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中的历史 参观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有感

雨中的历史

参观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有感

工商1402郭子璇

细雨中静立在武昌武珞路阅马场的辛亥革纪念馆,隐匿在喧闹的大武汉的喧闹里,仿佛与百年后的武汉脱节般的存在。博物馆和纪念馆分坐在气派的湖北剧院东西两侧。安静而静谧地看着迎接着来往的游客,红砖绿树,灰楼相伴。 楼前的碧樟广场和花坛喷泉,在细雨中显得安静而寂寞。门口竖有孙中山先生的铜像,稀疏的游客站在相前瞻仰着国父的威严。门口左右挂着经过一个世纪的风风雨雨但依旧图纹清晰、色泽鲜明的鄂军都督府的十八星旗,庄严肃穆地审视着过往的行人。

红楼、灰楼二层式建筑分列着革命时期的旧物,影视。走在间间展厅,一幅幅战火纷飞的画面铺列开来,一幕幕水深火热的情节在放映机里不紧不慢的放映:记录着革命的“第一枪”,青石板、老屋、古树、小巷茶馆、德和酒庄、街上奋勇当先的革命党人??还原真实的微缩实景,19xx年10月10日那晚惊心动魄的一幕如在目前。从旧址的会议厅、办公室,到墙上革命人士的题词和悬挂的战略图;浮雕、壁画、人物雕塑、烈士遗物??一部厚重的辛亥百年史拉开崭新帷幕,记录着从革命枪响的一刻到新中国成立的所有过往。在那段荡气回肠的革命岁月,老武汉承载着身后的革命历史,记录着点点事迹??

时光仿佛倒退回一个多世纪前的武汉三镇:展馆昏暗的光线好似清末的压迫与腐朽落寞:从条条不公平的条约到一块块租借的石碑,偌大的中华内忧外患,社会动荡。穿越回那个风雨飘摇的岁月,一句“四万万人齐下泪”是炎黄儿女的呻吟与悲叹;一句“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掀起首义,撼动着大厦将倾的清王朝最后的统治;一句“城头变幻大王旗”是对革命热切的欢呼与期盼;一句“革命尚未成功”道出了仁人志士们大义??

倏忽百年,历经风雨的革命旧址在黄鹤楼脚下,看着长江水浩荡,青山峥立,砖红色的历史就在城市中屹立,目睹如今的城市早已不是当年焦灼的土地;见证当初的热血换来今日新异繁华。时间让辛亥革命成为了不朽的历史,多少的忠魂埋骨中华这块火热的神舟大地。

走出纪念馆,依旧是稀疏的人影,站在铁门外,不知还有多少人会在闲暇时刻去瞻仰那座红楼,去体会当时兵荒马乱的纷争与血色,英雄的豪气。历史岁月中

褪去,却留下痕迹,供人缅怀,却不知这孤单的馆会不会在雨中太过寂寞。

 

第二篇: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

提到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各位一定不会陌生,其历史意义与国际影响早已为海内外学者所共识。19xx年10月10日,湖北革命党人在武昌成功地举行了反对清政府的武装起义,因这年为旧历辛亥年,史称辛亥武昌起义。武昌起义是辛亥革命时期一系列武装斗争失败后,首次取得胜利的伟大事件。它掀起了全国性的革命高潮,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帝制,建立了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拉开了二十世纪中国历史巨变的序幕,是我们中华民族历史进程中的一座丰碑。19xx年2月15年,孙中山作为临时大总统,在《祭明太祖文》和《谒明太祖陵文》中,反复肯定了武昌起义的不朽功勋。他明确指出:“武汉军兴,建立民国。义声所播,天下响应”。“武汉首义,天人合同,四方向风,海隅景从”。

现在,我们已来到了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的前方,这座红色砖木两层的建筑就是纪念馆,因整个建筑为红色,所以我们武汉人通常称它为“红楼”。

在大家看来红楼有点不同于中国传统的建筑,也许大家要问为什么我们中国的建筑要采用西式建筑风格呢?这要从修建此楼当时的社会背景说起。最初的“红楼”,是清朝政府为玩弄“立宪”骗局而设立的湖北省咨议局旧址。鸦片战争后,中国一步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经过太平天国、戊戌变法、义和团等一系列彪炳史册的反抗与斗争后,以孙中山先生为首的民族资产阶级展开了民主革命的斗争。当时清政府的最高统治者慈禧太后迫于内外压力,也为了应付愈演愈烈的革命运动,做出了立宪的姿态,进行“改弦更张”的政治调整以苟延残喘腐朽的统治。19xx年9月,清政府宣布预备仿行立宪,在北京设资政院,各省设咨议局,作为中央和地方的咨询、议事机构。湖北省咨议局于光绪三十四年(19xx年)开始筹建,19xx年12月破土动工,宣统二年(19xx年)建成,耗银十余万两。它是一组中西合璧的建筑群,占地28亩,房屋有11栋,主楼直接采用了近代资本主义国家行政大厦和会堂的建筑形式。

19xx年,这里成为摧毁封建王朝的战斗司令部。辛亥革命的第二天,即10月11日,取得武昌起义胜利的革命党人,在这里创立了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府,即湖北军政府。推举黎元洪任都督,宣布废除清宣统年号,通电全国,号召推翻满清王朝,建立中华民国,从而开启了划时代的“民国之门”。 19xx年,辛亥革命七十周年时,在这里修建了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红楼的“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和“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两块匾额是由宋庆龄题写。

下面请各位嘉宾随我到里面参观 “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史迹展览”。让我们一

起翻阅历史的长卷,去了解辛亥革命武昌起义这段历史吧!

鸦片战争以来,为了争取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近代中国各个阶级的志士仁人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包括太平天国起义、洋务新政、戊戌维新、义和团运动等具有革命性或改良性的大规模变革,但这些都失败了。于是,拯救中国的重任历史性地落在了新兴的资产阶级革命派肩上,一场席卷中国的更大的革命风暴随之奔腾而来。

那么,辛亥革命是如何在武汉打响第一枪的呢?让我们再来看看武汉当时的情况。

总的说来,有两方面的原因:第一,从经济基础看,湖北武汉地处中原,控扼长江腹地,是水陆交通枢纽,有“九省通衢”之称。十九世纪末叶,由于湖广总督张之洞实施洋务新政,刺激了近代工业、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武汉迅速成为全国当时最繁荣,最具新思想和经济实力的地区之一。第二,从政治角度看,19xx年,湖北留学生在孙中山先生的支持下,在东京出版了最早以省份命名的革命刊物《湖北学生界》,并将此刊物和其他革命书籍寄回湖北宣传革命。兴中会会员吴禄贞、刘静庵、曹亚伯等人在武昌花园山设立秘密机关。湖北地区的知识分子通过实践,逐步认识到“革命非运动军队不可,运动军队非亲自加入队伍不可”,并亲身投入新军之中。19xx年4月,湖北第一个反清革命团体——科学补习所成立,随后又成立了日知会。19xx年由孙武在武昌成立了湖北共进会。19xx年底,又成立了文学社等革命团体,都为武昌起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由于湖北革命党人一贯坚持以运动新军作为奋斗的目标,加上新军中的知识青年占有较大比重,容易接受新思想新观念,客观上为新军反清起义创造了条件。经过长期艰苦卓绝的工作,湖北新军一万七千余人中,有近三分之一分别加入了文学社或共进会,这些都表明武昌起义已经具备了良好的政治条件和军事基础。

而整个武昌起义的导火线是保路运动。19xx年5月,清政府借实行铁路国有为名,将已归民办的川汉、粤汉铁路收归国有,并以路权为抵押,卖给英、法、德、美四国,激起川、鄂、粤、湘四省人民反对。6月17日,革命党人成立四川保路同志会,举行请愿,遭到镇压。9月2日,清政府急调督办川粤汉铁路大臣端方,率领湖北新军一部分入川镇压,使清军防守力量西移,造成湖北统治力量的空虚。在同盟会的影响下,文学社和共进会决定利用这一有利时机,联合发

动武装起义。

原定的时间是10月6日发动,后因发生南湖炮队事件,清警加强戒备,加之计划尚未完妥,遂决定延期发动。10月9日下午,孙武等在汉口俄租界宝善里机关试制炸弹,不慎引起爆炸,孙武负伤,机关遭受俄巡捕搜查,多人被捕,汉口总机关暴露。军警随之在武汉三镇进行大搜捕,彭楚藩、刘复基、杨洪胜等三十余人被杀,形势十分危急。革命党人决定破釜沉舟,于10日当夜起义。

10日晚8时许,清新军工程第八营革命党人熊秉坤首先发难。城内各营听见枪声纷纷响应,迅速占领蛇山等制高点,兵分三路进攻湖广总督府和第八镇司令部。战斗打得很艰苦,直到11日凌晨,革命军才占领了武昌全城,凝聚着无数革命党人鲜血的十八星旗,终于在蛇山的奥略楼上迎风飘扬。

19xx年10月11日,部分革命党人和起义官兵聚集于咨议局大楼。革命党人认为,只有武昌起义是不行的,必须马上通电全国,呼吁响应。他们希望有一位名望更大的人物,能代表他们通电全国,号召力和响应力就会更大。由于原定的革命党领导人当时都不在武昌,于是原清军第二十一混成协统领黎元洪被推为鄂军都督,并组成鄂军都督府。这里便是当时的都督府,即湖北军政府。

大家可以看到,在这里还收藏有很多珍贵的辛亥革命文物,我身旁的这个便是“十八星旗”,是19xx年武昌起义时革命军的军旗,全称“铁血十八星旗”,也称作“九星旗”。图案寓意“铁血精神”,坚决用武力推翻清朝统治。十八星旗在辛亥革命武昌起义这一伟大历史事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成为推翻清朝统治的战斗旗帜。

好了,有关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的情况就介绍到这儿。大家现在可以自由参观,40分钟后,也就是11点钟,我们在车上集合。再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