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中国现状--需关注的

中国人为什么丧失了慢的能力?

急之国

中国人,赶时间。

最爱“快进”,狂点“刷新”。评论,要抢“沙发”。寄信,最好是特快专递。拍照,最好是立等可取。坐车,最好是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磁悬浮。坐飞机,最好是直航。做事,最好是名利双收。创业,最好是一夜暴富。结婚,最好有现房现车。排队,最好能插队。若不能,就会琢磨:为什么别人排的队总比我的快呢?

没有时间感的中国人变成了最着急最不耐烦的地球人,“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中国人为什么丧失了慢的能力?资源紧缺引发争夺,分配不平衡带来倾轧,速度带来烦躁,便利加重烦躁,时代的心态就是再也不愿意等。

可以快,就决不能慢。有了比较,加上重复、单调、复杂、呆板、逼仄、拖延、消耗、超出理解范围、失控和不公平等经常性的情境,中国人急不可耐,又因欲求未满而耐心等待,焦躁不安又心安理得。

急的心态带来了什么?欲速则不达。“大多数人在追求快乐时急得上气不接下气,以至于和快乐擦肩而过。”(克尔凯郭尔语)我们迎来了更多的灾难和意外,更低的效率和更坏的结果。

就这样,在“急之国”,我们快速地消耗着自己。等我们真正明白快慢、张弛、紧疏、得失、成败、忙闲的人生之道时,可能一切都晚了。

不耐烦透视中国人的时间观

谁按下了中国人的快进键?

人们的烦躁症,来自社会结构的不稳定。无论排队还是插位,都是为了确保自己不被社会抛离。

文/陈漠

我们喜欢插队。我们当一米黄线不存在。我们抢出租车。我们在交通灯变黄的时候加速冲过去。我们为了节省五分钟去翻越马路中间的栏杆。我们由亲戚带着走VIP通道进去,因为排队要半小时。我们在机场大闹值班柜台。我们在电话里对着客服人员吼:“马上给我搞定!马上!”我们急急忙忙旅游,急急忙忙拍照,急急忙忙离去。我们走后门。我们送钱。 我们很急。我们很不耐烦。

可是,我们同时又是世界上最耐心的人。我们以前排队炒股,头天晚上就排队买认购证。现在我们排队买房,提前三天就全家轮班开始排。我们喜欢买促销减价货,排一上午队也在所不惜。人越多的餐厅,我们越喜欢,我们宁肯坐在门口塑料凳子上吃两个小时的瓜子。我们就是感冒也要去挂专家号,提前一个月就开始排。现在,我们还喜欢排9个小时的队去世博会看立体电影。

我们似乎又很有耐心。

这就是中国。传统心态和现代境遇扭合在一起,我们焦躁不安却又心安理得。 慢不下来的中国

19世纪末,美国传教士雅瑟·亨·史密斯曾写过一本书《中国人的性格》,他专门用了一个章节来写“漠视时间”。

“对中国人来说,盎格鲁—撒克逊人经常性的急躁不仅是不可理解的,而且完全是非理智的。很显然,中国人不喜欢我们的人格中所具有的这一品性,正如我们也不喜欢他们缺乏诚实一样。无论如何,要让一个中国人感到行动迅速敏捷的重要性,那是很困难的。” 史密斯把他观察到的中国人的缓慢行为归结为:“中国人的历史是属于大洪水之前的。它可追溯到太初时代,尔后则是混浊、舒缓、漫长的大河,其间不仅有挺拔的大树,也有枯朽的草木。除了较缺乏时间观念的民族之外,没有人会去编写或阅读这样的历史。”

最有趣的是,史密斯认为中国人漠视时间正表现在他们的勤劳之中,他们不停地劳作,实际上是在不停地浪费时间,他们一点也不担心做无用功或者返工。

史密斯说的当然有道理,实际上很多中国人也觉察到自己身上的这些缺陷。此书近年的再版序言中,厦门大学教授周宁写道,辜鸿铭论述“中国人的精神”其实是把史密斯的书作为潜在的对话者,林语堂著《吾国吾民》也是在煞费苦心地回应此书,而鲁迅则一直遗憾没有人翻译这本书,用以“自省、分析,明白哪几点说的对,变革、挣扎,自做工夫,却不求别人的原谅和称赞,来证明究竟怎样的是中国人”。

几十年后,史密斯所说的“盎格鲁—撒克逊人经常性的急躁”就变成了中国人的“经常性急躁”。自“五四”运动起,启蒙者们对泥泞的现状恨之越深,对改变现状的速度也就期之越烈。要在短时间内走完西方上百年的历程,难免显得冒进急躁,方法也往往激烈、粗暴。 又是一个外国人发现了中国人的急躁。杜威曾说:“这场运动的感情成分多于思想成分。它还伴随有夸张、混乱以及智慧与荒谬的杂合。这一切都不可避免地使这场运动在开始阶段具有急功近利的特征。”当然,近年来我们重新发现胡适,似乎为杜威的观察提供了一些例证,我们似乎又在“返工”。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到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二个十年间,中国人的时间观再次提速。大跃进和大干快上,成为时代的关键词。众所周知,欲速则不达,不但没有快起来,反而导致了全面停滞。

时钟的指针来到改革开放后,“把耽误的时间抢回来”变成了全民族的心声。到了当下,环境更加复杂,现代、后现代的语境交织,工业化、电子化、网络化的社会成形,资源紧缺引发争夺,分配不平衡带来倾轧,速度带来烦躁,便利加重烦躁,时代的心态就是再也不愿意等。

什么时候我们丧失了慢的能力?

中国人的时间观,自近代以降历经三次提速,已经停不下来了。我们需要的是时刻看着钟表,计划自己的人生:一步到位、名利双收、嫁入豪门、一夜暴富、35岁退休…… 科技就是不耐烦

《连线》曾经刊登过一篇文章《让我们抓狂的33件东西》,列举了33件现代生活中让我们无法忍受最终崩溃的事物。

排在第一位的是航空旅行,作者对航空延误和堵塞的愤怒之情溢于言表:“去年(20xx年)有超过1/4航班停在停机坪上,在夏季高峰时期,这个数字几乎达到30%。如果你在网上订票的话,你也许可以选择准点的航班。可是,现在还有谁不是在网上订票的吗?”

的确,在候机厅里突然被告知必须继续枯坐两个小时,是非常让人恼火的事情,更不要说那些在机舱里连膝盖都不能伸直的可怜人了。

此外,还有信用卡、顾客服务、医疗记录、复印机、打印机、道路、电话会议……这些东西都被列入了“抓狂物件”。

等一下,难道这些东西发明出来不是为了让人类生活得更便捷吗?它们不是可以减少重复的劳动,从而使事情变得更简单吗?为什么它们反而让人们更加不耐烦了呢?

我们发明东西,显然是为了更方便,是为了解决烦躁。比如,你再也不用抄写文件500份了,因为我们有了复印机。但是,高科技复印机的操作已经复杂到了办公室里没几个人能搞得懂的程度了。于是我们专门指定一个人来学习这门技术,可是他不在的时候,其他的人就完全抓狂了。甚至这个专门人才也抓狂了,他疯狂地打了一通电话把复印机公司的人痛骂一通,最后另外一些专门人才上门来帮我们把墨盒换掉,把挤成折扇一样的纸拉出来。 这就是这个高科技时代的伟大之处。我们发明了很多东西来试图解决烦躁症,但实际上却只是发明了另外一些烦躁症。

发明排号机的人,一定没有中午去银行里拿过号。当你满怀希望地按下按钮,吐出来的纸条却冷冰冰告诉你,前面还有32个人,而这32个人把所有的坐椅都坐满了,同样冷冰冰地望着你这个白痴。

发明电话等待音乐的人,一定是失聪的。他担心人们听10分钟的嘟嘟声会疯掉,就好心地让人们听10分钟的洒水车音乐。实际上,没人会听10分钟的嘟嘟声,大家都会挂掉,而耐心听完10分钟的洒水车居然还没有人接听,接着洒水车又从头开始了,这时候才真的要疯了。

发明服务性微笑和公关式语言的人,一定是面瘫和口吃。他肯定觉得服务人员的微笑和滴水不漏的回答会有助于缓解客户的情绪,但事实却是,当你迫切需要解决一件事情的时候,你希望看到的是客服人员和你一样着急,而不是对你慢条斯理地露出八颗牙齿:“我们正在跟进。”

跟进!谁发明的这个词?

不耐烦是社会心态

生活越现代化,烦躁情绪就越重。

电话不普及的时候,没人介意几个月收一封信。但手机随身的时代,几十分钟内不回短信的人就会被讽为没有机德。

只有公交车坐的年代,等上半小时也不以为奇。如今打的,随时都要提醒司机抄近道、超车。

以前我们用电话线拨号上网,56K的网速,很慢,可是并没有人觉得烦躁,因为条件如此、大家如此。论坛上发帖,有的标题就是“大图杀猫”、“小猫慎入”,提醒网友注意网速,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如今,带宽以M来衡量,数十M已不稀奇,但网页打开稍有迟疑,我们第一反应就是点刷新键,有时候恨不得砸电脑。

这是时代加重的烦躁症,既然可以快,就决不能慢。有了比较,就有了烦躁。 抛开时代,还有哪些条件会引发你的烦躁?

重复。单调。复杂。呆板。逼仄。拖延和消耗。超出理解范围。失去控制,而不知所措。 但最重要的是,不公平。

你可以不在银行里排在第33位。只要你是VIP,你就可以施施然地直接走到柜台前,把那32个可怜虫抛在脑后。难道就不可以给非VIP的人提供舒适的基本服务吗?可以,我们的基本服务就是在铁椅子上坐两个小时。

你可以不在医院里看病排一上午挂一个号。只要你认识医院里任何一个员工,从院长、主治医生到行政人员,他们就可以直接带你走到专家诊断室里。难道就没有普通人看病的便利吗?有的,就这么几家医院,你看哪儿人少你就去哪儿吧。

你可以不在春运排通宵队买火车票——你可以去订机票。难道就没有底层人民承受得起的回家方式吗?当然有,你可以在火车站广场上买黄牛票,多付一个月薪水而已,你付得起。 你可以不排队买房,反正涨起来,你卖了也没有住的地方。你可以不急着结婚,反正你还没有买房。

人们的烦躁症,来自于社会结构的不稳定。因为你总在担心,如果这个机会不抓住,你就被社会抛离了;如果你现在乖乖排队,那么就一定会有人插你的位。所以我们一定急躁,我们不顾规则——实际上也没有什么规则,抓到手的才是硬通货,排队等待的永远都只是愿景。

我们就像在超市收银台前的购物者,推着购物车在几条长龙之间踯躅,无论排队还是不排队都是两难。插位加塞挤来挤去,一分钟也不愿意等,焦躁不安。

而且,我们总觉得别人排的队比我们的快。

===================================================

感同身受。每天早晚高峰穿行于不见天日的钢筋水泥森林之下,总嫌列车叮叮咣咣的前进速度太慢,总在尽可能的加快步频加大步幅,总是邪恶的怨念前面的人为什么走那么慢,总要在国贸10号线与1号线的那个变态的换乘通道里抓狂。行路如斯,心态亦然。学生时代也许只剩最后一年了,却越来越浮躁。总痴梦早点把自己卖到一个“操

着卖白菜的心挣着卖白粉的钱”的地方,也总被飘渺残酷的现实无情的撕裂。学业、职场、感情,没有哪一个我能从容泰然。。。这到底是怎么了?是我自己“重复单调复杂呆板逼仄拖延和消耗超出理解范围失去控制不知所措”?还是“社会结构的不稳定”真的使我“总在担心,如果这个机会不抓住就被社会抛离了”?What the hell?

 

第二篇:对中国德育现状的反思及改善策略

如何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发展

摘要: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方面和内容。和谐社会的建设要以人为本,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大力培育具有时代精神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人才,这便为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提出了新的任务。随着改革开放深入发展,我国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出现了新特点,研究新形势下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新方法和教学艺术,是教师迫切而重要的任务。 本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一是我国学生的思想品德现状;二是学生思想品德素质存在问题的成因;三是依据成因所采取的策略。策略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中学思想品德课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提高的重要作用;教师师德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所起的主导作用;良好的班风对提高学生思想道德发展所起的导向性作用。

关键词:思想品德,学生,师德,思想品德课,班风,提高思想品德我国学生思想道德现状

首先我国学生德育的总体现状是好的,主流是积极的。他们乐于接受新事物,主体性和平等意识有所增强,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不断提高,他们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有较强的公民意识,比成年人更容易接受环保意识,兴趣爱好广泛。但是在看到这些喜人局面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许多不容忽视的新问题,部分学生的道德状况还是令人担忧的。

1、精神空虚、行为失范

市场经济条件下,许多学生不能正确对待竞争,平时不努力,怕苦怕累,贪图享乐,关键时刻企图用不正当手段在竞争中取胜;有些青少年则听天由命,坐待机遇,陷入宿命论的泥潭。近几年来,由于国内外形势的巨大变化和市场经济对人们价值观念的影响,中学生的价值观处于观念混乱模糊的阶段,许多青少年以自我为中心,注重功利,讲求实惠,缺乏理想,过分强调物质利益,出现了“前途前途,有钱即图”、“理想理想,有利就想”的拜金主义倾向。

2、缺乏独立性、自私任性

调查发现,我国不少未成年人依赖性强,缺乏独立性的问题非常突出。在“中国城市独生子女人格发展现状及教育”的调查研究中显示,有一半以上的孩子不具备“向往生活能力较强”、“做事独立,不依赖他人的”、“有责任心”这些道德优点。喜欢依赖他人的行为一旦形成,就很容易导致依赖性人格的形成。依赖性人格对个人的成长、发展都有很大危害,会使个体难以发挥自立性和创造性,自身潜能难以得到拓展。

3、缺少同情心

现在,有许多的独生子女的同情心比较差,漠视他人的困难与不幸,甚至是当作笑谈。比如说在老师生病或有困难时,大多数学生认为老师拿着国家的工资,就应该有所牺牲。在课堂上,不尊重老师的劳动,闹课堂,对老师缺少应有的理解。缺少同情心还表现在同学之间没有相互的关爱,相互之间的关系冷漠。

我国学生思想道德问题的成因

1、主观原因

未成年人正处在成长发育期,一方面,有积极向上的热情,可塑性强,接受教育的能力较高;另一方面,自控能力差,未成年人的心理处于感性阶段,涉猎心态强,普遍追求新奇,好玩时尚,不是与理性牵手,而是跟着感觉走。他们愿意接受一切看上去新奇有兴趣的东西,并且不记后果。由于未成年人年龄很小,涉世未深,他们缺乏分辨是非的能力。未成年人心里稚嫩,不会分辨是非曲直,加之逆反心理强,容易被引诱,甚至上当受骗。

2、客观原因

第一、国家考试制度决定了“重智力轻德育”的导向。

“重智轻德”已经成为很多家庭教育孩子的重要衡量标准,社会对教育的理解也一度认为是为了培养精英人才,培养社会栋梁。而所谓的栋梁之才也只是被单一地理解为事业成功。为了提高升学率,校领导和教师们几乎殚精竭虑。重视学生成绩,是无可厚非的,关键问题是要摆正“智与德”的关系,如果为了提高成绩而忽视德育,教育则走入误区,未成年人的德育水平也终将下降。

第二,来自成年人的影响

大多数来自老师的影响。教师关于政治局势的基本看法,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教师的主要道德规范和要求, 教师的学习与工作情况等对学生影响较大。教师师德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始终起着主导作用。一些老师自己不能以身作则,向学生传递一些

不好的思想,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产生了很多不好的影响。 提高我国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的策略

1、有效利用中学思想品德课

中学思想品德课的目标为: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提高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树立法制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课程结构的基础是逐步扩展学生的生活,主线是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教师应充分挖掘“文本”的动能,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建构积极向上的评价体系,努力把课堂延伸到学生的生活中去(以活动引领教材),充分发挥思想品德课的育人功能。教师在课堂上的任务,就是根据学生的兴趣、经验、生活,不断架设学生思维的桥梁,在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中使学生乐学不疲。如人教版九年全一册第三单元“融入社会,肩负使命”中的第七课《关注经济发展》的第三个框体《学会合理消费》一课,是与学生的生活较近,很感兴趣的一课。在讨论消费的乐趣以后,老师把话题转到理性消费上,引导学生如何才能做到理性消费。这时,同学们就开始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有的同学说到跟妈妈一起上街,妈妈是怎样砍价的;有的同学说返季消费比较合适,有的说不合适;有的同学说买货要货比三家;有的说买名牌的,质量有保障,不浪费精力和时间;有的说要看售后服务;还有的同学说到了买东西要看是不是环保等等,课堂气氛很活跃。在议论中也有争论,不断的总结合理的经验,纠正着错误的消费思想,最后形成比较正确的观点。

其次,利用时政教育开启学生心魂之门。在思想品德课中,利

用时事政治,开启灵魂之门,润化学生的心田。从学生对国内国际新闻感兴趣的方面入手,及时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提高思想觉悟,强化社会观念,从而在对社会评价中,培养学生的道德观,达到感情的升华,培养坚定的社会责任信念,使时事政治成为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锐利而有时效的武器。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以课本知识为主体,紧密联系实际,给以道的潜移默化,以导情的循循善诱,以评的情感升华,产生春风化雨滋润心田效果。

以鼓舞人心的时事政治新闻与评论为引子,使学生产生巨大内驱力,激励学生,关注社会,关注时代的发展,关注中华民族的成长,认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紧扣时代的脉搏,增强历史责任感,最终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前途联系起来。

2004 年 8 月的希腊雅典奥运会田径赛场上,中国 110 米跨栏运动健儿刘翔为国争光的动人场面,让亿万中国人欢呼雀跃。在课堂上,每当说起这个例子,回放这一历史画面时,同学们都感到无比的欢心鼓舞。他们畅所欲言,尽情发表自己的感想。借此机会,老师与同学们一起回顾中国体育事业所走过的历史,所取得的成就,让学生评述取得成就的原因,并联系到在 2008 年我国将举办的奥运会,积极引导正面情结,使学生产生对国家、民族的肯定,热爱的体验,达到情感的升华,增强了民族自信心、自豪感,这远比几次说教课灌输课效果好的多。

2、 教师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行为与思想感染学生

下面是教师的世界观、 人生观、 价值观等对学生影响调查统计

对中国德育现状的反思及改善策略

从表2所列的 13个调查项目中, 教师对学生影响终身的在

2.6%(教师对待加入政党的态度)至19.6% (教师处理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 之间;影响较大的在 42.9% (教师的入党目的) 至59.6% (教师的人生态度)之间;影响一般的在24.1% (教师的学术道德)至 41.1% (教师的人生命运观) 之间; 没有影响的在 4.7% (教师的学术道德)至9.6%(教师的世界观) 之间。调研结果显示:

高校教师的世界观、 人生观、 价值观等对学生的影响是较大的。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当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不要给学生灌输错误的思想,尤其是一些偏激的政治思想。部分高校政治老师自身政治思想存在偏差和倾向性,不应把它带到课堂上。

3、 培养良好的班风

良好的班风对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形成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以下我将从两个方面论述如何形成良好的班风。

首先,情感与班规相结合,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

班主任首先要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应从生活上关心学生、学习上鼓励学生,应多给学生讲做人的道理,讲为人处事的原则,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注重多与学生交流沟通,用情感去感染学生、影响学生、吸引学生和教育学生,因为良好的师生感情能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能滋润学生的心田;能感化学生的心灵;进而把学生对老师的感情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但是如果只有情,班级管理缺乏力度,容易造成管理上的放纵与随意。也会造成管理上的困难。

其次,管与放相结合,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

实际工作中,班主任要管的方面很多 ,魏书生认为“管是为了不管”。其核心是要充分发挥学生在教育管理中的主体作用,做到“管放结合”。注意放不是不管,在放的同时班主任要多看多想少说,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宏观调控。这样既有利于班级的建设与发展,又有利于学生个性完善、能力的提高,更有利于学生思想道德的形成。 结束语

思想道德素质,一方面代表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另一方面,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世界文明精华、科学方法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人文教育的功能、理想、道德承载的力量,是学生精神生活、情感培养和智力发展的动力。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是激励性教育,决定着人的发展方向。加强我国大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1]吴柳 素质教育理论与基础教育改革[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2]柳斌 柳斌谈素质教育[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

[3]孙俊才 品德教育和生活德育的比较[M].载《教育学》2004,12

[4]罗国杰主编 思想道德修养[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5]高职院校教师师德对学生思想品德影响的研究《益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6

[6]有宝华著 综合课程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7]魏书生 《班主任》

[8]陆士桢 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社会环境、误区与对策[J].《人民教育》,2004,1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