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阔的疆域教学反思

《辽阔的疆域》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是中国地理的开篇,其核心内容是关于我国的地理特点,教材从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和说明。我国在世界的位置,我国的经纬度位置、我国的海陆位置、我国与邻国的相互位置等。教材通过“中国在世界上的位置”示意图,使学生了解我国的半球位置,我国位于北半球和东半球,对于我国经纬度位置特点的讲述是通过介绍我国领土的四端来完成的,我国南北跨纬度很广,这是造成南北太阳辐射、气候、自然和人文景观巨大差异的根本原因,我国东西跨经度很广,则造成了我国东西时间、气候、自然人文景观的巨大差异,两者结合起来说明我国地域辽阔,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之一。我国海陆兼备,有十分独特和优越的海陆位置。教材从两方面进行了阐述,首先简明扼要地说明了我国海陆位置的特点,我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其次我国濒临的海洋一段内容实际上是我国海陆位置的延伸,即我国东临辽阔的海域。最后,教材通过对我国陆上和海上邻国的介绍说明了我国与邻国的位置特点。

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一年的地理知识学习,具有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教学中学生会浅意识的应用所储备的知识,但是学生在应用这些知识的时候,往往还不得法,不能熟练、准确的应用,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在原有知识基础之上,加大对地图的使用,深化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用图的能力,加强知识与技能的联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中国的地理位置是本节知识的重点;读图用图是能力培养的重点。

难点:分析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过去的地理教学更多关注的是学生是否掌握了大纲要求的知识和技能,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情感心理品质。而新课程的评价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期望的是学生未来的发展,集中体现“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一教学理念。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设计了《辽阔的疆域》这节课。

反思一:走出教材,走近生活

我觉得教学中,教师很有必要根据地方特色、学生已有的经验基础、知识背景来创设情境、设计案例。因为当新的知识被赋予鲜活的背景时,学生的兴趣被激起,探究心理得到加强,进一步有利于问题的形成,使学生达到想学的境界。本节课我应注重突出这一点。如:在介绍我国四至点中的最东、最北点时,应突出体现我们熟悉的黑龙江省。

反思二:学生活动要有“质”,即体现学生的思维性

本课中我设置了大量学生活动。如果课堂活动有量无质,则活动的价值也就丧失殆尽。课堂的学生活动是为了更有效的完成教学目标而采取的教学方式。为了能使全员参与课堂活动并提高其有效性,我至力于提高活动“质”的水平。对探究问题或任务的设计尽量符合学生的经验水平,情境的创设尽量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并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活动过程中多创造“思维性讨论”的气氛,激发全员的参与欲望。

反思三:转换传统的师生角色,学生是课堂的主角

在课堂的探究活动过程中,让学生充当探讨问题的主人。从思维的角度讲,学习过程是一种具备发散性和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介绍我国的省级行政单位时,我让学生来谈远方亲友所在省份及其位置分布,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供互相交流的机会、而且可以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使学生的知识得以丰富。

作者简介

贾秋艳,女,中共党员,本科学历。热爱地理教学,多次荣获省、市级教育、教学奖项。希望借此机会与大家多多交流。

点评

在进行地理教学实践时,有时会发觉地理教学效果或目的与预期的设计有较大差异,课后细细分析一下,原因就在于进行教学设计时忽视了对教学设计的实践反思,因而也就难以使教学设计在实际应用时发挥出所预想的作用。因此,教师应积极反思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是否合适,及时看到实践过程中出现的误差,不断探求教学目的、教学工具、教学方法等方面的问题,积极改进,从而优化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一堂好课是通过师导生演,让学生很好地融入到了课堂中去,积极参与,自主探究,在轻松愉快中就完成教学。这就要求教师勤学、善思、不唯书、重创造,本节课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就体现了这一点。本课最突出的一点就是教学中地理板图的应用,既体现了教师的基本功又使课堂知识得以深化,真正体现了我们地理学科的特征。                                          (南岗进修校白玫)

    

 

第二篇:辽阔的疆域说课稿

《辽阔的疆域》说课稿

杭州江南实验学校 丁义

一、课标分析

1-2-4概述中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了解中华民族的生存空间。

本课标的要点着眼在中国的位置、领土的四至点和国土面积(陆地面积和海域面积),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和位置,邻国的名称和位置。我国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优越的区位和广袤的疆域为国家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是整体描述中国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并概述中国地理总体特征的内容,教材是以单元为单位,将中国作为一个大区域,展示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的特征。在人文环境方面,国土辽阔、疆界绵长、人口众多、民族团结等,都是显著特征。而地形多样、气候复杂、河流众多等,是自然环境的主要特征,不同的自然和人文特征才造就了我国地域之间的一些显著差异。只有在了解这些特征的基础之上,我们才可以深入了解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和各地人们的生活习俗。可以说,第一单元的内容在整册课本中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是中国地理学习的基础内容。

《辽阔的疆域》占据第一单元内容的第一课时,展现的是我国地理特征的第一大特征——疆域辽阔,这之中包含几个要点——包括疆域的范围和面积、邻国的分布、特定的空间位置及其优势等等。可以说,本课是有关中国地理的一个俯瞰镜头,只有俯瞰过了全局,才可以在以后的学习中锁定某个区域再做更详尽的分析,从而形成从整体到局部的完整的知识体系。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有关地球、地图和世界地理的基础知识,《辽阔的疆域》恰是利用这些知识和方法来初步认识中国,从而过渡到中国地理。从教材内容看,它既是学习中国地理的起点,又是联系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的桥梁,这对学生今后的学习,日常生活和工作都是十分必要的。

三、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经过七上一个学期的地理学习后,已经基本掌握了地理学习的一些方法,尤其是读图能力和从地图上获取信息的能力已经较强,所以此时应更为关注学生在地理学习上的一些技巧,尤其是记忆的技巧,并同时强化地理学习的习惯,养成正确良好的地理学习习惯。在地理学习中,编写顺口溜就是一种很好的识记技巧,本课中的邻国、省级行政区简称等等,都可以使用,也符合七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学生在掌握方法的基础之上,对未知知识会有更强的探索欲,应当好好利用这种探索欲和求知欲。从情感上而言,上学期的世界地理部分是带孩子向外探索了世界的许多知识,而这个学期则要带领他们回到国内,更多去关注我们的地理国情,这不仅是地理教育的一部分,也是公民教育的一部分。

四、教学目标

1.观察地球仪、阅读地图和相关数据,描述我国的位置、领土的四至点、邻国、和国土面积(陆地面积和海域面积)。

2.能够用地图和数据阐述我国地域广阔这一特征。

3.比较得出我国地理位置的优势。

4.感受祖国疆域的辽阔,形成民族自豪感。

    教学目标中,知识目标主要落在描述我国的位置、领土的四至点、邻国、和国土面积(陆地面积和海域面积),以及说明我国地域广阔的特点和位置优势上,方法的着眼点放在观察地球仪(这是上学期已储备的知识,这里是巩固和拓展)、阅读地图和数据并汲取有效信息之上,这是普适性的方法,可为此后地理学习提供有效手段。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目标1;

难点:目标3

    难点3之难在于,学生在掌握了现象的知识(能从地图和资料上读到的、看到的)之后,是否能够找出现象背后的本质,得出一些结论,这是对分析和总结能力的一种训练,从学情来说,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具备这种能力,也并不是通过一节课就能具备这种能力,这种培养如果是有效的,应该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六、教法学法

教学方法:教师导学、学生仿学。

教师教法:讲述法、问答法、谈论法交替使用,小组合作探究法

学生学法:读图分析法、归纳总结法、讨论比较法等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七、教学过程

八、板书设计

九、作业设计

见附录

十、教学反思

在本课教学中,教学法我采用了教师导学、学生仿学的方法,鉴于陆地疆域的内容略多略难,我因此将之作为导学的范本,在课堂中首先呈现出“面积、邻国”等要素,学生根据要素在课本上寻找答案,落实知识点。而海洋疆域的内容相对简单,因此把它放在仿学的部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确实能够很好地通过观察教师的教学,掌握基本的方法,并运用于仿学的部分。

地理学习的基本方法,我在课堂中也一一落实,尤其是针对“疆域”这样的内容,我把大量的时间花在带领学生读图、圈划、指图和填图上。这既是对于本课内容的落实,也是对学生识图基本能力的培养,通过层层递进的方法让学生反复地掌握和巩固。知识点是每课都不同的,但这种读图的方法和能力确实要贯穿整个地理学习的过程的,甚至可以说将要贯穿人的一生,所以将更扎实的方法落实到学生的身上,并不断进行练习和检测,是非常必要的。

但这堂课仍有许多不足之处。

首先是对于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新性的激发,仍然尚待改进。对于这样一堂知识点颇多的课来说,我首先考虑的是如何有效而扎实地完成知识点的落实和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仍然还是牢牢地占据着主动权和话语权的主导位置,事实上这种“不放心”的心态恰恰影响了学生更多的思考和自由的发挥。七年级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已在上学期的学习中打下了一定的基础,针对读图、提取信息、概括等能力也有相当的程度,因此我在“我知我家”第二部分“海洋疆域”的呈现过程中,其实不必再次呈现要素提示,大可以放手让学生去自主完成,并共享学习成果。

其次是在本课的意义建构方面,我自觉仍完成得不够充分。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落在疆域和位置优势上,但事实上对重难点的落实和突破其实都是在为本课最终的意义夯实最基础的框架,无论是幅员辽阔还是海陆兼备,呈现出的都是中华民族生存的家园。我虽在第三部分“我赞我家”中对于优势和利弊各有分析,但最后一个部分的升华仍然有欠缺,如若能让学生更深度体会这片辽阔的疆域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从而树立起强烈的主权意识和爱国的情怀,才能够最终完成本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和意义的建构。这是地理教学作为培养学生社会生活的常识和能力之外,所应该完成的更高层次的目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