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 《位置与方向 》教后反思

学生早已积累了有关位置知识的感性经验,能通过一些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本节课是这个单元的第一课,喜欢并学好这节课知识十分重要。在学生对定向运动有了了解之后,再进行例1的教学就非常轻松了。在解决确定物体的位置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当出现学生在描述物体位置时只根据方向或距离其中一个条件时,我及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怎样说才能更准确呢?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要注意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发现、探索,进行实际操作,才能掌握这方面知识。 我认为为学生创设实际活动的情境,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经历认识方向的过程是非常重要的。

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也就是说,在教学中要结合实际给学生创设实践的机会。三年级的学生,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转化的关键时期,此时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而东、南、西、北等方位概念又是那样的抽象。因此,在教学时,我创设了大量的活动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掌握所学知识。例如:例1的教学,我先让学生根据自己所在的位置说一说自己面对的是哪个方向?(因为我们的教室是东、西向的,学生背面刚好是东面。又刚好是早上,学生很容易联系生活经验想起自己后面是“东”。)“你的后面、左面、右面又是什么方向呢?”我还来不及介绍,孩子们已不由自主地想起儿歌“早晨,太阳从东方升起。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此时的我已无需多言??随后组织孩子们改变面对的方向,确定其余方向。整堂课学生是在的活动中理解、掌握所学知识。同时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如:例5的教学,我组织学生“当导游”,让学生在“导游”的角色中学会看有八个方向的路线图,能够根据路线图向自己的“游客”描述行走的路线。在这样的活动中学习,学生兴趣盎然,学习效果极佳。

以上,就是我对第一单元教学的反思,总体来说,就是要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包括对教材教参的钻研,实物教具的准备等等方向。

第二单元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本单元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一、1、是在表内乘、除法,一位数乘多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2、它为学生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处罚,学习除数是多位数的除法奠定了扎实的知识和思维基础。主要内容有:口算除法、笔算除法。在教学中发现两个教学安排上的特点:1、本单元的例题与习题,真实、自然的体现了除法产生于解决一个个具体问题中。2、教材逻辑地设计了一个个拾级而上的台阶,使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很经验、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主动获取所学的知识。因此在教学中,我比较注重:

二、、运用已知,探求新知。

以动手操作为手段,以探究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和计算顺序为线索,以达到自主理解算理为核心。如:教学“42÷ 2”时,引导学生运用操作的方法和口算方法进行计算,并借助这两种方法自行探究笔算除法中每一步的计算含义,从而掌握新的知识,“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是这个单元的例7。在此之前,学生对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的方法、格式都比较熟悉了。所以在教学中,我主要让学生采用尝试、探究、讨论的方法自己学习计算方法,通过交流、讨论明白当除到被除数的某一位上不够商1就商0。同时在用竖式书写时,这个过程可以省略。力图继续渗透可以利用旧知学新知的迁移能力,培养学生“会学”的能力。

2、 勤于思考,有效学习。

思考是学生学习数学认知的本质特点,是数学学习的本质特征。在教学中我注重将思考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将操作、观察、叙述、思考有机的结合,让学生在操作、观察、叙述中思考,在思考 中体验、领悟。教师在适当的时间仅仅在关键处给予点拨:说说,“5”为什么写在商的十位上?“算式中6减4余2,这个2表示什么?接下去该怎么计算?”“比较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区别与联系?”??..从而促进学生思考,提高学习的效率。

3、 合理有效地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兴趣,体会数学在生活中作用。 课标实验教材的特点尽量使所学的数学知识紧密地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觉得所学的知识就在身边,很有用,但有些数学知识点并不河南容易“生活化”。所以就需要教师创设一个生活的情境。教材中创设的情境是一个蔬菜批发市场,学生对蔬菜批发市场的情境并不是很熟悉,但对自己喜欢吃的蔬菜非常感兴趣。因此在教学中,设计一个问题:“这些蔬菜你都喜欢吗?”使学生较快地进入本节课的主题,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在解决问题中自然引入新课。

第三单元《统计》

三年级下册的“统计”这一单元里,安排的“简单的数据分析”这一小节,除了要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学习新的统计知识(了解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之外,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目的,就是结合实际问题,进一步教学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作出合理的推断本单元主要是通过这样一个素材作载体,把数据分析与解决问题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再一次经历统计的全过程,更好的理解统计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逐步形成统计观念。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课时的内容,是让学生认识统计图的另外一种形式横向统计图,并根据统计图回答简单的问题并作出合理分析和预测,培养学生利用统计方法推测和预见未来的意识。在新课开始之前,我一直在想,应该找到一个学生们生活中熟悉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课前小研究,于是,我选择了同学们每天要做的“吃早餐”作为调查对象,一来,让学生亲身体验调查收集数据的过程,对学生来说,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另一方面,和孩子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事情,相信孩子们在平时的生活中也必然有所想所思,这样,孩子们在读了图表后,也能进行相关的决策。

我觉得我后面设计的判断用那种统计图表示学生所喜欢的体育项目这道题,在此处,显得有点多余,还好,学生在说的时候,都持有不同的意见,也听到了不同的同学不同的声音。在小动物比赛跑这道题上,学生们在回答时,对于图上提供的数据,能想到很多,这也算是学生对数据进行的一种充分的分析和思考吧。孩子们闪现了很多知识的灵光:如鸵鸟比较有耐力,善与长跑,猎豹动作迅猛,但是耐力不强,不太善与长跑,善与短跑。。。。。

纵观全课,我觉得条例还算是比较清晰,也能看到孩子们在课堂上的所思所想,但是,学生过于沉稳,气氛不够活跃,教学设计,也不够严密,比如对教材的解读和把握还不够完美,以后还需在活跃课堂气氛方面多下功夫。

第四单元:《年、月、日》

年、月、日这一单元是在学习了时、分、秒的基础上。本课的学习内容主要包括认识大月、小月和二月,掌握平年、闰年。年、月、日的相关知识都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能接触到的,所以,在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生活中挖掘可以为学习所用的素材供应学生学习,并让学生在实际运用所学知识的过程的过程中去理解、内化知识。

在备课方面,我力争做到以下几点:

一、尊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数学课程标准(试验稿)》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几乎天天接触年、月、日的有关知识,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知识积累。但需要关注的是,不同的学生在这方面的积累是有差异的。而且,学生关于年、月、日的知识应该也是非系统的,模糊的、甚至也可能有错误的理解,但是都为他们学习年、月、日打下了基础。因此在本节课的设计时,我首先安排给学生送礼物(年历),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接着让同学们交流自己了解的有关年、月、日的知识,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进一步学习年、月、日的有关知识奠定基础。

二、尊重学生的独立思想。爱因斯坦说过,我们体验到的一种最美好、最深刻的情感,就是探索奥秘的感觉;谁缺乏这种情感,他就丧失了在心灵的神圣的颤栗中如痴如醉的能力。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这才是应当在学生面前展示的生活中最美好的事物。本节课,我首先向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事实材料(不同年份的年历卡片),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与思考,去发现知识;让学生通过交流与合作,产生思维的碰撞,去深化理解知识,接着,我安排让学生创作记忆大小月的方法,像数学家一样发现了用拳头记忆的方法,他们经历了再创造的过程。我还安排了小游戏,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记忆大小月的信心。

三、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学习数学的重要目的在于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要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在教学中就必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把现实生活的问题数学化,把数学知识生活化,”大胆地打开门窗,让现实生活的“灿烂阳光”照亮我们的数学课堂,让数学学习活动更加富有生机和活力,更加贴近生活,使学生能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是从生活中走来,在生活

中发展,为生活而服务的,从而体会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初步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生活现象,去解决可能遇到的实际问题。

在最后我安排了一些实际生活中,与年月日有关的练习题,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把数学课堂还给学生,把学生推到自主学习的舞台上,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小主人。只有这样的课堂才是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只有这样的课堂才是学生喜爱、不愿下课的课堂,只有这样的课堂才是焕发生命活力的课堂。

第五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反思

这部分的学习内容是在学习了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的笔算乘法分两个层次编排。先出现不进位的,突出乘的顺序及部分积的书写位置,帮助学生理解笔算的算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因为,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不仅可以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还为学习多位数四则混合运算打下基础。而且,为学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因数是更多位数的乘法问题,奠定了基础。因此在计算体系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本课的教学目标在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和体验上要达到以下几点:

1、在实际情景里理解并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比较正确熟练地计算。

2、在探究算法中,让学生与他人交流,享受独立思考后发表自己见解的快乐,获得成功的体验。

3、能应用知识解决生活里相关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的作用,初步树立应用数学意识。

4、让学生体会数学与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本课的重点: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算理。关键:在于学生能掌握好乘的顺序以及两个积的数位。

新课程基本理念,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计算的教学,首先要把计算内容都置于实际生活的背景之下,如送报纸(送信)、估座位、购书等。让学生在现实问题情境中理解计算的意义和作用,探讨计算方法。然后,为学生提供生动有趣、有意义的、联系生活的情境材料,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有利于学生体会计算的作用,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并且,

对于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数感是十分有利的。于是我根据学生特点,在导入部分主要借鉴了孙老师的做法:我在课堂开始就从学校购新书入手,再现了学生熟悉的情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把计算设置在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之中,激活了学生原有的知识与经验,使学生愿意去主动探索知识。

由于这是一堂计算课,因此非常需要教师精心设计课堂练习,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加深对法则及算理的认识,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计算能力,并培养学生认真计算、书写工整的良好学习习惯。练习是一种有目的、有步骤、有指导的教学活动。有目的性的练习就是要教师在设计安排练习题时,要悉心钻研教材,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精心安排。也就是说教师在设计练习时必须明确每一道题的练习意义,确保一步一个脚印,步步到位。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练习的优化。同时作业也要注意层次性,教师在编排练习是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不能搞“一刀切”和“齐步走”。避免差生吃不好,优生吃不饱。努力做到编排练习深浅适宜,分量适当,搭配合理,使学生在自己临近的思维发展区得到充分发展。

第六单元《面积》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该单元的第一节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初步掌握它们周长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也是学习和探索其他平面图形面积计算方法的重要基础。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面积的含义,教材安排了三个不同层次的实践活动,结合具体实例,初步感知面积的含义,通过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实践操作,体验比较面积大小策略的多样性。

在教学中,我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出面积的含义,知道物体的面积有大小,并会运用不同的方法比较物体面积的大小。

在整堂课中,我的课件做的比较多,因为我认为,三年级的学生年龄还小,理解能力也不是太好,老师说的再多,也无济于事,但他们的形象思维还是挺不错的,所以让学生在观察老师演示课件的过程中理解什么是面积,学生虽然说的不是太准确,但我知道,他们已经理解其中的含义了。

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积极性很高,运用数格子的方法比较图形的面积,简便而又准确。

第七单元《小数的初步认识》

《小数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实验教材第六册第七单元的教学内容,孩子们在第二册认识人民币一单元中已经见过了表示价格的一位小数,再加上孩子们平时逛超市的购物经验,所以孩子们对小数尤其是表示价格的小数并不陌生,因此我把这节课的重点落在小数的读法及表示长度的小数的意义的教学上。

课前对于如何教学表示长度的小数含义这一还节颇有困惑,其实这部分知识并无什么探究的价值,用分数表示是在第五册已经学过的知识,不是本课的重点,

不需要孩子们去探讨,那么是否就直截了当地用课件来帮助讲解算了呢?我不知道要怎么去解决这个问题。专家说这就直接说好了,学生探讨不出来,而且也说明不了什么,要是一定去探讨,那也可能是一种形式了。

听课老师给我的宝贵意见主要是:

1.在课堂上如何的安排有效练习,课前要吃透教材。

2.有老师提出来比如2.6元,我说2表示(2)元,6表示6角,如能完整的说出元角分就更好了。对于新教材来说,没有太多的教学经验,好多地方都没有作好,也许就像许老师说的,小学数学是一个逻辑性很强的学科,一定要把小学阶段的的书看一下,这样你才能了解它大体上的内容,以后要好好充电啊!

第八单元《 解决问题 》教学反思

作为教研组的研讨课,也曾用心地进行了构思设计。用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学校刚刚结束的乒乓球比赛引入,课始较好地起到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而且学生也能很快地从信息中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进入数学的学习讨论。课中重视学生不同解决问题思路的分析,在分析过程能放手让学生自主探讨,大多数学生能完整地述至少一种的思路。

但自己认为这节课从整体的设计看,总觉得有点虎头蛇尾,前后情境连贯不够,而且题型设计比较单一,不利学生分析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只有别人的指出,才能让自己更明白自己的不足,请各位多提宝贵意见.

第九单元《数学广角—重叠问题》教学反思

“数学广角”(第一课时)是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开始新增设的一个内容,涉及的重叠问题是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知识。教材例1编排的意图是借助学生熟悉的题材,通过统计表的方式列出参加语文小组和数学小组的学生名单,这与实际参加这两个课外小组总人数不相符合,从而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渗透并初步体会集合的有关思想。由于集合是比较系统、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因此,针对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在这里只是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题材去初步体会集合思想,为后继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学生只要能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就可以了,因此,本节课设计时我立足于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出发,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推理、交流等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从不同的方法中选择最优方案,在解决问题中初步体会数学方法的应用价值,初步体会集合思想。

“重叠问题”以前是属于数学兴趣课的内容,所以学生对它的掌握程度允许有差异性,即学生能掌握到什么程度就到什么程度,而现在是放在数学教材里,那么如何准确地把握教材,更好地完全教学要求,对我们来说是个挑战。

在设计教案前,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如何使让学生水到渠成地去解决重叠问题,使学生不是在模式上会做,而是在理解上会做。如果学生头脑中没有经历建模的过程,没有很好的直观依托,强塞给学生的东西也就形同如空中楼阁了。

不足之处:在第二个环节探讨计算方法时,学生在算法时更多的是三部分相加求出总人数,而不是两部分相加再减去重叠部分。再反思地去研读教材,发现对于教材的理解还是不够到位的,抛弃了题目中的数学信息,更多地强调集合圈的作用和理解,才引起了这个问题。在今后把握教材时,应该理解好主次的关系,更准确、到位地把握。

 

第二篇:三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2

本文由qhswsh贡献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短短的一学期教学工作又结束了,在这繁忙而充实的一学期中,我感触较多,现将本学期 自己在教学中的点滴得失作如下反思。 1、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进行教学。 为了拓展课堂教学的空间课前布置学生跟随家长去商场、 超市购物, 注意观察商品的标 牌,以及同学间互量身高,让学生了解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小数,在教学中老师以学生熟 悉的文具价格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调动学生的生活经历和已有知识,促进知识经验的迁移。 小学生的很多生活经验, 以及他们所学的有关知识, 都能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发挥积极的 迁移作用, 激活学生的相关生活经验和相关知识基础促进学习的正迁移, 使学生在学会的同 时,形成学会的能力。 运用 1 米的直尺这一学生熟悉的实物,根据米和分米、厘米间的进率,充分利用现有教 学资源,通过板书和课件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充分参与到学习活动中,经过“观察——猜 想——尝试——初步认识——运用——总结——深化理解” 这一系统过程, 顺利完成了由整 数、分数到小数的自然过渡,并通过拓展练习,让学生将理论认识升华为实践能力,真正理 解小数的含义这一核心知识。 3、力求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教学中,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通过把 1 米分成 10 份、100 份,自主 地建构起小数与分数的联系, 进而在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中认识了小数, 明白了小数的 含义。 通过读、想、议、说等活动,使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参与学习过程,达到了“情意 共鸣、信息反馈、思维活跃流畅”的佳境界。 4、合理发挥教师的作用。 整节课, 我努力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教学的难点环节我在积极有效地引导学生去 完成,真正起到“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作用,不仅把学习的时间、思考的空间、展 示的机会留给学生,而且教学内容得到了多次的反馈强化,拓展了知识的宽度,提高了教学 效率,增强了教学效果。 但是觉得自己在教学中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让学生感受小数的现实作用这方面做的 还不够,尽管在教学中我也有涉及,结合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 情感的陶冶。总之我以为,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应该用小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今 后我需在这方面多下工夫。 第一单元 《位置与方向 》教后反思学生早已积累了有关位置知识的感性经验, 能通过一些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 本节课是 这个单元

的第一课,喜欢并学好这节课知识十分重要。在学生对定向运动有了了解之后,再 进行例 1 的教学就非常轻松了。 在解决确定物体的位置这个问题的过程中, 当出现学生在描 述物体位置时只根据方向或距离其中一个条件时, 我及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怎样说才能更准 确呢?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要注意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发现、探索,进行实际操作, 才能掌握这方面知识。 我认为为学生创设实际活动的情境,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经历认识 方向的过程是非常重要的。 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也就是说,在教学中要结合实际给学生创 设实践的机会。三年级的学生,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转化的关键时期,此时的 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 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 而东、 南、西、北等方位概念又是那样的抽象。因此,在教学时,我创设了大量的活动情境,让学 生在活动中理解、掌握所学知识。例如:例 1 的教学,我先让学生根据自己所在的位置说一 说自己面对的是哪个方向?(因为我们的教室是东、西向的,学生背面刚好是东面。又刚好 是早上,学生很容易联系生活经验想起自己后面是“东”) 。“你的后面、左面、右面又是什 么方向呢?”我还来不及介绍,孩子们已不由自主地想起儿歌“早晨,太阳从东方升起。前 面是东,后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 ”此时的我已无需多言……随后组织孩子们改变 面对的方向,确定其余方向。整堂课学生是在的活动中理解、掌握所学知识。同时使学生感 受到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如:例 5 的教学,我组织学生“当导 游” ,让学生在“导游”的角色中学会看有八个方向的路线图, 能够根据路线图向自己的 “游 客”描述行走的路线。在这样的活动中学习,学生兴趣盎然,学习效果极佳。 以上,就是我对第一单元教学的反思,总体来说,就是要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包括 对教材教参的钻研,实物教具的准备等等方向。 第二单元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本单元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一、1、是在表内乘、除法,一位数乘多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2、它为学生掌握除 数是两位数的处罚,学习除数是多位数的除法奠定了扎实的知识和思维基础。主要内容有: 口算除法、笔算除法。在教学中发现两个教学安排上的特点:1、本单元的例题与习题,真 实、自然的体现了除法产生于解决一个个具体问题中。2、教材逻辑地设计了一个个拾级而 上的台阶,使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很经验、通过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主动获取所学的 知识。因此在教学中,我比较注重: 二、 、运用已知,探求新知。 以动手操作为手段, 以探究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和计算顺序为线索, 以达到自主理解算 理为核心。如:教学“42÷ 2”时,引导学生运用操作的方法和口算方法进行计算,并借助 这两种方法自行探究笔算除法中每一步的计算含义,从而掌握学堂村小学 http://Www.xtcxx.cOm 原文地址 /Article/Article.asp?nid=1533 新的知识, “商中间或末尾有 0 的除法”是这个单元的例 7。在此之前,学生对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 法的方法、格式都比较熟悉了。所以在教学中,我主要让学生采用尝试、探究、讨论的方法自己学习计算方法,通过交流、讨论明白当除到被除数的某一位上不够商 1 就商 0。同时在 用竖式书写时,这个过程可以省略。力图继续渗透可以利用旧知学新知的迁移能力,培养学 生“会学”的能力。 2、 勤于思考,有效学习。 思考是学生学习数学认知的本质特点, 是数学学习的本质特征。 在教学中我注重将思考 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将操作、观察、叙述、思考有机的结合,让学生在操作、观察、叙述中 思考,在思考 中体验、领悟。教师在适当的时间仅仅在关键处给予点拨:说说, “5”为什 么写在商的十位上?“算式中 6 减 4 余 2,这个 2 表示什么?接下去该怎么计算?” “比较 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区别与联系?”……从而促进学生思考,提高学习的效率。 3、 合理有效地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兴趣,体会数学在生活中作用。 课标实验教材的特点尽量使所学的数学知识紧密地联系生活实际, 使学生觉得所学的知 识就在身边,很有用,但有些数学知识点并不河南容易“生活化” 。所以就需要教师创设一 个生活的情境。 教材中创设的情境是一个蔬菜批发市场, 学生对蔬菜批发市场的情境并不是 很熟悉,但对自己喜欢吃的蔬菜非常感兴趣。因此在教学中,设计一个问题: “这些蔬菜你 都喜欢吗?”使学生较快地进入本节课的主题,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在解决问题中自然 引入新课。 第三单元《统计》 三年级下册的“统计”这一单元里,安排的“简单的数据分析”这一小节,除了要利用 学生已有的知识学习新的统计知识(了解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之外,还有一个十分重要 的目的,就是结合实际问题,进一步教学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作出合理的推 断本单元主要是通过这样一个素材作载体, 把数据分析与解决问题结合在一起, 使学生再一 次经历统计的全过程,更好的理解统计在解决问题中

的作用,逐步形成统计观念。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课时的内容, 是让学生认识统计图的另 外一种形式横向统计图, 并根据统计图回答简单的问题并作出合理分析和预测, 培养学生利 用统计方法推测和预见未来的意识。在新课开始之前,我一直在想,应该找到一个学生们生 活中熟悉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课前小研究,于是,我选择了同学们每天要做的“吃早餐” 作为调查对象,一来,让学生亲身体验调查收集数据的过程,对学生来说,具有较强的可操 作性,另一方面,和孩子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事情,相信孩子们在平时的生活中也必然有所想 所思,这样,孩子们在读了图表后,也能进行相关的决策。 我觉得我后面设计的判断用那种统计图表示学生所喜欢的体育项目这道题, 在此处, 显 得有点多余, 还好, 学生在说的时候, 都持有不同的意见, 也听到了不同的同学不同的声音。 在小动物比赛跑这道题上,学生们在回答时,对于图上提供的数据,能想到很多,这也算是 学生对数据进行的一种充分的分析和思考吧。 孩子们闪现了很多知识的灵光: 如鸵鸟比较有 耐力,善与长跑,猎豹动作迅猛,但是耐力不强,不太善与长跑,善与短跑…… 纵观全课,我觉得条例还算是比较清晰,也能看到孩子们在课堂上的所思所想,但是,学生过于沉稳,气氛不够活跃,教学设计,也不够严密,比如对教材的解读和把握还不够完 美,以后还需在活跃课堂气氛方面多下功夫。 第四单元: 《年、月、日》 年、月、日这一单元是在学习了时、分、秒的基础上。本课的学习内容主要包括认识大 月、小月和二月,掌握平年、闰年。年、月、日的相关知识都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能接触 到的,所以,在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生活中挖掘可以为学习所用的素 材供应学生学习,并让学生在实际运用所学知识的过程的过程中去理解、内化知识。 在备课方面,我力争做到以下几点: 一、尊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数学课程标准(试验稿) 》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 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 几乎天天 接触年、月、日的有关知识,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知识积累。但需要关注的是,不同的学生 在这方面的积累是有差异的。而且,学生关于年、 月、日的知识应该也是非系统的, 模糊的、 甚至也可能有错误的理解,但是都为他们学习年、月、日打下了基础。因此在本节课的设计 时,我首先安排给学生送礼物(年历) ,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接着让

同学们交流自己了解 的有关年、月、日的知识,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进一步学习年、月、日的有关知 识奠定基础。 二、尊重学生的独立思想。爱因斯坦说过,我们体验到的一种最美好、最深刻的情感, 就是探索奥秘的感觉; 谁缺乏这种情感, 他就丧失了在心灵的神圣的颤栗中如痴如醉的能力。 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这才是应当在学生面前展示的生活中最美好的事物。本节课, 我首先向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事实材料(不同年份的年历卡片)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与思 考,去发现知识;让学生通过交流与合作,产生思维的碰撞,去深化理解知识,接着,我安 排让学生创作记忆大小月的方法, 像数学家一样发现了用拳头记忆的方法, 他们经历了再创 造的过程。我还安排了小游戏,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记忆大小月的信心。三、重 视学生的情感体验。 学习数学的重要目的在于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 实际问题。要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在教学中就必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把现实生活的问题数 学化,把数学知识生活化, ”大胆地打开门窗,让现实生活的“灿烂阳光”照亮我们的数学 课堂,让数学学习活动更加富有生机和活力,更加贴近生活,使学生能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 是从生活中走来,在生活中发展,为生活而服务的,从而体会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 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初步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生活现象,去解决可能遇到 的实际问题。 在最后我安排了一些实际生活中, 与年月日有关的练习题, 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 学。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把数学课堂还给学生,把学生推到自 主学习的舞台上, 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小主人。 只有这样的课堂才是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 只有这样的课堂才是学生喜爱、 不愿下课的课堂, 只有这样的课堂才是焕发生命活力的课堂。 第五单元: 《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反思 这部分的学习内容是在学习了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本单元的笔算乘法分两个层次编排。先出现不进位的,突出乘的顺序及部分积的书写位置,帮助学生理解 笔算的算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因为,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 数的计算方法, 不仅可以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 还为学习多位数四则混合运算打下基础。 而且,为学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因数是更多位数的乘法问题,奠定了基础。因此在计算体系 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本课的教学目标在知识与技能、数学

思考、解决问题、情感和体验上要达到以下几点: 1、在实际情景里理解并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比较正确熟练地计算。 2、在探究算法中,让学生与他人交流,享受独立思考后发表自己见解的快乐,获得成 功的体验。 3、能应用知识解决生活里相关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的作用,初步树立应用数学意识。 4、让学生体会数学与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 好数学的信心。 本课的重点: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算理。关键:在于学生能掌握好乘的顺序以及 两个积的数位。 新课程基本理念,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 计算的教学,首先要把计算内容都置于实际生活的背景之下,如送报纸(送信) 、估座位、 购书等。让学生在现实问题情境中理解计算的意义和作用,探讨计算方法。然后,为学生提 供生动有趣、有意义的、联系生活的情境材料,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有利于学生体会计算的作用, 感受数学与现实 生活的密切联系。并且,对于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数感是十分有利的。 于是我根据学生特点, 在导入部分主要借鉴了孙老师的做法: 我在课堂开始就从学校购新书 入手,再现了学生熟悉的情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把计算设置在学生熟悉的具 体情景之中,激活了学生原有的知识与经验,使学生愿意去主动探索知识。 由于这是一堂计算课, 因此非常需要教师精心设计课堂练习, 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加深 对法则及算理的认识,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计算能力,并培养学生认真计算、书写工整的良 好学习习惯。练习是一种有目的、有步骤、有指导的教学活动。有目的性的练习就是要教师 在设计安排练习题时,要悉心钻研教材,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精心安排。也就是说教师在设计 练习时必须明确每一道题的练习意义,确保一步一个脚印,步步到位。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 现练习的优化。同时作业也要注意层次性,教师在编排练习是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 不能搞“一刀切”和“齐步走” 。避免差生吃不好,优生吃不饱。努力做到编排练习深浅适 宜,分量适当,搭配合理,使学生在自己临近的思维发展区得到充分发展。 第六单元《面积》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该单元的第一节课, 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初步掌握它们 周长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这部分内容也是学习和探索其他平面图形面积计算方法的重要基

础。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面积的含义,教材安排了三个不同层次的实践活动, 结合具体实例,初步感知面积的含义,通过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实践操作,体验比较面 积大小策略的多样性。 在教学中,我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学堂村小学 http://Www.xtcxx.cOm 原文地址 /Article/Article.asp?nid=1533&page=2,选择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引 导学生自主探究出面积的含义, 知道物体的面积有大小, 并会运用不同的方法比较物体面积 的大小。 在整堂课中,我的课件做的比较多,因为我认为,三年级的学生年龄还小,理解能力也 不是太好,老师说的再多,也无济于事,但他们的形象思维还是挺不错的,所以让学生在观 察老师演示课件的过程中理解什么是面积,学生虽然说的不是太准确,但我知道,他们已经 理解其中的含义了。 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积极性很高,运用数格子的方法比较图形的面积,简便而又 准确。 第七单元《小数的初步认识》 《小数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实验教材第六册第七单元的教学内容,孩子们在第二册认 识人民币一单元中已经见过了表示价格的一位小数,再加上孩子们平时逛超市的购物经验, 所以孩子们对小数尤其是表示价格的小数并不陌生, 因此我把这节课的重点落在小数的读法 及表示长度的小数的意义的教学上。 课前对于如何教学表示长度的小数含义这一还节颇有困惑, 其实这部分知识并无什么探 究的价值, 用分数表示是在第五册已经学过的知识, 不是本课的重点, 不需要孩子们去探讨, 那么是否就直截了当地用课件来帮助讲解算了呢?我不知道要怎么去解决这个问题。 专家说 这就直接说好了,学生探讨不出来,而且也说明不了什么,要是一定去探讨,那也可能是一 种形式了。 听课老师给我的宝贵意见主要是: 1.在课堂上如何的安排有效练习,课前要吃透教材。 2.有老师提出来比如 2.6 元,我说 2 表示(2)元,6 表示 6 角,如能完整的说出元角分 就更好了。对于新教材来说,没有太多的教学经验,好多地方都没有作好,也许就像许老师 说的,小学数学是一个逻辑性很强的学科,一定要把小学阶段的的书看一下,这样你才能了 解它大体上的内容,以后要好好充电啊! 第八单元《 解决问题 》教学反思 作为教研组的研讨课, 也曾用心地进行了构思设计。 用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学校刚刚结束 的乒乓球比赛引入, 课始较好地起到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 而且学生也能很快地从信 息中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进入数学的学习讨论。课中重视学生不同解决问题思路的分析,在分

析过程能放手让学生自主探讨,大多数学生能完整地述至少一种的思路。 但自己认为这节课从整体的设计看,总觉得有点虎头蛇尾,前后情境连贯不够,而且题 型设计比较单一,不利学生分析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只有别人的指出,才能让自己更明白自己的不足,请各位多提宝贵意见。 第九单元《数学广角—重叠问题》教学反思 “数学广角” (第一课时)是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开始新增 设的一个内容, 涉及的重叠问题是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知识。 教材例 1 编排的意 图是借助学生熟悉的题材, 通过统计表的方式列出参加语文小组和数学小组的学生名单, 这 与实际参加这两个课外小组总人数不相符合, 从而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 渗透并初步体会集 合的有关思想。由于集合是比较系统、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因此,针对三年级学生的认知 水平, 在这里只是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题材去初步体会集合思想, 为后继学习打下 必要的基础,学生只要能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就可以了,因此,本节课设计时我立足于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出发,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推理、 交流等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从不同的方法中选择最优方案, 在解决问题中初步体会数 学方法的应用价值,初步体会集合思想。 “重叠问题”以前是属于数学兴趣课的内容,所以学生对它的掌握程度允许有差异性, 即学生能掌握到什么程度就到什么程度, 而现在是放在数学教材里, 那么如何准确地把握教 材,更好地完全教学要求,对我们来说是个挑战。 在设计教案前,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如何使让学生水到渠成地去解决重叠问题,使学 生不是在模式上会做,而是在理解上会做。如果学生头脑中没有经历建模的过程,没有很好 的直观依托,强塞给学生的东西也就形同如空中楼阁了。 不足之处: 在第二个环节探讨计算方法时, 学生在算法时更多的是三部分相加求出总人 数,而不是两部分相加再减去重叠部分。再反思地去研读教材,发现对于教材的理解还是不 够到位的, 抛弃了题目中的数学信息, 更多地强调集合圈的作用和理解, 才引起了这个问题。 在今后把握教材时,应该理解好主次的关系,更准确、到位地把握。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