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剧观后感

心理剧观后感

殷曼泽 六.(2)班

这一周我们学校在巡演心理剧,我们班演的是“感恩父母”这一心理剧是在校报上刊登的》同时这一周我们也看了其他班的心理剧,其中我最喜欢的是六.(3)班心理剧。

这个心理剧是讲“心”,因为小事而不和在教室里一名同学不小心把另一名同学的书碰掉了从而闹气了矛盾;在教室外一个自以为是同学碰到同学不说对不起还理直气壮的走了,在班中和同桌吵架,不交作业。老师来了。想了一个办法,老师拿出一颗心把心交给了一名学生并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这名学生有交给了另一名学生......

这一个故事告诉我要用心去体会心。

 

第二篇:《美国的心理学界》读后感

《美国的心理学界》读后感

100年前,心理学还只是哲学中的一个科目,在1892年美国的心理学界在麻省哦切斯特集会时只有几十人。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学科在100年后的今天,心理学的研究早已不再是哲学的一部分,而美国的心理学研究随着二战后学术界的独立也由欧洲附庸走向了独立自主。今天它已是世界心理学的大本营。而这本书所讲述的就是美国心理学从吸收各国心理学家或是哲学家的理论思想到独立研究发展的过程。

本书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介绍美国心理学的现状;第二部分以时间顺序评介了不同历史时期有重要影响和地位的各种流派心理学家代表人物的生平、学术生涯和思想;最后一部分主要是作者对于美国心理学家的反思与展望,。

接下来谈谈我对读完这本书后的感想。通过这本书,我确实了解到了许多以前所不知道的有关于心理学家一些较为特殊的生平经历。比如华生虽然对美国行为心理学的发展起过很大的作用,但他在心理学界的活动不过20年。而詹姆斯曾经饱受慢性疾病的折磨曾萌生自杀之念。杜威也曾经就中国内战时发展民主思想做出了自己的回应。这些都带给了我心灵一些小小的震撼。有的震撼来自于作为活在现实社会当中的人,哪怕是多么伟大的科学家,他也必定要受到政治、经济等种种因素的影响,作出符合自己社会影响的行为。或许这就是时代精神赋予伟人的行事原则。而另一部分震撼则来自于伟人的凡人一面,虽然书中的描述并不多,不过依然可以看出他们在一生当中也并非总是被辉煌的光环所照耀着的。例如华生就曾放弃了心理学的研究转为选择在生意场上打拼。这些著名的心理学家能够留名于世,所依仗的不只是自己对于科学执着努力的态度,也不只是发现了某种令人深思的科学现象的契机,对他们来说极为重要的一点也包括:一个人之于人所需要的种种需求。家庭的教育,与他人交流的能力,自己成人后的感情生活这些看似与科学研究并没有太大关系的因素却往往促成了科学家们进行正常研究的根基。由此,至少在我看来,心理学家并非与我们遥不可及,相去甚远,而一个人选择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做出了一件符合当时时代精神的并且公认为是正确或者成功的事恐怕才是伟人所共有的特征。而之所以大部分人不能成为伟人或许只是因为他们没能把握或者根本就没有遇到其中的某一环。

本书的主体部分主要还是第二部分:即对于美国重要心理学家的介绍。本书的作者是美籍华裔学者李绍琨先生。在介绍心理学家的部分,作者主要是从个人对心理学家的了解来讲述。例如在介绍詹姆斯的哲学心理学时,作者并未提到什么是哲学心理学,也不讲述哲学心理学的主要思想和当时的研究状况,作者只对詹姆斯本人的人生经历作介绍。当然,在这方面的介绍还是很全面的,例如引用詹姆斯的日记来说明其在患慢性疾病之后的恢复状况,引用其作品《宗教经验杂谈》说明他对于意识心理学的体会。不过在我看来,似乎如果作为一本普及心理学的书而言,其内容就不是那么令人有读下去的欲望了:在对每个心理学家作介绍的时候几乎没有一个具体事例来反映人物的性格,却换之以对于其有重大意义的人生转折或者其作品的问世一笔带过。比如在介绍杜威的教育心理学时,作者用“杜威充实的一生”做副标题,除了他的各个弟子介绍其生平之外就是他在某个时期因为某事写了某本书。这样做的后果就是在读完各个心理学家的介绍后我几乎不能把他们的经历和作品与作者本人对上号。甚至有一种如果你不清楚心理学史那么读完之后还是一头雾水,如果你已经清楚心理学史那么还读它干嘛的挫败之感。在书中我也发现了另一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在官方与书面的语言背

后,作者其实对许多心理学家作介绍时都充斥着自己的感情色彩。比如在谈到华生的时候,作者用到了“华生教授很会吹牛,他在心理学界的活动不过20年,从19xx年直到他19xx年去世,他都在商业界讨生活”这样的字眼。在论述的篇幅方面,似乎李绍琨先生也有着一定的倾向性。作为自己尊崇的罗杰士,他的描述显然比起其他人多出许多。而与作者属同一阵营的华生,既是所谓非主流文化型学派,全书对他的赞誉之词则溢于言表。但不管如何,本书系统性的重点介绍了美国出众的八位心理学家,并且对其生平的经历做了详尽的描述。至此,我对这八位美国心理学史上重要代表有了一定初步的印象。

而在书中的第一部分,即介绍美国心理学的现状中,我也发现了一些与我之前所读过的有关心理学的书不大一样的地方:那就是书中似乎在很多地方希望将美国心理学发展的思想同中国的古文化思想做联系,书中也不乏类似某某心理学家学习了中国某某思想,某某心理学家对中国古文化中的某种思想致以了崇高的敬意之类的言辞。例如“19xx年沈博士(指沈娥)出版了一部颇有分量而涵盖中西文化的书:《爱之能》,她书内引用道家的的养生之道不下数十处。她认为当代的四位西方思想家和心理学家受到了道家的启发(这四位指心理分析家荣格、心理理论家马斯乐、宗教心理学家华滋、教育哲学家施密特)”,“19xx年初,他(指马斯乐)着手编写一本新书,大量引入了中国的老庄哲学和禅道思想”等等。我并非妄自菲薄,但当我读到这些给人感觉像是硬要将美国心理学的发展与中国的古文化思想作出某种联系的地方总是忍俊不禁。这或许有几方面的原因:首先,自己本来就没有想过老庄、道家思想会与心理学有什么联系;其次,将普世哲学这样一种可以和所有行为和理论做联系的思想套上心理学思想未免有些生硬了;最后,恐怕是对于硬要做联系还只能和中国古代文化一道,这不只是不是也显得中国现代的文化的苍白与缺乏活力呢。

就我个人读完这本书的感受而言应该算是觉得有收获,但同时又有一些不尽人意。以上虽说了许多看书过程中的障碍。但其实稍作一下反思也能明白:作为一个学者,作者也有自己的个人情感与信仰。这本书原本也是美籍华裔学者李绍琨先生来华讲学期间所整理成册的。对于各个学者有着充分的认识和对于自身科学研究的执着本身也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因此当我看完书之后对于李教授本人还是感到十分佩服的。但或许自己所读的书并不多,因而对于书中的论述还不那么适应,使得自己比起夸赞作者的文笔与作品的巧思来说我更宁愿挑出自己看来美中不足的部分。但我相信:多读书,必定会给自己带来人格的完善与成长。

物理学 郑哲 200921363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