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教学反思

《故乡》教学反思

龙莲明

《故乡》这篇小说,一向被选在各类教材中,是教课书中的经典篇目。像这样一篇难度较高,篇幅较长,年代较远的文章,要上出新意,并且渗透二期课改的精神,无疑是一种挑战。但是如果这节课能够探索出一条途径来,那么对今后长文短教、深文浅教、老文新教,就是很好的尝试。同时,也为学生能够走近名人,阅读名篇指出一条新路。

一、 课堂环节设计及思想

第一、要讲的是板书的处理。

在现在的教学中,我们往往忽略了板书的效用,特别是多媒体的运用,更让我们置板书于脑后;而在教学中板书又往往成了文本核心内容的再现。在本课时里,板书是整堂课的重点,它展现的是学法指导。学生一看到这个板书,就能明白该如何阅读本文。更重要的事,这个板书不仅对本文有指导作用,对于任何类似的文章都具有指导性。

第二、强调学法的指导。整堂课学法的指导有三处:1、第一个环节中,有帮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的方法指导,言语不多,但是教师点一点,对学生今后阅读长文章有很大启发。2、研究人物的方法指导,从两个角度来谈:注意品读人物的言行举止和人物发展变化过程来剖析人物的精神世界。这是本文教学的重点,课堂上反复训练,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3、文章的最后一个环节,是教给学生筛选信息的方法。阅读文章需要知人论世,那就要查阅资料。在众多的信息中如何捕捉我所需要的内容呢?作者生平、时代特征、历史背景等等。方法一落实,可以大大减少学生盲目搜寻资料的时间。

第三、重视语言的训练。语文教学离不开听说读写,学生回答问题时语言的完整性条理性都非常重要。因此在课堂设计中,有些小环节的处理,希望能够引起教师的共鸣。如在分析闰土这一人物形象时提出的高要求:让学生先概括说人物形象,再有条理的说明理由。这其实是训练学生清晰和缜密的思维,为学生的后续学习作铺垫。

第四、注意学生的认知坡度。尊重学生的思维过程,让学生的阅读能力能够盘旋上升,在这堂课的环节设计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从几个环节上来看,学生的学习层面是这样倾斜上升的:1、教师引导,师生互动,归纳方法。2、运用方法,小组合作,共同学习。3、巩固方法,独立思考,自主学习。4、课外延伸,搜寻资料,探究学习。学生从教师辅助到自主探索的过程,使学生学步的过程,难免有磕磕碰碰,但只要教师认识到学生的认知规律,帮助他们而不是搀扶他们,终有一天他们会健步如飞的。

三、 教学后的感想

通过这一节课,让我受到很大的启发。

首先是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教师理解课文的深度,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理解的深度。对于文本的解读,教师首先要有一个底。只有这样,才能对学生的回答有合理的评价——对于他们的欠缺和不足,教师能够及时的点拨和纠正;对于学生出色的表现,教师也能及时捕捉,适当的表扬将影响其他同学的思维倾向。在这次的备课过程中,我们四人进行了反复的研讨,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深挖文本,对鲁迅的为人和思想有了新的认识。

其次,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对学生的思维发展要有充分的认识,他们的认知障碍可能会出现在哪里,学生理解问题有偏差又该如何纠正?这些教师备课时都应该有所准备,只有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到山峰的坡度,教师才能给予适当的台阶,帮助学生登上山峰。

再次,对语文课堂教学有了新的认识。其一,语文课应当重视方法的传授。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任何一堂语文课,不是让学生了解一篇课文,而是通过这篇文章,能够解读更多的文章。教师重视了方法的传授,也就让教材成为真正的教材,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鉴赏能力。其二,课堂环节的设计要注意坡度。在《故乡》的教学中,就体现了这一点。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首先分析了郭老师的形象,然后归纳出了学习方法,再用相同的方法分析闰土的形象。这个环节虽说有跨度,但是学生的思维层面却是相同的。如果要让学生从零散的点状的层面提高到综合的网状的层面,教师就要提高要求,设置障碍。在教学中,补充一个答题语言的要求,粗看是语言的训练,其实是思维的训练。组织整理已有的材料,正是学生思维的过程。更何况学习有条理的阐述观点和理由,综合和归纳是初三学生的学习重点。这对学生以后学习和写作议论文,也有很大的帮助。其三,重视课与课之间的衔接,课内学习和课外探究的衔接。我们应该明白学生学习是一个完整的序列,这堂课只是这个序列中的一环。学生能力是否有序的提高,就需要教师研究一环与一环之间的衔接。《故乡》教学最后一个环节的设计,就比较合理的让学生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文本解读拓展到知人论世,既有知识层面的扩展又有能力的提升。所以宏观地看待教材,合理地利用教材,甚至重新组织教材也是教师迫切需要认识的问题。

最后,是对自身素养的审视。在备课上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让我对自己有了更深的了解。比起年长的一辈和年轻的后辈,我缺乏的还不只是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不够深厚的文化底蕴使我在演绎一堂环节比较合理的课程时显得青涩和稚嫩;缺乏随机应变的能力,又使我在课堂上显得呆板,不够灵活;而不够合理的注意力分配,又使我不能兼顾学生的回答和教学内容。这一切,使我不得不深刻地认识到,作为一名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在驾驭课堂的能力上还需要多方面的修炼,包括听说读写这些基本功的训练。要做一名出色的语文教师,几个合理的教学环节是远远不够的。高瞻远瞩的眼光和丰富的学识,需要从现在培养起来。

 

第二篇:故乡教学反思

《故乡》教学反思

李金玲

今年的教学大比武第一轮在紧张忙碌中度过,这一次的体会深刻了许多。尤记得去年刚来到分校,在忙碌与疲惫中根本无暇顾及教学比武的细节与体悟,终于在今年可以认真的体会。

与往年不同,今年各科组采取同课异构的方式,初三语文组拟定选讲《故乡》一课。为此我精心设计了一堂公开课。根据分工,我主讲“杨二嫂”的人物分析。对于这个人物,我个人抱着深深地同情与怜悯。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注重对于人物个性挖掘和主题背景的结合,让学生自行设计课本剧,以自编自演的形式在潜移默化中去了解人物形象。

教学计划

首先,我根据文中对于闰土的前后形象的描绘总结了其形象特点,然后对比分析杨二嫂这一人物。由于文中对于杨二嫂年轻时的形象没有过多描述,我便让学生根据课文加之合理的想象绘制出杨二嫂年轻与年老的对比画像,意在使学生感知杨二嫂的外在变化。接着,为了使学生能够结合主题深入了解杨二嫂这一人物的前后变化,我布置学生根据课文结合合理想象设计并表演杨二嫂在这十几年的遭遇和变故,以期能够达到不讲自明、不言而喻的效果,使学生能在自行参悟中把握这一人物的实质。最后在此基础上对人物形象和主题进行总结整合。

教学过程

1、找出文中对于杨二嫂的描写。

(学生能够迅速找出文中对于杨二嫂的多种描写,并且能够准确的说出所运用的描写方法。)

2、杨二嫂的描写是否像闰土一样详尽刻画?区别在哪里? (学生发现杨二嫂年轻时的描写过于简略,变化也与闰土差别巨大。)

3、请你用语言或漫画的形式表达对于年轻与年老杨二嫂的形象体会。(学生充分发掘智慧,手脑并用,用直观的形象表现了对于这一人物的理解。)

4、试推测杨二嫂变化的主要原因,并以此为基础,编写课本剧,想象杨二嫂的经历故事进行表演 。

(学生表现比较活跃,尤其是男同学,充分发挥了幽默才智,使课堂笑声不断,对于主题的挖掘比较到位。)

5、通过表演,学生自行总结杨二嫂这一人物形象特点,进行对比反思。

(再经过上述教学环节之后,学生对于杨二嫂其人已经有了深刻的了解,回答的语言和方向都比较准确。)

6、发觉本文主题。

(这是最难与把握的环节,虽然学生对于主题之一的社会环境造成人性的扭曲把握的比较精准,但是对于作者的期盼和人性的呼唤还不能自行体会,需要教师引导总结。)

教学反思

本堂课意在培养学生自我学习,分析,总结,整合的能力。所以许多环节都由学生自行完成解决。在表演课本剧这一环节,学生设计的剧情都涉及到杨二嫂被强抢、被霸占的环节。由于学生年龄的特性,表演起来 难免嬉笑,便给人流俗之感。面对这一出人意料的环节,我当时也惊得目瞪口呆,以至于匆匆而过,未加点评。虽在总结人物形象是稍加提及,提出其悲剧人物的身份,但效果并不理想。其实此处如能顺着学生的思路发掘,追问为何会想到设计这一环节,从而启发学生拓展思路,体会旧社会妇女生存现状,以及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命运。不仅可以深化主题,还可以开阔视野,使学生从更多层面去了解小说的价值。

对于这样一次公开课,我感触颇深。每个教师都通过各自不同的理解与才智去诠释了文本,教学中的火花与遗憾并存。其实遗憾本身也很美丽,因为这一次的遗憾也许造就的就是下一次的火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