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城观后感

读《围城》随笔

阳光鞭笞大地与高一新生,我在空调下读完了钱钟书先生的《围城》。读完后联想一下我的大学生活,大学毕业后意味着的事业,接下来父母比你还急的婚姻,任重而道远,何况高考这块千万斤重的大石头还悬着没落下;对难以名状又触手可及的“人生”模糊的认知,让我预感多少年后我会对方鸿渐的遭遇表现出同情和理解。 “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抵如此。”中学课堂听过,一笑而过,如今却再也没有了那种轻松释然的笑容,反而平添了些许惆怅。在城里,每个人都活得很累。每天都在为了恋爱、生活、政治观念、婚姻、工作、人际关系的琐事忙个不停,致使追求浪漫的人都在死寂的春天里凋谢了,人们就像是被包围着似得不能为了自己所追求的而努力奋斗;方鸿渐在追求唐小姐的事被苏小姐得知后,在中间说尽方鸿渐的缺点,暴露他的学位是假的给唐小姐听,致使唐小姐误会鸿渐对他的感情也是假的的,是“骗子”, 感情的失意立下了围墙,逼着方鸿渐苏醒了对事业的追求,于是决定远足去内地教书参与政治,而大学就像一个小政治园,布满了人与人的勾心斗角,职位上的尔虞我诈,方鸿渐不是什么大人物,新的围墙直逼得到方鸿渐走向教学末路。总的来说他算得上是个知识分子,想出人头地,怎奈在国外混混度日,没有得到真才实学,也算得上是个小人,又提防不住其他小人欺瞒。知道世道的艰险,雄心壮志去改变然而力不从心,始终郁郁不得志,可怜可怜。

 

第二篇:读书报告《围城》读后感

读《围城》有感

《围城》是一部经典的长篇小说,在这个暑假看了《围城》,感觉真是一本具有深厚的思想内涵和高超的艺术成就的小说。

这本小说以抗日初期为时代背景,以留学归国的方鸿渐的人生之旅为主要的线索,描述了一群知识分子的阴暗心理和灰暗生活。这群知识分子置国难于不顾,以自我为中心,在狭小局促的生活圈子里勾心斗角,这个那个的。苏文执出身官宦之家,在法国获得博士学位,是做白话诗的女才子。

然而她的内心却自卑,空虚且尖刻,她喜欢赵新楣、方鸿渐二人“斗法比武抢自己”,又担心交战得太猛,顷刻就分出一个胜负,二人只剩一人,自己身边无法再热闹了。她得不到方鸿渐,也决不让方鸿渐得到唐晓芙。诸慎明自诩哲学家,实际上是不学无术,靠外国哲学家的通信唬人。他出国前讨厌女人,归国后却对女人有割舍不下的爱恋,脑子里装满了这些东西。

韩学愈这个大学历史系的主任,看上去老实,但却是个十足的大坏蛋、大骗子。他的博士文凭是假的,连老婆的国籍也是假的。李梅婷自私、吝啬、好色、无赖。别人饿肚子,他却偷着买番薯烤着吃。孙柔嘉生病,他舍不得买一包丹药。凡此等等,不一而足。小说以细腻地笔触描写,揭示了他们灵魂的卑鄙丑恶,予以辛辣的讽刺。

在那年的夏天,留学欧洲的方鸿渐搭乘一辆法国游船回到中国。这位乡绅的长子,上高中时由父亲做主与上海“点金银行”周经理之女定下婚约,大学临毕业时未婚妻因病夭折,于是接受周家资助出国留学,他在欧洲游而不学,四年里换了3所学校,“随随便便听几门功课,兴趣虽广心得全无,生活尤其懒散”,钱款将近,只得耍小聪明骗卖以假文凭回国。

后来中日战起,方鸿渐从家乡逃回上海,在挂名岳父的银行里谋得一个职位,百无聊赖中,加入以同学、留欧博士苏文执为中心的生活圈,并陷入一场情感纠葛。留美回来的报社编辑赵辛楣借世交的情谊热烈追求苏文执,苏文执偏钟情于方鸿渐,并乐于旁观赵辛楣与方鸿渐的角斗,而方鸿渐却痴情于苏文执的表妹唐晓芙。

结果苏文执嫁给了剑桥大学出身的新派诗人曹元朗,唐晓芙远离上海,赵、方两人同病相怜,尽释前嫌,与李梅婷、孙柔嘉等人应战时新办的大学之聘,同赴湖南一个非常偏远的小镇。

一行人历尽艰辛,辗转来带学校。方鸿渐因无来头而成为校内派系压榨的受害者:先是被高松年校长降级聘用,接着又由于孙柔嘉德课而冒犯历史系主任韩学愈,不久又因觉刘小姐的爱慕触怒他的兄长,外文系主任刘东方,最后则为追求孙柔嘉不成而嫉恨他的教员陆子潇所污蔑,被校方解雇。赵新楣也由于私下接触中文系主任汪处厚的太太被发现而遁走重庆。孤危之际,方鸿渐和孙柔嘉仓促订婚。孙虽未被辞退,仍随方鸿渐回上海另谋生活。取道香港时,他们草率举行了婚礼。

回到上海后,孙柔嘉不愿加入已有乡下迁来的方家大家庭,方鸿渐只能与她另租住房。在亲友的帮助下,他们找到了自己的职业,然而,小家庭生活并不美满,方鸿渐夹在父母家、妻子、孙家人中间,动惮不得。终于,两人的感情破裂,孙柔嘉搬离小家,撤下方鸿渐孑然一身,茫然地面对着未来的日子。 在小说中,褚慎明说过,关于Bertie结婚的事,我也和他谈过。他引一句英国古话,说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的鸟想飞进来,笼子里的鸟又想飞出

去;所以以结而离,以离而结,没有了局。苏文执也说过,法国有这么一句话,不过说的不是鸟笼,而是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跑出去。两个人的话正是他们自己的写照他们看破了人生,实际上却正是笼子里外的鸟,城堡里外的人。

他们的天地、他们的胸怀、他们的人生都处于暗淡、狭小、庸俗。这些人物,正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知识分子的写照,现在现代都市知识分子大多留过学,即使没有出洋,也受过欧美文化,思想观念的灌输,但在灵魂深处,他们又与传统文化中封建社会腐朽的东西有着联系,在他们身上找不到科学、民主思想和个性主义,他们既无救国救民的壮志,也不淡泊名利、潜心学术,有的只是建立在以个人身心快乐为本位的极端个人主义人生价值观和劣势民族心态下对西方社会生活方式的盲目崇拜。

由于他们的血液中遗传的封建毒素,也因为他们对西方文化的皮毛了解,他们的人格表现出来的是中西方的结合,不伦不类的病态。张吉民不惜工本地洋化的女儿。“教会学校里所能传播熏陶的洋本领、洋习气,美容院理发铺所制造的洋时髦、洋姿态,无不应有尽有”,但在女儿的婚事上则“保有他们的家乡人的传统思想”,以为女人到20岁就老了,过了20岁还没嫁,那就只能进古物陈列所供人凭吊了。这是多么的可笑,多么的滑稽,多么的可悲。

小说在描写特定的社会特定类型的人生活中自觉地超越了具体的时空,上升到形而上学的哲学高度,寄予了对普遍人生。人性的思考和反省。这明显地表现在对方鸿渐的描写上。方鸿渐是小说的中心人物,他的教育、爱情、事业和婚姻家庭故事,构成了小说的基本内容,小说生动形象地展示了他人生追求四部曲的渐次失败。

他读过大学、留过学,却没能拥有人生的理想、信仰,他遇上了自己理想的“唯一未为现代文明毒害”的唐晓芙,却与她失之交臂;他满怀期待地来到大学想干番大事,却被停职;他孤苦疲倦,想在婚姻的家庭的翼护下休憩,却遭到妻子的弃舍,他的每一迈入迈出都以希望开始,以失望和绝望告终,最后在茫茫的人生面前,失去了前行的方向。

方鸿渐是个悲剧人物,他的性格上的最大特点是缺乏人生的理性,因而常常不由自主地流露出发自内心的怯懦。陷入孤独。他和唐晓芙的爱情“悲剧”不是源于世俗社会的压制而是源于自己的劣性。不仅朋友的批评无法使他改变自己,就是妻子的指责也无法使他认错,正视自己。

他第一次认识到生命的孤独是在他和唐晓芙分手后,痛定思苦使他“觉得天地惨淡,至少使他的天地变了相,他个人的天地忽然从世人公共生活的天地里分割出来,宛如与火热幽明隔绝的鬼魂去,瞧着阳世的乐事,自己插不进去,瞧着阳世的太阳,自己晒不到,人家的地里,他进不去,而他的天地里,谁都可以进来”。如果说这种孤独感因其源于爱情的伤痛而谈不上人生普遍概括的话,那么他从偏远的小镇回到大都市上海后所产生的连寄生虫也不如的感觉,则是对整体社会的体会。

在小乡镇里,他怕人家倾轧,到了大都市,他又恨别人冷漠,倒觉得倾轧还是瞧得起自己的表现,就是条寄生虫,也沾沾自喜,拥挤里的孤寂,热闹里的凄凉,,遗弃的孤寂,远比爱情伤痛下的孤独更可怕,小说以怜悯和同情的态度沉痛地描写了方鸿渐的人生悲剧,显示出作者对普遍人生的深痛反省。

方鸿渐买假文凭时,先是犹豫,顾略弄张假文凭回国有“骗子”之嫌,但转念想到“柏拉图《理想国》说的兵士对敌人,医生对病人,官史对民众都应

该哄骗圣人如孔子还假装生病”,便心安理得地买了一张假文凭回去哄父亲和岳父。

《围城》细腻地描写了众多的知识分子的内心世界,在人物的矛盾和对立中动态地展示了人物的心理活动和心态描写,方鸿渐和苏文执的感情纠结迂回曲折,跌宕起伏,几乎贯穿全文,回到船上,苏文执对方鸿渐的感情有冷淡到主动而有情致,方鸿渐对苏文执的暗示性语句到动情到游戏的环节。可谓绝妙。随情节的发展,赵新楣、唐晓芙的加入,他们的故事又变了风格,真是变化多样。

我个人是喜欢唐晓芙的,不仅人很清新脱俗,她不受现代文明的毒害,是个知书达理的新一代青年,她的眼睛并不大,可是灵活温柔,反衬了许多政治家所说女人的大眼睛大而无当,诙谐中可见对当时政客的有力讽刺。

理想而又悲惨,这就是方鸿渐的生活,也许如果唐晓芙接受了方鸿渐,这个故事就不再是这样的,但整个剧情也会改变,体现不出作者钱钟书所要表达出的意思了。遵循客观,也许我的理解并不是很好的,因为里面的深奥我没有参透,也许多读几次就好,相信自己,加油。

物理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09物本

09110214130

吴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