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伯牙绝弦教学反思

25.《伯牙绝弦》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学生初次见识文言文,对于文言文的特点和理解方法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这篇文章我把重点放在文言文语感的初步感知和对故事本身的体味上。

这篇课文说它不难吧,的确不难,只有77个字。说它难吧,它又很难。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77个字里边讲述了这样一个千古流传,这样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这77个字的背后究竟有多少深厚的人文内涵呀!本文虽是文言,但相对浅显,在教学中可借助注释进行理解,因此理解文意不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本课难点在于理解“知音”,理解伯牙的摔琴之举及其此举背后隐喻的涵义——子期一死,伯牙为何摔琴?因为知音难觅,子期的死使伯牙痛感世上再无知音,因此也不必再来鼓琴。阅读这个文本,把重点放在文言语感的初步感知和对故事本身的体味上,通过诵读、体验、对话、联想,走进这场悲剧,理解这个寓言,聆听这声叹息,见证这种寻求,向往这份美好??理解课文开始,我就引导学生就课题的“绝弦”展开讨论,理解其含义,告诉学生翻译文言文要学会变通,用熟悉的表达方式把意思表述清楚。同时,我以“说俞伯牙是当时楚国有名的音乐家,那作为一个有名的音乐家,为什么在事业最顶峰的时候不再弹琴了呢?老师相信继续学习课文大家就会对“绝弦”这个词乃至文章有更深刻的理解”这样一个问题激疑,设置悬念,让学生真正明白课题“绝弦”的深刻含义。

教学中,我也注重了朗读,文章的前半部分,指导学生要读出称赞的语气,读出知音欢聚的那份融洽与欢乐;文章的后半部分,指导学生带着对伯牙寂寞、孤独,绝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的理解有感情朗读。

俗话说,教学是门遗憾的艺术。我不敢说这节课我有什么闪光点,让我感到很遗憾的就是由于时间的关系,有些内容会给人一种走马观花的感觉。有些语句处理的有点浅显。

任倩倩

2014.12

 

第二篇:岳佳武伯牙绝弦教学反思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

西安交大阳光小学 六年级组 岳甲武

尊敬的领导,亲爱的老师:

大家下午好。

下面我就今天上午对我所执教的《伯牙绝弦》一课进行反思。一直以来,古文教学包括古诗词教学是我们教学的一个难点,之所以说它是难点,是因为

1.时空跨越大,离我们的生活久远。

2.文言文的意思不好理解。

3.古文教学模式固定单一。

所以我在选课以后一直思考一个问题,在同课异构中怎么给这节课定位,怎么去解读这一节课,在知音相遇之喜与知音离世之悲的沉浮中构建我的课堂,因此整堂课设计两条线索,一明一暗。

明线:通其文、品其韵、入其境、融其情的学法指导贯穿整个课堂。 暗线:1.纵情吟诵认识知音。

2.高山流水感悟知音。

3.破琴绝弦祭悼知音。

4.千古绝唱怀念之音。

以知音从开课的片面肤浅的认识到结课时更深刻、更丰满、更温润的认识。套用两句俗语概括为:明修学法之栈道;暗度知音之陈仓。 回顾整个课堂,做的成功的地方有:

1.教学过程按说课时的思路贯彻。

首先对朗读课文、熟读成诵的目标落实到位 ,在课快结束时学生都能在不翻书的情况下把课文背诵下来。

其次,学生在通过朗读,理解关键字后能用自己的话把课文复述出来。

再次,学生通过疏通文意,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后能在读文中感受朋友间之间相互理解和欣赏的真挚的友情。

2.明暗两条主线贯穿了整个课堂,虽然贯穿的有些曲折、有些生硬,但基本上呈现出来。

3.整堂课基本上按照说课的思路及教学过程的设计去执行操作,以知音开课又以知音结课,首尾呼应,显得整个课堂有头有尾,结构严谨。

有成功之处,但是也暴露出很多问题:

1.引导学生读文时,引导的环节显得不够自然,层次感不强,学生读文的过程显得生硬,也不够充分,这主要是教师在组织语言时不够严密,教师的指导语言指向性不够准确。

2.对可能生成的环节把握不够准确及时,课堂组织上逻辑性不够强。

3.在理解“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时,钟子期必得的是什么,我在引导学生点拨子期必得的不仅仅是琴声还有心声,但是没点透,还可在引导什么样的心声?点拨伯牙的志向和情怀,什么样的志向?点拨像泰山一样高大的志向,什么样的情怀?像江河一样宽广的情怀。

4.对知音相遇之喜和知音离世之悲的两个对比环节把握失衡,导致对比不够明显,课堂上由于我着急组织学生进行下面的环节也害怕时间不够用,就没敢对知音相遇之喜做过多的展开。

对这堂课还可以从以下方面去完善:

1.深入研读教材解析,把握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让学生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2.读好两个表示感叹的语气词“哉、兮”指导学生恰当停顿,培养文言文的感知能力。

3.对教师的引导语再温润,使之指导性更强,这样教学环节会更流畅。

4.在方向上,朝着培养欣赏艺术的角度去引导,让学生的心灵受到知音美的熏陶和纯真友情的启迪。

谢谢大家的指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