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教学片段与点评

《爱莲说》教学片段与点评

教材分析

本文是北宋哲学家周敦颐写的一篇以议论为主的文章,旨在托“莲”以表达自己不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同时也讽喻了当时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风。文章主要引导学生把握的是“莲”的形象,进而领略其内在的气质,最后知晓其象征意义,配合课文,插图及相应的文字资料,可引导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莲”。

学情分析

学生对“莲”这种事物还是比较熟悉的,从墙壁上挂的画,文学作品中读到的,因此,对“莲”的外在形象的把握不是很难,再加上本文提供的插图,文字资料,学生易于理解课文内容,并且阅读后肯定有独到的体验,可引导他们表达出来。

设计理念与教学设想

语文课程标准提到“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略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本文教学设想以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以“朗读-----质疑------讨论”的方式展开教学,关注每一个个体的阅读体验,让课堂成为学生尽情表情达意的理想场所,达到阅读学习本文的目的。

教学目标

1、把握“莲”的形象,注意其所揭示的象征意义。

2、通过多朗读,体验作者文中所要表达的丰富情感

3、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正侧面烘托的写法,体会其好处,并谈谈自己对文章的个别富有启示的话的理解。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流程:

1、由“莲”的话题谈开去,引导学生注意“莲”即是“荷”的别称

2、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注意本文主要写作对象

①学生质疑,将问题写在纸上

②学生分小组研讨质疑的话题

③各小组拟订本小组困惑的话题,提交班内研讨

                    课堂教学实录(片段):

生:课文中写“莲”的句子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谁来说说莲所具有的特点?

生:“莲”生长在污浊的环境中却不受沾染。

生:“莲”外表笔直,香气飘得很远。

师:如果“莲”让你想到了某类人,你认为这种人又具有什么特点?

生:君子。书上不是说“莲,花之君子者也”吗?

师:“君子”又具有什么高贵品质?

生:从“莲”的外在形象的描写看,把“莲”比喻成“君子”,它,不受污浊环境影响,行为方正,美名远扬。

生:他概括出了几个要点,但还不完整,“莲”还仪态端庄,通达事理,从书上“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和“中通外直”可知。

生:我在想,题目提到“爱莲”,作者爱莲的原因是什么?

生:前边提到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亵玩焉”就是。(加以解释)

生:文章作者主要要写“莲”,为何又提到“菊”和“牡丹”?  (讨论)

生:(归纳牡丹与菊的象征意义后)为了烘托写莲。写“菊”正面烘托写“莲”,写“牡丹”反面烘托写“莲”。……

④学生自己归纳主题

⑤小组探究本文写法,推举代表补充发言

3、朗读,交换阅读体验:

师:研习了本文以后,文章的哪个句子或哪一点给你启示最深?请谈谈。

生:我感觉“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给我的启示太深了。(坐下)

生:你谈谈其中原因吗?

生:人好比莲,人也要在一定的环境中生活,倘若不受环境影响,这也太难了,譬如,我们有的同学受别人的引诱,到游戏机室里玩游戏,直至天亮,这都是因为他们意志力薄弱,受不了诱惑的缘故。

生:看来,我们要学习莲,坚持使自己不轻易受不良环境的影响。

生:人们都说“近墨者黑”,看来“近墨”者也可以不“黑”呀!……

师:他的体验有新意……      

4、学生总结这节课内容

5、让学生说说学习本节课后的心得

生:学了本文,我感觉一个人对待生活要象作者那样不慕名利,洁身自好,做人才会乐观,不那么辛苦,生活才有乐趣。

生:我觉得“托物言志”的写法好,文章写得含蓄,却意味无穷。

生:我觉得作者有独特个性,不随大流,感于逆环境而行,他的生活追求值得我们称道,学习。

生:我认为人逆环境而行也是十分辛苦的,因为人毕竟是环境中的人,也该努力去适应环境,才会将环境好好利用。

生:怎样利用环境?能举个例子说吗?

生:比如,你有优越的家庭条件,学习条件好,能很好利用,学习就可能更上一层楼,否则,再好的环境,也只是浪费。

师:分析深入,有独到见解,他们积极思维值得大家学习……

二、交流阅读体会

三、畅谈学后心得

 

教师自我评价与反思

课堂,因讨论而精彩

本节课,我让学生以自主质疑、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自己质疑,积极动脑思维,探索问题的实质,以讨论的方式展开了探究交流,学生在探索问题过程中,将自己体验到的东西拿出来与别人交流,分享,使得自己的“成果”公诸于众,从中体验到探究带来的愉悦的美好感受,尝到了成功的幸福感,这也使得他们更乐于讨论,乐于交流,乐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课堂气氛浓烈,学生积极投入,各抒己见,大胆直言,这是学生乐学而有热情的学习的一种体现,课堂,因讨论,唤起了学生的求知和探索的欲望,我想,这是本节课的可取的一点。

再者,学生在课内,由于采用了合作探究与讨论的学习方式,学生有了共同感兴趣的话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了。比如:对文本内容的探索,看书本素描的荷叶图后的讨论,学生的讨论研究的积极性都挺高,因为有着共同喜爱的话题。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已经不仅局限于课文本身,还延伸到生活实践中的事例,延伸到做人的法则,能结合自己的生活来谈体验,谈学习本文的感受,他们的情感真实的流露,都在一节课的讨论中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课堂上,学生的讨论热烈,因热烈而精彩,因精彩而见成效。

 

教学点评

“美”点,贵在发现

本节语文课,老师让学生多朗读,多讨论,学生与学生更多地交换自己阅读后的思想认识与情感体验,大多数学生都能以自己敏锐的眼光去挖掘书中蕴涵的奥秘,提出自己不同于别人的有探讨价值的问题来。比如:“谁来概括一下莲的特点?”,“由莲的形象,你想到了什么?”,“环境对人的影响,你又是怎么看的?”等问题的提出,都可见学生学习探索的积极和深入,书本上的许多“美”点都让学生给找寻出来了,学生们那一双双明亮而敏锐的眼睛是多么善于发现问题啊!课堂上,因问题的提出,争议,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气氛热烈,学生在探索和讨论中生成了新的东西,这,正是新课堂所带来的。

再者,不仅学生善于发现问题,老师(或学生)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也常常会表明自己不同的看法来。譬如:提到“环境”与“人”的关系,大多数人都认为,人不应该受环境的影响,受环境的束缚。而有的同学则认为,人要受环境的影响,并且要很好的利用环境因素,使之为自己的发展服务。观点新,看法别致,使得课堂的讨论更活跃,更深入,善于“找别人的茬”,这有利于大家对问题更深层次地把握,因此,它也可以说是一节课的“美”点。

“美”是无处不在的,随处可见的,“生活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同样,我们也可以说,一节课,学生个个在创造着美,老师“借题发挥”也是在创造美,只要我们能做课堂的有心人,多发现问题,像本节课,那么,我想,课堂效果应是极好的。

 

第二篇:《爱莲说》教学实录

《爱莲说》教学实录

一、导入课文

师:同学们,不知大家有没有发现,我们这个城市里鲜花店越来越多了。大家知道这是为什么呢?(生答略)因为鲜花除了具有缤纷的色彩和馨之外,它们还具有美丽、圣洁、华贵等不同的精神气质。人们用鲜花来传递情感,表达问候,人们爱什么花,也反映了他们不同的心态和志趣。古代有爱梅如妻的林逋,有以菊自励的陶渊明,那么宋朝的哲学家周敦颐为什么特别喜爱莲花呢?他是怎样描绘莲花,抒发自己的心志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爱莲说》

二、检查预习情况

师:首先,请大家打开课本,我们来欣赏一下这篇课文的录音朗读。在听的过程之中,请大家注意课文的注释。待会我们要做一个小小的词语测试(屏幕声像显示朗读)。

我们请E组的同学做好准备。

生:蕃 fán多 亵 xiè亲近而不庄重 濯 zhuó洗涤 鲜 xiǎn少

三、录音范读课文

提示:在听的过程中,注意结合课文注释,理解文意。

四、运用点拨手段,引导学生分析课文

1.讨论文体

师:接下来让我们看这篇课文的题目—《爱莲说》。前些日子,我们也学过一篇关于“说”的古文,叫什么?

生:《马说》。

师:《马说》是什么文体?

生:议论文。

师:也就是说,在《马说》那篇文章里,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的。那么《爱莲说》里是不是仅仅用了议论这种表达方式呢?如果不是,还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呢?这个问题先留给大家,最后我们再解决。大家告诉我,本文“说”的对象是什么?

生:“说”—“爱莲”。

2.分析重点段落

师: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就写道:“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既然各种各样的花都很可爱,为什么作者偏偏喜爱莲花呢?课文的第一节有没有列出理由来?(指学生名回答)

生:有“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师:找得很准确,大家现在数一数,这段话里有几个短语?

生:七个短语。

师:这七个短语分别描述了莲花的哪一方面特点?请一位同学结合这幅莲花图来谈一谈。

生:“淤泥”和“清涟”是莲花的生长环境;“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指莲花的茎(主干);“香远益清”指莲花的香味;“亭亭净植”指莲花的整个形体姿态;“可远观而不可亵玩”是从观赏者的角度说的。

师:正因为莲花具有不染、不妖、不蔓不枝等等高洁的气质,才会让人肃然起敬,前六个短语是从莲花自身而言,最后一个短语则是从观者的感受来说的。

师:接下来我们请位同学将这段文字中的一些重点词语解释一下。

生:不染,濯,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远,益,亭亭净植,亵玩。(解释略)

师:疏通了重点词语,我们再请一位同学将这段文字用白话文连贯地翻译一下,最好能翻译得有一点现代散文的韵味。

生:我唯独喜爱??(略)

3.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师:作者在这样短短的文字之中,却能够如此细描细绘莲花,难道他仅仅是喜爱莲花的外形吗?大家还记不记得我们在初一时候学过一篇萧乾的散文?

生:《枣核》。

师:在《枣核》里,那位美籍华人朋友向作者索要枣核。他那样喜爱枣核,实际上,在他心中,枣核已经成为什么的化身了?

生:故乡(祖国)。

(联系萧乾的散文《枣核》引出托物言志的概念)

师:我们回到这篇课文,莲花是什么形象的化身?

(从课文中批)。

生:“莲,花之君子”。

师:既然莲是君子的化身,那么两者之间一定会有相似之处。请大家看屏幕。我根据课后练习五,为大家准备了一份莲花拼图,图上有七个花瓣,每个花瓣里都写上了莲花的一种特点。另外,我手边还准备了几个空白花瓣,想请大家填上与莲花相对应的君子的品德。先给大家举个例子。“出淤泥而不染”刚才我们说过,淤泥是莲花的生长环境,那么相对应的君子的生长环境又是怎样的呢?

生:污浊黑暗的封建社会。

师:既然莲花能够出淤泥而不染,君子也同样,虽然生活在黑暗污浊的社会之中却能够不与世俗,怎样?用一个成语。

生:同流合污。

师:那么我们简单地慨括一下—“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下面呢,剩下的六个花瓣,就请同学们自己来填。我在每个花瓣的背面都填上了一种莲花的特点,请大家根据这个特点在正面填上君子相对应的品德。为方便起见,我把花瓣给靠外面的同学,同组的同学可以互相讨论,请大家尽量用简洁的短语概括出来。看哪一组同学写得又快又准确。

(濯清涟而不妖—纯真自然,不显妖媚 中通外直—内心通达,行为正直 不蔓不枝—不攀附权贵 香远益清—美名远扬 亭亭净植—高洁独立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自尊自爱,令人敬佩)

师:我们说,只有具备了这七种高尚的品德,我们才称之为“君子”。(贴上君子莲心)

今天,我们大家发挥了集体的智慧,拼成了这么一幅美丽的图画,大家觉得值不值得纪念呀?

生:值得。

师:那么,我们给这幅图起个名字,好不好?(莲花图?君子图?莲花君子图?)

生:君子莲。

师:这位同学很聪明噢。他在无意之中还运用了一种修辞手法——仿词。我们知道,现实生活中有一种花叫作“君子兰”,把这个“兰”字换成“莲”字,“君子莲”,作为我们今天这幅拼图的名称是最恰当不过了。

师:通过这幅画,我们可以理解作者在这里运用的是什么样的表现手法?

生:托物言志。

师:托的什么物,言的什么志?

生:托的是莲花的形象,言的是君子之志

师:也就是在莲的形象之中寄寓着作者的人生态一定要做一个像莲那样品德高洁的君子,这是作者的人生理想,而现实生活中的作者确实是这样做的,他为官正直,不媚权贵,为了主持公道,甚至不借丢掉乌纱帽。

师:现在我们可以真正了解作者写这段文字的深意了。让我们将这一段大声朗读一遍,注意,要读出对莲花崇敬和赞美的感情来。

4、学习正衬和反衬的表现手法

师:本文题为《爱莲说》,主要是表达作者对莲花的喜爱之情,可为什么要把菊和牡丹跟莲放在一起谈论呢?先请大家找出提到菊和牡丹的地方。

生:第一节开头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甚至爱牡丹。第二节,写菊花的隐逸和牡丹的富贵。

(屏幕显示CSC《资料汇集》之“相关知识”:“陶渊明独爱菊”)

师:请一位同学分析一下,陶渊明为什么爱菊?

菊花有什么特点,它不与百花争春,开在什么时候?

生:??深秋时节。

师:深秋时节气候寒冷。它能不畏严寒,这种精神值得我们肯定、赞扬。这恰恰符合陶渊明的处世态度,他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跑到什么地方去了?

生:隐居山林。

林:从这一点上,我们将它与莲花的出淤泥而不染,身处污泥之中,用自己的 行动一民世俗作斗争。相比较,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从文章来看,作者更欣赏哪一种?

生:莲花。

师:所以,我们在肯定菊花是正面形象的同时,要明确,它对莲花起的是什么作用?

生:衬托。

师:既然已经有菊花作衬托了,为什么还要写上牡丹呢?是不是有些画蛇添足?请大家看两组图片——这儿有个灰色块,中间是小白色块,白色在灰色中明显不明显?(屏幕显示色块对比)

生:(比较)明显。

师:现在大家看看右边这组色块,大家觉得左右两边的白色,哪个更白一些?

生:右边。

师:其实,这两块白色是一样白的,我们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视觉感受,是因为左边的灰色和白色比较接近,而右边的黑色与白色黑白分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正如有一句话说:“在黑暗中,光明会更加光明。”阐述的就是这样一个哲理。如果说灰色对于白色是正面衬托,那么黑色对于白色就是反面衬托。可见莲花既要有菊花的正衬,也少不了牡丹的反衬。

师:为什么说牡丹是反衬呢?(它是那样美丽华贵)为“国花”,每到暮春时节——什么人买花?

生:权贵们。

师:这些权贵真是因为欣赏花而买花吗?

生:不,不过是为了互相攀比,看谁富有。

师:由此,昂贵的牡丹花就成为富贵者的象征。当它一旦成为富贵的象征,喜爱它的就不仅仅是权贵了,当时的世人都喜爱它,从刘禹锡的诗“花开时节动京城”,可看出世人都是追求富贵名利的。“世人”一词如何解释?

生:世俗之人。

师:全文以菊花从正面衬托莲花,以牡丹从反面衬托莲花,由此,作者在结尾段的议论就水到渠成了。请大家齐声朗读结尾段。

5、分析结尾段议论

师:这一段运用了哪些人修辞手法?

生:拟人、比喻、排比(两组)。

师:请一位同学翻译一下“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生: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

师:“是”,为暗喻,以此类推,“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花中的君子”。这三句构成一组排比。另外告诉大家,“者也”在古汉语中是判断句式的标志。

师:再看第二组排比,“噫”是一个感叹词,我们从标点符号上来分析一下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叹。菊之爱,陶后鲜有闻。——句号

生:陈述句。

师:作者在这儿,非常冷静地指出了在陶渊明之后真正的隐士已经很少了。莲之爱,同予者何人?——问号,什么句式?

生:反问句。

师:也就是说,像我这样的人,几乎没有了,但是我愿不愿意坚持这样的生活态度呢?

生:愿意。

师:所以这个反问句表明了自己坚定的洁身自好的态度。“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宜,语气助词,在句中表示停顿,表达感叹语气、矣、句末语气问,表示必然的口气。和句译为“人在当很多了”。这句末尾用句号,我想要是我写,就用上感叹号,而作者为什么用句号呢?大家还记不记得我们写过《雷峰塔的倒掉》,文章末尾,那句“活该”用的是什么号?

生:句号。

师:它表现了鲁迅先生对法海的一种什么态度?

生:冷峻的嘲讽。

师:对,这儿的句号有异曲同工之妙。它恰恰是讽刺了追究逐富贵名利的社会风气。课文的内容分析到这里。现在克们回过头来,回答刚上课时留下的问题,本文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

生:第一段:记叙、描写;第二段:议论 抒情。

师:现在,我们可以明确了,古代的“说”这种文体,可以综合运用多 种表达方式。但无论用哪一种,最终目的都是为了阐明一个道理或是说明一个事物。

师:现在,有没有同学能背出这篇课文来?也许同学们会说,这怎么可能,刚才我们说这篇课文综合运用了各种表达方式,这与现代的散文非常接近,在散文当中都有一个文眼,这篇文章有没有呢?(屏幕显示文章线索)

生:有,“爱”字。

师:请大家在文章中找出所有的“爱”字。

生:“可爱者”“独爱”“甚爱”“独爱”“菊之爱”“莲之爱”“牡丹之爱”。

师:我还为大家设计了一个文章的脉络提纲,大家可以根据关键词语的出现先后,把这篇课文多读几遍,也许会帮助大家记忆。

(生齐读)

师:现在给大家2分钟时间,各自默读这篇课文。2分钟后,看提示屏。

师:现在我们看提示屏试着背诵这篇课文,不能背的地方可以看一两眼。(背诵后)

师:大部分同学能成诵了。

五、布置作业

师:请大家看屏幕,我们布置一下今天的作业:

1、背诵全文。

2、仿《爱莲说》,以“爱——说”为题写一篇300~400字的小作文,点明所爱之物的所托之志。

师:下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