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评课反思

《找规律》听评课反思

中原路一小高艳平

听申银红老师《找规律》这节课是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操作,观察,实验,猜测,推理等活动去探索图形的排列规律.对于二年级的学生而言,要透彻理解图形中的循环排列的规律,不是易事. 从学生表现来看,这节课基本上达到了预期效果.这堂课比较满意的有以下几点:

一、目标达成度较好.

本课的教学目标简单说来,就是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让学生发现数和图形的排列规律.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数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只有来自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才能够激发学生思考并产生探索的欲望.为此复习旧知,引入新课后,根据儿童喜欢小动物的天性,先以学生喜爱的小松树搬新家切入主题,“可爱的小松树刚搬到新家,森林里的小动物们都来祝贺它,看他们拍着整齐的队伍走来了!”通过这一句吸引学生,利用课件依次排出前三队,提问:"第四队应怎样排 ",吸引学生去观察,让学生去观察不同的排列顺序,小组交流他们的排列规律,我采用开放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观察思考的基础上发现规律,来揭示出其中循环排列的规律.在钻研教材后,在进行课堂设计时我从课堂教学和技术支持两方面做思考,在合理的地方用上合理的技术,让两者有机的统一,利用课件更好的为我们的教学服务,避免出现课堂教学跟着课件走的现象.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这样的设计分散了难点,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其中复杂的循环排列规律,教学效果很好.

其次,为了检验学生是否理解循环排列的规律,这节课我同时用课堂互动反馈技术4次设案,(还有预案设计),学生作答后,通过查看反馈结果,至少有80%的学生掌握了规律,达到了预期的效果.通过运用互动反馈技术能及时了解学生认知程度,并及时为个别学生纠错补缺.传统的数学课堂,有的学生不积极回答问题,学生的从众现象也比较严重,而课堂互动反馈技术正好弥补了这一缺陷.

二、注重给学生营造氛围,大胆想象

本节课中值得关注的地方,是我为学生营造了大胆发挥想象,大胆创造设计的氛围.例如,根据下列的排列,你能接着画吗? (教材115例1和做一做)

         

         

学生很快就发现他们之间的排列规律并接着画出后面的一组图形。

我又说:"你能根据我们刚才学习的循环排列规律,设计出一片手

帕吗?

快来试一下吧."话还没等说完,很多学生就开始动手设计了,学生的积极性很高,

学生在课堂上的自由发挥是大大出乎我的意料的,是极其精彩的.大有"给我一个支点,就能把地球撬起来"之势,他们的设计不局限于图形中的循环排列规律,而是延伸到汉字的排列,字母的排列??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展示了学生丰富的想象空间.用实物投影展示完学生的美丽图案后,我接着把其中一个同学的设计变了个样子,你能接着往下画吗运用实际生成的课堂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课件也引起了学生的兴趣,这对于课堂的教学有了很大的热情,同时课件的使用也帮助了学生更好的学习.

三、充分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力求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从根本上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尽量发挥了学生的能动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以学生喜爱的小动物搬了新家切入主题后,以活动的图片在白板屏幕上依次排出前三队,提问:"第四队应怎样排 ",让学生根据前三队的排列规律,自己说出第四队的排列顺序,然后交流汇报说明自己的理由.

其次注重合作探究,交流.如:"接下来,应怎样画 讨论:有何规律,与上面的相同吗 ?

小学数学课堂是一种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动态过程.本节课下来,感觉到大多数时间学生思维活跃,畅所欲言,能够积极投入到学习和探究中来.每当出现学生的意见不一致时,我及时组织学生相互交流,质疑,争论,直到意见统一.

四、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发展

我充分相信学生,鼓励并放手让学生进行大胆地猜测与推理.教学中,对学生出现的各种合理化推测我都给与了充分的肯定,用生动,亲切的语言给予积极的评价.尤其是潘越格同学我一再鼓励她,使学生充分相信自己,增强信心,在学习的过程中能不断品尝成功的喜悦,学得轻松而有意义,愉快而有价值!

不太满意的地方:

一、缺少了张扬学生的个性.这节课后面有很多老师在听课,有些学生因紧张课堂上发挥不好,这时如果能让学生适时的放松一下,一定能更好的发挥出学生的实际水平来.

 二、对多媒体资源的使用准备不够充分。

三、学习方法的指导还是有点欠缺,因为学生表现都不错(可能是学生课前预习的好),所以我没有穿插过多的学法指导,但我想如果多加一点会更好.

改进调整:

一、对学生的课堂评价再积极些.

二、进一步丰富课件的设计,更好的为教学服务.

三、多进行一些学法的指导

《面积和面积单位》听评课反思

中原路一小高艳平

今天上午,聆听了李素彦老师所执教的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面积和面积单位》一课,现谈谈自己的听后体会,与老师们共同交流。

“面积和面积单位”是在学生初步认识周长的基础上进行的,从学习长度单位到学习面积单位,是空间认识发展上的一次飞跃,学好这部分知识,为以后学习长方形、正方形及其他平面图形的面积提供了思维基础。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在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 步和发展。为突破难点,体现理念,李老师采用多媒体课件、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有效手段,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充分展现了概念的生成过程,不仅让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些现成知识,还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具体表现在: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中李老师从学生身上的事物出发, 先让学生比一比老师跟他们的手掌(面积)哪个大,让学生充分感知物体的表面是有大有小。通过学生回答顺势揭示出:教师的手掌大,也就是教师手掌面的面积大,学生手掌小,也就是学生手掌面的面积小,从而引出教学内容,非常自然。然后,李老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法、重叠法、数个法(测量法),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这一环节使学生感悟出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

2、在充分操作、合作中,理解和建立面积概念和面积单位。在教学面积单位前,李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出示两张卡片,让学生比较它们面积的大小。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会出现以下三种不同的意见: 有的同学认为绿色长方形的面积大、有的同学认为橘黄色长方形的面积大、 有的同学认为一样大。 这就造成了认知冲突,于是李老师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摆一摆、数一数,学生试着比较出这两个图形面积一样大。

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学生在一系列的矛盾冲突中一直处在积极探索之中,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3、重视空间表象的建立在教学面积单位时,教师引导学生得出1平方分米、1 平方厘米的大小,在学生已经形成“1平方厘米” “1平方分米”空间表象的基础上,“1平方米”的教学李老师以“放”为主,让学生迁移类推猜出 1平方米的定义。在头脑中建立准确的表象,而后又通过让学生找出生活中的实物,这样的教学设计有利于学生对各面积单位概念的建立和估测能力的培养。

4、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提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李老师还特别注重面积概念和面积单位的应用,她设计的练习题不仅巩固了所学知识,使学生对面积单位“平方”两字有了更深的领悟。

 5、值得商榷的地方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利于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学习,注重学习过程的探索,很好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

一年级找规律 听评课反思

中原路一小高艳平

听了李老师精彩的课。因长时间没交低年级了,对低年级教学陌生了,特别是现在的孩子有个性、聪明、视野开阔,如何上好低年级的课,对我来说是很大的挑战,心里面一直很佩服低年级老师,教学方法灵活,教学手段新颖,教学风格独特,课堂调控得非常好,节奏松紧分寸拿捏得准,李老师的《找规律》就是一节很好观摩课。通过听课学习,谈谈一点心得:

一、设计游戏情境,激发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节课开始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率。李老师设计“找规律”这一案例,老师设计了让学生做游戏“猜一猜”,让学生猜下面出现的是什么水果,有意识地按规律呈现。老师的问题“你是怎样知道的?”,让学生在猜测中意会,学生也马上会用流利的准确的语言回答“是按一定的顺序排列的”。学生积累感性经验,从而初步感知规律。这一环节以学生喜爱的游戏形式激发学生参与,同时人人能够参与,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思考、尝试的机会,在猜想中感知到规律的存在,帮助理解知识。

二、转变学习方式,强调合作与交流

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于本节教学内容的活动性和探究性比较强,所以在教学设计上,李老师多采用学生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特别是四人小组合作完成图形排列并展示,通过课前感知规律——情境中发现规律——操作中深化规律——体会中创新规律——生活中应用规律这五个环节,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进行教学。李金老师能根据教材内容特点,借助课件创设学生喜爱的情境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充分参与到探索规律的各种活动中,自主探究、主动地去发现,创造规律。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同时也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注重知识梳理,归纳规律

从新课开始,李老师引导学生学习例题,到课堂练习各个环节,都能及时让学生说出按什么的规律来排列,整体上大部分学生都能准确地说出规律所在,其实也就是本节课的重点所在。新课导入就引导学生说出按什么顺序排列,例题在黑板板书以及课件演示都清晰地每组的规律归纳出来,例如彩旗是“红黄为一组”、小花是“绿紫为一组”、灯笼是“紫红为一组”等等,通过引导、归纳、板书,使学生掌握规律,并能把规律完成进行表述。

课堂上还充分感受生活中的数学,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学生学的轻松,老师也从容组织课堂教学,课间穿插拍手找规律、听音乐等,都是与本节课内容相关,又使孩子们在紧张的学习中得到放松,可见李老师匠心所在。一节课下来没有感到压迫、紧迫感,气氛轻松愉快,心情愉悦。

听完这节课,除了学习老师有点之外,本人也有一点不成熟的看法:

1、可以再调整一下课堂节奏,使课堂组织更显紧凑,增加密度,让学生说说生活中见到的有规律的现象,更彰显课堂的有效教学。

2、在提高方面,金老师设计了让学生涂熟练,设定了一条星状手链,让学生涂颜色。当时我们几个听课老师同时讨论:如果再放开一点,只要求设计一条精美手链,我想会更发挥孩子积极性,更开拓孩子想象力,从、颜色、图形、排列等,聪明的孩子思维能得到更大发展,使整节课的深度得到提升,使孩子们的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

 

第二篇:三年级《可能性》听评课反思

《可能性》听评课教学反思

解素丽

今天听了贾老师的课,我受益匪浅,同时感觉在教学工作上有很多环节还需要改进。

贾老师执教的数学课《可能性》是一堂非常完美的课,由于贾老师注重学恶习和积累,对课堂设计及研究都很到位,能够站咋爱孩子们的角度备课,一切皆在老师的掌控之中,,由于所创设情境比较贴近生活,课堂气氛特别活跃,并且以游戏为主,给学生以小主人的感觉,让来源于生活的数学又回到生活。

1、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经常遇到的现象,也是学生特别感受兴趣的事情,而这种现象又和可能性的大小问题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因此,课的一开始,就设计了一个抽奖游戏,让学生亲自参与抽奖活动,在摸球中发现摸出的黄球次数多,对抽奖箱产生了“问题”,从而积累到关于预测可能性的经验。同时,学生在摸球、猜测中对可能性的大小有了一个初步的感知。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可能性的大小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设计丰富的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探索与交流的时间和空间。教学中,为学生设计了多次的摸球环节。第一个摸球实验是让学生摸可能性不同的情况,学生操作后发现两种球个数不同时,哪种球多哪种球摸到的可能性就大。在做第二个实验时,整个实验过程都是通过学生自定标准,自行操作一步步完成的。学生在操作后进一步发现,两种球个数相同时,摸到的可能性也基本相同,同时,学生在小组合作

实验中运用数据分析,比较鉴别、汇总统计,设想判断等一系列方法,理解并体会到可能性大小是可以预测的。其次,让学生说出可能发生的事情,并说出原因,这样设计对消费者公平吗,为下年级学习可能性有个简单的铺垫。每个环节学生的参于度很高,课堂气氛活跃。

3、最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收获,对学习活动进行总结,并激励学生在课后继续努力探索,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学生体验到了学习的成功愉悦。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经历了对生活中某些现象进行判断、推理的过程,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了他们的应用意识。对生活中某些现象按一定的方法进行了推理,培养了初步的逻辑推理能力。学生基本能有条理地表达自己思考的过程,并与同伴进行交流合作,达到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贾老师又从四方面阐述了对小学数学的几点认识:沟通、备课、上课、积累,要经常和学生谈话,表扬和批评要适当,要对学生的认知水平有一个正确的评估,要备实录型教案,精心设计习题,让学生养成好的上课习惯,数学老师的语言要优美、准确、通俗、激励性,小组讨论要落到实处,避免形式化。善于调控课堂气氛。

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要勤学习、勤反思、勤积累;细备课、细辅导、细管理。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一、教材分析

《连加、连减》一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一册65页的教学内容。连加连减这一知识点经常用来解决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问题,将它放在学习了10以内两个数相加减的后面,一方面是

对加减法含义的一个拓展,另一方面也体现新课标提出的“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这一理念。这也是本单元的一个难点内容,主要难在计算过程上,都要分两步进行口算才能算出结果,特别是第二步计算要用到第一步算出的得数作加数或被减数,才能完成计算任务。而且这个知识点的思维方法对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有很大的帮助,所以这个知识点在教材中的位置是比较重要的。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这个知识前已经熟知加、减法的含义,对10以内数的加减口算也比较熟练。而且学生具有“添上、再添上”与“去掉、再去掉”的生活经验,所以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并不困难。但是一年级儿童受到年龄特点的限制,注意力易分散,有意注意时间短,思维还处在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像连加连减这样需要较强注意力的知识点,对他们来说是学习上的难点,表现在由于看不见或忘记第一步计算结果而导致第二步计算受阻的现象。

三、教学具准备:课件小棒卡片

四、说教学理念

1、数学文化观。数学是一种文化,它不仅表现为一个结果,更加重要的是它是人类文明发展过程的一个见证。所以教学上应让学生去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注重学生的经历与体验。

2、建构主义心理学理论:数学学习是一个主动构建的过程,学生必须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使新的数学学习材料与原有的认知结构相互作用,主动地建构新的数学认知结构。

五、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连加、连减的含义和运算顺序。

2、技能目标:掌握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正确进行口算。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活动中学,使学生喜学乐学;在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并初步体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增加学习的动力与信心。

4、数学素养培养目标:1)应用意识;2)在日常生活中处处留心,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问题以及运用数学的思维解决问题。

六、说教学重难点

1、重点:1)用自己的话表达图意,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2)掌握运算顺序。

2、难点: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

七、教法和学法

结合教学情况,为了更加有效地讲清教学重(难)点,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采用了下面的教学方法:情境激趣、动态演示、引导探究等。学生的学法主要有:观察发现、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

基于学生的个体差异,结合实际情况,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以教材为核心,却不拘泥于教材,把教材中的主题图更改为学生实际生活的情境,以融合、挖掘“校本文化”、“教学资源”为平台,以少先队员进行林区防火宣传为载体,讲授新知的同时把德育教育贯穿始终;以森林里运动会情境的板块练习,来巩固新知。引导学生展开观察、

操作、猜想、思考、交流等教学活动,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教学知识和技能。让每个孩子都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八、教学流程:

(教学预设中的第一环节:一、我行我算,复习旧知<卡片出示10以内数的加减法>由于一年级的学生好动,注意力不集中,卡片上的数学题虽然具有知识性,但对吸引力不大,有些枯燥,使课堂教学沉闷,没达成全体性的参与,没有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现实教学中学生学习状态欠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