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反思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反思

大吴中学 庄健川

教学反思一

初一历史第一单元讲授中华文明的起源即: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原始的农耕生活、神奇的远古传说等内容。本单元教学做到了以下几个方面:(1)保证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2)科学备课,寻找课文重难点的突破方法,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向学生讲解清楚,让学生想像和感悟。(3)创设情境,以情入学。(4)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开始起步。

本单元的不足有:(1)初一年级是进入中学的起始年级,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刚刚起步,导致学习效果不佳;(2)学生还没有养成设疑解惑方面的学习习惯和能力。今后教学的思考两点:(1)学生合作探究性学习教学环节设计的探讨;(2)学生发现问题、概括问题的培养。

教学反思二

本学期学校举行了赛课活动,为我们提供了自我展示和互相学习的平台。通过执教《伐无道诛暴秦》一课,我对课堂教学有了新的感悟和认识。

秦末农民战争是广大历史教师感到比较棘手的教学内容。本节课我注重把知识条理化和知识丰富化两者结合起来,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意识。 通过学生的课堂反馈,我觉得在本节课的授课上主要有以下优点:

1、备课思路。

在确定好本节课后,根据新课标精神,积极的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把本节课的重点秦末农民战争处理得精当些、鲜活些、生动些、深刻些,让学生通过学习秦朝的暴政,陈胜吴广起义以及秦朝的灭亡,西汉的建立,使学生了解秦朝灭亡的原因,并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历史人物,评价历史人物,也使学生认识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例如,设计导语时,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提问,激发了学生的热情,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教学设计。

我结合教学实际需要,调整了教学内容,改变了课文原来的设计,设计了三个问题:(1)秦的暴政,(2)秦末农民起义,(3)汉朝建立,使问题更加系统化、科学化。在教学过程中,我对不同栏目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注重方法引导,设置多样的教学情景,切实提高课堂实效。

3、课堂组织。

完成课堂教学,需要老师有较强的课堂驾驭能力,能把一些 “生成事件”进行灵活处理。如在讲秦的暴政时有个学生问到了“徭役”、“赋税”是什么意思?其他学生争先恐后地解答,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起到“无心插柳柳成荫”的作用。

但是通过学生的课堂反馈及听课教师的点评,我也发现自己有很多不足之处。

首先,发现自己的教学方法还比较单一,如给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问问题的机会很少,本节课只有一次学生提问,通过生生互助解决“徭役”“赋税”的

含义,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失去了自主思考和创新的空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不够高,灵活运用知识和辩证认识问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因而课堂效率不算太高。解决的方法是,向有经验的老师多请教,领会新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际中的应用,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来提高教学效率。 其次,我感觉自己的语言还要精心锤炼,做到既通俗易懂又优美精炼,如导入的语言显得平淡、缺乏激情。今后,我要多读一些文史方面的精粹作品来丰富和锤炼语言。

总之,通过这次活动,我的认识和能力都得到了极大地提高,受益匪浅;但是仍有许多不足之处。今后,我要不断地努力学习和锻炼,取长补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成为新时代合格的教育者。

教学反思三

七年级上册第九课《中华文明的勃兴》介绍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文化成就。我本来打算先请几位学生来归纳、概括各派的观点和著作,然后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我以时间为经、学派为纬对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的创始人及代表人物的主要观点、著作进行了全面的归纳、分类。但是考虑到所学的内容离学生太久远。因此,对学生来说,缺乏亲切感,也就不能够吸影学生的注意力。

所以我又重新进行备课。思考着怎样才能将两千多年前的孔子、老子等人与现实联系起来了?用什么作媒介才能让学生对孔子、老子等人感兴趣呢?我苦思冥想——终于,我想到了:现代人特别是名人都有名片,可以用学生十分熟悉的名片作为媒介,拉近孔子、老子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对两千多年前的的古人产生兴趣,进而自觉的参与到教学中来。于是在上课时,我宣布:今天我们将进行一场模仿秀,给孔子、老子等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各自制作一张名片,并模仿他们作自我介绍,比一比看谁模仿得最像。学生们一听来了兴趣。接着我将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模仿一位人物,并要求学生在先认真阅读教材的基础上,进行合理想象。我刚说完,学生就立即积极地准备开来。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学生都十分踊跃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真正实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然后,为了检验学生对诸子百家思想的掌握情况,也为了让学生学会灵活运用各派的思想,我又创设了一个情景:假如有一位同学随地扔了一张纸,想一想,对这个人的做法,各家学派会如何处理?为什么?问题一提出,学生们纷纷运用刚刚学到的知识,从各派角度提出看法。这样,不知不觉学生在愉悦的心情下,就很好地掌握了所学的知识。我想只要肯用心肯花费功夫钻研教法,一定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掌握要学的东西。

教学反思四

历史教学应教会学生怎样思维的方法,而不是以让学生仅仅了解一些零散的具体的历史知识为目的。正如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生动的直观固然重要,但它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智育是从有理论思维的地方开始的”。学生只有掌握了科学的思维方法,学会学习,才能自觉地积极地在教师的引导下成为课堂的主体和成为学习过程的主人;否则,教师只能永远是课堂的主角,只能自弹自唱。历史思维的方法就是运用历史知识、概念和已知材料进行特定历史思维活动的方法,包括分析历史事物的方法、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比较历史事件异同的方法、概括历史现象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及其原因的方法,依据历史事实归纳或论证的方法。

教师培养学生掌握历史思维方法的途径有: 1、交给学生思维操作的具体方法; 2、教师结合具体的历史问题向学生呈现自己的思维过程; 3、设计专门的习题,使学生从中总结出具体的方法,并进行专题训练;

4、组织学生讨论和交流自己学习和运用这些方法的体会和经验。

教学反思五

1、保证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2、科学备课,寻找课文重难点的突破方法

3、创设情境,以情入学。

4、教学形式多样化。

① 角色表演。

如在学习“思想的活跃”这一课时,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表演“孔子讲学”,由扮演“孔子”的同学向学生传授“仁”和“礼”的思想,“孔子”还对两个性格相异的“学生”传授不同的处事方法,学生在表演中,了解了孔子的思想,明白了孔子为什么是“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角色表演体现主动学习,也体现合作精神。

②画画。

如画“山顶洞人的一天”,要从中体现出山顶洞人的生活、社会或已经掌握的生产技术。有的同学画出了男的出外打猎,女的在山洞里做衣服、做饭、带小孩、穿项链??既反映了古人类的生活,同时也加进了自己现代生活的影子,通过老师的点拨,大家也了解了古人类的生活实在是很原始的。

③ 讲故事。

④辩论和竞赛。

如学习“百家争鸣”这一内容,让四个小组的同学分别持“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的观点进行辩论,辩论哪家的观点在当时更有用,哪家的观点在今天社会更适用。假设一个现实问题,如“针对破坏校园班集体环境的现象,用哪一家的观点处理最好?”进行辩论。再如两组学生扮演秦汉时期的文人,两组学生扮演春秋时期的文人展开>历史成语故事的知识竞赛,在竞赛前,两组学生都要主动收集资料,并作归纳整理,既主动学习,又有群体合作,学习在轻松,愉快的过程中进行。

5、 倡导学生勇于提出问题,塑造学生的批判精神

如:学生学到“屈原以身殉国”时,老师讲屈原的这种爱国精神是伟大的,流传千古,万人传诵。多数学生认同,认为屈原以死抗争,是为了唤醒民众,死得其所。死得重于泰山。但有的学生认为“留得青山在,不怕无柴烧。如果人人都像屈原那样,谁来继续斗争?”更有的学生认为屈原不算是一个真正的爱国主义者,因为当国家灭亡时,他作为一个楚国人,应该勇敢地站出来积极组织反抗斗争才是,屈原的死是自杀,是为了逃避现实,是软弱的表现。教师应因势利导,不急于给学生一个“标准和唯一的”答案,而是尊重学生的个性与想法,鼓励学生继续收集资料,用具体实例来支持自己的观点。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求的探究性学习思维。这样不仅化解了学生的误解,又尊重了学生的真实感受,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探究表象内在的本质问题,让学生在思考和答疑解难的过程中多角度、全方位来认识和理解历史。

教学反思六

开放性的教学提出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于是有不少老师误解了这一点,认为学生的积极性就是积极动口、动手,这必然有动脑的过程。于是多样化的方法最终被简化为一种方式——提问。双边活动中不断地提问,根本不考虑学生的承受能力,也不给予学生思考的空间,要不就是非常简单的问答式,甚至于是一些非常低级的问题。告诉学生看某一段落然后找出答案之类。一堂课下来问了无数个问题,而有价值的却没有一个,以致于学生失去上课的兴趣,提不起回答的劲,这样的双边活动怎能有效。

确实,问答式是开放式教学中一个重要方法,但课前设计时教师应该对问题的深度、难度等诸多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切不可滥而不精。另一方面,开放式教学也还有许多其他各种方法,如参观博物馆、编写历史小论文、讲历史小典故、讨论、辩论等等。我们要从各个不同角度锻炼学生,不可以偏概全,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教学反思七

教学中,许多老师认为要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往往忽略了学生的实际能力,不考虑教材的实际,于是上课从头到尾,都是各种各样的活动:讨论、辩论、观察、分析??忙的学生焦头烂额,真正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很少。于是各种问题接踵而来,懒的学生是一点事情也没有,而像动脑筋的学生感觉忙不过来。还有的老师是由于上面要求上课时开展活动,于是下面推广开来,根本不结合本地本校实际,把别人的东西生搬硬套,与课堂脱轨,与学生分离,只重形式不讲结果,忽略了具体对象、环境等。

另一方面就是活动设计时过于简单或复杂。设计简单时学生轻易就找出了答案,就会产生骄傲自满情绪,渐渐会对参与活动失去兴趣,对以后的教学产生不良后果,二设计复杂时,学生自己解决不了,难免会垂头丧气,对以后的教学也会产生负面影响。虽然说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心理耐挫能力,但一个难题接着一个难题,对这些人生经历不多的孩子来说,容易使他们失去自信心,因此不论是过于简单还是过于复杂设计课堂活动,就必然使大部分学生闲置,局限了参与课堂教学的学生,不能使每个学生的潜力发挥出来,也就谈不上达到预期的效果。 因此在教学活动的设计时要注意结合学生的智力水平、要适合学生的特点;注意参考教材实际、符合教学规律;注意难易程度的搭配、挖掘,争取把每一个学生都调动起来,否则,脱离了对象的一切活动都是无用功。

 

第二篇: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反思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反思

历史这一学科涉及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它包括政治、经济、天文、地理、科学、文学等等。所以对这一学科无论是老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尤其对于刚刚进入中学的学生来说,历史这一门课程他们既陌生又熟悉。在小学阶段对于历史知识也了解了一些。面对这些初一的学生,历史这一门课程我们老师应该怎么教呢?怎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呢?对此在这里提出一些我的浅见。 初一的学生大多数都处于青春叛逆期,学生的独立性增强,希望有较多的民主。比如自己支配更多的钱和时间,而有些学生有时会错误地理解民主,并逐渐滋生叛逆心理,从而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他们希望独立、自由,有自己的空间,有些事情希望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再加上他们刚到一个新的环境,与新的老师和同学接触,这需要一段适应期。而且许多学生认为历史课枯燥无味,不喜欢上历史课,所以这门课对学生的吸引力并不大。那么怎么做才能让学生喜欢上历史课呢?

(1)根据每节课不同的教学内容安排不同的讲课方式。例如七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中华文明的勃兴(一)》,这一节涉及的内容是比较广泛,包括先秦时期文字的演变、天文、历法、医学和音乐等方面的成就。因此我认为这一节课可以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从中选择感兴趣的一方面去收集相关的资料。然后在课堂上由小组的代表给大家讲述他们所了解的内容。最后再由老师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通

过本节的学习能够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所创造的辉煌文明。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让学生亲身参与到教学中,更有利于学生对这部分历史知识的掌握。

又如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这一节的重点内容就是汉武帝对汉朝的统治,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可以给大家看一些电视剧《汉武大帝》的片段,加深学生的形象记忆,以此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同时也可以加入讨论的形式。让学生根据自己对汉武帝的了解进行点评,并且让学生展开想象“如果汉武帝没有实现大一统,那么中国的历史会怎样发展呢?”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西汉历史的了解,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而且给学生搭建了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

(2)上课前老师要做充足的准备,尽量从学生的视角去讲解。从学生熟悉的内容进行教学更加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例如第18课《三国鼎立》,相信许多同学都对这一课的内容比较感兴趣。因为这一课的内容与他们所熟悉的《三国演义》的内容有关,因此学习这一节内容的时候老师可以在课前多了解一下学生对这部分的哪些人物比较熟悉或者是一些小故事,这样在上课的时候可以从调查的方向上去引导学生更好的学习。

(3)抓住学科之间的渗透,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历史涉及的内容方方面面都有,所以老师可以抓住这一特点,从其他的学科上引入历史这一学科的学习。例如第9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二)》这一节会学到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局面,介绍这一时期

著名的代表人物。那么在这里可以结合语文课上对《论语》十则的学习,学生对孔子的思想有了一定的了解,由此导入我想学生应该会比较容易接受。

这只是我对历史教学的一点浅显的看法,如有不足之处请见谅。那么对于初一的学生怎么才能学好历史呢?由于初中的学习要求与小学不一样,学习方法也就不同,对此许多学生很茫然不知道该怎么去学习。在此提出一些我的看法。我个人认为最重要的就是利用好自己手中的教科书。对每一节的学习内容要根据小课题有所大致的了解,并在脑中形成一个知识框架。这样在老师讲课的时候不会摸不到头绪。然后不断的锻炼自己分析问题、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开始可以就一些简单的进行练习,通过不断的学习提高自己的能力,最后形成适合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