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本课时是在学生学过常用的长度单位米和比米小的单位,并且初步了解这些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的基础上进行的。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认识在日常生活中常用到的比较大的长度单位千米。 教材先通过插图说明千米在生产实际中的应用,然后通过学生已经掌握的长度单位米,推算出新的长度单位千米,帮助学生建立起千米的观念,并揭示千米与米之间的进率:1千米=1000米,为了让学生掌握计量单位间的化聚,在例1、例2中都写出“想”的思路,使学生在计算时有所依据。例1是见解长度单位的化法,例2是把米聚成千米,并设计了针对例1、例2的强化练习(试一试)。

对于学生来说,1千米这一观念的建立难度较大,所以,在教学时我十分注重学生已有的基础,强调新、旧知识的关系,从基本的长度单位米开始,在新旧知识的引申、发展处加以复习、强化、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促成新旧知识的转化,尽量使学生较快地建立起1千米的观念,使课堂教学过度自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当然,学生也并非是一张白纸,在平时生活中对千米已有所认识,所以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充分发表他们的意见,发挥他们的想象,联系生活实际,用他们的眼光去认识千米,建立1千米的观念。 当然,单单靠这些要使学生很好地建立1千米的观念还是相当困难的。学生的想象力有限,如果单单让学生靠想象1千米,而去认识1千米的话是远远不够的。记得我第一次上这一课时时,就是让学生

靠想象1千米去感知1千米,去认识1千米。结果学生对1千米观念的建立相当差。特别是联系生活实例时,学生就错误百出。使这节课的教学任务没有很好完成,教学的重点、难点没有克服。

在这次教学时,结合上一次教学中的不足,我对教学过程进行新的设计,主要围绕“怎样较好的使学生建立1千米的观念”思考。为了解决这一难点,在课前我在学校附近测量出1千米的长度,教学中,在学生想象1千米之后,带学生去实地目测一下1千米的长度,这样,学生想象的1千米和实际的1千米形成了一定的对比,学生对1千米的感知加深了,也初步建立起了1千米的观念。从之后的练习中,也明显地感觉到学生对1千米有了比较准确的认识。当然,用目测的方法来感知1千米的长度,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如果有时间让学生去走一走的话,学生对1千米的认识一定更加准确,为了弥补这一不足,我让学生课后去走一走,真实地去感知1千米的长度,加强对1千米观念的建立。

回顾整节课的教学,学生的参与是比较积极的,参与面也是比较广泛的。与第一次教学相比,教学任务有了更好地完成,教学难点有了更好地克服。但是,整节课各部分的衔接及时间的掌控存在许多不足,在巩固练习时没能适当展开,没有把这节课的教学推向一个更高的层次。

 

第二篇:《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18

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 小学数学教学资源开发研究——教学反思

《千米的认识》教学片断与反思

片断一: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这四个长度单位,今天我们要来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你知道是谁吗?

生:千米。

师:关于“千米”,你已经了解了哪些?

生1:1千米=100米。

(下面学生有不同的意见)

师:有不同的看法吗?

生2:不对,应该是1千米=10米。

师:为什么呀?

生2:因为我们已经知道了: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所以1千米=10米。

生3:不对。1千米=1000米,因为1千就是1000。

师:(用眼神与学生们交流,有些表示同意。)这个想法,你觉得怎么样?你理解了吗?

生:我觉得能够理解,读一读就知道了。

生4:因为1千克=1000克,所以1千米=1000米。

师:(板书1千克=1000克)千克与克之间的进率是1000,对比之后可以得出千米与米之间的进率也是1000,这个想法真不错,而且也是完全正确的。 小结:通过我们刚才的讨论,我们知道了1千米=1000米。

反思:

1千米=1000米,这是一个规定了的知识,只要通过自学或讲授的方式让学生知道并记住就行了。但学生往往只是死记或出现1千米=100米或10米这样的错误。原因还是对此知识学生没有思维的过程而只是机械记忆,因此遗忘得也快。同时,也由于受已学几个长度单位间进率的负迁移,也会出现进率是10的现象。理解记忆理解是记忆的基础。只有理解的东西才能记得牢记得久。为了尽量少的出现上述情况,就需要让学生进行理解与思考。课中的两位学生想法都很

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 小学数学教学资源开发研究——教学反思 不错。一位是借助单位的读法来理解,1千米也可以读成“1千”米,想法通俗易懂。另一位学生是通过“1千克=1000克”与“1千米=1000米”进行类比推理,得出结论,触类旁通的思维更值得嘉奖。《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重要的学习资源,合理地将这些资源挖掘、整合,可以帮助教师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从而改变学生学习的方式。)

片断二:

在认识了1千米=1000米之后,教师让学生想一想从哪里到哪里大约是1千米,学生说了一些,老师就让学生带着几个问题到操场上去走一走、跑一跑,亲身体验一下1千米大约有多少长。学生排队到操场,就走的走,跑的跑,1千米完了之后,问他们什么感受,都说很累。回到教室后,用了五分钟的时间组织课堂,而且学生的心思也不是那么集中了。

反思:

上面这一教学环节完全是由老师在课前没有作好充分地准备引起的。而且,课中学生花了8分钟左右的时间,走了1千米,只是为了感受而感受。其实还可以让学生记一记走1千米所用的时间,数一数1千米共要走多少步,或记一记走100米所用的时间等等。知道1千米大约用了多少时间,就可以算一算,按这样的速度走1小时大约能走多少米,1分钟大约能走多少米,还可以根据这些估计从家到学校大约多远或从学生熟悉的某地大概的距离等等,为后续知识作好铺垫。同时为了能让学生能更好地上课,可以将这一些学生走一走等等的亲身体验活动放到课前完成,不仅学生有充分地时间进行体验与感受,同时也能使课堂更有序,时间安排更合理。

片断三:

练习时,我选用了练习二中的第一题(一些交通方式与它每小时的速度连一连)与第四题(根据距离的长短,选择合适的交通工具)。在完成了第一题之后,让学生直接就思考第四题。由于有了第一题中一些交通工具每小时的速度这一知识作铺垫,学生的回答都很精彩。如:一位学生说:我觉得去植物园,用步行的

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 小学数学教学资源开发研究——教学反思 方式比较合理,因为只有3千米,刚才我们走了1千米,用几分钟,走3千米,也用不了很长时间。再说人步行1小时能走4千米,3千米还不到1小时。去黄山可以乘飞机,因为到黄山比较远,有1200千米。到沙湖玩,可以骑自行车,骑两个小时就到了。另一位学生说:我觉得去槙物园也可以骑自行车,去黄山也可乘汽车,因为汽车每小时能行80千米,可以看看沿途的风景。还有一位学生说:我觉得也可以乘火车,比汽车快一些。??

反思:

练习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练习的多少与知识掌握的多少并不成正比。合理地选择练习题、将练习中有相互关系的习题有机的融合到一起,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上述,交通工具的速度显然是选择合适的出行方式的基础,如果不知道这些交通工具的速度,那么学生就失去的思考的依据。

收集整理:向阳小学课题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