最有意思的是用竹叶尖划着圆圈,好比一个魔法师要对我催眠似的。

在我陶醉于竹叶的舞蹈之时,偶尔的会从上破滚下来一块泥土,那是竹笋的杰作。夏日里竹笋生长得很快,竹笋常常顶破坚硬的泥块或者顶开压在自己头顶的石块,因为林地是斜坡,那些泥石便顺势滚下来。母亲因为没留意这样的现象,有一次听见外面一阵石头滚下的声音,还怀疑是有不懂事的小孩子在捣鬼,结果出去找了好一阵子也没找到人。当时我告诉她,那时竹笋捣的鬼,母亲却依然半信半疑:“竹笋哪有那么大力气呢?”母亲不知道,这竹笋不但有这么大的气力,在它生长的时候,你甚至还会听见它顶破泥土的声音。

有一日,也是盛夏的午后,我和父亲照例搬了凉椅去竹林下乘凉,父亲也许是因为过于疲劳的缘故,加以竹林下幽静而凉爽,很快便进入了梦乡。我却并不想睡,就独自去那竹林下看蚂蚁觅食。竹林中少不了蚂蚁的家,小小一片林子,往往有十几个蚂蚁窝。我是喜欢红蚂蚁的,因为在我们小孩子看来,它们那身装束更像解放军,而且组织纪律性强,常常是团体作战。竹叶上常常会有很多蠕虫,它们常常是马蜂美餐,然而我以为如此美餐仅仅给马蜂享用似乎有些不公,便时常去摘被虫卷起的竹叶,将里面的蠕虫拨出来喂蚂蚁。我们当地将喂蚂蚁称作“请蚂蚁”,这是十分形象的,因为我们并不将蠕虫直接放进蚂蚁的洞穴,而是专找那些四处游荡且离洞较远的巡逻兵,巡逻兵发现猎物以后,便“翻山越岭”跑回去报告敌情,而后浩浩荡荡的红蚂蚁军团雄赳赳地开赴前线,赶到猎物跟前之后,蚂蚁们便生拉硬拽地将猎物拖向自己的洞穴,那场面煞是壮观。

然而在“请蚂蚁”的时候,常常有一种细微的声音会传入我的耳鼓。竹林里有蛇,父母经常告戒我们要小心,不要单独进竹林玩,我们便习惯地将这声音当作蛇的声音。然而,我们去寻找声音的来处,却总是不能找到,因为那样的声音只是偶尔想起。就在这一天,我却清楚地发现了声音的来处,那就是竹笋撑破了的泥缝,因为这缝隙就挨着我请蚂蚁的地方,相距也不过三尺左右。我以为有了发现,那蛇准是藏在那缝隙之中,可是当我拿了铁丝去刺那缝隙的时候,才发现里面什么也没有。失望之后,我怀疑自己听错了,便继续观看蚂蚁斗蠕虫的激烈战斗。谁知我刚刚蹲下身来,那缝隙中又有细微的吱吱声传来,吸取先前的教训,我并没有立即去打搅那缝隙中的东西,只是静静而好奇地将眼睛盯在那泥土的裂口。“吱吱!”

声音又一次地发出,那泥缝的裂口竟然随着声音开大了一些。看着那缝隙中的竹笋,此时我才明白了其中的就里,原来是竹笋撑裂了泥块,泥土经漏下的阳光照射,干得更快,裂口也就更大了。至于那声音,其实是泥土和竹笋的摩擦声,而竹笋也就在这样的声音中一天天地长粗长高。——原来,那就是生命生长的声音。

工作以后,忙碌的人生将我的时间全部耗尽了,父母也跟着我离开了老屋,离开了农村,也再没有机会听到那生命生长声音了。就是还是孩童的女儿,恐怕也难得倾听到那种奇特的声音了,伴随女儿的声音不过就是那些嘈杂的流行歌曲、电视里选美直播的吵闹声、父母敦促完成作业的呵斥声,还有“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的叮嘱声。一天天被幸福的重负压迫着的孩子,哪里还能找到那田园牧歌般的情趣,哪里能听到那自然界中生命最美妙的生长声呢?

路,在成长

村南有一条通向村子的路

孩提时,它是一条小路。小路蜿蜒曲折,穿行在旁边小溪沟岸的杨柳林里。杨柳林绿烟笼纱,小路遮遮掩掩,时隐时现。林子尽头,是一座水打磨房,清澈湍急的水流一泻而下,冲击着巨大的木轮,带动石磨如隆隆雷声唱着古老的歌谣。曾记得,小时侯的几个夜晚,母亲提着马灯,哥哥推着独轮车去磨面,我跟在后面踏着晃悠的灯影,数着天上的星星。磨房后面一排参天的箭杨昂首挺立陪护着窄窄的小路,潺潺流动的溪水。村前的小路旁,一池莲荷有着“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诗意。莲塘里偶尔也有野鸭光顾这里。村子里树木葱茏,掩映着座座灰色矮小的土瓦房。

阳春酷夏,小路两边的麦田,微风一吹,泛起层层绿波。玉米地里碧海无垠,那村子成了海中的岛屿。小路两旁,野草青青,小花点点。白花素洁,紫花淡雅,黄花金亮,各具风采。金秋时节,凉风习习,落叶翩翩起舞。冬日,雪片洋洋洒洒,给小路着上圣洁的银装。

雨天出门,挽起粗布裤管齐至膝盖,光着瘦小的脚板,吧嗒吧嗒地踩在小路上,泥水四溅,溅起一道道褐色的弧线。不小心跌跤了,引来伙伴们天真无邪的笑声。有人穿着泥屐,小心翼翼的走路,那泥屐在泥路上印下一串清晰的“工”字。

儿时的小路,那是一篇充满乐趣的童话。

少年时,小路成了大路。记不起是哪一天,小路奇迹般的变了,变得宽阔笔直了,延伸到了公路上。杨柳林消失了,溪沟填平了,溪水没有了,水磨房无影了,那一排整齐的箭杨也匿迹了。大路旁竖起一行木杆,架着几条灰色的电线。村前的一池莲荷成了人们记忆中的梦影了。

第一台拖拉机从大路上,“嘟嘟”地冒着黑烟开进了村子,人们的心窝里漾起阵阵波澜,渐而又平静了。后来一辆解放汽车载着红砖青灰,“呜呜”地压过大路。于是,第一栋平房拔地而起,炸弹似的引发了四邻八乡的啧啧赞叹。

少年时的大路,揭开了乡村变化的第一页。

青年时,路没变,而是我们的求学之路,思乡之路。它上面布满了我们的累累脚印,充盈了我们的丝丝情怀。不知多少次,我穿着外婆做的布鞋,背着母亲烙的锅盔,同伙伴从大路匆匆而去,到了县城的学府。又不知多少次拖着疲惫的脚步,从大路上挪进了家的门槛。就这样,从春到夏,从秋到冬,春华秋实,风雨霜雪,伴我七八年。尔后,伙伴们一个个从这条大路起点,成就了自己的事业,建立了自己的小家庭。有的上了大学成为城市的一分子。有的挎上皮包当了公司的头领。有的带上一把“白水”菜刀漂洋过海携金而归。有的在外漂泊几载,坐着豪华轿车回归故里,风风光光。而我呢,骑着一辆破车,碾过大路,轧过灞桥,钻进深山,开始了教书生涯。每一个夜晚,孤独的我,蜷缩在破舍中,陪着黄豆大的灯芯,难以入眠。白天,对着悠悠蓝水,崇山峻岭,望眼欲穿。大路啊,何时与你相逢,同亲人团聚?

那时的大路,是一轴长长的风筝线,一头是故乡,一头就是我。

眨眼之间,人到中年。那时,大路是一条闪亮的银线,编织着乡亲们的小康之梦。水朝低处流,人往高处走,谁不想红红火火过日子,谁不想潇潇洒洒走一生。改革之浪如一夜春风,吹开人们心里的千朵万

朵梨花。开放之潮冲开了禁锢人们思想的桎梏。人们啊,不再甘愿贫穷了,一个个打起背包,带着行囊,搭伙结伴,踏上了大路,上了长途汽车,跻身于打工族的队伍。他们离开了温暖的家,走南闯北,去了西安,去了北京,去了上海,去了深圳,都是为了圆自己心中七彩的梦。

他们出去了,却有人进来了。每天大路上来几个商贩,挑着担子,推着车子,蹬着三轮,开着“时风”,走街串巷,叫卖自己的东西。那吆喝声此起彼伏,遥相互应。“又白又嫩的豆腐脑来喽”,“谁要油炸麻花”,“粽子来咧”,“沙瓤的大荔西瓜,一斤换二斤”,“又大又甜的礼泉苹果”……呵呵,好不热闹!

逢年过节,打工的回来了。中年人大包小包的,给家人带回了各样东西。帅气的小伙子引回外地的姑娘。小妮子出落得如花似玉,亭亭玉立。男女老少个个西式洋装,喜气盈盈。听听吧,快乐的笑声四处回荡,悦耳的手机铃声腰间回响,MP3的歌声耳际回旋……看看吧,村前冒出一排排别致的楼房,撑起一座座高大的门楼。老人们在打牌,孩子们在嬉戏,妇女们在比着自己日子的甜蜜。

如今,大路是一根时代的琴弦,奏响了新农村建设的交响乐章。在乐章的行进中,新农村推出了一幅幅壮丽的画面——一条条水泥路平坦如砥,纵横交错,环抱庄园。一条条电话线闭路线相互缠绕,织成网络。一棵棵风景树枝繁叶茂,联成道道绿色林带。一盏盏路灯亮如珍珠,与月争辉。一座座大菜棚反射阳光,同日相映。一簇簇圣女果玉圆珠润,鲜红娇艳。还有那一方方大鱼塘碧波荡漾,群鱼竞游,鸭鹅戏水。一块块麦田里写满了绿色的诗行……

美哉,故乡的风光!

人在成长,路在成长,时代也在成长!

成长

心,在痛苦中逐渐成长,不再是脆弱,不再会滴血。她在时空中 慢慢变的坚强,失去了往日的纯真,失去了昔日的光彩,再也不是 鲜活明亮的,岁月在上面种上了利益的种子,在原本光滑的表面留下 难以填补的疤痕,并随着岁月的流失不断的加深再加深再加深,任你 在努力都无法将她抹去。这或许就是命运,也或许只有在生命画上 终止的符号,这一切才会在世上随这那屡青烟逝去。 心,在儿时平静快乐中跳动着,充满了希望,充满了爱的力量,爱 那种平静的快乐,喜欢无忧无虑生活。一春就注定了要有一秋,万物生 命的规律,无可逆转,有生就注定了死,有乐必有忧,成长这个字眼自 然而然也是无法逆转的命运的安排。其实,成长是件痛苦的事情,是件 在你还不想长大中就会发生的事情,是你无法阻断的事情,这就是宿命,

没办法选择,没办法去阻挠,只能默默的去接受。 心,就在这种懵懵懂懂中跳动着,支撑这个脆弱的生命,不管外界是多 么的恐怖,她都不会胆怯,面对一切,这或许就是最好的回答,好也罢, 坏也罢,忧也罢,喜也罢。收拾好那些痛苦,抚平那些伤痕,去面对, 毕竟还要活着,还要好好的活着,相信阳光会普照大地的每一个角落, 包括我们的灵魂。

散文:成长

王永强

儿时的记忆中,是谁的手臂引领蹒跚的脚步,又是谁的言语启蒙咿呀的喉咙?是谁教会思维懂得收集记忆,又是谁提携心灵知晓储存情感?

当朦胧的眼眸接受第一束阳光,麻木的神经从此懂得生命的意义。呼吸,触摸,灵魂的沙漏记录成熟的点滴,稚嫩的双手刻画成长的年轮。

一颗石子,10米跳台般扎进水底,涌动层层的涟漪,激荡着心谷。害怕,塞住耳朵。一个声音呼唤:“松开手,用心去感悟!”温柔,如母亲的双手。

迈进人生的礼堂,上帝送我一份礼物。淡淡的装饰却难掩沉重的分量。撕开包裹,“真情”带着无限的祝福和希冀奔向心窝。我欣喜,三叩九拜难诉心声,只有默默祈祷,回赠一份真诚。

奔波、追逐,成长的引擎燃烧真情。经历风雨,却难见彩虹。我开始怀疑,上帝的礼物是否送错了人?

微风中,一片落叶轻滑肩头。惊奇,竟是一颗“心”!似导火线,心酸、无奈、忧伤、凄楚......瞬间引爆。情感决堤,思绪如洪水般倾泻。呜咽的风儿,我的泪水不该为你滑落!

爱的餐厅,手持菜单,却不知道该点些什么。亲情、友情、爱情?无助之中,一张纸条飘落:“让心做主!”

收起菜单,听凭心灵的选择,我点了“成长”。孤寂中,我听见一个声音在笑,开心的笑!

品味成长,收获几许?

酸、甜、苦、辣,还有几何?

成长的菜肴,自己调味,方知滋味为何;

岁月的年轮,自己刻画,才会了解生活的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