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相和教学反思

让表演激活课堂的生命力

――浅谈语文教学中课堂表演手段的运用

【摘要】:正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即兴表演,是激活课堂生命力的有效手段。在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表演,把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形象的表情、动作,既提高对课文的理解,又提高整体的语文素养。在教学中,我总是不失时机地引导

【作者单位】:

【关键词】: 临湘市一完小:谢琼 激活课堂 引导学生 即兴表演 生命力 语言文字 阅读教学 理解课文 语文素养 完璧归赵 有效手段

【正文】:

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即兴表演,是激活课堂生命力的有效手段。在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表演,把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形象的表情、动作,既提高对课文的理解,又提高整体的语文素养。在教学中,我总是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在读中演,在演中悟,在悟中获,加深对词语、课文的理解。但是,我们不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即兴表演课文(或只是其中的词句、片断),是促进儿童对读物(课文)进行全身心感受的有效手段。在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表演,把抽象的语言文字符号转化为形象的表情身姿运动,“情动于中而形于外”,提高的不仅仅是对课文的深入理解程度,而是整体的语文素质。因为它兼顾了教学目标中认知领域、情意领域和身体运动领域三个方面,有很强的综合性,因此,

它可以说是推进语文素质教育,强化学生主体活动,培养创造能力的重要教学形式。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许多不同体裁的课文,有很强的故事性和形象性。如童话《小松鼠找花生》、《小稻秧脱险记》《谁的本领大》、《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等,故事《晏子使楚》、《将相和》、《公仪休拒收礼物》等;还有一些小说、神话、诗歌等。小学生天真活泼好动,具有很强的想象力和表现欲,因此阅读课堂表演深受孩子们的欢迎。 一、主体感受性:一般的表演活动是为客体对象服务的,演出是让观众欣赏、感受。但课堂表演不一样,它主要目的不是为“观众”(教师、学生)而演出,而是作为一种特殊的阅读理解手段,强调的是表演主体的自我感受,以求提高表演者的阅读质量,阅读力的培养和审美情操。因此,我们在表演过程中,应提倡师生共同参与设计、欣赏和评议,在实践过程中进一步理解课文,受到感受。

二、动态生成性:课堂表演不同其他表演是排演成熟后的成果展示,它的表演过程同时也是琢磨课文、推敲语言、体会情感并如何“形诸于外”的排演过程。利用课堂表演的这种特点,我们把它作为教学中的一种手段,一种深读课文,感受语言含义,提高阅读能力和审美情操的手段。

例:《完璧归赵》

出示句子: 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个城,所以把和氏璧拿了回来。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师:如果秦王真让他撞‘蔺相如会怎么办?现在你就是蔺相如,你会怎么样做?

(学生顿时活跃起来,许多学生自告奋勇,要当蔺相如并声情并茂地朗读了这段话)。

师:嗯,勇气可嘉。可他是不是蔺相如呢?

生:是。

生:不是,因为他手里还有一本书呀!

师:怎么办呢?你能不能脱离书本?现在老师给你们一分钟的时间准备准备?

生:……

师:谁再来试试?

(生得意洋洋地背了一遍)

师:不错,书是放下了,可我怎么觉得像在背桌子上的书呢?我现在让你表演的是真正的蔺相如,谁再来试试。

(指名上台)

师:你没念书也没背书,可你手里还少了点什么东西呀? 生:和氏璧

当然,除了表演前适当的点拨,我们还可以利用表演后的点评来突出课文内容的理解。

师:没想到你还真要撞呀!从他这一撞,你们看出了什么? 生:看出了蔺相如的勇敢无畏。

生:看出了他的做事果断……

生:看出了他身上那种强烈的爱国精神。

下课后,有的孩子还在比划,学习的愉悦溢于言表。而我呢,也为自己摆脱了空洞的课堂教学而激动不已。教师引导学生仔细琢磨,以眼促读,以眼促思。课堂上多了笑声,语文课也多了层魅力。

演一演,学生可以非常自由的比划自己认为合适的动作,他们的头脑 眼睛 嘴巴 双手并用,表演得相当投入,也很有感情。

同时,通过演一演,孩子的能动性 创造性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孩子所喜闻乐见的一种学习方式。课堂表演这一形式扩大了单位时间内学生主动活动的空间,而且释放每个学生的精神活动,使他们有机会自主的学习,真正做到了“把课堂还给了学生”,让学生在宽松愉悦的课堂中学习,从而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第二篇:将相和教学反思(20xx.4.28)

《将相和》教学反思

李文芳 2013.4.28 《将相和》这篇课文是根据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而成的一篇历史故事。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记叙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三个小故事相对独立且又互相联系。从故事中我们可知,两个人物既有个性,又有共性。个性品质:蔺相如的机智勇敢、临危不惧、顾全大局等,廉颇的知错就改等;共性品质:他们都以国家利益为重,爱国。个性的品质学生容易把握,共性品质学生把握还是有一定难度。为此,教学中我让学生充分去读、悟、演,写领悟人物的个性品质和共性品质。这一过程充分体现语文学习的趣味性、主体参与性和创造性原则。

蔺相如和廉颇在文中同是熠熠生辉的人物。蔺相如因“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一升再升,官位居于廉颇之上,这是将相不和的表面原因,实质上缘于廉颇的错误认识“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言辞无礼,充满不满情绪。理解廉颇这段话,是一个重点也是难点。在这课的教学中,用这句话统领教学,全课教学的思路清晰:“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先让学生理解这句话,之后练读这句话,注意让学生读出不服气的语气来。学生体会到了廉颇的想法后,问学生:廉颇说蔺相如就靠一张嘴,当上了上卿,你们觉得他说的对么?那么我们就来看看蔺相如的这张嘴说出了哪些话,请同学们在文中画出蔺相如的语言来。于是学生们动手在文中找出蔺相如的语言,自由汇报,体会、理解人物的品质,最后回归到廉颇也认识到自己错了,从而负荆请罪。这么设计,脱离了繁琐的分析,给了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让学生做了学习的主人。 讲完“负荆请罪”这个结果时,我还给学生们布置了写的训练:廉颇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两人可能说些什么,课文没有写,请学生想一想他们各会说些什么并写出来。通过学生拓宽思维,并交流自己的感受,使得学生的思路大开,既更深的理解了课文,还锻炼了学生的思维。 真正做到了“简简单单教语文,完完全全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