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本课有跨学科的特点是诗与画的融合。 中国古人有“诗画同源”说,有“诗画同体”说。更有‘为画者不懂诗不为画家而为画工’说。都是强调诗画间的互通与互借的密切关系。说明了文学素养是艺术家的灵魂。诗人是用文学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而画家则是通过色彩画面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世界。当诗画完美结合才能真正体现‘诗情画意’之艺术思想。
   本课针对小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的特点,让他们以“画”的形式丰富诗句的内容,创造诗的表象“身临其境”,进而激起与诗人情感的共鸣,达到诗画共同提高的目的。

教学目标:
1.认知:学习为自已喜欢的古诗配画。
2.情感:体验诗情画意之艺术魅力,激发对祖国传统文学艺术的热爱。
3.能力:运用已掌握的绘画语言大胆想象创作表达古诗的意境。

教学重点:
通过绘画创作表达古诗的意境与情感。

教学难点:
   诗景与诗情的把握与统一。

教学准备:
   教师:
1.媒体课件(小学古诗‘诗画’作品)。
2.古诗朗读录音带。
   学生:
1.喜爱及熟悉的古诗几首。
2.自己善常的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

反思:
诗具有极强的写意特点。这就为学生在绘画创作中,充分想象、联想留下很大的空间。在教学中,首先 要引导启发学生细品诗意,准确理解作者的意图,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展开想象、联想创设意境,以现作者眼中的景、心中的景。在作画过程中,为学生创作提供技能支持,通过示范启发(如古人的服饰作品的布局等)解决学生在绘画中遇到的困难,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体会到‘诗是无形的画,画是有形的诗’这一艺术思想。

《五味瓶》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美术二年级下册第5课的内容,这是一节以“造型·表现”学习领域为主,尝试用不同的媒材,通过尝尝、看看、猜猜、闻闻、说说、做做等方法大胆、自由地把所见所闻、所感所想表现出来,尝试使用线条、形状和色彩表现甜、酸、苦、辣、咸五种味道,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

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对于二年级的学生大部分能掌握彩色的基本方法,能运用色彩来表现物体外部特征,学生喜欢用丰富的色彩装饰画面。但是,在这节课里,要求学生要用各种色彩、图形表现五种不同的味道,还是有一定的难度。

设计思想:

1、教育理念:

(1)、建立互动的师生关系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需要把握住教师的主导作用和调动学生主体地位的关系。在宽松活跃的课堂气氛中,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意识,积极参与,勤于思考。既重视教师的教,也重视学生的学,建立互动的师生双边关系。

(2)、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美术教学应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教学中的各个环节,力求采取不同的方法,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得到发展,最大限度地引导和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通过激发创意、引导创意、表现创意使学生创造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在合作学习、赏识评价、交流创意等各个教学环节中体验感功的喜悦,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3)、体验快乐的美术活动

美术活动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凭感觉、联想和想象根据自己的材料特征或具体情境来进行,在制作活动中,学生获得快乐,创造出丰富多彩的作品,表达自己的感受。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触觉、嗅觉、听觉、味觉等各种感官,感受色彩的特性,进行愉快的、全身心的美术活动。

2、教学原则:激发学习兴趣原则,即通过学生的“闻”、“尝”,用肢体语言或口头描述甜、酸、苦、辣、咸五种味道给人的味觉感受,鼓励学生大胆的进行色彩和图形的联想,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通过播放课件(五位小朋友吃餐食时的情境)符合教学的直观性与形象性原则;在激发创意、引导创意、表现创意的教学过程中体现了启发创造性原则等。

3、教学方法:应用了演示法、讨论法、谈话法等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

1、知识领域:了解不同色彩给与我们的各种不同感受。

2、操作领域:通过甜、酸、苦、辣、咸五种味道的辨别,学会用各种色彩、图形表现五种不同的味道。

3、情感领域:培养学生对色彩的敏锐感觉,初步掌握各种色彩在生活中的运用、体验美术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使学生学会用色彩来表现味道,培养学生对色彩的敏锐感觉。

教学难点:学会用各种色彩、图形表现五种不同的味道。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激发创意

1、播放课件(五位小朋友吃餐食时的情境)

观察思考:五位小朋友吃东西时的表情有何不同?为什么会有不同的表情变化?

引导:出现不同表情变化的原因(味道不一样)

揭题:板书课题《五味瓶》

二、提出问题,引导创意

1、引出问题:①为什么叫“五味瓶”?(装有五种不同味道食品的瓶子)。②“五味”是指哪五种味道?

2、出示问题:①这节课是不是简单地表现瓶子? ②怎样来表现东西的味道?

3、合作讨论:在小组内说说自己的想法。

4、汇报交流:①可以用食品的形状来表现食品的味道。 ②可以用食品的色彩来表现食品的味道。  ③可以通过吃食品时的表情来表现食品的味道。 ④结合以上各种方法,表现食品的味道。

三、活动探究,表现创意

1、尝一尝:体验味道与脸部表情的变化。

请五位学生上台尝尝酸、甜、苦、辣、咸几样食品,请学生观察五位同学尝 试时的表情变化。

讨论:酸、甜、苦、辣、咸的表情是什么?

2、看一看,观察色彩与味道的关系。

展示课件:让学生观察酸、甜、苦、辣、咸几幅作品在色彩表现方面有什么特点?

学生谈感受:说出色彩与味道的关系。如红与辣、绿与酸的联系等。

3、猜一猜:辨别色彩与味道的联系。

(出示课本中的范围)五种味道装在一起的瓶子多有意思,你能根据图中色彩猜猜分别是哪五种味道吗?

学生可以交流讨论,后回答。

4、闻一闻:体会嗅觉对味道的感受。

把课前准备好的几瓶不同味道的溶液,分发给各小组让同学闻一闻,并说出闻出什么味道?

5、说一说:独立思考,谈谈自己的想法和创意。

通过刚才的活动,大家对味道有着自己的感受,请同学说说要如何表现自己的感受?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和创意。

6、做一做:根据自己的感受,大胆创新,学生作业可自由选择制作方法。

(大胆画出不同形状来表现酸、甜、苦、辣、咸五种味道的味觉感受,大家可以画出具体的图形,也可以根据自己的不同感受,进行大胆随意的创作、注意构图时的图形疏密安排,整个画面色彩的协调)。

四、自评互评,交流创意。

1、展示学生作品(有代表性的)

2、自评:让学生自己解说自己作品的创意。

3、互评:请学生互相评价作品的优点,并帮助指出进一步提高的方法。

4、教师总评:以鼓励与友情提示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作品进行客观的综合点评。

五、拓展延伸,总结升华

1、在表现方法上,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可以运用布贴画、五味瓶的商标设计等方法来完成作品的创作。

2、在了解色彩、体会味道;感受色彩、图形与味道的关系基础上,向学生传授人生的酸、甜、苦、辣。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和积极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

教学小结与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紧紧围绕着“活动中体验、感受中发展”这样的主题思想,教学过程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1、导入课题,激发创意;2、提出问题,引导创意;3、活动探究,表现创意;4、自评互评,交流创意;5、拓展延伸,总结升华。整节课在轻松、活跃、平等、互动的课堂气氛中进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通过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潜能,提高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综合实践能力。

本课教学设计突显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1、活动过程的趣味性。

本节课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力求体现趣味性,紧紧围绕趣味性原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品尝五种不同味道的食品,学生热情高涨,课堂气氛活跃。再通过“看一看”、“猜一猜”、“闻一闻”、“说一说”、“做一做”,让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体验、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学习方式的有效性。

《美术课程标准》提倡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事实、有效、灵活地选择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通过以独立思考教师设计的问题,在小组内讨论交流自己的观点。鼓励学生自己去探究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如:学生观察色彩与味道的关系时,让学生观看课件,自己思考,并总结色彩与味道的关系,红与辣、绿与酸等的联系。整节课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提高了学习效率。

3、评价方式的多样性。

坚持以多样性评价原则,坚持以“评价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以“自评、互评、教师总评”先结合。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先请学生介绍自己作品的创作意图,鼓励学生一起参与评价,积极发表自己对他人作品的看法和建议,教师的总评坚持客观性和鼓励性。

 在构建互动的课堂过程中始终以问题的意识为导线,教师精心设计了一系列有价值的问题。如:为什么叫“五味瓶”? “五味”是指哪五种味道?怎样来表现东西的味道?这节课是不是简单地画瓶子?学生在思考、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学到了知识也活跃了课堂气氛。

 反思这节课的教学,感觉还存在一些遗憾:⑴由于教学设备和条件的限制,学生的学习用品自带不齐全,部分学生的作业难以在课堂上及时地完成。⑵由于学生对用图形、色彩表现味道才初步接触,部分学生作业的效果还不尽如人意。

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用不同的线和几何图形概括、组织成富个性特点和形式新颖的建筑。

2、过程与方法:启发学生对未来建筑的造型以及可以建造在那里展开想象。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建筑的美以及它与生活的关系,体会和了解建筑的文化内涵。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对未来建筑的造型展开想象。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将自己所想,用自己喜欢的表现方式表现出来。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方法、分组式教学方法、讨论式教学方法、赏析式教学方法。

教具、学具:有关未来建筑的图片、范画、彩色笔、彩纸、卡纸、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引导阶段

1、创设情境:有梦境引入,昨天老师做了一个奇特的梦,梦见自己自己跨越时空,到了二十世纪,看到了一些奇特的房屋,颜色鲜艳、造型独特,并且房子会移动,功能特别齐全,还见到了一些外星人,我们一起玩!看这是老师梦境中的房屋和场景。出示事先画好的梦境图片,好看吗?那你们也闭上眼睛想象一下,二十二世纪的建筑是什么样子的?(学生闭上眼睛想象)先让同学们展开想象,并说说。同学们我们的想象已经被一些小朋友们画出来了。看看同学们的想象多丰富啊!

2、欣赏科幻片中的建筑。(课件演示)

教师提出问题:未来的建筑所在的空间、它们的形状及其功能是什么?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未来建筑的造型有初步的了解。

3、这就是二十二世纪,人们在各星球之间,自由地来往,人们设计了许多先进的交通工具与外星人进行交流、工作,那么,二十二世纪的建筑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人们设计了什么样的房屋?这就是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4、板书课题:二十二世纪的建筑

二、发展阶段

1、欣赏作品

今天,老师准备了几幅画和纸立体建筑作品,仔细观察后,再讨论一下,你有什么发现?教师可以将纸立体作品展示让学生们欣赏,然后展开,让学生摸一摸,说说是怎样制作出来的。了解有关未来建筑的范画,使学生对建筑设计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并因此产生浓厚的兴趣,为学生提供了可供思考、探究的空间,激发创作灵感。

2、归纳总结: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①房屋的外形、结构千变万化。如:会长上飞翔翅膀的房屋、形状象树的房屋。水果房屋等。

②功能无所不能,可以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变成各种特点的房屋。

③色彩五颜六色、五彩缤纷。

④现代建筑与二十二世纪建筑所处的环境不同,如:二十二世纪中人们穿着各种各样的宇航服,在太空中自由工作学习,做各种运动。

促使学生养成积极思考问题的习惯,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探讨、交流

从古代到现代,建筑在不停(发展)变化的,二十二世纪,科技高速发展,我们生活的环境变了……或许我们在海底建造了一座城市(龙宫),或在天空中建造了一个城堡(天宫),或者我们到星际中寻求发展……到那时,你会选择住在哪里?你会设计怎样的建筑?四人小组讨论一下。全班交流交流二十二世纪建筑设计的思考。调动了学生创新的设计思维,丰富了设计思路。

绘画步骤:

①构思

②用各种形状来画二十二世纪的建筑③环境的描绘

④着色

手工步骤:

①根据所带材料、进行重叠插接。

②引导学生用剪、镂、折、画等制作,表现二十二世纪的建筑物。

4、学生练习、教师巡视辅导。

运用多种方法,主动实践创作,提高学生对作品的表现能力。

5、作品展评。

①举办“二十二世纪的建筑”展览,师生共赏,交流心得。

②生生互评,教师点评。

综合展示自己,培养综合能力。

6、小结

通过今天的一节课,你学到了什么?让学生多说说,教师再总结:建筑是人类重要的物质文化形式之一,建筑是时代的一面镜子,它以独特的艺术语言熔铸、反映出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审美追求,建筑艺术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显示出人类所创造的物质精神文明。

三、课后拓展

1、尝试用各种材料的纸,根据其特点,运用剪、折、镂、挖等方法,动手做一座未来在星球上的立体建筑。

2、如果要让你设计一百年以后,人们的交通工具是什么样的?你知道怎么去做吗?鼓励学生课后大胆创作

 

第二篇:教材分析

有余数的除法 教材分析

这单元是紧接着二年级(上册)表内除法安排的,教学内容由三部分组成。

第1~2页初步体会余数的含义,初步认识有余数的除法。

第3~4页初步教学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懂得余数一定比除数小的道理。

第5~7页练习有余数的除法,加强概念,掌握算法,解答有余数的平均分问题。 1让学生在分东西的活动中先形成有“剩余”的表象,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余数、有余数除法的概念。

平均分东西的时候,可能刚好全部分完,可能剩下一些不够再继续分。学生在二年级(上册)表内除法里已经接触过许多正好全部分完的事例,本单元教学有余数的除法,分四步帮助学生逐步认识余数和有余数的除法。

首先是操作活动。把10枝铅笔分给小朋友,要求每人分得同样多。可以怎样分?例题没有规定,让学生自主选择,每人可以分得2枝、3枝、4枝或更多枝。由于问题具有开放性、容量大,所以需要合作学习。教材创设了合作学习的情境,并让学生把分的各种情况记录在一张表格里。组织他们通过操作、填表、观察、分类、交流等活动,发现平均分东西时,不是都能正好全部分完的,经常可能还剩下一些不够继续分,从而初步形成“剩余”的表象。

接着以10枝铅笔,每人分得3枝,还剩1枝这种情况为例,讲述怎

样写成除法算式,使学生知道剩余的1枝在除法算式里叫余数,这样的除法是有余数的除法。

然后让学生“试一试”,把分铅笔有剩余的其他几种情况也分别用除法表示,在模仿中继续体会有余数除法中的商和余数的具体含义。 最后是充实感性材料,形成概括性的认识。学生初步建立概念的时候,往往需要大量的事实来支持。“想想做做”让学生继续进行分圆片、分三角形纸片等活动,观察、想像把花插入花瓶的现象,比较概括地认识平均分东西的时候,如果没有正好全部分完,都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来计算。 2指导有余数除法的求商方法。

怎样求商是计算有余数除法最关键的一步,教材通过实例引导学生体验求商的方法。在安排上是由易到难,先进行一位数除以一位数的求商,再进行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求商。在形式上是由直观到隐蔽,先是能够在图上看到商,然后是图上不显示出商。在方法上是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相结合,理解求商的思考。

第3页例题有7个桃,每盘放3个,学生能从实物图上看到商2余1。可以先教学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让学生明白怎样在竖式上表示放在盘里的“6”个以及余下的“1”个,看到余数1在竖式里是7减6的结果,然后教学用“7里面最多有2个3”求商。7里面最多有几个3是抽象的求商思维,要利用直观图,从“7个桃,每盘放3个,只能放2盘”引出“7里面最多有2个3”,让学生体会这句话的意思。还要联系乘法口诀,一三得三表示1盘放3个桃,二三得六表示2盘放

6个桃,剩下的桃不够再放1盘,帮助学生理解7里面最多有2个3。感受有余数的除法也可以用乘法口诀求商。

“试一试”把17个气球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让学生计算17÷5,自己求商和写竖式。可以让他们看着图想像分的过程,或者动手分一分,得到每人分几个,一共分掉几个和还剩几个。要利用直观形象支持抽象思维,体会这道题为什么想“17里面最多有几个5”以及怎样用5的乘法口诀求商。

想“几里面最多有几个几”是适宜学生使用的求商方法,“想想做做”让学生反复体验、逐渐掌握。第1题通过摆小棒和填空感受9里面最多有4个2,11里面最多有2个4,然后按这样的思考完成竖式计算。第2题利用表内除法帮助求出有余数除法的商,体会怎样用乘法口诀想几里面最多有几个几。如16除以4商4,18里面最多有4个4;24除以3商8,23里面最多有7个3。第3题直接想几里面有几个几,计算相应的有余数除法,学会求商的方法。

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学生在初学试商时,出现一些不顺利甚至错误并不奇怪。要把这些不顺利和错误作为教学资源充分利用,让学生在改正错误的过程中体会试商的方法和要领。 3比较除法算式里的余数和除数,发现并理解规律。

教材第3页要求学生比较例题和“试一试”题中余数和除数的大小,发现“余数都比除数小”的规律。在发现这个规律的同时,联系平均分东西时最后剩下的“不够再分”的经验,就能理解这个规律是合理

的、必然的。

应用“余数总比除数小”这个规律能提高试商的能力。为了保证余数比除数小,试商时要选用得数最接近被除数且比被除数小的那句乘法口诀。

练习一第10题应用“余数比除数小”这个规律进行判断,对大多数学生的要求是能填除数最小应是6,不要求填出被除数和商。第15题要求写出完整的除法式子,这是一道开放题,不仅答案可以是多样的,思考也可以是多样的。要让学生在独立填写算式的基础上进行交流,他们的思考应该是宽松且活跃的。这里不要把学习要求提得过高,更不要把“除数乘商再加上余数等于被除数”作为教学内容。 4利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有余数的除法要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第3页的例题和“试一试”既教学计算,也是解决实际问题。练习里的解决实际问题分三段编排,首先是第4页第4题,把除法算式补充完整,体会有余数的除法能解决实际问题;然后是练习一第4、8题,在练习计算时插入实际问题,让学生独立解答;最后是第10~14题,集中进行解决实际问题的练习,还要灵活应对部分题里条件或问题表述的变化。正确写出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是解题的难点,为此要加强理解题意,在现实情境中收集信息,经过整理有条理地表述有用的数学信息,并仔细阅读问句,充分理解要回答的问题。要体会实际问题里的平均分,从而选择除法解题,并具体解释列出的式子能求什么。 5对练习一部分习题的说明。

第1题加强对有余数除法的认识,完善概念。在看图填算式以后,要说说各道算式的具体含义,如算式9÷4=2(盘)??1(个)表示有9个蛋糕,每4个放1盘,放了2盘,还剩1个。算式9÷2=4(个)??1(个)表示把9个蛋糕平均放到2个盘里,每盘4个,还剩1个。要比一比两道算式的商的单位名称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不同。还要说说两道算式的余数的意思。这样,学生就能理解有余数的除法也是计算平均分的问题,它的特点是还剩下一些不能再分了,因而有余数。 第5题加强对余数比除数小的认识。要利用这个知识判断四个竖式的计算哪些是正确的,哪些不正确。在改错以后,还要比较余数与除数的大小,体会正确的计算,余数一定比除数小。

第6题加强求商的思路。要利用中间一道表内除法,体会左右两题有余数的除法应该怎样想商。

第9题可以先找出没有余数的式子,再列竖式计算其他算式。这里不要求学生口算有余数的除法。

第14题是有余数的除法,题目只问最多可以搭多少个正方体,口答的时候只要回答这个问题,不回答还剩多少个小方块。而其他实际问题里都有两个问题,要分别口答。

有余数的除法 教材分析

车永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