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剧观后感 --“天才”与“平庸”

“天才”与“平庸”

心理剧《桥》大致讲述了一个力求完美,吹毛求疵的人因为他的认真过度被同学排挤,阴差阳错地由于一个小误会,最终大家互相道歉和解的美好的校园故事。即使我连剧中人物的名字都没有记住,但这部作品还是给我留下了不错的印象,给我带来了最深远的沉思。

“完美主义者”顾名思义,对所有事都力求完美,容不得一点瑕疵,就好像是那种打游戏也必须打出最高评级,即使是一个微乎其微的失误也会让其按下重新开始的按键的人。对常人来说这算是一种较为病态的认真,甚至可以称之为偏执;无论什么事他们都会倾注最大的努力做出做好的结果,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满意,满足自己的心灵;如果无所谓结果的话最初就不应该做,不然就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大多数这类人都是小说,动漫中极端刻画一个角色鲜明特点时使用,但不能否认,现实世界确实存在这种人。

剧中有一句话我很喜欢,大致是这个意思,人是一种无知的,排挤他物的弱小的生物。在这个世上,普通人占据着压倒性的优势,所有“不普通”的人就自然成了所谓的“异类”。最求完美有错吗?认真对待人生的每一个瞬间有错吗?与其说“完美主义者”是“异类”,不如说他们是比“普通人”更高级,更有才能的一类人,他们完成的工作,得出的成果往往比普通人的更正确,更高效。但因为普通人无法做到他们对工作的热诚、专注、执着,就使用了“吹毛求疵”,“鸡蛋里挑骨头”之类的词来显示自己正义无误的立场,扭曲自己无法完成,配合他们工作的能力缺陷,怪罪于他们的“性格缺陷”。

剧中有人对那位完美主义者责怪他人办事不利时说:“为什么发生争执,不先从自身反思找原因?”那我也请问,你们有从自身反思过,扪心自问过吗?人非圣贤,正因为是人,所以在发生问题时下意识主动把责任推向他物有什么奇怪?为什么你们不会觉得自己无能,就像二手奥拓的零件无法装在法拉利跑车上一样?因为你们人多,你们就能挺起胸膛相信自己是正确的从而去指责他人。话说回来,在这个世界上,“对”究竟是什么?“错”又究竟是什么?没有人能给出答案。所以多数人的意见就成了“正确”,这就是所谓的民主吧。但是,真理总是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的,在各行各业有所建树流芳百世的人相比全世界的总人口又是多么渺小的一部分,在人口密集的国家也许只要一个小城市就装满了,一颗洲际导弹过去就什么都没了。

巴赫被尊称为西方现代音乐之父,也是西方文化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但巴赫在一生中并未享有盛名,而且在死后五十年中就已被世人遗忘。但是在近来一个半世纪中他的名气却在不断地增长,许多人认为他是超乎时空的最伟大的两三位作曲家之一,而且有些人认为他是其中最伟大的作曲家。

梵高的作品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并不被世人所接受,直到十九世纪末的时候世界正进行着一次全面的革新,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变革,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也大大的提高。而过去相对于印象派较为超前的梵高,那时也正适应了人们的审美需求。

如此伟大的音乐家巴赫的一生中,贫困与死亡像一对可怕的魔影紧紧相随。他不仅从未享有富裕舒适的生活,而且从9岁起就因父母相继去世而开始感受到死的阴郁,长大成人作父亲后,又眼睁睁地将自己孩子中的11个送进坟墓。梵高,这位易激动而富于神经质的艺术家,早期因为表达内心的悲痛,曾割断了自己的耳朵,因为不被他人理解年仅37岁便饮弹自杀。

正如莱辛所说“天才即使不是生在极端贫困的阶层,也是生在生活非常艰苦的阶层里。”巴赫也好,梵高也好,无数的伟人都是不曾被理解,孤独艰辛地走在自己的道路上,即使离开也不曾被当时的人所留意;讽刺的是,许多年以后,他们在那个时代不被赏识,甚至被贬为异类的东西,在我们的时代却成了杰作。正因为天才只用自己的一生,就可以越过我们普通人一个时代的跃迁和进步;正是因为他们太出色,以至于他们从来不被时代所理解,不被当时的人所接纳。

但无论他们有多么出众的才华,他们始终都是人,他们永远也逃不出人的牢笼;即使他们总是沉浸在孤独中,他们也同样渴望他人的理解与陪伴。但为什么,为什么愚蠢的人总是自恃自己的无能弱小,群聚在一起排挤他们?人们总是不想自己的理论被反对,相信着赞成大多数人的意见是公平的。可无论对谁来说,即使全世界都赞成一个观点,而那却不是你认同,你都会觉得不公平。当大多数人追求所谓的公平,却因此打击压迫了少数天才的,真的可以推动时代进步的观点与努力时,这份公平不也很可笑吗?然而普通人固然愚昧,我们可能根本不会想得那么多,我们一直都用这种“多数人的暴政”掩盖着我们自私丑陋的行为,安抚着自己的良心,当我们质问他人是否反思之时,我们自己又能不能反思一下啊。

我从来没有指责什么人,我也没有资格指责什么人,我自己又何尝不是愚昧之众的一员。但我真的希望哪怕一点也好,我们能体谅,理解,接纳那些孤独的“天才”,不要让更多的“巴赫”受苦,不要让更多的“梵高”自杀了。

 

第二篇:心理课观后感

心理课后感想

李林燕 外国语学院 103190317

那已是最后一次选修课,第一次没有傻了吧唧地从头坐尾。以前总是觉得上课好累,觉得谁真的人在那就一定会听呢,偶尔憋一两眼大屏幕的内容,也是因为真的没地方看了.终于到最后一课却倍感空虚。还没学到,就已结束。

在以前,很早的时候,我想上浙大念心理,想过很长一段时间,并且为此奋斗过很长一段时间。可是我还是放弃了,因为太遥不可及,而且我天生懒骨头,不想也不会吃苦。也是不经意间才想起这个梦想的,若放在十八岁以前,我必定会大哭一场来祭奠我失去的已经破碎的梦。而如今只是心疼当时的自己,那样的自不量力,那样的勇敢,那样的。。。 心理学上说人们总是有某种需要时才会想拥有什么。我们每天要刷牙,所以要买牙膏牙刷,每天要吃饭,所以下课第一个冲到的地方就是食堂,每天要说话,所以寻找可以倾诉的朋友。人长大了心事多了所以要有人陪,小时候在一起玩的都是朋友,明白了友情是什么滋味.长大了懵懂的心灵充满了对世界的渴望,于是某个阳光明媚或者阴云弥漫的早晨,我们走出小小的窝,走进另一番陌生的空间。自由的风让我们拥有了,明白了放逐的道...

每个人都有困惑,每个人都有迷茫,每个人也都有他自己的秘密,每个人也都有他的无助.一个人最大的敌人莫过于他自己,连自己都战胜不了何言其他。人们内心深处或多或少总有不为人知的秘密,大部分时候是由自己调整。所以,心态很重要。

我曾经买了一件很喜欢的衣裳却舍不得穿,郑重地供奉在衣柜里;许久之后,当我再看见它的时候,却发现它已经过时了。所以,就这样与它错过了。

我也曾经买了一块漂亮的蛋糕却舍不得吃,郑重地供奉在冰箱里;许久之后,当我再看见它的时候,却发现它已经过期了。所以,也这样与它错过了。

没有在最喜欢的时候上身的衣裳,没有在最可口的时候品尝的蛋糕,就像没有在最想做的时候去做的事情,都是遗憾。

生命也有保存期限,想做的事该趁早去做。如果你只是把你的心愿郑重地供奉在心里,却未曾去实行,那麼唯一的结果,就是与它错过,一如那件过时的衣裳,一如那块过期的蛋糕。

人生是一条有无限多岔口的长路,永远在不停地 做选择。如果只是选择吃炒面或炒饭,影响似乎不远,但选择读什麼科系、做什麼工作、结婚或不结婚、要不要有孩子,每一个选择都影响深远,而不同的选择也必定造就完全不一样的人生。

生命中不可承受之情,就在於人生没有重来的机会啊。

如果当初如何如何,现在就不会怎样怎样........这种充满怅然的喃喃自语,还是别再多说了吧。每一个岔口的选择其实没有真正的好与坏,只要把人生看成是自己独一无二的创作,就不会频频回首如果当初做了不一样的选择。

现在课程结束了,我觉得这门课真的很有现实教育意义。因为近年来大学生出现心理疾病的现象越来越多了,大学生犯罪率比以前也增加了。其实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大学生的一些心理问题得不到解决而一再积累最终导致一些悲剧性的结局。现时代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决定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国家的兴旺与发达。大学生是知识接力棒的接班人;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仅仅只是决定大学生个人的发展与前途,也决定、影响着国家的未来。因此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及心理素质的教育、培养与锻炼,将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课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