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剧《弄臣》赏析

浅析歌剧《弄臣》

摘要 歌剧《弄臣》以一个伯爵的弄臣及其女儿的悲剧故事,表现出了对那个时代君主专制制度的抨击以及对弄臣女儿吉尔达的爱情悲剧的同情。歌剧表演效果丰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以及优秀的音乐创作,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关键词 歌剧 悲剧 音乐特色 艺术价值

一.创作背景

《弄臣》的剧本是意大利著名作家皮亚威根据法国文学巨匠维克多·雨果的讽刺戏剧《国王寻欢作乐》改编而成,音乐的创作则由“意大利歌剧大师”威尔第创作。雨果的原作以描写荒淫无度的宫廷生活为主,旨在抨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在歌剧的创作上,《弄臣》大体上忠于原作,主要还是揭露君主王朝统治下的荒淫无道的生活。与传统意大利歌剧相比,它不仅在剧本上脱离了剧情简单、人物面谱化的窠臼,而且在音乐创作上也取得了大胆突破。此外,它还通过增加剧中的主要角色,丰富了歌剧的表演效果,使歌剧有了更大的发展想象空间,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二、人物形象

关于《弄臣》,我这里只想分析一下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两个人,弄臣和他的女儿,吉尔达。 弄臣,“弄”,是指“玩弄”、“戏弄”。的确,弄臣就是这样一个角色。“弄臣”其实就是为帝王所宠幸的狎玩之臣。说的通俗点,就是个高级小丑。在歌剧开始时候的一个狂欢的场景中,面对着曼图亚伯爵——他的主人,调戏切普拉诺伯爵夫人的时候,他,一个丑陋的驼背家伙,凑到切普拉诺伯爵跟前。他幸灾乐祸地戏弄伯爵,嘲笑他的嫉妒。可实际上,他对主人的做法也有点不以为然,他私下里对包尔萨嘀咕:公爵做得实在过分。

弄臣是个可悲的角色,他必须不断地为主人找乐,帮助主人实行一切寻欢作乐的计划,因而遭到他人的厌恶和鄙视。对这一切他心里很明白,却无可奈何,谁让他无钱无势无地位,只得以此谋生!你瞧他,浑身披挂着稀奇古怪的装饰物,头上戴着尖顶帽子,脸上画得五颜六色的,一副丑态。最引人注目的是他的驼背,严重的残疾使他有着与生俱来的悲剧性,加上他的特殊地位,更显得怪诞而毫不令人同情了。

然而,他对自己女儿的爱却是无私的,伟大的。这个,兴许是天下所有父亲的共同特点。尽管他在外面是这样辛苦、卑微,可是,他却好好的保护着自己的女儿——吉尔达,这个他生命中的至宝。为了他的女儿,他不惜最后做出买凶刺杀自己的主人,那个有着无限财富及权利的伯爵。

说到这儿,就不得不将话题转向这部歌剧中的另外一个重要的人物。她就是弄臣的女儿,吉尔达。

起初,吉尔达是一个无忧无虑的女孩儿,虽然他们并不富有,可是,她有一个爱她的父亲,相依为命,生活倒也宁静。她每天还可以去教堂祈祷。可,也许,冥冥中自有天定。就是在经过教堂的路上,她被那个花心的曼图亚伯爵相中。结果,在伯爵那一群专门帮助伯爵拐来美丽女子的人的“努力”下,吉尔达来到了伯爵的身边。可笑的是,吉尔达居然还爱上了这个多情的人,这更加剧了整部歌剧的悲剧氛围。

吉尔达的命运是悲惨的,我们唏嘘,我们感叹,我们惋惜,但是在我们的内心深处,不自觉的还会带有一丝的鄙夷——鄙夷那可怜的姬尔达对公爵的“爱”的执迷不悟、鄙夷她在事实面前顽固的愚蠢、鄙夷她最终无谓的牺牲。尽管最后,她的父亲让她看清了这个花心的伯爵的真面目,然而,被爱冲昏头脑的她已经不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谁是她该爱、该去陪伴的人。在亲情与爱情面前,她抛却亲情,抛却生命,只为成全自己那卑微的爱情。但是,作为局外人的我们又能去评价些什么呢?虽然她爱的盲目,可是她爱了,便是爱了,她宁愿为爱抛弃一切,也只能说是,一种选择,决定一种人生吧。

三、艺术价值

《弄臣》的艺术价值,由它在歌剧史上的地位便可见一斑。《弄臣》的创作,具有鲜明的时代印记。威尔第深谙原作者的思想精髓,并且在创作这部歌剧的时候,运用他高超、娴熟的音乐技法,对封建统治阶级骄横、腐朽、糜乱的政治生活进行了无情的嘲讽和批判,进而揭示出“弄臣”这一奇怪现象是昏庸封建君主制度下的产物,表达了对那个时代的不满,同时也表达出了自己渴望改革的思潮。

此外,在音乐创作上,威尔第也开创了一个时代。

歌剧发展到19世纪,人声的音域、音色及表现功能有了广阔的天地,声音的运用更趋于科学化,使得各种音色能够在歌剧表演中充分地发挥其特点,从而很

大程度上增强了歌剧艺术的感染力。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威尔第在创作《弄臣》的时候,突破了以往作曲家不能随意用自己选定的音色来创造角色的限制,在该剧的角色安排上大大扩充了主要角色的数量。同时,还扩大运用了各种声音类型,不再仅仅局限于常用的男高、女高声部,而且较多使用了男中、男低及女低声部,并能让各种中间的音色协调、糅合起来,既丰富多彩,又各具特色。而在节奏的运用方面,作曲家也是根据每个角色的主要情感和性格特征来精心安排,采用了多种律动规律和起伏形态不同的节奏。如剧中为公爵所设计的音乐,其主要唱段的节奏形态均为3/4、6/8或3/8拍。由于这种节奏本身的律动感很强,具有鲜明的舞蹈性,花哨跳跃、激动、活泼,所以恰合公爵轻浮放荡的性格特征,使这一角色形象显得更加生动、鲜活。与此同时,威尔第也把意大利丰富的民间歌曲、舞曲的因素以及其他地区(像西班牙、法国)音乐的特点,带进自己的歌剧创作里,这样就使作曲家执着的追求优美流畅的旋律,注重表现人物内心活动的咏叹,以及用歌剧概括人性,直面人生的沧桑与欢欣,来揭示社会内涵的本意,得以更充分地表达,也能让观众更易接受。在歌剧的音乐创作完成后,观其效果,不论是在准确的把握和表现人物的思想情感、塑造人物形象,还是在渲染舞台气氛上,都充满了独树一帜的风格。

此外,《弄臣》还大量运用咏叹调和喧叙调的相互配合来推动戏剧情节的发展。以这种手法使各场、各幕成为了更为有机统一的整体。而剧中恰到好处的重唱应用,使得主要人物的情感矛盾与冲突达到一种无法遏制的跌宕或纠葛的时刻。其中最出名的,便要数在歌剧中的四重唱了。它发生在郊外的一个小房子的内外。在那里,伯爵和刺客妹妹,弄臣和他的女儿,四个人的四重唱形成了一个完美的协调,充分的表达了人物的情感纠葛及其中的矛盾冲突。

就声乐艺术的角度讲,剧中的许多唱段早已成为经典,如:《亲爱的名字》、《美女如云》、《女人善变》、《爱之骄子》等等。即便在一些通俗音乐会上演唱,也能博得满堂喝彩。

四、结语

《弄臣》首演虽未取得完全成功,但随着它上演次数的增多,得到的观众认同度也在增多,它是威尔第及雨果的思想的集中,是对那个时代的一种批判。凝聚在它里面的,是当时人们对封建君主专制的厌恶以及渴望改革的强烈愿望。总结起来,无论是它的思想高度,还是它在音乐上的极高造诣,都注定了它是世界

歌剧史上的一朵奇葩。它带给人类的巨大的影响,注定不会局限在那个年代。它必将会继续影响一代又一代人。

参考文献 刘波《歌剧<弄臣>艺术价值探讨》

 

第二篇:论歌剧《弄臣》的艺术价值

论歌剧《弄臣》的艺术价值

我非常幸运能够在研究生期间选修《歌剧名作》这门课,特别是能在李老师教导下,自己得以去系统的了解歌剧知识,并逐渐对歌剧产生了兴趣。同时,在课余时间我欣赏了一些歌剧作品,也阅读了一些与歌剧有关的书籍和文章,从而对歌剧有了些粗浅的了解和认识。在接触过的歌剧作品中,我对十九世纪的浪漫主义三幕歌剧《弄臣》这部作品更为情有独钟。它是由被誉为“意大利歌剧大师”的著名作曲家威尔第所创作。

歌剧《弄臣》是威尔第创作中期的一部典型的代表作,被认为是世界歌剧史上最富有艺术魅力的作品。通过学习和了解,我认为这部作品是深刻的内容和完美的形式的高度统一,不仅是意大利歌剧史上,更是世界歌剧史上的一次革命,它标志着传统歌剧阶段的结束,同时又是现代新型歌剧的诞生。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论述歌剧《弄臣》的艺术成就和价值。

一、时代感鲜明突出

威尔第是19世纪意大利歌剧复兴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歌剧作家,他的歌剧作品数量众多,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威尔第生活在一个意大利遭受异族统治、民族解放运动此起彼伏的时期。那个时期的意大利,资产阶级革命仍然处于风起云涌的阶段,统治阶级日益腐化,社会政局动荡,人民生活困苦。而威尔第出生于一个家境并不富裕的农民家庭,七岁学习音乐,十八岁时已是当地负有盛名的音乐家。正是他的生活经历和人生观念使威尔第具有了强烈的爱国主义和革命的热情,作品中经常用到鞭挞黑暗的社会现实以及反映社会底层人民悲惨生活的现实主义描写手法。

歌剧《弄臣》的剧本就是来源于意大利著名作家皮亚威,是根据法国文学巨匠维克多·雨果创作于1832年的讽刺戏剧《国王寻乐》改编而成。原著是以16世纪上半叶,法国瓦罗亚王朝国王弗兰西斯一世的宫廷生活为写作蓝本,抨击了昏庸的封建君主制度。《弄臣》在改编上忠实于原著的创作意图,形成了以揭露君主王朝统治下的荒淫无道生活为内容的三幕歌剧。该歌剧对封建统治阶级骄横、腐朽、糜乱的政治生活进行了无情的嘲讽和批判。这也体现出了 “弄臣”这一奇怪现象是昏庸封建君主制度下的产物。而我在文献阅读中也了解到1851年3月11日,该剧在威尼斯凤凰歌剧院进行首演,并获得了极大的成功。现场现众们持久热烈的掌声和兴奋激动的神情,将整个剧院都营造出了一种胜利、喜悦的氛围,获得了广泛的社会共鸣。这样就为资产阶级革命的文化阵营注入了新鲜血液,最终成为了社会舆论的引导,起到了文化先锋的作用。

二、文学艺术创作的独特性

在欣赏完歌剧《弄臣》后,我又去阅读了雨果的作品《国王寻乐》,发现两者不仅在思想内容以及深层次的内涵上高度一致,而且歌剧在表现人物性格、形象的处理手法上也与原著有着惊人的相似,如该剧的主人翁利哥莱托的塑造。《国王寻乐》中蒂布莱(即歌剧中的利哥莱托)这个人物由于受到肉体的残疾,贫困腐败和宫廷小丑的厄运三重压迫,健全的人格被扭曲了,而变成了怨恨的化身。他怂恿国王去损害朝臣的家庭,不断指出谁的妻子可去勾引,谁的姐妹可去诱拐,谁的女儿可去玷污。而在歌剧中,为了将主人翁塑造成与原著中有着同样耐人寻味魅力的人物性格特征,不仅在人物形象设计上与原著一样(驼背),而且将其置于公爵的身边,干着与原著同样的勾当。歌剧中的利哥莱托身为公爵的贴身侍从,相貌奇丑、地位卑微,却长期置身于官场权力倾轧的旋涡之中,使他形成了对臣民冷酷奸诈,对主子奴颜婢膝的性格。他上媚主子,下讽朝臣,但却深爱着自己的女儿,而且由于对公爵性格的透彻了解,更加深了其对公爵的恐惧与防范,这种心理扭曲的心灵重负使他在嘲讽别人的不幸时,也总感到自己的不幸正即将降临,于是他想方设法让女儿避免受到公爵的伤害。但是,利哥莱托最终以悲剧收场。所以,两剧在文学艺术创作及人物的塑造上是统一的。但《弄

臣》最终的表现形式毕竟是歌剧,其具体的表现形式与戏剧不同。作曲家威尔第充分运用这种舞台表现形式的特点,用音乐更富张力的语言来刻画人物形象,使其个性更鲜明,形象更饱满,情节更紧张。

三、戏剧效果突出

在《弄臣》这部作品当中,戏剧性的渲染场面几乎随处可见,特别是整部歌剧最后一幕中的四重唱,公爵与杀手的妹妹玛达莱娜、吉尔达与黎戈莱托的演唱,四个性格各异、身份各异的人各自演唱不同的主题,各思其事,充满了强烈的戏剧效果和戏剧冲突。四个人物角色中,风流惆悦的公爵凭借着他好色的本性,热情洋溢的大肆调情,言语之中无不透露着一种虚伪的态度,花花公子般的形象;玛达莱娜刚开始以敷衍、嘲笑的口吻对付着,但没过多久,她也被这个爱情场上的高手所迷惑,对他产生了一种爱慕的情慷。然而躲在远处偷偷观望的吉尔达看到了他们之间此时的调情场而,内心极度的失望和悲伤,欲哭无泪;黎戈莱托同时也实现了他的目的,让自己的女儿亲眼看清了公爵的真实面目,也更加坚定了他实施蓄谋已久的报仇计划。威尔第在这里用严整的音乐形式将不同性格、不同心境的人物与动作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个音乐性与戏剧性、抒情性与冲突性高度统一、完美结合的歌剧场面。四个角色不同的声音交织在一起,时而跌宕,时而起伏,布局层次清晰合理,旋律线条各具特色。在各自叙述的过程中,充分的表现出了每个人物的性格特征和乐调特色,此时此刻的情感变化和心理过程,彼此形成鲜明的对比,产生出了强烈感人的戏剧效果,堪称重唱中的精品。

四、音乐创作的创新

我在欣赏歌剧《弄臣》时发现,威尔第在《弄臣》中突破了以往作曲家不能随意用自己选定的音色来创造角色的限制,在该剧的角色安排上大大扩充了主要角色的数量,《弄臣》中的主要角色就有11个。同时,还扩大运用了各种声音类型,不再仅仅局限于常用的男高、女高声部,而且较多使用了男中、男低及女低声部,并能让各种中间的音色协调、糅合起来,既丰富多彩,又各具特色。而在节奏的运用方面,作曲家也是根据每个角色的主要情感和性格特征来精心安排,采用了多种律动规律和起伏形态不同的节奏。由于这种节奏本身的律动感很强,具有鲜明的舞蹈性,花哨跳跃、激动、活泼,所以恰合公爵轻浮放荡的性格特征,使这一角色形象显得更加生动、鲜活。

此外,我还注意到《弄臣》中的咏叹调跟以往的歌剧作品有所不同,它打破了传统宣叙调和咏叹调的界限,形成独特的“宣叙一咏叹”风格,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威尔第式咏叹调”。比如说《咱俩一样》《你们这些狗强盗》和《报仇的时刻终于来到眼前》这三首咏叹调是歌剧《弄臣》中主人公黎戈莱托内心情感最集中的体现,也是揭示歌剧主题“诅咒”的最主要表现手法。 特别是《你们这些狗强盗》,我认为它是一首篇幅“宏伟”而又复杂的咏叹调,是黎戈莱托对公爵、大臣们疯狂诅咒的具体载体,也是歌剧完成其使命的关键性音乐,是揭示歌剧主题“诅咒”的核心部位。我觉得在三首咏叹调它的音域最宽、速度最快、发音点最多、声乐工作能量最为繁重、音乐的情绪也最接近歌剧主题的风格。从疯狂的怒吼到奋力抗争到最后跪地可怜地哀求,音乐情绪变化最为猛烈和突异,它又是如此的合情合理。这说明此时的歌剧发展渐进高潮。

综上所述,歌剧《弄臣》是一部具有高度的艺术性、戏剧性、心伤心、感染力的优秀作品,其在艺术成就与艺术价值上达到的高度是不言而喻的。《弄臣》不仅以强烈诱人的戏剧效果使人兴奋、怜悯、憎恨,更让人激动不已的是那绝妙优美、细腻感人、能打动人们心灵的音乐魅力,是歌剧史上的一部经典巨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