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图形教学反思

认识图形教学反思

篇一:认识图形>教学反思

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我设计的本节课主要体现以下特点:1.在教学目标上——全面、明确,可操作性强。2.在学习内容处理上——体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3.在组织教学策略上——注意情境与活动教学。4.灵活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体现大信息量与高效率。

学生在上学期已经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初步认识了这些几何图形,形成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同时,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比较关注自己周围的事物。在导入新课的活动中,我没有从零开始,而是先让学生来说一说自己已经认识的图形。这样就激发起学生探究新知的强烈欲望,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接着我创设了让学生看一看、说一说、找一找、摸一摸的学习活动,既注重让学生以自己内心的体验来学习数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运用数学进行交流的意识,又使学生初步感知这些实物(模型)的表面,获得对平面图形的感性认识,为学生在下一个环节的学习中更好地体验出“面”在“体”上,作了很好的铺垫。然后我又通过引导学生比较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异同,深化了对两类图形特征的认识,使学生从具体实物操作和形象感知发展到抽象地认识图形,进一步体验到“面”由“体”得和“体”与“面”之间的区别与联系。特别是通过让学生充分参与操作性和探索性的学习活动,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观察能力、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分析、比较、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在学生初步学会了从“体”上找“面”的方法,弄清了“体”与“面”关系的基础上,又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尝试找出怎样利用物体来描出平面图形的策略,既体现了教学设计的层次性,又培养了学生合作的意识,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所学图形特征的认识。通过提问“在生活中,你在哪儿见过这些平面图形”,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把所学的新知运用到现实生活中,使学生觉得学习数学有用,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增进了学生对数学的价值和作用的认识,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最后我通过练习,出示一些交通标志,让学生说说这些图形能在什么地方看得到,表示什么意思,从而有机渗透对学生进行交通规则的教育,这样更能体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及其育人的价值,使学生巩固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这节课的不足之处是:对学生学习过程中达到过程性目标的评价不够。

篇二:认识图形教学反思

《认识立体图形》是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认识物体和图形》中的教学内容,要求学生认识四种立体图形(包括实物和模型),了解他们的名称和特征,能正确区分和辨别四种物体,为接下来平面图形的认识和学习做好铺垫。备课时,我借鉴教参,查阅优秀教案,上网搜集资料,设计了一堂开放、活泼、符合新课标精神的课,利用分一分、摸一摸、贴一贴、看一看、说一说、搭一搭等自主、活泼的形式,让学生分组动手操作、大胆尝试、自主探索。但是没想到上课伊始,当我让小组同学拿出我课前让他们准备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的实物时,孩子们兴奋的玩了起来,有的球甚至滚到了地下,我费了好大的劲才让孩子们安静下来,接着分组讨论、探索长方体正方体等的特征

时,孩子们用小手摸了,但是不会用完整的语言来描述,后面还算顺利,好歹把这节课上下来了,但是回想起来,这两天一直很郁闷,没想到第一次遇到课堂如此失控的局面。上完课后,我进行了深刻反思,觉得导致这堂课失败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学生年龄小,人数多(有41人),又加上眼前很多实物的诱惑,结果导致出现了预想不到的难以掌控的情形。

2、课前要加强小组合作的意识,互帮互助的意识,别舍不得把自己带来的长方体、正方体等实物拿出来放在一起分类,搭一搭,这样也许就不会出现小朋友们各玩各的局面。

3、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4、评价手段不够丰富,评价语言不够生动、灵活、具有启发性。

5、问题的设计要科学,语言要儿童化,比如:“让我们回顾一下我们身边的实物,它们的形状各是怎样的?”,可以换一种提法:“请小朋友想一想我们家里的一些物体,它们的形状各是怎样的?”

以下几点还是比较成功的:

1、教学设计思路清晰,教学时使学生对物体的认识能由具体物品缓缓前进,逐步抽象为数学上的几何图形,并应用图形特征解决实际问题。

2、重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体验,为学生创设了自主探究的空间,让学生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由浅入深、由粗到细,逐步探究图形的特征,使探究活动基本做到了有效。

4、观察、操作、讨论、交流多种教学活动相结合,帮助学生在感性经验的支撑下建立起初步的空间观念。

今后努力的方向:

“课堂纪律管理”和“教学评价的丰富”“课堂提问的设计”是我目前存在的几大问题,我会进一步努力,争取获得更大的>收获!

篇三:认识图形教学反思

认识图形这节课堂教学是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初步认识,这节课的教学,要求学生能够在实际情境中识别这些图形,但不要求学生准确的表述这些图形的特征。“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基于学生在学习以前,对这些立体图形已经有了一些认识,所以在教学时我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让学生通过观察图形,动手摸一摸使学生从中感觉每个图形的形状,通过教学活动,加深学生对图形的认识。这节课的教学目的,主要是通过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实物、动手分类、小组合作、概括总结出四种立

体图形的名称,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想象、动手操作和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本节课教学比较好的方面是:

在上课时我在课前的谈话中,设计了情境,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导入部分,我通过让学生认识、观察生活中经常见到的物体动手操作等经常见到的物体根据不同的形状进行了分类。另外我能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所分物体的不同形状抽象概括出了球、圆柱、正方体、长方体的名称,从现实的生活中引出数学内容。通过教师提供的大量实物素材,例如:乒乓球、魔方、茶叶筒、积木块等实物,使学生感受到了生活中就有数学知识,对要认识的这些图形有了最直观的感受,从而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通过小组合作、动手给物体分类、观察分类后每种物体的特点,抽象概括出了每种立体的名称。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对于每一种图形的认识都经历了引入—抽象—给出图形名称三步,帮助了学生在直观的基础上建立球、圆柱、正方体、长方体的表象。通过,列举生活中见到的物体,有利于学生把课本上的使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的联系起来。

不足之处:

(1)上课时学生好动、注意力不够集中。

(2)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对长方体的认识是一个难点,由于长方体的的形状种类较多,学生掌握起来比较困难,我设计的作业拓展性不够。

教学改进的措施:

(1)让学生列举日常生活中见过哪些物体是这些形状的。把数学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慢慢学会发散地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加学生用数学的乐趣。

(2)精心设计练习,通过小组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以达到加深各类物体特征的认识的目的。

(3)让学生拿出四种物体放在桌面上滚一滚,从而发现圆柱和球,很容易滚动,长方体和正方体不易滚动只能推动。

(4)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向学生设疑:圆柱和球都能滚动,那滚动时有什么不同吗?可让学生拿实物在桌面滚一滚,看发现什么?让学生在小组内充分发表意见得出结论。

(5)给学生提供充分动手实践的机会,通过观察、操作、发现,用感观来体验不同立体图形有不同的特点,加深对各立体图形的认识,培养学生动手操做,用脑想的能力,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合作与创新。

 

第二篇:认识图形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认识图形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课前让孩子先准备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形四边形纸完全相同的两份,一班的大多数孩子都带来了,但是二班差不多一半孩子都准备不充分。第一步也进行复习说一说平面图形名称,然后着重进行了长方形正方形及平行四边形的辨别,完成了数学书第七页第六题的练习,发现绝大多数的孩子都能直观地掌握了这些平面图形的特征,也知道了哪些物体的面可以描出相应的图形,特别是在第六题练习时,第一个正方形从哪里来,小朋友们不仅找出了正方体,而且从长方体的一个侧面找到了正方形,说明小朋友的观察能力以及空间想像能力都有了较大的提高。

本课的重点是通过拼一拼,折一折强化平面图形的特征,体验拼组图形之间的关系。在一班教学时,要求用两个相同的三角形拼出一个平行四边形,绝大多数孩子非常快,雷宇煌没有带三角形,于是我让他上讲台来拼,他试了好几个边的拼接,都不能成功,这时鲁伟如提醒说要把一个三角形反过来,我惊叹于这个孩子的动手能力及概括能力,居然一下子抓住了拼组平行四边形的关键步骤,对他进行了大大的表扬。雷宇煌下去后我进行了小结:首先找出两个三角形一样的边,然后把其中一个三角形反过来拼在一起就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孩子们还进行拓展,说两个三角形还可以拼成一个大三角,也可以拼成一个正方形,还能拼出一个长方形,看来通过实践操作孩子们的收获真不小!

在练习第五题时,我先让孩子们观察估计,缺了几块砖,孩子们答案各处各样,接下来,我让孩子们想办法验证你的猜测天确吗?孩子们立即动手在书上画了起来,在巡视过程中发现有孩子迟迟不动笔,看来还是有一定困难的。于是我让每个小组的一号同学去检查指导,这些孩子居然能一语中的:有人补砖时候把砖画的大小不一,这个成了出错的主要原因。于是我在PPT 上,着重指出每块砖的大小必须是一样的,可以用工具去量一量比照着画。文文的观察力特别强,居然还提出了看隔层砖的方法更加简单,真是了不起!

这课最遗憾的是教学内容没有来得及全部完成,还有思考题只能做为课后作业留给孩子,等着第三课时再教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