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绝弦》教案教学反思成波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陕西省安康市阳光学校 成波

教材依据:《伯牙绝弦》这篇文言文是人教版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内容。

指导思想: 春秋时期楚国俞伯牙弹琴水平的高妙,钟子期有很深的音乐鉴赏能力,两人互相欣赏互为知音。主要让学生理解朋友之间真知己的思想境界;懂得欣赏《高山流水》音乐和画作,感受艺术的魅力,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艺术情操。

设计理念:通过不同形式朗读古文,感受古文的节奏美、音韵美以及课件视觉美感,图文结合、配乐朗诵,想象古文的意境美,感受古文的意境,揭示了人文精神和其中蕴含的道理。

教材分析:这一课是文言文,主要讲了春秋时期楚国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伯牙喜欢弹琴,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伯牙把感情融进乐曲中去,用琴声表达了他的感受,琴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不管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地说出伯牙的心意。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上再也没有人能成为他的知音,于是,他把心爱的琴摔碎,终身不再弹琴。课文层次清晰,先概括写了伯牙善弹,子期善听,再具体写如何弹如何听,最后写子期死,伯牙绝弦。全文共用77个字,表达了朋友之间真知己的思想境界,成为千古佳话。由于这个传说,人们把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叫“知音”,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

学情分析:本班学生是经过听力语言训练的康复后聋生,多数听力补偿较好,具有一定的口语表达能力,但口语的清晰度达不到普通孩子。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比未经过康复的重听聋生要好。学生从一年级就使用人教版普通学校教材,教者在平时的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培养和听力、语言潜能的开发,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音乐、绘画等艺术欣赏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以及以前积累的文言文知识理解词句意思,读出自己的感悟。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文,背诵古文。

1

(3)拓展思维、发展语言,说一说、写一写:

A伯牙还弹了什么乐曲,子期能听懂?

B伯牙相对子期说??

2.方法与途径: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帮助学生体会古文

的节奏美、韵律美、音乐美,在读中体会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积累中华经典诗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

体会文言文所表达出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欣赏艺术的能力和热爱艺术的情操。

4、多媒体的运用:通过课件的画面展示,文中有画,画中有

文;配乐朗诵,感受古文的意境美、视觉美、音乐美,感受古文的意境。

教学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难点:体会伯牙为纪念知音子期而破琴绝弦的情感,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教学方法:

情境感悟,在欣赏不同风格音乐初步感受音乐艺术的魅力后,在

配画作《高山流水》欣赏同名乐曲歌曲导入新课,在感受音乐美、视觉美的氛围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地引入课文。

朗读体会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帮助学生体会文言文意思。

直观教学法:课件演示起着直观的作用,帮助突破教材的难点,

展示文言文意境,营造一种意境美。

点拨引导、以读代讲法等。

学习方法:自读自悟、以说促悟、以写促悟、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高山流水》、《知音》、陶埙《哀郢》等乐曲,《高山流水》的画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 同学们喜欢听音乐吗?我们先来欣赏几段音乐,等会说说自己的

感受。播放《西班牙斗牛曲》、《童年》、《长相思》等不同风格的音乐。 (学生谈感受。)

2、音乐的魅力就是能给我们带来了美妙的享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和音乐有关的文章。因为音乐,使春秋时期楚国著名的琴师和一 2

个山野樵夫成为挚友叹为知音。是什么样的音乐这样神奇呢?请欣赏古琴曲《高山流水》:(播放音乐《高山流水》)

3、我们今天学习的就是,春秋时期《高山流水》的演奏者俞伯牙和欣赏者钟子期的故事。

板书课题:伯牙绝弦。读题,注意指导“弦”的读音。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这是一篇文言文,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文,读不通的地方,可以多读几遍,同桌可以互相讨论怎样读。(生读课文,师巡视指导读音。)

2、老师配乐范读课文。同学们读的都很认真,但是有些地方还读的不太好,下面请听老师读。听的时候要注意老师读文言文和读现代文有什么不同?学生找特点,评价(慢,声音高低起伏,有节奏。) 师引导:我们读文言文不仅要把字读准,还要读的有节奏和韵味。

3、指名读课文,学生评价,老师指导。

现在谁来试着用这样的方法来读一读课文?他读得怎么样?(注意评价语言的恰当、准确、得体)

4、指名划节奏。同学们已经读出一点文言文的韵味了,现在请谁来划出课文的节奏。(在黑板上划节奏)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5、学生继续自由练读。(生读课文,师巡视指导读音。)

6、学生齐读课文。(配乐《高山流水》)

现在我们来一起配合音乐读课文,注意要读出文言文的韵味。

三、初解绝弦

1.理解文章的题目:“伯牙绝弦”是什么意思?与学生交流伯牙、子期资料。(俞伯牙是春秋时期楚国有名的宫廷乐师)“弦”就是琴弦,“绝”就是断绝,谁来说说课题的意思?(引导学生用大家熟悉的表达方式说,学习文言文要学会变通。)

2.文章还在哪里提到了伯牙绝弦?这里的 “绝弦”伯牙要做什么?把琴摔碎终身不再弹琴。

四、再解绝弦,品味知音之情

(一)何为知音。

3

俞伯牙是春秋时期楚国有名的宫廷乐师,肯定把琴看作最心爱的东西,他为什么要破琴绝弦呢?

将文章再读一遍,同桌讨论哪些地方读懂了,哪些地方没读懂?学生研读课文后交流。

师生探讨交流:

预设的几个教学生成点:

1.出示第一句“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指名回答句意,师指导。这一句中的“善”字可以理解为“擅长、善于”的意思;后面的“善哉”是表赞叹之义。(板书:伯牙 善鼓琴 钟子期 善听 )

2.从哪里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课件出示句子,生感情读)

3.既然说伯牙善鼓琴,那么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他的琴声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呢?引导学生想象画面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听琴。当伯牙鼓琴志在依依杨柳、志在潇潇春雨、志在茫茫云雾、志在徐徐清风??子期会怎样赞叹?引导学生以排比句的形式说句子。

课件出示句子:伯牙鼓琴,志在( ),钟子期曰:“善哉,( )兮若( )!

4.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我心里有什么想法和感受,我的好朋友必然会理解和赞叹,这不是一般的朋友啊!这就叫──知音。而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是志在明月、志在清风,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真正的知音!(板书:知音)

(二)相遇相知。

1.伯牙当时已经是楚国著名的乐师,你说他还会缺少别人的赞美吗?他为什么只把子期看作知音?

2.当伯牙听见别人那些不恰当的赞美而并没有真正理解自己的琴声时,他会是什么心情?(生答:寂寞、孤独、绝望、心灰意冷)伯牙遇到了自己的知音钟子期,子期听懂了他的琴声,理解了伯牙的心声、思想感情、理想。又是一种怎样的心情?(生答:幸福、融洽、快乐)

(三)知音之死。

但是子期不幸去世。(课件出示句子,配乐陶埙《哀郢》)

学生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4

1.子期死了,伯牙怎么就会认为世上再无知音了呢?

2.子期死了,伯牙又要回到过去的生活中了,没有知音,无人理解的日子,他没办法承受这种无人诉说的痛苦,最后用“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的方式表现出对朋友的怀念。(板书:绝弦 死)

五、深悟绝弦

1、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这一本书中,描写了这个动人的故事。当伯牙来到和子期相约的江边,子期已经不在人世,在子期墓前,伯牙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

出示诗歌师生读(配乐《知音》):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提示“抔”读póu, “一抔”意为“一捧”)

2.对伯牙的痛苦与绝望,你想对他说什么?将你的想法写下来。学生汇报,老师评价??

六、回味绝弦,升华感情,拓展延伸

1、人们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编写了《高山流水》的乐曲和画了很多《高山流水》的画。(播放《高山流水》的画作和乐曲,请学生欣赏)伴着那一曲动人的《高山流水》再读读这个故事。(学生配乐再读课文,试着背诵)

2、课件出示,“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世界上这样的知音难以寻找。板书:知音难觅

3、一首《高山流水》表现了音乐无穷的魅力,伯牙绝弦叹为知音的故事流传千古。同学们,不管岁月再流逝,我们都要像伯牙子期一样珍惜同学之间、朋友之间真挚的感情,要学会相互理解、相互欣赏对方。

七、作业

1、搜集中华民族有关友情的名言佳句抄在积累本。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3、用自己的话同桌互相讲讲这个故事,并写下来。

八、 板书设计

伯牙绝弦(文言文)

伯 牙 善鼓琴 绝弦

5

钟子期 善 听 死 知音难觅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

陕西省安康市阳光学校 成波

本节课我经过充足的准备,设计了导入、新授、拓展练习、总结四大环节,整个课堂环节清晰,培养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课堂是问题生成的地方”,现对本课反思如下:

做的较好之处有如下几点:

一、充分发展了学生的语言,通过老师范读、学生自由读、指名读、师生共读等形式来理解文本,培养了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

在课堂朗读过程中学生们能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古文,读出了古文的节奏美、音韵美,这对于聋学生来说很不容易。但因为聋生听力的障碍,学生无法清晰地监测到自己的发音,朗读的音韵美、抑扬顿挫、清晰度整体水平达不到普通学校正常学生的朗读水平。经过学习学生普遍喜欢学习古文,掌握了一些古文学习的方法。

二、拓展训练环节,学生能对文本发挥丰富的想象能力。

1、文本中伯牙弹奏的乐曲不管是峨峨泰山还是洋洋江河,子期都能准确地说出他的心意,提问学生:伯牙还弹奏了什么子期能听得懂?学生争先恐后地说出“皑皑白雪”、“依依杨柳”、“袅袅炊烟”等画面内容,这说明学生平时积累的好词、好句比较牢固,能理解并正确运用,以后应该继续加强学生这方面的积累运用练习。

2、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写出并读出自己对伯牙子期之间友谊的体会,体会写的有想象力、准确,写出了对人物情感的理解。

三、引导学生感受和理解了音乐、绘画艺术的魅力,达到了所设计的教学目的。

用音乐导入,巧妙、自然,和整个文本内容贴切吻合,让学生在感受音乐艺术的氛围中进入文本。因为是经过听力语言训练康复后的聋生,我需要引导他们既能听到音乐,又能听懂音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所以我在引导欣赏古琴曲《高山流水》时用同名画作为背景图并标明曲名,在欣赏时让听力补偿不好的学生趴在音箱上利用触觉、振动觉和残余听力配合感受音乐。我想,海伦?凯勒作为一个盲聋哑人能够靠触觉、振动觉来欣赏音乐、雕刻、绘画等艺术,我为什么不能开发孩子们的听力潜能?让他们也能享受到听到音乐的幸福,感受到 6

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在整个课件背景图的选用上我使用与文本内容、意境相符的图片。课文小结时欣赏了《高山流水》画作,介绍人们为了纪念伯牙、子期的故事而作的画作,让学生感受绘画艺术的魅力。

四、总结时我联系生活实际,学生理解了要珍惜同学之间的友情,像伯牙、子期一样学会理解,欣赏对方。

五、经过长期的引导,学生养成了同桌或分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好习惯,本节课学生同桌合作自主学习效果较好。

需要改进之处如下几点:

一、学习课文前导入部分由于学生对音乐不太熟悉,加之我引导的语言不够准确和评价语言不够及时,所以三段音乐让学生谈体会,学生没能及时表达准确,耽搁了一些时间。以后要注意引导语言的准确性。

二、老师范读时应再放开一些,语调应赋予更多的情感进去,再配合适当的肢体语言以感染学生。

三、在课堂过程中,我的语言显得不够简练,这样浪费了一些时间,语速较快,影响学生理解说话内容。

四、在引导朗读体会文本感情时不够及时、准确,少数学生没有完全理解伯牙是用“破琴绝弦”的方式来纪念朋友钟子期的。最后应交待人们用“高山流水”比喻乐曲高妙知音难觅,这样才有始有终。

总之本节内容应再精简紧凑一些,以读、悟、说为主让学生自主感知理解效果会更更好。课堂教学永远是遗憾的一门艺术,总是会不断生成新的问题,激励我不断去探索不断改进!

7

 

第二篇:《伯牙绝弦》教学反思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

审视自己《伯牙绝弦》一课的教学,有着点滴收获,也有些许不足,总结自我以待提高,反思自我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每次面对新的文本,我首先考虑的不是设计,而是反反复复地对文本进行透视:

本文是一篇文言文,选自《列子·汤问》,叙述了发生在春秋时代的一段千古流传的故事。俞伯牙善于鼓琴,钟子期善于悟琴,伯牙以子期为知音。后来子期不幸身亡,伯牙悲痛欲绝,将琴摔碎,立志再不鼓琴。由于这个传说,人们把非常了解自己特长的人叫做“知音”,用“高山流水”比喻乐曲高妙或知心朋友。

本文是文言文,学生不是初次见识文言文,五年级的时候就接触了第一篇文言文《杨氏之子》,对于文言文不是很陌生,但在文言文的特点和理解方法上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这篇文章提出了两个学习方向:一是学会借助注释和字典等工具书进行自主学习,理解文意,同时指导学生感悟文言文朗读的节奏和韵味;二是引导学生理解“知音”,理解伯牙的摔琴之举及其此举背后隐喻的涵义——子期一死,伯牙为何摔琴?因为知音难觅,子期的死使伯牙痛感世上再无知音,因此也不必再来鼓琴。

对于文言文的朗读问题,我考虑到学生只是通过简单通读是无法准确感受文言文朗读的音韵与节奏,为此通过课件把朗读节奏的划分展示出来。教学中,把理解与朗读相结合,在感悟文章的每一句话的同时,我也注重了朗读的结合体味:文章的前半部分,指导学生要读出称赞的语气,读出知音欢聚的那份融洽与欢乐;文章的后半部分,指导学生带着对伯牙寂寞、孤独,绝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的理解有感情朗读。在教学尾声之时通过播放《高山流水》音乐,让典雅流畅的琴音款款地浸润学生的心灵,再让学生在音乐声中朗读课文,会更好地增强课文的表现力,让文言文那优美的韵味深深地植根在学生心中。可以说课件的运用为教学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教学中,进行了必要的拓展延伸:“我们知道俞伯牙是当时楚国有名的音乐家,那作为一个有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泰山峨

峨,江河洋洋,俞伯牙的琴声还会表现那些动人的场景呢?”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再对“皎皎明月,依依杨柳,萋萋芳草,袅袅炊烟??”这样的场景进行感悟朗读,有效地调动学生去读书、去思考,步步深入又准确地演绎着文本中丰富的信息,在不露痕迹的教学中,让学生明白了所谓的知音,就是那个世上最懂你知你的人。我和学生既各自感受着,又互相感染着,美好的情愫在课堂悄然流淌,不知不觉进入了知音的精神世界。

之后,我就引导学生就课题的“绝弦”展开讨论,理解其含义,告诉学生翻译文言文要学会变通,用熟悉的表达方式把意思表述清楚。同时,我以“说俞伯牙是当时楚国有名的音乐家,那作为一个有名的音乐家,为什么在事业最顶峰的时候不再弹琴了呢?老师相信继续学习课文大家就会对“绝弦”这个词乃至文章有更深刻的理解”这样一个问题激疑,设置悬念,之后在理解完课文后再向学生提问:“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这‘终身不复鼓’的仅仅是琴吗?”让学生真正明白课题“绝弦”的深刻含义。

但是认真总结这堂课的教学,还有着许多不足之处,需要我进一步努力提高: 课堂调控的能力有待于加强。当学生发言不是很充分的时候,我的过渡语言没有很好地激发起学生回答的欲望,随机应变能力不够,没有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热情,使得课堂上学生发言略显集中,关注了一部分学生,但也忽视了一些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学语言的精练需要进一步提高。个别的时候,我的语言还有些碎,没有达到最凝练的效果,影响了课的精彩。

我在教学设计中曾加进了延伸阅读一方面内容,由我给学生讲述伯牙在子期墓前作短歌悼念并决然摔琴的一段故事,同时给学生深情朗读博牙所做短歌,让学生更进一步感悟“知音”情深,理解“伯牙绝弦”。但可惜因为时间的关系,在授课结束之际,我不得不忍痛割舍。没有让学生由文本了解更多的知识,这也是我本节课的一个遗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