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反思集锦

年在各地高考试题中均出现了形态各异的“等高线”。可分为两大类:

(1)   替代型的“等高线”,如不同时期的湖岸线、梯田等,均可看作等高线;

(2)   或者是一定程度上“替代”等高线的河流、等压线、等温线、等潜水位线、同一植被类型的分布范围、山区小路等。

要求考生能够根据等高线原理及各地理事物的影响因素进行推断、分析图示区域的地形类型、地势特征等。

规律方法:一是特殊地形的等高线,如火山口湖、地上河、蘑菇石、梯田等特殊地形地貌的等高线地形图。如:

 1.火山口湖等高线地形图及景观图(《图文详解》p11)

2.地上河等高线地形图及景观图

(AB河段位于平原上,水流平缓,是地上河,河水补给地下水,无支流汇入。)

3.蘑菇石等高线地形图及景观图

4.岱崮地貌等高线地形图及景观图

5.梯田等高线地形图及景观图

阅读全文(146) | 回复(0) | 引用通告(0)

教学反思 

作者:sharky 时间:20##/6/23 15:56:12

朱燕

新课改倡导全人教育,强调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新课改提倡交流与合作、自主创新学习,课程改革的成败关键在于教师,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实施者.
    下面简单地回顾一下这一年以来所做的一些教学工作。

一、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面向全体学生我们应做到:

1、创设各种情景,鼓励学生大胆地实践,对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失误和错误采取宽容的态度;

2、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直接交流的机会,以及充分表现和自我发展的一个空间;

3、鼓励学生通过体验、实践、合作、探索等方式,发展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

4、创造条件让学生能够探究他们自己的一些问题,并自主解决问题。

二、创造宽松、和谐的气氛

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奥秘不在传授,而在激励、唤起和鼓舞。心理学研究表明:凡是那些能带来愉快感的事情,就容易引发兴趣。在兴趣的驱动下,学生就会喜欢这个老师所上的课,愿意主动地去学习。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浓厚兴趣,是至关重要的。俗语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培养学习地理的兴趣,首先要创立一个良好和谐课堂、快乐课堂。要求教师要经常给学生以信任的目光,创设各种激励的情境,经常使用鼓励性的语言,走到学生中间,和学生一起讨论分析问题,做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促进者,营造师生之间互相学习的平等气氛。师生情感融洽能使学生在愉悦和谐的气氛中接受知识,思考问题,掌握方法,正如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

教和学是一对矛盾,作为矛盾双方的教师和学生如何和谐融洽师生关系,对完成教学至关紧要。如果他们对某个老师有好感,他们就对老师的这门课感兴趣并分外重视,肯下大气力学这门课。如果他们不喜欢某一位老师,由于逆反心理,他们也就不愿学或不学这位老师的课。所以,教师要深入学生,和学生打成一片,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喜怒哀乐情绪的变化,时时处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尊重学生,帮助学生。这样,师生才能关系和谐,感情融洽,兴趣盎然地进行学习。
三、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评价。

评价可以使学生认识自我,树立自信,有助于反思及调整自己的学习.对学生回答问题过程中的表现及改进的成绩,给予口头评价、书面评价并鼓励他们大胆的去说.学生考完试后,让学生自我反思,分析自己的成绩和不足,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争取下次不再犯同样的问题.让学生相互之间相互评价,找出优缺点,互相促进学习

一年的教学工作中,使我深刻的认识到教师这个职业,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而且要有爱心耐心,更主要的是管理学生的能力.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胜任教师这个神圣而又伟大的职业.人们都说教师是人类历史的工程师,我很庆幸自己成为教师行业的一员.但现在深有体会,当一位老师难,成为一位称职的老师更难,成为一为称职而又秀的老师更是难上加难.自己要积极进取,不断的提高自身素质,多听有经验老师的课,取其精华,并将其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当中,不断反思自己教学中的不足,更新观念,愿与新课程共同成长

阅读全文(133) | 回复(0) | 引用通告(0)

高三地理复习课教学反思

作者:sharky 时间:20##/6/23 15:55:28

章红柳 

通过一学期的复习实践,我觉得多从高考对地理知识、能力的要求上反思教学活动,不断探索改进、优化教学环节,可提高第二轮的课堂复习效果。

从近几年高考试题的研究分析可以看出,命题者往往设计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以人地关系,以当前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发展为重点的试题。试题具有时代性、基础性。所以在复习中,应注重立足基础、加强基本原理、基本规律的掌握和运用,并注意提升学生能力的教学。

我们知道夯实基础不是简单地重复记忆知识。在复习中,我们一方面要注重对基础知识进行系统梳理,建构知识网络,弄清内在联系;同时还要注重对地理成因、地理规律、地理演变的归纳和总结,避免死记硬背。不同类型,复习侧重点也不同。

在自然地理复习中,一些重点基础知识,如地球运动、时间计算、太阳高度角的计算和运用、各种日照图的判读、大气运动、气候、洋流、等值线等内容,地理原理和规律性都较强,复习时要侧重对地理原理、规律的理解、归纳和总结,同时联系实际举例分析,并配有针对性的练习进行训练。在试题讲解时,重视解题思路的训练,调动学生积极动手动脑以加深理解,突破难点,夯实基础。

在区域地理复习中,要掌握某国家或区域方面的知识,首先要引导学生了解其位置、范围、地形,然后分析得出气候特点,进而得出当地的植被、水文、土壤的分布规律;再通过这些自然特征推导出该区域的农业、工业、人口、城市、国土整治等社会经济特征。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在学习时,注重寻求知识间的纵向联系,进而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

从近年高考试题分析可知,有关地图的分值越来越大,地图类型形式多样,越来越复杂,这是学生最为棘手的问题,为了提高学生对地图的掌握和熟练程度,利用区域空间定位判断法、区域特征分析法等方法来巩固地图基础知识,提高能力是不错的选择。由于高考试题提供的地图形式多样,要做到以不变应万变,需借助于一些重要的经纬线、海陆轮廓形状、山脉、河流等地理事物。所以在复习中,我们要求学生常看地图,手不离图,尤其要掌握重要经纬线穿过的大洲、主要国家、主要地形区、主要气候区、主要城市、热点地区等。并记住各个地区大的山脉、河流及某区域的轮廓等。这不仅夯实了基础,做到胸有成图,也提高了学生学习地理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在人文地理复习时,引导学生在多看书,熟悉掌握课本知识要点、考点的基础上,理清教材的脉络、主要思想,多思多想,多总结,并结合实际、例题进行运用,以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因此在第二轮复习中,一定要遵纲守本,不留死角,配合《导与练》练习册,一课一练,夯实基础,关注差生。同时,加强知识的纵向联系和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提升综合能力。

阅读全文(105) | 回复(0) | 引用通告(0)

高二中国地理习题讲评反思

作者:sharky 时间:20##/6/23 15:54:48

张建华

一个学期马上就要结束了,地理教学工作基本完成,但是反思整个对教学过程及结果,有时会发觉地理教学效果或目的与预期的设计有较大差异,课后细细分析一下,原因在于进行教学设计时忽视了对教学设计的实践反思,因而也就难以使教学设计在实际应用时发挥出所预想的作用。因此,教师应积极反思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是否合适,及时看到实践过程中出现的误差,不断探求教学目的、教学工具、教学方法等方面的问题,积极改进,从而优化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一、教学没能真正达到教学目标

尽管我每次备课时在教学目标的设立,教材处理,教学方法,学法指导等诸方面都有自己的设计和安排,但是在真正的教学过程中更多的采用的是教师教知识,学生记知识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生怕自己讲的不够多,有时一堂课下来,满堂灌,原定的教学目标很难完全实现,教学目标无从谈起。

对策:教学目标的确立,要围绕并使学生掌握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通过学生的联想,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对教学目标的实施,要正确处理师与生,教与学的关系,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活动中,给足学生思考的空间,突显在学生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切实达到教学活动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德育目标。

二、对教材的把握与切入点不准,缺乏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使学生产生对地理学习的抑制情绪。

现用的地理教材是在新的教育、教学思想和理念指导下编写的,具有时代性和超前性,特别是强调了生活的地理和学习的实用性,符合当代学生的学习心理和要求,例如今年高考江苏地理试卷的最后一题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但我教学过程当中仍然难弃传统的思维和方式,乃至全搬教材,因此学生感到课堂空洞、乏味,久而久之产生了对地理学习的抑制情绪,影响了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和非智力因素的调动。

对策:紧扣地理学科的特点,充分挖掘地理学科的特色,优化地理课堂教学。尤其要重视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的处理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达到最优化。例如:在教学素材的选取上,要充分围绕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学生终生有用的地理;教学方法上要突出个性化的教学,满足学生的参与欲、表现欲、竞争感和成就感,通过对地理课堂教学的优化,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兴趣,克服由非智力因素而造成的学习困难。

三、教育教学没能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了不同的发展

应该怎样对学生进行教学,我会说要因材施教。可实际教学中,我又用一样的标准去衡量每一位学生,要求每一位学生都应该掌握哪些知识,要求每一位学生完成同样难度的作业等等。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地理成绩的提高。

对策:每一位学生固有的素质,学习态度,学习能力都不一样,对学习有余力的学生要帮助他们要更高层次前进。平时布置作业时,让优生做完书上的习题后,再加上两三道有难度的题目,让学生多多思考,提高思含量。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则要降低学习要求,努力达到基本要求。布置作业时,让学习困难的学生,尽量完成书上的习题,课后习题不在加做。

人无完人,随着我教学工作时间的增长和时代的进步,将会出现更多的不足之处,我只有在教学工作中,多多反思,改正教学中的缺点与不足,不断进步,不断完善,才能使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

阅读全文(95) | 回复(0) | 引用通告(0)

高一学业水平测试复习之我见

作者:sharky 时间:20##/6/23 15:54:05

  邱宏菊

7月即将进行的学业水平测试,在复习中我个人认为要突出地理学科特色:一是要重视读图能力的培养,二是要注重运用比较法。

一、要重视学生读图、用图能力的培养。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是地理学独有的知识载体,地理知识、原理、规律以及考核形式都集于地图一身,掌握了地图就把握了地理脉络。我们在进行地理复习时,要注意强化地图意识,养成读图、填图、从地图中获取信息的习惯,形成利用地图信息分析解答问题的能力。复习时,善于把知识定位于地图上,在地图上获得生成知识,即图文转换。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抓住重要地图,做到烂熟于胸,如中国政区图、中国地形图、主要铁路干线分布图、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等一些重要地图。对于这些重要地图上重要知识点,要加以强化,做到看到图后就象看到老朋友一样熟悉。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看图说话”的能力,能够快速从各种图中获取所需要的地理信息,如关于城市区位的问题,要让学生拿到图后,根据地形、气候、河流、资源、交通、宗教、军事、政治等影响城市区位的因素中准确提取出图中出现的相关因素,进而对某一具体城市体区位进行准确评价;再如关于影响农业区位的自然因素问题,要指导学生在图上寻找地形、气候、土壤、水源等相关信息,正确判断出影响某一区域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有哪些。

二、要注重比较法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比较法是中学地理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学时,将各种类型的知识进行对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事物的共同属性和个别特征。如在复习地中海式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时,我们一定要强调地中海式气候分布在南北纬30°—40°之间的大陆西岸;而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在南北纬40°—60°之间的大陆西岸。显而易见,相同点是大陆西岸,相异点是纬度位置不同。如果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伸联想所处纬度的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以及由此引起的气候特征的差异,必将大大有利于基本概念的形成。再如通过高气压与低气压、气旋与反气旋、、向斜与背斜、地堑与地垒、内流河与外流河等比较,可以使学生对这类地理概念既深刻理解,又能比较鉴别,防止概念混淆。

高一地理,尤其是自然地理部分学生较难理解,如何有效的进行复习,仍需要探索。

阅读全文(84) | 回复(0) | 引用通告(0)

高三最后阶段复习策略的反思

作者:sharky 时间:20##/5/9 13:30:15

张姝婧

    高考前的学习,要根据自身各科目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有效的复习计划,一方面可以夯实自己的强项,另一方面也可以使自己的薄弱科目得到较大的提高。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不要处理过多的高难度习题,而应把自己模糊的知识点回归课本,确保每个基础点都过关。

回想教材内容,理清思路,适应高考。回想的方法主要是根据考试说明的要求进行。回想要目标明确,有计划性,要将任务分解到每一天、每一节课。不仅教师要自己明白复习的目的与复习计划,更要让学生明白,便于师生配合进行复习。另外,还要让学生从某一知识点出发,尽可能多地回想以前复习的内容,形成知识块。如从"降水"出发,想到其成因、影响因素及该因素对天气、气候、农业、工业、交通等方面的影响,还要想一些相关的练习,这种方法虽然零乱,但往往对应着考题,实用性强,可作为前种方法的补充。通过回想不仅能查漏补缺,便于知识的迁移,而且学生会感到自己掌握了相当丰富的地理知识,能够适应高考,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对调整临考状态很有好处。

热点问题不可避免,这要求教师课后必须做大量工作,针对热点,我做了以下专题:粮食问题、西气东输、雪灾、地震、南水北调、北煤南运、交通等。为考前稳定军心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在教学中,往往不是教师的忽视,而是学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有的学生认为等到临近高考或高考时注意就行了,实际这种不良习惯已养成,在高考那种紧张的氛围中,这种不良习惯会不知不觉地"复原"。所以在平时教学中必须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做题习惯的做法有:第一,慢审题,快答题。就是让学生一字一句地读懂文本材料和题意要求,一个图例一个注记地看清图幅内容,然后提取有效信息,并根据掌握的知识、技能、方法进行整合形成答案,最后较迅速地规范书写。慢审题有两个作用,一是找出"题眼",即解题钥匙,二是找出最有效的信息。对于新题型,教师应该讲透,还要提醒学生重视。

高三地理复习要让学生多看、多想,在此基础上,加强针对性的训练,教师要切准高考的脉搏,切实落实双基,培养学生解题的策略意识,形成良好的考试心理,在平时的训练中,一定要严格按高考要求规范学生行动,把学生置于一种仿真的环境,对答题速度、答题规范做出严格要求,这样才能使学生适应高考,取得好成绩。

阅读全文(183) | 回复(0) | 引用通告(0)

优质课评比反思

作者:sharky 时间:20##/5/9 13:29:28

朱燕

20##年4月28—29日在我校举行了湖州市直地理优质课评比,作为一位评课的老师,我认真聆听了12位老师的课。参评教师都是年轻教师,是我们地理学科的新生力量和后备资源,他们在课堂教学理念、课堂教学设计水平、个人教学基本功上都体现出了他们的独到之处,这既是一个优质课的评选,同时也是一次课堂教学成果的展示。

这次优质课评比有三个课题,即高一第一天的必修三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和第二天的必修三第二章第六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进程——以我国珠江三角洲为例》,高二的区域地理《西北地区》。我听了高二六节同题异构课和高一第二天的四节同题异构课。虽然我们的年轻老师还有很多不足,但与四年前在一中的市直优质课比,明显感觉到我们年轻老师的整体水平在提高。尤其表现在教学设计上。今天我以第一天上午参评的二位年轻老师为例,说说她们教学设计的亮点。

第一天上午的二位老师分别是新世纪外国语学校的陈艳瑛老师、双林中学的阮澜老师据说陈老师参加工作还不到一年,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后生可畏啊。两位老师都采用案例教学模式,而且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新疆的瓜果”,一早上我们真是饿着肚子饱了眼福。

一节成功的案例教学课,关键在于案例的选取。因而案例选择要精当。她们都懂得一个好的案例描述的是现实生活场景,案例都源于实际的社会活动和不断发展的社会现实生活,但又与地理学科有紧密的联系。陈老师的案例是喀什的瓜果农业,阮老师的是“舌尖上的西北”,她们选择的案例是大家都熟悉的“新疆瓜果”作为整节课贯穿始终的案例,这个案例是学生熟悉和了解的,容易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思考的欲望。

为了强化地理细节,落实地理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学案”的设计和使用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能否实现。"学案"是建立在教案基础上针对学生学习而开发的一种学习方案.,它能让学生知道老师的授课目标,意图,让学生学习能有备而来,给学生以知情权,参与权。通过学案,落实地理学习的思路、核心问题、准备、过程、练习巩固和疑问等细节的知识和技能,并在双基落实上基本达到“节节清”的预期要求。我们的两位年轻老师都在课前精心设计了学案,例如阮老师在学案上设计了三个合作探究的问题即“舌尖上的美味——认知农业区位”“舌尖上的危机——农业生产困境”“舌尖上的发展——探索未来”来解决西北地区的农业生产状况,应该说这三个探究的问题基本解决了地理学习中干旱农业的知识框架。学生在上课时将老师事先课堂预设的问题进行合作讨论探究,让课堂教学成为学习创造活动,让学生尝试成功的快乐。

教学设计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和设计“问题链”,可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探究,激发学生求知欲和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等, 教师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的发现、探究及解决来激发学生求知欲和主体意识,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在问题情景引导下,学生收集素材、深思酝酿、提出假设、引发争论、深入思考、不断探究、得出结论,并通过运用又产生新的问题,促使学生思维不断发展和升华。教师在问题的设置上一定要有层次和梯度,但要严格控制难度。

例如陈老师在学生合作学习中给出了一段文字材料和三张图,设计的三个问题是“1、分析喀什地区发展“瓜果农业”的自然条件(表中分别是气候、地形、水源、土壤的有利和不利条件)2、喀什地区过度大规模发展“瓜果农业”会带来哪些生态环境问题?应采取什么应对措施?3、请结合喀什的自然条件和资源优势,试推断适宜当地发展的产业项目。”问题的设计有梯度,充分反映了我们的年轻老师在客情是化了功夫的。

    当然我们年轻老师的课还有很多问题,希望我们的年轻老师多听听老教师的课,多向同行学习,多出去走走。有更大的进步。

阅读全文(113) | 回复(0) | 引用通告(0)

区域地理的复习方法

作者:sharky 时间:20##/5/9 13:28:31

姚 琳

复习是将知识重组、归纳综合,从而把知识规律化、系统化和条理化的过程,是从知识到能力的升华,因而一定要注重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强调学科的知识结构,强调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才能以区域作为综合和运用知识的基础,帮助学生逐渐形成综合分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我们在复习过程中,能抓住系统的知识线索,建立起知识网络,以“线”为纲,把知识点有机地串在线索上,做到纲举目张、点线结合、纵横联系,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区域地理的复习中,教师要根据《考试说明》对中国区域地理考查的要求以及学生已具备的区域地理知识,设计区域地理复习模板,整合区域地理知识,形成知识网络。首先要建立起复习的网络式思路,然后再根据具体的复习项目构建各类知识体系的网络:如复习世界地理的自然环境特征,就可以气候为线索,首先复习各大洲的气候类型及其特,根据气候特点分析各大洲的植被、土壤、河流等自然环境特点。中国国土整治则围绕“地区──问题或优势──形成原因(自然和人为原因)──因地制宜的措施”这一线索进行整理复习。

 

阅读全文(137) | 回复(0) | 引用通告(0)

微课教学实践与反思 

作者:sharky 时间:20##/5/9 13:27:44

张建华

微课是指基于教学设计思想,使用多媒体技术在五分钟以内时间就一个知识点进行针对性讲解的一段音频或视频。在教育教学中,微课所讲授的内容呈“点”状、碎片化,这些知识点,可以是教材解读、题型精讲、考点归纳;也可以是方法传授、教学经验等技能方面的知识讲解和展示。微课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形式,微课不仅适合于移动学习时代知识的传播、也适合学习者个性化、深度学习的需求。

一、微课制作者的自我定位

角色定位:老师和视频制作人

1、从老师的角度努力使视频在内容上具有准确性、逻辑性、知识性。

从视频制作人的角度努力提高视频的视觉效果,使视频具有可观赏性,尽可能关注PPT的动态效果、颜色搭配、解说技巧等。

关注以下方面:知识储备、PPT制作技巧、视觉美感、解说技巧、软件操纵技巧。

二、微课标准

1、微课功能理解透彻:解惑而非授业;

微课的功能是对一些上课没听懂的同学进行课后的解惑辅导,而不是代替课堂教学。微课作者不能以课堂上讲解新知识一样来制作微课,没有听过课的同学来听微课是毫无意义的。

2、时间不超过五分钟;

原因:(1)现在是快节奏时代,好比微博,追求快捷精炼;(2)学生课程多,疑问多,每门课看一个视频的话,微课时间过长,学生没有那么多时间看完Ta想看的微课;(3)五分钟足够讲透一个小知识点,否则要么是讲的太泛,要么是讲的太罗嗦。

3、知识点够细,五分钟内能够讲解透彻;

一节微课只讲解一个特定的知识点,如果该知识点包含了另一个知识点,需另设一节微课讲解。

4、受众定位明确:是针对什么人;

微课作者需清楚本节微课受众的年级段,采用适合该年级段的相关定理、定律、词汇讲解。

5、情景定位明确:一对一的教学而非一对多;

讲解时不出现“你们”、“大家”、“同学们”等词汇。

6、知识准确无误;

在微课里不允许有文字上、语言上、图片上的知识性的错误或有误导性的描述。

7、知识点(考点)、题目(真题、模拟题)讲解不照本宣科;

对现有的知识以及课本上对该知识的表述应有自己的理解,而不是罗列书上的知识,否则微课起不到“解惑”的作用。

8、语言通俗易懂;

口语讲解,尽可能少地使用古板、枯燥的书面语,使讲解通俗易懂。

阅读全文(582) | 回复(0) | 引用通告(0)

湖州市直优质课听课感想

作者:sharky 时间:20##/5/9 13:27:03

 邱宏菊

1、老师的基本功情况

本次优质课的上课老师,其中不乏有表达非常清晰、教态自然、板书清楚等出色的老师。但我们也要看到仍然有些老师存在着语言表述不清、口头禅过多,板书字迹潦草等这样那样的问题。作为一名参赛的教师,我觉得这是基础,所以我觉得应多加练习,如果可以的话可以以微课的形式,自己找到自我的不足,进行改正。

2、学案的利用效果如何

本次优质课评比分为三个课题,涉及高一的《荒漠化的危害与防治-以西北地区为例》、《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以珠江三角洲为例》和高二的《西北地区》。总体感觉为优质课评比仍然存在为教学设计而设计,几位老师都不约而同的利用学案。可是学案的利用效果则见仁见智,有的老师虽然学案简单,却层次清晰。有的老师虽然学案复杂,看似面面俱到,可却显得繁乱。

三、给承办学校上课班级带来的影响如何

    参与优质课的班级,明显分为两类:上课老师讲解透彻,不需要承办学校的任课教师再上一遍;上课老师只为设计而设计,忽略课本内容,承办学校的任课老师炒一遍冷饭。原因应该非常明确,是不是优质课为了设计花哨而设计,而是应该在设计的基础上兼顾书本的基础知识?我想这应该是参赛老师认真思考的问题。

张姝婧

外力作用这部分内容是学生比较难理解的内容,也是比较难上的,在上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我先后采用了两种不同的方式。

第一种是讨论《中国国家地理》杂志主办的选美中国活动中被评为最美的六大地表形态,即中国最美的峡谷-----金沙江虎跳峡;中国最美的沙漠-----巴丹吉林沙漠;中国最美的冰川-----绒布冰川;中国最美的海岸-----野柳海岸;中国最美的平原-----杭嘉湖平原;中国最美的雅丹-----乌尔禾风城。班级分为六小组,根据材料分析各自小组的地表形态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并根据每组发言人的介绍、在最后各小组通过投票,在六个最美地表形态中评选出最最美丽的一个。这种教学方式收到的效果不是很显著,学生大多都是照着材料读,变成了导游,欢迎同学们去旅游,以此拉票,课堂变得有点乱。学生理解与否教师得不到反馈,而且偏离了这部分内容的重点——主要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判断。

第二种是由教师播放中国最美的六大地表形态的图片,让同学们真真切切的感受美。每小组负责一张图片 ,学生在已经预习的基础上 ,结合更加有针对性的材料、问题进行分组讨论 ,判断每一地表形态形成的原因,并尝试叙述该种地貌形态的成因。最后再由教师进行补充小结。

事实证明,第二种方式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学生讨论得十分激烈,并且在老师稍微的引导下都能根据自己的理解把各种地貌的成因简单描述出来,达到了学习的目的。通过这部分的教学设计,我认识到新课堂理念的实施对教师无论是在教学问题等的设计和课堂的随机应变能力上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教师不是简单的把课堂交给学生就完事了,而是要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探索发现和解决问题,这样才是有意义的。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是在新课程理念下,尽量做到把课堂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做到有意义的自主学习。教学过程是循序渐进的,由易到难,并且教学框架清晰明了。在教学过程中还运用了大量的视频和图片帮助学生理解相关内容,生动形象。当然在上课过程中也呈现了一些问题:

1、在讲述一些外力作用地貌的成因的时候,专业术语用得还不是很规范,原理解释还不是很到位,教师在口头语言与肢体语言的结合上以及一些承转过度环节的语言描述还有待提高。

2、由于本节课的评价语言不够丰富,对学生的激励作用不大。在小组讨论中,很多学生大胆发言,将理解的知识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有个别学生还走上讲台边讲边画,虽然在表达过程中还有不完善,但学生这种积极态度教师应该给与充分肯定,但在课堂上由于时间较紧,我没有对学生进行较深入的点评和肯定,使得对学生的激励效果稍差。

教学之道,博大精深,本节课虽然已经有充分的备课,课堂上也有不少预期的收获,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体现,学习效果明显,但是也还有一些不完善之处,我将继续思考、改正。下一步我觉得需要思考的地方主要有下面两点:

1、作为年轻教师怎样构建地理知识结构,并以怎样的方式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

2、对于高一的地理教学,怎样通过学生感兴趣的实事案例设计教学方式,以提高学生们学习地理的兴趣,从而达到学习有用的地理的目的。

通过这次的展示课,在组里各位前辈、老师的帮助和多次指导下,我获益良多,也充分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今后,我将继续虚心学习,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

郎婷婷

地球运动相关知识复杂、难度大,但是规律性极强。总结了相关规律,对知识的掌握就变得容易多了。

  1.地球公转线速度的分布规律为由近日点到远日点逐渐减小。可平时不少同学在回答这一问题时却总是出现“近日点线速度大,远日点线速度小”的结论,这种结论显然没有概括出地球公转线速度的分布规律,而只是提出最大和最小线速度值出现的空间位置,两个特殊点不能反映出公转轨道上每一个空间位置上地球公转线速度的大小和连续变化的全过程。前面正确的描述是符合公转轨道上各点线速度分布规律的。

  总结地理事物时空分布规律要从直观图像的仔细观察入手,这是抽象概括出地理分布规律重要基础。由极大值(极小值)向极小值(极大值)做连续不断的时空描述,其中文字上经常采用“逐渐减小”或“逐渐增加”的描述方式,这是抽象概括地理分布规律的关键技巧,不能孤立地强调极值的时间位置。

  2.全球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规律。当6月22 日前后几天时,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上,很显然北回归线上各点的正午太阳高度角为90°,为此时全球正午太阳高度角的极大值,那么极小值在什么地方呢?不少同学由于没有掌握好极值方法,随口答出“6月22日全球正午太阳高度角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极递减”,这一答案从整体思路上看是对的,是连续不断的规律性描述。但此时正午太阳高度角的极小值并不在南北极点上,经计算北极点正午太阳高度角为23°26ˊ,而南极点处于极夜范围的中心点位置,正午太阳高度无从谈起。当同学们再次阅读6月22日太阳照射地球的剖面图时,就不难发现极小值点分别出现在南极圈的近日点上和北极圈的远日点上。正确的描述应为“6月22日全球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分布规律是从北回归线向北极圈的远日点、向南极圈的近日点正午太阳高度角逐渐递减”,从实例中可知,仔细阅读图像和准确控制极值点是何等重要啊!同学们可以自己概括12月22日太阳高度角的分布规律。这里还需提示一点,6月22日时,赤道至南极点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角达到 全年的极小值;而北回归线至北极点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角达到全年的极大值;北回归线到赤道之间的地区的正午太阳高度角既不是全年的极大值,也不是全年的极小值,因为只有当太阳直射(两次)该地区和直射回归线的时候,该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角才分别达到全年极大值(两次)和极小值。例6是应用了极值线到极值线总结规律的方法。

  3.地球上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可分为时间变化规律和空间变化规律两种情况进行讨论。当12月22日冬至来临时,通过读图可以找到全球白昼极大值(黑夜极小值)出现在南极圈上,而白昼极小值(黑夜极大值)出现在北极圈上,运用极值线方法可概括出时全球昼夜长短空间分布规律为:从南极圈到北极圈昼时逐渐缩小,夜时逐渐增加;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现象,南极圈以南出现极昼现象;北半球出现了全年的白昼极小值,黑夜的极大值,南半球的情况相反;赤道全年昼夜等长。上述规律的概括比起课本中南北半球分段总结的手法要科学简明得多,其关键是抓极值的正确思路。当确定某一地点或一定区域范围后,我们就可讨论它一年四季的变化规律。如北京从6月22日到12月22日,再到6月22日白昼时间出现逐渐递减到逐渐增加;又如9月23日到12月22日之间,北极圈内极夜范围逐渐扩大,9月23日极夜范围理论上为半个圆点,12月22日极夜范围扩展到北极圈以北全部地区,达到全年极大值。

  

阅读全文(161) | 回复(0) | 引用通告(0)

二轮复习中的点滴体会

作者:sharky 时间:20##/4/9 14:20:45

湖州五中地理组   张姝婧

距离高考还有67天。怎样在有限的时间提高学生的成绩是我近期经常思索的问题。回头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和环节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区域地理的复习学案非常有必要。

区域地理内容一般安排在高二的下学期,是初中地理教材的复习和延伸,是高中必修教材内容考察的载体,对于区域定位和高中必修的复习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目前的现状是没有一本现成统一的教材来进行复习,我认为一种可以编制我们学校的校本课程,二种就是把区域地理复习内容印成学案,这两种也不矛盾,可以结合起来。区域地理复习重点是区域定位,掌握区域学习的方法及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的描述方法,会区域的分析和比较,会运用必修的原理,规律解释一些区域现象,区位因素的分析等内容。所以区域地理可以说是对整体高中地理的初始复习,也可以说是系统复习的开始。应该让学生准备专门的笔记本,学案册,习题册。整理好以备复习翻阅。

二、对高考复习几轮的把控,个人认为一轮复习是重中之中,一定不要留夹生饭。

很多同学在一轮复习的时候很多知识并没有掌握,到二轮复习的时候着急,找家教,找老师辅导已经晚了,一轮留了夹生饭二轮想要补上很难,因为我们都知道,二轮复习不是全面复习,是有重点的系统的复习,很多细节的东西一带而过,尤其自然地理部分的原理和规律,二轮不是注重原理和规律的内容而是他们的应用,很多同学根本不知道原理规律是什么,何谈应用呢?所以建议,一定在一轮复习时使每个学生有所收获,跟不上课的学生在一轮复习时就应该找辅导老师。

二轮复习除了作专题练习以外应该把各地市的模拟题练习到位,到三轮综合练习,我们选用了金太阳的文综卷,总体从地理试卷来看和新课标高考的形式,难度比较相近,效果不错。但选用一种练习还是有点单薄,老师应该多见一些不同的练习题,选取不同类型让学生做。让学生见到各种题型,高考时不会见到新题型发懵。另外,文综的综合性练习非常必要,一定要每周练,阅卷,让学生把握时间和顺序,地理的选择题要把握在20分钟左右,不能像历史、政治那样的速度做地理的选择题,否则,选择题会失分过多,对于地理综合题一定要加强训练,争取多拿分,优等生要拿到45分左右,否则,地理想上优秀比教困难。

三、训练方法比训练习题重要

从审题、答题、等各个角度都要有意识的训练学生的方法,也就是有思路,很多学生拿到题后盲目作答,不经过分析,这样就会出现审错题,答不全知识点等问题,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讲题,讲评试卷的时候从老师的角度要有意识地训练学生,使其养成习惯。答题思维的建立是平时训练的,不是高考最后给学生总结的资料发下去看一看就会的。所以,平时的答题模板的积累就非常重要。

阅读全文(113) | 回复(0) | 引用通告(0)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开发存在的问题或困难

作者:sharky 时间:20##/4/9 14:20:06

姚   琳

大多数教师都意识到开发校本课程是提高学科教学质量的一个有效途径,通过学校教师的努力,当前阶段的校本课程开发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在开发过程中也出现了一定的问题,阻碍了校本课程的发展。

1.对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政策认识不足,导致开发方向不明确。

    学校为了显示其在校本开发方面的实力和水平,只注重组织老师编教材,这是对校本课程的片面理解。开发校本课程应该充分开发和利用当地的课程资源。地理校本课程的设置,应以活动形态为主,围绕一些实际的社会生活和生产展开,在活动中学,在活动中教,其目的就是弥补国家课程的不足,发挥地方和学校的资源优势,因材施教,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促进学生个性的多样化发展。

2.课程开发人力不够,能力有限。

    校本课程开发的一个重要困难是师资问题。高中教师的知识水平有限,仅仅能够满足日常教学,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来应对课程开发。高中地理教师的任课班级多,高考压力大,也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校本课程培训,这些都严重影响了教师课程开发的能力。

3.校本课程开发缺乏有效的指导与合作。

    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质是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的开放民主决策实施过程。但是,目前已经进行校本课程开发高中大部分是学校内部自主开发,缺乏课程专家和课程相关人员及校外研究机构的参与,无法扩大教师的知识涉猎面。我国高中课程开发来自社会上的资助很少,许多学校维持现有的教学尚有困难,不能投入更多的人、财、物来开发校本课程。经费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校本课程的开发。

4.校本课程开发内容脱离实际,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

    很多高中在课程开发中把创学校特色作为主要目标,指定有资历的教师,配备一定的资源,重视课程设计,忽视教学设计,没有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导致教育主体的缺席和校本课程开发生命力的丧失。校本课程开发应该本着以学生为本的原则,满足学生发展的不同层次和水平需要,体现学生的个性差异,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现阶段由于教师的课程意识与观念十分淡薄,校本课程开发综合知识和能力缺乏及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的积极性和研究开发课程的能力不足,使得课程设计、实施不能很好地实现,严重影响着中学校本课程开发。

阅读全文(129) | 回复(0) | 引用通告(0)

浅谈中国分区地理的复习——以“东北三省”为例

作者:sharky 时间:20##/4/9 14:19:06

张建华

分区地理的复习,简单地说,应突出本区的特色,抓线归类。只有这样,条理才分明,易记不易忘。现以“东北三省”为例谈一点体会。

“东北三省”复习开始时,先提出一个问题:,东北三省为什么能成为我国最重要的工业

基地?为什么要提出这么一个问题了因为它是复习本章的一条线索。把此题若作为主线的话,

其他内容就可依附在此线上。这样可以减少头绪,学生便于掌握。问题一经提出,学生议论纷纷。你一言我一语,个个都想提出自己的见解。根据部分学生的发言,我在黑板上归纳出这么一份提纲:

同学们根据这张简表,只要洛加发挥,课本上的基本内容可以尽收眼底了。若万一有所遗漏(不易包括进去的)只要一打开书本,也可以一目了然。

阅读全文(84) | 回复(0) | 引用通告(0)

高一地理教学的反思——以“认识大洲—以亚洲为例”为例 

作者:sharky 时间:20##/4/9 14:18:27

朱燕

一学期的高一地理教学,我发觉在义务教育阶段我们的学生对地理课程知识的掌握基本是空白,而在高中阶段我们的学生要求他们能认识环境、形成地理技能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必修课程。这门课程兼有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的性质,它与其它八门高中基础学科密切联系,是唯一一门跨文理两大科学部类的学科,因此地理教学在中学各学科教学中因其独特的性质,使地理教学方式多样化。

1、 结合学科特点,提高参与意识 

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其融为一体,形成和谐、融洽、积极、活跃的课堂气氛。一节课的成功与否不是看老师讲得如何,关键看学生能否成为学习的主人,看学生学得如何。在课堂上学生厌烦教师的“满堂灌”,迫切希望自己能在课堂上有“说”、“做”的机会,教学参与意识非常强烈。新课标教材在知识的表述上避免了冗长的文字叙述,文字表达简洁明了,从教材的结构和内容上看减少了很多难度较大的知识点,加大了“活动”、“阅读”、“思考”方面的篇幅内容,使“活动”、“思考”成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学科特点,让学生主动参与整个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师生一起讨论,共同完成的教学目标,从而促进学生学习意识的转化,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在“活动”中探究新知识,提高能力,初步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形成正确的科学观。

在 “认识大洲——以亚洲为例”的教学中,我首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读“亚洲位置”“亚洲地形”图,分析亚洲的地理位置与地形特点,在此基础上,参考“亚洲气候分布”图,通过合作学习、讨论,从而“分析”、“归纳”、“总结”出亚洲的气候特征。 

2、 讲究学习方法,提高创新能力。 

课程标准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开展探究学习法,为学生创设一个具有研究性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在形象感知、自主感悟、合作讨论、相互评价、自由表达、创造想象等探索性活动中,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和创新的情感,逐步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在 “认识大洲——以亚洲为例”的教学中,我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归纳”、“总结”亚洲的气候特征,从而让学生掌握了一个地区气候特征分析的思维与方法。

3、引导学生反思,提高理解能力 

所谓反思就是从一个新的角度、多层次、多角度地对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进行全面的考察、分析和思考,从而深化对问题的理解、优化思维过程、揭示问题本质、探索一般规律、沟通新旧知识间的同化和迁移、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反思是一种积极的思维活动和探索行为,是一种再创造的学习,也是学生自觉地对自己认识活动的认识、思维活动的思维,即进行回顾、思考、总结、评价和调节的过程。

中学地理教学的基本内容是有限的,而课程标准规定的基础知识更是有限的,但学习的方法却是灵活多变的。如针对同一个知识点,在今后的高考命题中皆可以从不同角度和侧面或不同的层次和题型来考查。但很多同学在面对新题型时,往往觉得很难,其症结主要是找不到命题者意图及所考查知识点。高一的学习是为三年后的高考做准备的,因此,我的要求是每学完一个部分地理基础知识,就应该让学生进行反思,既可达到知识的补漏,夯实了基础,又可优化知识结构,便于知识的消化、贮存、提取和应用。

在 “认识大洲——以亚洲为例”的教学中,在这节内容全部完成之后,我要求学生回家设计一个本节内容的知识框架图,既对本节内容进行反思和消化、查漏补缺,又为下一节内容的学习提供正确的学习方法。

总之,新课程改革已走到我们面前,作为实验者,我们只有加强研究,努力实践,积极应对,这样才能抢占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制高点,也才能使我们的教学真正有助于教师自身的发展和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阅读全文(231) | 回复(0) | 引用通告(0)

反思-自制教具

作者:sharky 时间:20##/4/9 14:17:10

邱宏菊

在教学过程中,教具的辅助作用不可小觑。通过师生自制教具,既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又能培养其创新意识,还能促进教学的高效完成。

    例如,在讲授“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时,不同山体部位等高线的特点是一个难点。为突破此难点,我和学生一起制作了相关教具,以演示不同山体部位等高线的特点,难点即迎刃而解。具体做法如下:

    教具一:不同山体部位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模型

    材料:报纸、沙、白乳胶、木棒等。

    步骤:1、用报纸、白乳胶制作出山体的轮廓,在上面均匀地撒上细沙,涂上颜色。

          2、待凝固后,用彩笔在相同的海拔高度处画上不同的等高线。

          3、在纸片上画出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的等高线地形图,并粘贴在小木棒上。

          4、将粘有纸片的小木棒插在山体模型相应的位置。

此模型使学生能够直观地认识不同山体的部位,并通过观察,了解不同山体部位等高线地形图的特点。

 教具二:纸制拉花山地模型

 制作方法:将一张正方形的纸对角折叠三次,用剪刀从A边向B边剪数次等距线但注意不要剪断,展开后用黑笔在四条棱(对角线)上画实线,在对折线上画上虚线,并按剪痕标注高程,这样一个立体的等高线地形图就做好了。图中黑色的实线是山脊,虚线是山谷,黑色的三角是山顶。学生观察后,可自己动手制作。

此方法简单易操作,且对山体等高线展现的非常形象,有利于重、难点的突破。更重要的是,这种简单的方式在操作中可有较多变化,有益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2013诸暨牌头中学学习活动感受 

12月26日,为期一天半的20##年绍兴教育教学研究院“学校管理与课程建设研讨活动”暨 诸暨市赵文名师工作室“名师讲堂及成果展示活动”在牌头中学举行。绍兴各地市教研员、各学校地理教研组长、湖州各地市教研员及湖州地区地理学科基地学校骨干教师、湖州名师工作室成员共计约七十人参加会议。

 26日下午,由绍兴市教育教学研究院地理教研员汤国荣老师主持会议,首先由来自诸暨湄池中学的宣华梁校长主讲,向与会老师介绍了湄池中学地理教研组在教科研团队建设方面的经验;然后是诸暨私立高级中学的彭蕾书记介绍了“教研团队建设与校本课程的开发”的探索和思考;最后,诸暨地理教研员赵文老师从整个诸暨高中地理团队的层面介绍了教研室和名师工作室在这几年所做的工作、取得的成绩。通过教研室的引领、赵文名师工作室的凝聚带动,诸暨高中地理团队无论在教学还是教科研上都取得了全省乃至全国瞩目的成绩,如沈雪梅、袁启木老师分别获得20##、2013全国地理优质课评比特等奖;彭蕾老师获得省优质课一等奖;胡伟霞老师的论文获得省一等奖等;培养了一大批教有所成、勤于反思、善于总结、不断精进的好教师,并组织了诸如诸暨市教具制作比赛、选修课程开发等教研活动,促进了整个诸暨高中地理教育团队水平的提高和教学理念的更新,为其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一次次搭建更高的平台。

27日上午是绍兴市普通高中地理学科基地培育学校—牌头中学的专场报告。牌头中学边平友校长从学校管理和学科建设的层面向各位与会老师介绍了牌中的历史沿革、办学理念、办学特色等,以及近年来所取得的如全国高中篮球赛总冠军等成就,阐述了“坚持优质多样、打造品质牌中”的理念下所付出的各种努力。然后,由胡伟霞校长就选修课程开发介绍经验,胡老师以诸暨市选修课程《舌尖上的诸暨》的开发为例,详细讲述了课程开发的过程和感悟,该课程通过全组成员精诚团结,不断改进,最终六易其稿入选省选修课平台。最后,牌中地理教研组长袁启木老师发言,他以团队合作备课的《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等高线的应用—山水人居》、《等高线的应用—赣鄱大地诗歌行》3节课的课堂设计为素材进行讲解,向与会老师生动的展示了“合作型备课团队”的巨大作用,以及对各位合作备课教师自身教学理念的触动和提升教学水平所起到的深远影响。

强化地理学科思维能力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区域地理的教学时以能力立意,把握好多角度迁移和转化知识,让学生能从具体的案例、习题中建立点、线、网的知识结构,总结规律,形成技能,并把这种技能迁移到相关的生产生活中去。同时,教师要通过多种方法强化思维和创新能力:  

1、讨论:是让学生体验知识和情感的交流,设计恰当的情境,让学生讨论。在不同意见中集思广益、在不同思维方法中相互启发。言论自由了,学生的能力就更能凸显:敢于挑战、勇于批判,从而不断地超越,在形成与人合作的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开放思维的形成。  

2、求异:引导学生在常规基础上,冲破原来的思维方式(或习惯),加强引申性的思维训练,让学生自由思考、想象猜测。例如:分析亚洲地形与气候的关系:假如亚洲地势不是中间高四周低,而是东高西低,则对气候又会产生什么影响?  

3、辨析:将容易混淆的知识有针对性地设计成题目,让学生反复地辨析,在比较中得到强化。例如:让学生讨论:东亚与南亚均位于季风气候区,都能受到夏季风影响,降水丰沛,但两者夏季降水的成因有何不同?学生在分析的过程中就能分辨其中差异。  

4、质疑:鼓励学生质疑问题,激发学生思维,使学生能将地理知识学懂、学会和熟悉掌握,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进行知识的纵向、横向联系,提高学生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养成多层面、全方位的思考习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六、理论联系实际。  

联系社会实际、联系生活,实际是开放了囿于学校围墙内的空间。在复习的过程中,关注社会问题,让学生直接或间接地接触社会,一方面可以使学生通过社会实践锻炼,应用知识解决当前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又能使学生在实践中发现新问题,能根据自身的发现提出预防、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建议,从而拓展多角度思维;同时还可以根据对社会需要的了解,激励学生创新人格的形成并调整自身创造的方向,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如在复习亚热带大陆东、西两岸气候类型存在明显差异时,就可以联系到肇庆--因为地处世界最大大陆——亚欧大陆东岸,面临世界最大大洋——太平洋,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显著,冬季盛行西北风,夏季盛行东南风,形成亚热带季风气候。而地处大陆西岸的地中海沿岸因为冬季受西风影响温和多雨,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炎热干燥,形成地中海气候。

此外,还可以有意识地向学生传授能反映学科社会价值的知识,介绍与课本知识有关的最新的学科进展、科技成果或是关注社会与学科相关的热点焦点:如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重大经济建设项目的开工和竣工、严重的自然灾害、新开辟的自然保护区和旅游胜地;地学新理论、新探索;人类面临的问题等。培养学生从地理视角分析这些自然现象和社会问题发生的特定区域、特定环境特征,进而解决问题。这是极具时代意义的,也是区域地理对学生能力的一种要求。 

总之,在区域地理的教学中,只要注重对区域的正确定位和对区域特征的分析、加强地理知识的联系、正确运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把握好区域研究的“法”,那么,区域地理的教与学过程中的许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江苏省两校学习考察之旅的一点感想

一、考察行程

20##年10月24-26日,湖州五中、桐乡茅盾中学及台州回浦中学三所省地理基地培育学校的多位地理教师,在浙江省地理教研员郭剑峰老师带领下,对江苏省靖江中学和苏州中学(园区分校)进行了为期3天的学习考察,作为有幸参加这次活动的教师代表,此次学习考察使我受益匪浅。这两所江苏知名中学的课程基地建设虽依据本校不同的实际和资源状况而各具特点,但在基地建设理念上,两校都秉承了利用学科基地建设,不断强化老师们的文化自觉意识,促使大家对自身已形成的价值体系、行为方式不断内省,自觉地为适应教育发展而调整自身的文化这一基本目标,主动践行了浸润于文化之中的课程教学,从而达到突破和创新,打破原本定势的传统教学格局。

二、考察学校情况

(一)江苏省靖江中学是江苏省先行启动建设31个普通高中省级课程基地中唯一的地理课程基地。工程建设凝聚着每位老师的心血,经过合理的设计、知识科学性的论证、地理图像信息的考证。江苏省地理课程基地的工程建设基本完成,包括四大馆室:征宇天文馆、学科研究室、沙盘探究室、江风天文台。

第一、全面提高课程实施质量,迫切要求转变落后教学方式。只有创新教学环境,方能打开重课内轻课外、重知识轻能力、重书本轻实践的僵局。教师要设计贴近生活的鲜活多样的地理学习活动,使学生产生兴趣,增强实践认知,体悟学以致用。

第二,实践创新和提高效能,需要建构教学模型和互动平台。如利用电脑和沙盘,可绘制平面地图,制作立体模型,帮助学生解决课本和生活中发现的地理问题,开展观察验证和假设探究,发现和提出新问题,改进知识表达方式,强化对抽象内容的直观理解和对具体形象内容的抽象概括能力。

第三,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必须开发多样性课程资源和校本课程。开发《江风气象》《风景石》《仰望星空》等校本课程,不断生成了新的课程资源,丰富了学习素材,形成了多样化的学习条件。同时,还开发难易不同的课程资源,为不同潜质、不同水平学生的发展提供了个性化学习的选择和帮助。

第四,促进地理教师专业成长,需要借助高水平课改平台。课程基地的核心任务之一是要构建教师专业成长的发展中心,立足于服务教师的发展。将名师工作室建在了基地,同时谋划地理教研方式的改革,让教师参与基地建设,享用基地研究成果,培育一支科研型教师队伍。

(二)苏州中学(园区分校)西马博物馆,这个全国首个由中学创办的湿地主题博物馆,集湿地生态馆、人文馆和考古馆于一体,已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和研究中心授予第一批“世界遗产青少年教育基地”。

“它不同于一般的陈列馆,展示馆”,它是学校师生通过五年湿地文化研究、考察实践后的产物,是集课题、校本教材、课程、综合活动等为一体的“立体课堂”。博物馆取名“西马”,是因为学校所在地原为西马村。20##年,苏中在此建东校区时刻意保留了近万平方米的原生态湿地,如今成为校内湿地公园。 20##年秋,学校组建了教师湿地文化研究组,在校园网开辟了湿地研究专题,百余名师生围绕湿地生态、湿地文明、人与湿地3个主题开展研究性教学。 20##年底,校本教材《湿地》中文版、英文版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不久,湿地课程走上了全校学生的课程表,每个学生在校期间至少要上8个课时的湿地课。长期的研究与教学,为创办湿地博物馆积累了丰富的资源。短短3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博物馆的建设。

博物馆分三层。一层是湿地生态馆,大沙盘展现了苏州所有湿地的地理分布情况,大厅四周陈列着水八仙、红嘴鸭、白鹭等近百种湿地典型动植物标本;二楼还原了江南农家和古镇生活;三楼是湿地文明考古馆,陈列着近百件学校老师私人收藏、校友捐赠或被授权,放在博物馆展示的珍贵文物,东渚文化、红山文化等人类早期文明在这里一一呈现。在这个巨型的“书本”里,涉及到语、数、外、物理、化学、生物以及考古等众多学科知识。西马博物馆的布置格局展示了湿地研究的深度,学生们能够理解,没有一个良好的生态,就没有在这个生态上所产生的美好的文化,生态的破坏,将是文明发展的灾难。

在考古馆一角,还设立了古陶器修复、鉴定专区。学生们可以用学到的知识,鉴定和修复玉器。研究组的老师们会经常带学生去苏州草鞋山、赵陵山等历史遗迹,考察并收集古物碎片,参照相关历史资料,进行修复。进行实地考察是孩子们最喜欢的部分了。在亲身的考察中,可以发现原来书本上写的不少东西并不都准确。敢于质疑,敢于挑战权威是学生们在自主探究中最大的收获。

在博物馆里,我们看到了师生们探索研究的成果。红山文化是东北文明的杰出代表,十几年前,国家博物馆的专家认为红山文化的玉器只有300件,但是苏州中学的师生经过实地考察,发现了远远不止300件的红山文化玉器。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良渚玉器玉琮高达50公分,打破了玉琮49.7公分中国之最的定论。这些发现让很多人重新反思,书本上的很多言论带有局限性,要做严谨的学问还得亲自考察实践。

三、我校学科基地建设之我见

1.深化新课改,要转变落后教学方式。创新教学环境,教师要设计贴近生活的鲜活多样的地理学习活动,使学生产生兴趣,增强实践认知,体悟学以致用。要以有效而深受学生喜爱的方式帮其突破学习难点,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提升综合素养,挖掘创造潜能。

2.实践创新和提高效能,需要建构教学模型和互动平台。帮助学生解决课本和生活中发现的地理问题,开展观察验证和假设探究,发现和提出新问题,改进知识表达方式,强化对抽象内容的直观理解和对具体形象内容的抽象概括能力。我们可以在已有地理教室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建设地理活动教室,学习靖江中学的沙盘活动室,如利用电脑和沙盘,可绘制平面地图,制作立体模型,人机互动和沙盘作业有助于学生在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快乐学习中提升地理素养。

3.课程体系建设应围绕一个核心思想,分类分层次开发,在这方面,可以学习苏州高级中学以“湿地文化”为核心,对各门学科进行不同层次的课程开发这一模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从而获得各方面的知识,以获得过程中学习的经验积累代替传统教学中对学习结果的追求。

有这样一次开阔视野、增长见识的机会,我自己感到很幸运,既可以充分看到自身的不足,也可以学习其他学校的经验长处,对我校课程基地建设以及我个人自身发展都有很大的帮助,我校地理学科基地建设在实施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的困难,有硬件资源方面的,也有来自自身知识层面上及其他诸多因素的限制,通过此次学习和考察,我们将在理念和方法上进行一些改变,以创新的思路来应对这些困难,将我们的学科基地建设得更完善。

从教师的业务竞赛和公开课看教师的教学基本功

最近市教研室组织了一次教师解题、命题、析题竞赛,我有幸进行了批改,从解题和析题的批改情况看,虽然大部分的老师专业知识扎实,答题完整有条理,但个别老师的解题能力真是不尽如意。前几天在教师全员培训的课堂教学环节中,有四位老师开设了四节“同题异构”课,上课的老师都对教材进行了认真的剖析,经过精心的设计,上出了自己的风格,但其中不乏错漏百出。看来我们的个别年轻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急待提高。

何为地理教师的教学基本功?“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基本功是我们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标志,教学基本功是教师从事教学工作所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是中学地理教师为完成地理教学任务所应具有的最基本的教学能力、教学技能与教学经验的一种综合体验,是教师显著的教学特点和自我价值之所在,是教师安身立命的根本。

地理教师的教学基本功主要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灵活运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于地理教学实践的能力;分析和组织地理教材的能力;优选和运用地理教学方法的能力;设计和调控地理教学过程的能力;运用地图进行教学的能力;速绘、设计和运用地理略图、板画及各种常见地理图表的能力;选择、运用和制作地理直观教具的能力;解析题和命制题的能力;指导学生进行地理实践活动的能力;进行地理教学研究的能力。如此多的教学基本功在次我不一一评价,就对其中两个方面进行简单的点评。

地理教师的语言基本功包括语音正确,以普通话为标准,吐字清晰;语速适宜;语言应有抑扬顿挫、节奏变化;语气要亲切和蔼,坚定自信;语言要科学严谨,层次清晰,重点突出,符合逻辑;在此基础上,还应尽量做到直观生动,富有艺术性。但我们的个别年轻教师在语言表达上欠缺科学严谨。如“左右对比”、“加个带字就是自然带了”、“热量与温度”等等。还有教师一节课中无数个“噢”,这种习惯性的口语明显会影响教师上课的质量。

地理教师的解题能力要求是能正确理解题意,规范正确的回答问题;逻辑清晰、语言精练,能从地图、文字、图表等各种材料中捕捉有效信息,回答相关问题;能够正确传授解题的思路和方法,指导学生解答地理问题。而我们个别年轻教师自己答题不规范;答题不全面;答题思绪混乱、颠三倒四、词不达意;专业知识不扎实。这样的教师如何去正确传授解题的思路和方法,指导学生解答地理问题?

基本功是人们从事某项工作所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也是个人能力的综合表现。我们年轻的地理教师除要掌握本学科的专业知识、教育学、心理学和思想教育有关的知识、以及宽广的知识面外,还必须要有扎扎实实、一招一式地下功夫练出的基本功。在练习基本功的过程中,要循序渐进,发挥特长,扬长补短,逐步形成自己的特色和风格。

阅读全文(119) | 回复(0) | 引用通告(0)

姚琳

一节课45分钟内,如何提高教学效果,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中尝试和实践尝试的复习方法,总结一下和大家交流讨论。

第一步  知识回顾

设计情境问题,让学生回答或画图。例如:我在复习地球运动一节时,请同学们画光照图中的太阳光线、晨昏线、地球自转方向等。我在讲规律前设计了几个平时同学们容易错的和难理解的问题。

1.如何判断晨昏线?

2.如何判断南北半球?

3.在光照图上如何计算时间问题?

4.日期的判读关键是什么?

5.黄赤交角如果变化了,地球上的地理事物有什么变化?

6.昼夜长短变化与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有什么关系?

7.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与出现极昼、极夜的最低纬度有什么关系?

学生把上述问题加以分析,初步得出结论,但每个组的总结不一定全面具体,有些可能还存在错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转入第二步。

第二步  反思

(1)得出结论的条件有哪些,所依据的地理概念、地理原理有哪些?

(2)解题的思维分析。这一步是验证学生的讨论结论是否正确的关键。培养学生的能力,就是要给他们一定的思考时间,在思考中锻炼他们的思维。

第三步  求异

引导学生在常规的一般应用的基础上,冲破原来的思维定式,加强思维训练,让学生标新立异、别出心裁、自由思考、想像猜测。这一步我给学生出示一道有关地球运动的典型试题,让他们自己独立完成。很多学生在求时间问题时有不同的方法,但结论是一样的。通过这样的训练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的锻炼,解答问题的思维更加敏捷。

第四步  辨析

缺乏批判性思考的人,易受已有的暗示影响,不善于独立思考,不善于辩别正误,区别真伪。其实学生在各种考试和训练中经常因为概念不清导致错误的回答,等考完后,经过的老师的讲解,才恍然大悟觉得不该出错,殊不知错误的根源在于平时对概念的辨析不够。面对这种情况,我将易混淆的知识有针对性的设计成题目,如地球运动中的区时和地方时,很多学生容易混淆,于是我专门设计了一道题目,让学生反复辨析,细致比较,收效甚好。

第五步  质疑

鼓励学生质疑问题惟书,养成多层面思考、多角度思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这样学生在看待新问题时就不会盲目、简单地去解决。

阅读全文(350) | 回复(0) | 引用通告(0)

提高高三地理复习有效性的反思 

作者:sharky 时间:2013/5/26 22:03:26

 章红柳

 、问题的提出

每年地理高考题目较稳难度相差不大但对于我们普通中学的学生而言却始终觉得困难重重,在最近的高三调研听课中,我发觉学生在地理高考复习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集中表现在复习效率低下,高三的时间过得很快,这一年中如何保证复习的高效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学生学情现状

普通中学学生认知水平理解能力较低,加上我校学生初中地理知识严重贫乏,这样的学生在高三的复习过程中往往只会被动地灌进部分知识点,回家后连最起码的“把上课内容复习一遍”这样简单的要求都难以完成,而另一部分学生尤其是女生则看上去很用功、花了大量的时间却在每次考试时总是功亏一篑。

 、高三学生地理复习效率低下的表现

地理学科考试旨在考查学生的地理素养,即地理知识、地理技能及地理思维能力,并侧重考察地理思维能力,我们学校的学生在这几方面能力都较差。

   地理基础知识方面  学生在一些重要地理事物及现象的名称和分布、地理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地理规律等方面掌握得不够系统,知识体系不够完整和牢固,以致于在考试中出现无从下手、答题不全、得分点难以抓住、复习效率低下的局面。

   地理技能方面  集中表现在没有形成良好的读图习惯,很多同学会漏看、错看图表;不能在图表材料中获取有用的地理信息;由于文科学生数学普遍较差,地理计算也成为阻碍他们发展的瓶颈;最令人头疼的是书面表达能力,很多时候只要几个字或几个术语就能表达清楚的内容在学生的笔下出现了重复累赘、前后因果关系颠倒、表述漏洞百出等各种“病症”。          地理思维方面  几乎每年的高考试卷中都会出现国家区域比较题及评价反思人类的行动、提出解决问题方法的试题,学生不会把零碎的知识片段整合成新的答题所需要的知识点,不会把心里所拥有的点灵活地运用迁移至别的情境中,常导致思维中断而茫茫然不知所云。

 、提高复习有效性的原则

 针对性原则  无论是老师上课或试卷讲评还是学生自己整理复习,都要先找准学生易犯失误的集中点,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典型问题和薄弱环节,分析原因,纠正错误,避免类似现象再发生,整理内容不必面面俱到,但重点要突出,详略要得当,老师可以添枝,学生可以画叶。

 参与性原则  高三教学切忌把课堂变成老师的一言堂,若老师一味越俎代庖包揽课堂则势必造成复习过程沉闷,效率低下。教师要适时引导每个学生主动参与到整个复习的全过程,鼓励质疑,鼓励争论,鼓励从“学”到“讲”,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与他人进行研究。

 层次性原则  于教师而言,每个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不同,老师要适时学会因材施教,要让各层面的学生都有收获;于学生来说,对地理每章节的知识点兴趣程度不一掌握程度也有差异,学生要反思自己的主要不足,确定复习的主次关系,忌用力均匀而无收获。

 变通性原则  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从多角度,多方位讲解问题,以点带面,使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而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应变能力,如在学习了美国硅谷后就要对其他国家的硅谷布局区位进行分析;从德国鲁尔区的成功转型要联想到中国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出路……

如何在有限的高三时间内有限的学生精力下提高复习效率以取得高一档次的成绩,我认为应该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分头抓:

 、教师课堂提高复习成效的措施

 加强双基训练

基础知识的基础地位,不仅在于它是形成基本能力的基础,还在于它是地理高考试卷组成的基础,地理高考中某些知识点的复现率很高,如地理位置、地球运动、区时计算、气候、洋流、水循环、农业工业区位及地域类型等,这些主干知识是地理学科的理论基础,地理学的许多知识是要记住(背出)的但又不能靠机械记忆来完成。考后学生经常会以题目没看清、粗心为开脱的理由,但实际情况却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不过关,属于该得分的点学生的失误率却相当高。所以在复习中必须加强双基的训练先抓住基础题才有前进的可能。

 加强能力培养

地理图表、文字资料是地理信息的载体,高考题中很多试题都是要通过读图表、读资料获得有用地理信息再对信息进行整合的过程,学生在复习中常见问题是轻“文”轻“图”而只重自身固有知识,他们常会不看图仅凭自己的固有知识进行回答,且很多学生的复习仅仅是“背笔记”的过程而不懂结合地图进行。读图的仔细程度及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高考成绩的高低,所以在复习过程中要强化对地理图表的判读和分析处理能力。在每张图表中都要求学生先看图再找出考点,读图时按照以下顺序:先读图名再看图型图例,去除图中的干扰因素,发现有用信息,最后找地理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要求学生尽可能找出考点、说出所包含的地理原理;在地理计算能力的培养中对地方时、区时、相对高度、百分比、增长量、增长率等方面的计算要求学生提高正确率并要求时刻关注单位;文字表达方面要注意表述的正确性、规范性及前后顺序性,审题要慢、下笔要快,要顾及阅卷老师的心理,语言文字表述尽量简明扼要。

  进行专题复习

高三最初第一轮复习通常以区域地理(先中国后世界)、系统地理(先基础后拓展)作为顺序,但第二轮复习阶段我一般以专题形式进行纵向联系,所涉及的专题内容有:⑴地理位置 ⑵地形⑶气候⑷陆地水⑸植被土壤⑹农业⑺工业 ⑻第三产业⑼地球运动⑽地壳运动 ⑾等值线判读 ⑿区域开发等各个方面。每个专题都以教学流程图(例气候专题复习流程图)的形式出现,把每个专题的内容印发给学生,作为他们以后自行复习的主要依据。

高三复习到了最关键的阶段,所剩时间不多,但一些学生在不明确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情况下仍在撒网式加班加点大搞题海战。这样的结果常是事与愿违,所以学生方面也要学会较好的复习方法。

 、学生促进复习效率提高的举措

 构建完整地理知识体系

地理试题以能力立意,但所有的能力都是建立在知识的基础上的,到最后阶段应防止出现知识“返生”的现象,要回归到课本,学会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画出知识结构框架图。对自己觉得不熟悉的、不够理解的内容、平时遗漏的知识点或平时不被重视的知识要根据知识图再回到课本笔记去加以记忆、理解。由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往往能被他自己深刻记住,如学生在中国农业的复习中就发现灌溉农业的称谓一般是针对于干旱半干旱地区而言,而不是所有缺水的地方都可称“灌溉农业”。

 反思学习

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发现象我们这样的中学有许多学生学习刻苦努力,做了许多的题目,但解题时仍然不得要领。这都说明了我们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能认真反思总结,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因而也就不能真切地理解知识的要义。地理第一轮复习过程中,教师要时常提醒学生进行反思性学习,强化反思意识。对于课本知识,要求学生经常合课本进行自我反问“这一部分知识主要内容是什么?我掌握怎样?教师提供了哪些信息?”、“我是怎样复习的?”、“我在复习过程中还存在什么问题?”另外对每次测验学生都要做一定的反思,分析错误原因(解题错误原因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⑴看错题目,看错或漏看所给的条件⑵做题过程中没有看所给的地图⑶对题目要求不知所问无从下手⑷知道所考的知识点但自己未掌握 ⑸因粗心而使地理推理错误⑹ 表述不规范或在表述中出现原则性错误⑺ 思路正确但因紧张而使中间某个过程错误⑻其它),总结本次测试完全不会做的题目合计分数为    分;会做但因不仔细等原因而扣分的一共有     分;写出今后的努力方向。

 研读考纲

考纲是高考出题的依据,高考试题是对“考纲”最直接的诠释,只有认真研读考纲才能知道高考考什么、如何考、考到什么程度,复习备考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对比考纲找出不同之处,要对照考试内容自己进行整理、查漏补缺,掌握国家地理(自然、人文特征)、系统地理的学习方法。

阅读全文(284) | 回复(0) | 引用通告(0)

高三课堂教学调研反思————选择题的解题指导

作者:sharky 时间:2013/5/26 22:00:18

朱  燕

5月16日(周四)学校进行了高三课堂教学调研,针对两次模拟考试及近段时间的训练情况,分析学生的答题得分率,最不满意的是选择题的得分率,因此,在高考前的最后阶段,加强对学生进行选择题的解题指导和训练,以下是我的一节选择题解题指导课,主要以嘉兴市的二模试卷为例。

一、选择题的答题思路

(1)解读试题的材料、图表、题干

①找出“关键词”和“限定词”,排除干扰。如“东”、“西”、“南”、“北”、“大”、“小”、“高”、“低”、“上”、“下”等。

另外,注意选项中出现的绝对性字眼,如“都”、“一定”、“全部”、“只有”、“完全”等,在多数情况下,这些选项是基本是错误的。

例如:20##年嘉兴二模卷

航空经济区是以航空物流业、临空加工业等于一体的综合性临空产业发展区。在产业转移的背景下,河南郑州建立了航空经济示范区,直接面对国际市场,某跨国公司入驻该经济区后,生产智能手机,成为全球最大的智能手机生产基地之一。完成12题。

1.下列因素与该跨国公司入驻郑州航空经济示范区无关的是

A.市场         B.交通        C.劳动力         D.技术

2.从集聚效应角度考虑,该跨国公司入驻后可能吸引入驻的企业是

A.玩具厂         B.石油化工厂        C.电子厂        D.普通服装加工厂

答案:1、A    2、C

②,全面分析题干内容,充分挖掘题目提供了什么明确和隐含的条件。

例如:20##年嘉兴二模卷

同一时期在海洋上形成的砂岩页岩石灰岩在水平方向上是从浅海到深海依次排列的。在地质时期内,海退是指海岸线向海洋推进,海进是指海岸线向陆地推进。下图是某海域不同地质时期(IV形成的地质剖面图。完成78题。

7.图中地质时期(IV),该地海岸线的变化是

AIIII海退,IIIV海进   

BIIII海进,IIIV海退

CIIV海退,IVV海进   

DIIV海进,IVV海退

8.能体现图中岩石类型的旅游景观是

A.华山悬崖峭壁       

B.云南路南石林

C.黄山石猴观海       

D.黑龙江五大连池

答案:7、B    8、B

点拨:题目中的明确条件是地质剖面图和海进、海退的概念,隐含的条件是通过地质剖面图和“砂岩→页岩→石灰岩在水平方向上是从浅海到深海依次排列”分析出从老到新海域的深浅情况,从而得出题目的答案。

2、回忆、联想已经掌握的地理原理、名词、概念,地理事物的名称、分布、特征、因果联系,根据题意进行比较筛选。

例如:20##年嘉兴二模卷

甲、乙两图代表安第斯山脉东西两坡上的植被分布图,代表不同的植被。完成910题。

9.植被①所在的自然带是

A.热带荒漠带                                   B.热带草原带

C.热带雨林带                                         D.山地垂直带

10.下列因素对东坡植被⑤的形成起主要影响的是

A.土壤                       B.洋流      C.地形                  D.人类活动

答案:9、C    10、C

点拨:拿到此题第一步细读题干,找出 “安第斯山脉东西两坡”、 “植被”、“自然带”,“主要影响”四个关键词和限定词。第二部联想自然带的分布规律、影响因素、安第斯山脉的海陆位置和纬度位置、走向。

3、在前面的分析的基础上,明确要选择的内容、方式、要求,最后进行综合分析、比较、排除“非正确选项”。另外,注意选项中出现的绝对性字眼,如“都”、“一定”、“全部”、“只有”、“完全”等,在多数情况下,这些选项是错误的。

例如:

我国西北地区发展农业生产最重要的限制条件是(     

A.土地资源不足    B.化肥、农药不足    C.劳动力不足    D.水资源不足

答案:D

点拨:此题第一步细读题干,找出 "西北地区"、"农业生产"、"最重要","限制条件"四个限定词,第二部联想西北地区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气候干旱,沙漠广布,农业生产类型是绿洲农业和灌溉农业为主,这两种农业发展的前提都是有灌溉水源。第三步进行综合分析虽然西北地区沙漠为主,土地资源比重低;另一方面劳力也不充裕,经济条件差,购买农药化肥的能力有限,但其"农业生产"的"最重要"的"限制条件"应该为水资源的不足,故正确答案为D。

4、看清编码,准确选择答案填图到答题卡上。

二、选择题的答题方法

1.图解法.这种方法是通过画辅助图来帮助答题的一种常用方法.图解法能将一些解题过程中的思考过程用简单的图式显示出来,不仅能帮助我们在答题时理清思路,还能避免因头脑想象造成的过失性丢分。尤其在解答地理时空分布、运动规律等方面的试题,能大大提高答题的速度和正确率。 

例如:

某人在丙地连续观察一固定旗杆的影子变化,发现:6时影子较长,到18时(均为北京时间)影子变成最短,且两个时间影子朝向正相反。回答第11小题

11.说明

A.丙地在赤道与回归线之间                B.丙地在极圈与极点之间

C.这天为春分或秋分日                    D.这天为当地夏至日

答案:B

点拨:用图解法表示

根据“两个时间影子朝向正相反”分析出它们分别是正午和子夜,由此得出该地在极圈至极点之间。

2.排除法.这种方法是通过排除内容本身全部或部分错误选相的方法;或者排除内容本身虽然正确,但与题目的要求无关的选相的方法。

例如:20##年嘉兴二模卷

11.某地某日正午太阳高度是子夜太阳高度的3倍,两者均大于0,该地的纬度可能是

A23.5°N                B66.5°N                 C70°S                    D80°S

答案:D

点拨:根据“某地某日正午太阳高度是子夜太阳高度的3倍,两者均大于0”排除了A、B选项,然后根据“正午太阳高度是子夜太阳高度的3倍”排除了C选项。

3、直选法:这类试题可以通过认真阅读题干,明确其考查内容的知识类别、时空范围和数量特征等,运用已有的地理知识和认识水平,直接选出答案。这类题目的共同特点是题干与选项之间的知识转换环节较少。

例如:20##年嘉兴二模卷

读某地区城镇人口与乡村人口数量变化统计图。完成56题。

5.有关该地图示时期城市人口与发展状况,叙述正确的是

A1990年之后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                    B.乡村人口比重1978年最低

C20##年城镇人口比重超50%                     D.城镇人口比重不断上升

6.城市化对城市水循环产生了重要影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不透水面积增加,使蒸发量下降       B.地表植被减少,使下渗量增加

C.城市热岛效应,使降水量减少       D.建筑物增加,使地表径流量减少

答案:5、D    6、A

点拨:第5题根据读图和计算直接选出答案D,;第6题可用排除法来解答,“地表植被减少,使下渗量增加”应该是增加,排除;“城市热岛效应”主要影响的是气温,排除;“地表径流量减少”与建筑物关系不大,排除。正确答案是A。

4、逆推法

当我们看到一道试题涉及面较广,或者是感到无从下手的时候,不妨先假定某一选项是正确的,然后把它放到条件中去检验,进而逐一排除或确定。

例如:

欧盟中央银行所在地法兰克福是德国               

A.人口最多的城市            B.最大的港口城市

C.最大的航空枢纽城市        D.最大的高新技术工业中心

答案:C

点拨:该题直接考核的内容(即正确选项)学生没有学过,如果通过正向思维,要选出答案是有困难的,但由于“高新技术工业中心、最大港口、人口最多的城市”是教材的重点内容,解题时可打破思维定势,通过逆向思维,排除已知的熟悉掌握的ABD项,从而推断出正确选项C。

5、优选法

有的试题涉及的知识面较广,而且有些内容我们并不完全熟悉,在这种情况下,只有把你最有把握的选项选出来。

例如:20##年嘉兴二模卷

读俄罗斯某月等温线分布图。完成34题。

3.图中等温线表示的月份及气温从高到低排序

正确的是:

A.一月,①②③④

B.一月,④③②①

C.七月,①②③④

D.七月,④③②①

4.图中甲、乙、丙、丁四地农业地域类型

正确的是

A.甲地—大牧场放牧业                   B.乙地—乳畜业

C.丙地—水稻种植业                     D.丁地—商品谷物农业

答案:3、A    4、D

点拨:第3题用排除法来做,首先确定月份,海陆位置和大气环流确定为一月,排除一月,同理确定4条曲线的气温高低;第4题先根据气温和城市人口分布排除了B、C,然后进行优选为D。

总之,在复习备考时要切实有效地围绕能力做文章,而能力是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形成的,其核心是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的灵活运用。最后阶段学生最重要的是夯实基础知识。因为知识是基础,能力是归宿,最好不要有知识的盲点,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看书,同时在培养学生解题能力的同时教给学生在考试时如何提高得分率。

阅读全文(1269) | 回复(0) | 引用通告(0)

二轮复习中的困惑

作者:sharky 时间:2013/5/26 21:58:21

邱宏菊

     对于地理的二轮复习,很多同行在交流的时候,都会说到“查漏补缺”这个词。而我最大的困惑就是教学进度和教学时间的问题,比如区域地理复习,七个大洲可以讲一个或者两个,自然灾害可以只讲一个或者两个,但是我从未真正的取舍过,因为不敢,虽然也在研究《考试说明》,在研究高考题,但我发现,我在课堂上讲的知识点,原封不动的问,可以绝大部分同学答的出来。但如果稍做变动,同样的原理不同的表现形式,就会有很小部分同学能答上来。比如,同学们都知道秘鲁渔场形成的原因是上升流,但如果问纳米比亚、安哥拉西海岸渔业资源丰富的原因,学生就很茫然,完全不能和秘鲁渔场联系起来。高考毕竟对同学们来讲只有一次,学生们输不起,我也怕失败。所以一直存在些疑惑:1、在有限的时间内如何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2、如何在有限的复习过程中无限地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并让他的知识体系饱满起来?3、怎样在复习的过程中正确调控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挖掘出他们的学习潜能?4、如何协调选择题和主观题之间的矛盾,应该着重训练哪一项?

阅读全文(199) | 回复(0) | 引用通告(0)

基于“旧知识”的两种教学模式的冲撞——以《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为例

作者:sharky 时间:2013/5/19 18:03:52

张建华

在高一地理必修三第二单元《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的上课过程中,很偶然的机会让我通过两种不同的方式在两个不同类型的班级中进行了授课。之前在高一(6)班(普通文科班)我借鉴了网络上下载的课件,进行修改进而进行了教学。而后因为客观原因,造成我在高一(1)班(普通理科班)的课时滞后,四天后才能在这个班教授同样的课程。而在后者的教学过程中我没有用课件上课,而是传统的“黑板”教学。进而在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的编排上都出现了很大的差异。

高一(6)班教学实录:复习城市化的相关知识,例如什么是城市化、城市化的标志、城市化的主要动力、城市化带来的问题等。而后通过复习城市化的主要动力(社会经济的发展)这一知识点,引入珠江三角洲工业化进程与城市化的关系完成授课。

高一(1)班教学实录:通过课题入手,本节课的课题是“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通过解释课题本身内容讲解。首先是先来复习什么是工业化,这部分内容在第一章《区域发展阶段》中学生有学习。让学生重新回顾“工业化阶段”特征(教材P9“工业化阶段”正文内容),再阅读课本珠江三角洲工业化阶段的发展过程,进而让学生总结出它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在这个过程中渗透关于课本上珠江三角洲“三来一补”、“一镇一品”等工业发展模式。

困惑——哪种教学模式更适合于我们的学生?

第一种模式是从“城市化”入手,通过复习城市化的动力引入工业化,第二种模式是从工业化的表现入手,介绍书中案例工业话的工程然后讲解工业化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从知识目标的达成情况两种模式没有区别,但是“从过程与方法”的角度,采用不同的方法让学生理解相关知识。对于不同类型的学生(一类是文科生,一类是理科生),哪种“过程与方法”是合适的呢?

第一,我个人认为,文科生的培养注重的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能力,而理科生的培养注重的是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从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来看,对于文科生的教学,采用呈现大量的图片、视频等材料让学生去感知,让他们从这些材料中找寻事物的相关关系,采用课件这样的教学模式是比较理想的。而对于理科班的学生,让他们从事物的概念过程入手,找到事物间的因果关系,分析事物间的因果关系事是如何发生发展的,从而得到事物发展的特点与联系,完成知识的学习。这种教学模式看似比较枯燥,但是从理科生要求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我觉得这个可能比较好。

第二,两种教学过程的实施都是建立在已学知识的基础上的,即“旧知识”。对于“旧知识”的回顾和运用,文科班的上课我就是让学生通过“城市化与工业化因果关系”来入手的,而理科班我是让学生直接找到课本上的原话,通过材料揭示内部关系的,这样说来,我的教学过程从前面我提到的文科生和理科生各自的特点上来看,方法用倒了。这是我今后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的。

第三,在最近一次组内教研活动的时候我把自己的困惑跟组内教师进行了交流。之前我们的公开课汇报课都是像表演一样,呈现大量图片、视频,注重的看似是学生“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我就提出了是不是让我们的课堂回归本质,应该是什么就是什么,其他老师也有同样的感受,并且在日常教学中大多数是采用的我第二种方式,即从事物的概念入手进行教学的。但是会后我又深入地想了想,我们当然应该让教学回归本质,但是这个本质是什么,就是简简单单的不作秀?虽然整个第二章从表面看确实是很相似的,从自己以前的教学经历看,自己也是一个方式或者教学过程“一上到底”,这样做对么?从考试的角度说,这是对的,但是从学生的发展来看,特别是实际情况是学生已经文理分班,是不是更加注重他们的特点进行教学呢?

阅读全文(168) | 回复(0) | 引用通告(0)

20##年高考,可能……

作者:sharky 时间:2013/4/26 8:38:42

邱宏菊

1.降低试题难度的主要趋势:

(1)选择题难度适当降低

选择题难度向12年看齐,其中: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考查逐渐淡化;地理空间逻辑思维考查略显温和 ;通过选项同质性使普通信息解读题保持难度。

考查空间逻辑思维或实践感知能力的试题可能会再现一题(卷土重来)。如以地理信息技术或地理观测实践等为背景。但难度会放低。

(2)综合题难度略有下降

增加试题解答开放度;减少题面表述迷惑度。

(3)图文材料量适当减少, 表述逐渐精简

11年试卷设计了三表七图五段文字资料,整个试卷共设计15个资料。12年试卷设计了一表八图六段文字资料,整个试卷共设计15个资料。

2.地球运动逐渐淡化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考查逐渐淡化 。

例.2012浙江卷

11.地表点Q与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之间的纬度差为α,其正午太阳高度为H。若等于α,则Q点的纬度变化范围是

  A.21.5°至68.5°

  B.11.5°至68.5°

  C.21.5°至78.5°

  D.11.5°至45°

全国新课程卷已经两年没有涉及地球运动试题。北京卷等都直接考地球运动意义,不考空间转换数理逻辑推理,体现考“公民必备的地理”的命题思想。

主要趋势:地球运动试题仍保留一题:①单独成题;②与某热点试题组合成题。直接考地理意义。

3.开放设问由隐转显

新课程的“新”的主要表现是:在教学和考查中强调“过程与方法”。

近年来在自主命题省份和全国新课程试题中已逐渐植入开放性和探究性元素,以渗透新课程意识。

    开放性试题,其答案不是唯一的,这就要求学生用开放、全面的角度思考问题,但这并不说明开放性试题没有答案。开放性试题,并非无原则的开放,所以在审题的过程中,要抓住题中的关键词和限定词,有针对性地答题,在答题过程中还要准确地把握题目所给出的隐性条件,在这些条件中往往包含答题的要点。

阅读全文(148) | 回复(0) | 引用通告(0)

高一地理如何认识区域

作者:sharky 时间:2013/4/25 9:11:45

姚琳

世界地理区域和中国地理区域部分是初中地理教学的内容,但是在初中基础薄弱的情况下,如何将学生普遍认为是记忆量最大的教学内容完成,成为我们地理教师教学的一个难题。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我谈一下自己对区域地理教学的一些初步看法。

一、运用比较法学习区域地理

比较法能使每个区域的差异性和相似性更加明了。学生记忆更加深刻。在学习世界主要国家时可采用此方法,学习中国三大区域自然区时,通过列表比较,从各方面加以对比,明确各自特点,更能加深学生的认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运用地图法学习区域地理

地图是地理的眼睛,地图是地理的骨架,地图是地理知识的载体,地理学习的过程是在地图上学习地理的过程。学习过程中要认真指导学生读图,弄清楚重要地理事物所在的空间位置,建立本区域的空间地理概念。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在教学中我抛弃了过去照本宣科、死记硬背的低效、乏味的教学模式,充分发动学生读图,在图中获得地理信息知识,再通过说图、绘图、填图等训练来加深和巩固知识。

三、运用联系法学习区域地理

区域地理强调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各种地理要素(位置、地形、气候、河流、资源、工业、农业、城市等)之间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在区域地理学习过程中,要尽可能让学生多讨论,弄懂地理要素间的因果关系。如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教学,需要让学生理解海陆位置对气候的影响;理解气候对地表植被的影响,对农业分布的影响,从而使学生理解了干旱环境下农业的发展特点。学生学习后能够去分析其他干旱地区种植业的分布特点。再如青藏高寒区地区的教学,从青藏地区的自然特征入手,去理解高寒气候对自然景观、农业生产、能源资源、居民特点的深刻影响,让学生理解了海拔较高地区的自然和人文特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此外,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还可以采用多媒体这一先进的 教学工具,特别在区域教学中,可以通过多媒体中图片的展示、图片的对比来探究同一区域及不同区域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加深学生的记忆和理解。最后,如果想让学生真正爱上地理,则必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我穿插运用了歌谣口诀教学法,效果好。总之,区域地理的教学不必拘泥于形式,必须使学生构建一个知识体系,形成一定的识图、读图、析图和综合分析等能力,才能达到我们的教学目的

阅读全文(180) | 回复(0) | 引用通告(0)

生活案例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反思

作者:sharky 时间:2013/4/25 9:10:58

郎婷婷

   素质教育教学中,地理知识成为了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应用广泛,实用性强。在新的一轮课程改革中也更加注重了地理知识的实用性,更加贴近生活。那么教师如何做到把生活地理案例恰如其分地运用到课堂中呢?我认为:

1.对教材要掌握透彻

  教师要认真分析教材,知识体系和教材结构都很好分析,但是使用什么教学方法运用在教学过程中是教师认真准备的。对新课程标准的掌握又是分析好教材的基础。教师还应该能够对这些后备的信息资源进行分析、筛选,知道应该给学生什么,学生应该得到什么。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还要根据学生的具体的学习状况对教材能够再创造,重新进行最佳组合。只有对教材熟练得掌握,才能知道去捕捉哪些有用信息资料。

2.要有目的性的进行信息的收集,做好分类,归纳

在充分了解教材的基础上,教师应该针对教材设计的内容去收集信息资料,并把这些资料通过不同的方法保存。可以按照教材的教学顺序把资料插入到课本中,也可以对其进行分类存放。要注意及时地更新,及时地总结。要加大对这些信息资料的利用率,否则,这些信息会被遗忘掉。此外,还可以从学生那里获取信息,即使学生的网络游戏中的信息也可以。

3.要发动学生,师生之间建立互动平台

为了使地理课成为生活中更有用的课,更能够解决学生生活的实际问题,师生之间要建立桥梁,互相沟通,可以利用网络,在家随时建立地理课堂,互通有无。无论什么时候学生发现了问题都可以到网络中与老师联系,互相探讨,解决问题。

4.要深入学生,了解学生的喜好

  教育的对象是学生,学生的个体的发展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特点,中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因素是兴趣爱好,教师如果提起不了他的地理学习兴趣,成绩就很不理想。所以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研究,了解学生的不同阶段的思维活动特点和成长的需要,投其所好,用他们关注的焦点把它们的注意力吸引到地理课堂中来。对教师来说,要与学生多交谈,多接触,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都要进行观察,及时发现学生的新动向,并能够在课堂上甚至课下运用教材涉及到的知识原理及时地解决学生生活中的地理问题。

  5.在教育界,建立共享资源网络

  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时间和精力都不可能让一个教师去完成这么繁重的任务,为了提高效率,集纵家之精华,有必要建立一个共享资源网络。教师不仅要为这个网络提供及时的资料,更是这个资源网络的受益者。

阅读全文(155) | 回复(0) | 引用通告(0)

二轮复习方法谈

作者:sharky 时间:2013/4/25 9:10:07

朱  燕

高三第一轮复习一般都是比较系统地按知识点的章节进行复习,在复习中强调学生注意理解基本概念、掌握基本规律、会应用各种基本方法解题。而二轮复习是在高三进入第二个学期,距离高考的时间越来越近,因此二轮复习要调整战略,不是单纯地“炒冷饭”,为此我在二轮复习过程中改变了一轮复习的以老师讲解为主,把课堂还给学生(大气运动原理为例)。

第一节课,让学生完成四道全国各省市20##年的高考题,从而让学生知道大气运动原理这部分内容的主要考向是集中在大气环流、气温和降水、气候、常见天气系统,然后通过分析近几年大气运动原理的考向,预计20##年其考查形式的可能趋向。

大气环境是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是高考命题的重要着眼点。运用等值线分布图,考查海拔、气温、气压的相互影响;以时事新闻为背景,考查大气成分变化与环境保护、逆温的特点及对生活的影响;以天气形势图为载体,考查各种天气系统过境时的天气变化特征。用降水量、气温等统计图表考查气候成因、分布规律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第二节课开始,我对以上主干知识的核心内容进行整合,并加以突破,但在复习的过程中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只是起到点拨作用。

第一,我要求在上课前学生认真复习上节课中提到的主干知识,学生可以通过看教材、看已经做过的试卷、看复习书上的专题来对这部分内容加以理解,遇到不理解的知识点可以通过同学讨论、请教老师等方弄通弄懂。

第二,上课的过程中,所有的原理图和过程讲解、重点解析、突破难点都由学生来讲,当学生遇到困难或讲解不清时,教师进行启发、点拨,在一个原理复习完后,教师进行归纳、总结。

第三,讲练结合,每个核心主干知识在复习时,课堂上都会对学生进行常考角度的考题训练,通过训练既可以巩固知识,又可以让学生查漏补缺,及时发现问题,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一些问题的解决策略。通过解题的思考,不仅是一个知识同化和顺应的过程,也是一个复习的强化过程、升值过程。课后再进行专题的强化训练,通过批阅、讲评、解题指导进一步对大气环境的部分内容的主干核心知识加以巩固、强化,同时让学生通过解题来归纳和掌握解题技巧。提高解题的质量,才能作到事半功倍。

阅读全文(119) | 回复(0) | 引用通告(0)

地理教学中板图板画应用的一点思考——以《中国的河流湖泊》为例

作者:sharky 时间:2013/4/25 9:09:28

湖州五中   张姝婧

在以往教学中,多媒体几乎一直应用于我教学课堂中,不可否认多媒体教学的优点,如:确实给我的讲课带来了许多便利,方便学生对枯燥或抽象知识的理解,给学生带来了太多的知识和乐趣。但想想传统的板图板画式的教学,也同样有许多的精华,特别是在学习地理事物位置关系方面,如果能够与多媒体结合教学效果一定会更好。于是在讲《中国的河流湖泊》一课中我尝试了一次板图板画辅助教学,经过实践我有以下几点的体会:

     1、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地理事物位置空间想象的能力。在学习长江、黄河的时候,用多媒体展示河流水系水文图,可以一眼看出河流的概况,了解河流的大体位置,但想让学生立即记住是不可能的。我是这样进行的,在借助于水文水系图的基础上,用画 “长江黄河轮廓板图”的方法可以清楚长江黄河的位置轮廓,然后让学生也画,这样学生可以更形象的记忆空间位置。

2、有利于区域轮廓形状的记忆。我在讲长江时,先让学生自己画出长江的干流,支流,并标注出名称,干支流交汇形成的重要城市,以及纬度、经度等。然后和老师一起填黑板上空白的长江黄河图。这样做的效果很好,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也为下一步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3、有利于学生形成脑中地图,为进一步进行区域特征及成因分析做准备。通过运用板图板画,既使学生对地理事物的位置、区域轮廓在脑中形成地图,同时将气候、地形、植被、能源开发,存在问题,治理措施等内容融入更利于学生较为容易的掌握知识。通过带领学生画图填图,有利于学生在脑中形成区域轮廓。

4、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一堂课的教学目标不仅要使学生记住多少地理知识、原理和分布规律,更主要的是要锻炼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技能,使学生能把所学的知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所以在板图创作中,要注重设疑,锻炼学生的地理思维。

在我以后的教学中要多注意板图板画的绘制中创作中如何设置问题,才能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使设置的问题,通过我的的启发和诱导,使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把整章知识有机地串联起来,经过思考、分析、比较、综合和判断得到解决,达到课堂教学目标。

本次的期中考,学生答得都不是很好,学生的成绩不理想,平均成绩都只有40分多点,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 该部分内容是自然地理,自然地理综合性很强、知识跨度很大,又十分注重实际应用,它要求学生有很强的理解力、逻辑推理能力、实际应用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只要这些能力中有欠缺,就很难学好它。

2、 由于开学到期中考试这段时间我们只复习了自然地理,内容较少,因此我们还有一定量的地球运动题目,地球运动是我们学生永远的痛,三组六道小题都有点难了,学生的得分率很低。

 3、 在之前的复习指导上,虽然强调了,但学生没有重视。自然地理部分必需要花时间,要舍得花时间把它搞懂,如果放过去了,以后更难掌握。要当堂课的内容当堂解决,不懂及时问,但学生还是不重视,总是有很多知识点没掌握。

4、学生做题时没有仔细审题,粗略看一下就急着做题,结果题目中的图没看懂、题目漏做、区域定位错误等等,问题百出,纷纷失分,导致雪上加霜。

由于考前一段时间,过多的忙于“其他事务”,结果对上课、辅导、作业等等都有所松懈,在事前的备考中,我就担心会考倒数第一,结果出来勉强过关,但成绩很不理想。现在,期中考试已经过去一段时间,期间我们又进行了第二次质量检测、平时的地理练习,在每次的试卷、习题分析时,我不断地提醒学生答题的方法、思路,学生虽有进步,但收效甚微。

为此我反复思量,要让学生真正地学好它,尤其在高三复习的最后阶段,一方面需要不断向学生强调地理学科重要性的教育,引导学生对地理学科的重视,保证必要的时间投入,另一方面需我要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并千方百计创造良好的地理教学氛围,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根据地理知识的特点,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习兴趣

地理知识的特点是自然与社会有机结合,地理课只有回归自然,走向社会,才会使学生产生持久的兴趣。在地理课上如何提高学生的兴趣呢?

①充分利用直观教学手段。直观教学手段(课本插图、地图册、挂图和多媒体)变抽象为形象,化静为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兴趣,也能突破高中地理难点,有助于学生掌握重点。而难点、重点的理解更加强了学生学习地理的自信心,使其热情高涨,进入一种地理学习的良性循环。

②充分利用地理故事、趣事。这些都富于启发,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身心愉快中学习。

③关注地理时事和社会热点,从地理角度分析原因,总结经验教训,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

    这是顺应新课程改革的。运用信息技术辅助地理课堂教学也符合地理学科的教学特色。在教学中有一些复杂的、抽象的问题和现象,如果教师单纯采用语言描述学生往往很难理解,如果教师能够采用多媒体进行模拟演示,这样可以使抽象问题具体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利于启迪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的想象力,突破难点。

3、优化地理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尤其要重视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的处理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达到最优化。教学目标的确立,要围绕并使学生掌握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达到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教学素材的选取要充分围绕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学生终生有用的地理;教学方法上要突出个性化的教学,满足学生的参与欲、表现欲、竞争感和成就感,通过对地理课堂教学的优化,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兴趣,克服由非智力因素而造成的学习困难。

4、把握课本教材,注入创新思路

地理教学的新理念体现了创新精神,反映了地理学科的特色和优势,在新教改、新理念的背景下,要有新思路。

①树立现代教学新观念。新教改的推行是为了让每一位学生的个性特长得以充分弘扬,当代社会是一个开放的、信息化的社会,学生的视野十分开阔,个性化倾向明显,教学中要多采用开放式、活动式、探究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让其充分地融入到我们的教学中,产生对地理探索的浓厚兴趣。

②推广学法指导。我们应引导学生在“知地”——了解地理事实,“明理”——理解地理原理的基础上,会“说理”——用实例说明地理原理,“析事”——对社会中出现的地理现象,会用地理原理进行判断、分析、评价。特别要指导学生掌握识记方法,积累地理知识;指导学生掌握思维方法,理解地理知识;指导学生广泛联系实际,注重知识应用;指导学生读图方法,提高识图能力。

③增强实践活动。新教改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教材设置了大量的“活动”或“研究性问题”。如何利用好这些材料,既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调动学生学习地理兴趣与深入探究的有效载体,一旦学生投入到这些与日常生活或自身需求紧密联系的"活动"中去,那么,它所释放出来的能量将是巨大的,也必将大大消除学生对地理学习的抑制情绪,有利于克服学习的困难。

5、突破教学难点,帮助学生扫除学习障碍

教学难点是学生在课堂上最容易疑惑不解的知识点,是学生认知矛盾的焦点,它犹如学生学习途中的绊脚石,阻碍着学生进一步获取新知。按学生的认知规律,地理教学难点大致可以分为理解性难点、记忆性难点和运用性难点等三类。

①理解性难点及其化解:理解性难点主要是地理概念、地理事象的成因和地理原理等内容,这些知识的高度抽象性、或对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空间联系能力的高要求,以及说明事实材料过于概略是导致学生理解困难的关键。教师在突破理解性难点时,要讲究教法的直观、形象和具体,要讲究新旧知识之间的前后联系,要补充相关的感性素材,教学中多运用图示解答、演示实验、联系生活、形象记忆等方法。

②记忆性难点及其处理:中学地理教学中的记忆性难点,主要是一些地理事实过于集中而彼此间又联系松散的地理知识。为了减轻记忆负担,强化记忆效果,加强知识积累,教学中可采用:加强横向联系、赋予记忆材料以一定的意义、构建知识结构等方法。理清各个知识点间的从属关系,把同类或相关知识归纳整理成为系统化、条理化、综合化的知识结构,可帮助学生实现整体记忆而提高记忆效果。

③运用性难点及其突破:运用性难点多存在于读、用地图和运用地理原理解释具体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我们应讲究应用障碍的针对性,要力求巧设问题情境,增加问题层次,减缓问题坡度,必要时可提供相关图表甚至实物或模型,以引导学生层层深入,逐步求得结果,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总之,学生高中阶段的地理学习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时期教师的引导方法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因此,我们老师首要先了解高中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困惑所在,采取对症下药的方法,在新课程的引导下,改变我们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与时俱进。尤其是在我们现在已经是高三的最后冲刺阶段。

章红柳

当前,课程改革在新课程的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等各方面都进行了较大的创新和突破。新课程要求教师从单纯的知识传递者走向研究者、反思者。教师教育理念的提升,教学行为的完善在深层次地呼唤着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学内省、教学体验、教学监控等方式,辩证地否定主体的教学观念、教学经验、教学行为的一种积极的认知加工过程,其目的在于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质量。

一、对教学步骤的反思

教学设计时每位老师都会根据教材对整节课的步骤进行精心“预设”,但在课堂实施时常会出现多种结果:第一,事先的预设比较顺利地“实现”了;第二,由于引导不得法等,出现“预设未实现”的尴尬局面;第三,虽然教学出现了“意外”,但教师通过巧妙引导,获得了“非预设的生成”。如果教师课后能对这些结果和过程及时进行记录、整理和分析,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就能对隐藏在教学行为背后的教学理念获得规律性认识,从而提高教学的自我监控能力。长此以往,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会不断提高,后续教学行为会越来越合理,学生的“主动生成”会不断取代“被动接受”,教师的研究意识和能力会不断提到提升。

例如,在对“城市区位因素”这一内容教学实际时,我原先就按照书本的顺序:把理论知识先“填”给学生,再枯燥的一个个城市的讲解,学生学得被动,前后的知识点也不会灵活衔接起来,出现“预设未实现”的尴尬局面。

通过反思,我把书中的教学顺序作了改动,先打出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有关一系列图片打出,并设计一系列相应的思考题, 从图中读出什么有关的信息?)→引导学生得出形成城市所需要的条件→有关长江三角洲的练习题→世界著名城市和中国大城市的教学→整体的练习。这样的实践觉得预设是比较顺利地“生成”了,但教学步骤凌乱。于是我再次重新设计步骤:长江三角洲城市→中国其它三个城市→世界其它城市→引导学生讲出城市形成的条件→长江三角洲和世界其它城市区位的练习。这样的教学设计步骤条理清楚,城市条件学生很自然的自己推出,学得主动而且影响深刻,在练习时效果很好。

所以,教学设计的步骤要做到条理清晰,对于知识点应该设计好怎样让学生主动获得,而不是“被动接受”。

二、对教学问题设计是否合理的反思

课堂教学问题的设计,是教师传授知识与学生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是能否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在对“季风”这一教学内容设计时,我这样设计问题引出季风的概念:我们这里冬天和夏天分别吹什么风?我认为这是简单的问题学生都知道,其实学生对怎么判断风都不知道,无法正确标出西北风和东南风。这样的教学问题设计上显得突兀,学生一开始学习就兴趣全无。

通过反思,我改进了设计:“季风”这节内容跟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但学生往往忽视它的存在,这节内容的知识很重要而且涉及到有关判断风向、其他洲的景观等,怎样把要学的知识点与学生的兴趣有机结合并很好的调动起来?我设计跟我们本土有关的问题导入,先示西亚、非洲和上海的景观图,再问:和上海同纬度的西亚、非洲是沙漠景观,可上海怎么是河湖密布,耕作业发达,有“鱼米之乡”的美称?对于自己生活的地方有这样与众不同之处,学生一下子兴趣大增,议论纷纷,想马上知道个究竟。我公布答案:这是归功于受季风(夏季风)的影响,接下来的教学学生带着找谜底的心情去探究、主动学习的成效显而易见。

所以,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一定要本着从学生的兴趣出发,通过把知识进行本土化处理,拉近理论与实际知识的距离。

三、对教学过程中师生是否进行充分“沟通”和“合作”的反思

在对“城市功能分区”教学内容设计时,我原来是这样安排教学过程的:各功能分区布局的要求通俗易懂,我照本宣读,划划看看就过去了。结果在进行相关的课堂练习时,学生虽大致能合理布局各个分区,但对于具体的理由,怎样才算合理布局答不上点,很显然对这个知识点,学生只是被动的学习而不是主动的探究。新课标提倡的“探究式学习”模式,让学生在学习中培养探究性、开放性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于是我对这部分内容设计时,让学生探究学习,适当拓展。我首先要求学生扮演城市规划设计师,合理布局商业区、居住区、工业区、文教区、风景区等,并讲出布局的理由。再把我们生活所在地的城镇平面图给学生看,一起圈出各个功能分区的集中地,看分布是否合理?有学生回答:老师,我们认为工业区布局得不好,它下风向的居民区,会受到污染。我问:那你认为怎么布局合理?学生回答:工业区的位置移到北边点。我说:很好,那么工业区污染厉害的企业有多少?学生答:不清楚。我说:回去我们再探究。那堂课结束了但其实没结束,师生意犹未尽。

四、对学生知识掌握的实际情况进行反思

教学设计时要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化处理,制定出目标、重点与难点等。但在教学实践中往往会碰到设计的目标与学生的掌握有较的差距。在进行“地球的运动”章节的教学设计时,原先我是这样的:课时定6课时,按照教学设计的步子走,循规蹈矩,知识点全部讲好后再上一节练习课。结果,做到关于正午太阳高度和白昼长短的知识点时,绝大部分的学生无法解题,把课堂上学的都“忘记”了,其实是当时一知半解、似懂非懂。

根据的实际,我首先把基础打好,一步步扎扎实实的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把知识点传授。

在后的实际教学中我用经纬仪演示把学生初中学过的地球、地图知识点重新热一下,这样的实物演示对学生的空间想象大有帮助而且充满好奇。知识点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由黄赤交角→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季节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季节、纬度变化→四季的更替,注重在黑板上边画边讲结合经纬仪实物演示,并且讲练组合,每一个难懂的知识点讲好就练习。讲练组合一来可以检验学生掌握得如何,不懂再讲解。二是就某些练习中学生普遍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反思。三是学生在练习过程中通过我适当点拔能顺利的攻克难题,自信大增,不知不觉中学生很好的掌握比较难懂的知识。

所以,对于那些抽象理解性强的知识,教师应该根据每届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而不是一个教学设计使用终身。

阅读全文(173) | 回复(0) | 引用通告(0)

校本课程开发的反思 

作者:sharky 时间:2012/12/18 17:43:50

姚琳

校本课程开发已成为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亮点,同时,在当前校本课程开发研究中也出现了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教育探索须从自我反思开始。目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管理体制改革迈出实质性的步骤,出台了三级课程管理政策,确立了地方和学校参与课程管理的权力主体地位。

       记得有位哲人说过:“在交流中成长,在反思中进步。”那么我们在新课程的实验过程中,在校本课程开发的活动中,到底应该怎么做?开发校本课程,及时写好反思。

反思一:校本课程开发的课程资源研究薄弱及对校本课程开发的课程资源重要性认识不足。

     很多学者已经认识到了课程资源的重要性,但还没有进行专题研究。在实践性校本课程开发实践研究中往往提到了课程资源,却没有论及课程资源是从哪儿获得的,仿佛课程资源是“应有尽有”、“取之不尽”的,关于教师、学生也是课程资源的论述是十分有见地的,但有关研究者更是寥若晨星。课程资源是决定校本课程开发可能与否的最现实条件,应该放在校本课程开发条件的第一位。在条件性课程资源相对劣势的情境下,要把重点放在政策性资源开发,丰富自然资源的开发,学生课程资源的开发上,构建丰富多彩的、因地制宜的“校本”课程资源网。

反思二:校本课程开发实践研究有知识浅化、活动化的趋势。

     由于校本课程开发主体知识与经验的局限,课程资源的限制,以及盲目照搬所谓的成功经验。由于过于重视学生在课程开发中的需要(很难说学生确切地知道他们的成长应该需要什么),校本课程开学生在课程开发中的需要(很难说学生确切地知道他们的成长应该需要什么),校本课程开发已经出现了过分重视活动的倾向,只有活动,没有学习内容。

反思三:如何满足学生实际发展需要?

     由于国家课程更多地考虑到的是学生的统一的、共同的基本素质要求,很难充分照顾到每一所学校学生的差异性和多样化问题,而校本课程开发更有条件满足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因此,学校在课程决策中要尽可能地注意学生对于不同专题的兴趣,注意建立信息收集的渠道,定期跟踪学生兴趣的变化,作为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决策依据。

     校本课程开发在我国还属新生事物,没有固定的模式,也没有现成的经验,对其基本的模式和程序也在探讨之中。我们要以教育科研课题为支撑,突破陈规而不因循守旧,不断吐故纳新,探讨和研究适应时代和社会需要的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教育实效。通过校本科研强化教师的课程意识,掌握课程的一些基本原理,明确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常识、课程探究等基本理论,为课程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强化专业素养,提高创新能力,重建知识结构。

     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过程,必须依靠我们广大师生自觉、自律、自评、自省、自我反馈、自我改进、自我激励、自我提高。对于校本教材的使用,我也正在学习、探讨、思索之中;如何进行校本课程开发,也是一个关键的问题,这些都需要在实践中边实践、边开发、边探索、边反思、边提高、边总结。

阅读全文(332) | 回复(0) | 引用通告(0)

高三地理教学调研——评邱宏菊老师的课

作者:sharky 时间:2012/12/10 13:52:25

朱  燕

地理复习过程应当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帮助和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化学习的过程,由于高考命题已从“以知识立意”转向“以能力立意”,因此高三地理复习内容也应以能力立意,以便让学生能够多角度迁移和转化知识,因此地理复习课必须在目标教学理论的指导下,依据中学地理教材理性思维较强的特点,围绕教学目标合理安排课堂复习教学。在去年和今年的高三地理教学调研活动中,我们地理组的张建华老师和邱宏菊老师都开设了一节形式相同的课:“提出问题——小组讨论——总结归纳——当堂检测”的课,我给他取名叫“四步复习法”,我认为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地理复习方法。这里我以邱宏菊老师的课为例进行分析,她这节的课题是“农业区位分析”。

一、提出问题

1、在上课之前先让学生明确这节的目标,首先进行考纲解读:分析农业区位因素;分析:①理解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②区位变化对农业发展的影响,③评价农业的区位因素。

2、在复习时要求学生先预习,从而在上课前熟悉教材的主干知识,在学生的复习书上,进行知识的梳理,建立本节课的知识框架。

3.针对教材要求,根据课程标准,提出符合学生学情、对学生学习有一定启发性、有益于他们的发散性思维的问题。

例题:(20##年大纲版修改)

材料一: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在新疆某些区域(图1)建立了许多国营农场,引种优质长绒棉。目前,这些区域的棉区是我国最大的商品棉生产基地,种植规模大,棉花质量高,机械化水平高,每年的8至10月份的采摘季节,数十万外地民工前来这里采摘。图2为B地区气候资料图

材料二:长绒棉的生长条件:生长在光热充足的地区,尤其是生长后期需要充足的光照及一定的水分条件

材料三:新疆在50年代没有一寸铁路,如今全疆的铁路里程达到了4000多公里,可以直达新疆内部,东部地区以及中亚等地区,未来将不断提高铁路运营速度,扩大铁路网分布格局。

(1)结合材料一推断国营农场分布在图1中的     处(用字母表示),请分析原因

(2)从棉花生长条件看,分析该地区棉花质量高的原因

材料三:新疆在50年代没有一寸铁路,如今全疆的铁路里程达到了4000多公里,可以直达新疆内部,东部地区以及中亚等地区,未来将不断提高铁路运营速度,扩大铁路网分布格局。

(3)距离消费市场较远,却并未影响该地区商品棉的销售,销量逐年递增,请解释原因。

(4)评价B地区棉花生产的区位条件。

二、小组讨论

在教师提出问题之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和讨论,通过设问激疑,以疑启思,既开发学生的理解和认识问题的潜能,又可将地理知识转化为内在的认识和经验,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实践认识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目标。学生在地理课堂中经过合作讨论与组织交流、相互启发和集思广益,得出了一些很好的结论。

(1)通过材料一的分析,可以知道国营农场分布在图1中的B处,原因是冲积扇平原,地形平坦,河流流经,灌溉水源充足,土壤肥沃在这里教教师强调的是B处与其他地点不同的区位分析,这是一道区位因素的比较题。

(2)从棉花生长条件看,分析该地区棉花质量高的原因是热量充足、光照时间长、有灌溉条件。强桥的是某种农作物的区位因素分析,因为影响不同的农作物的主要区位因素是不同的。

(3)通过学生对材料的综合分析,得出距离消费市场较远,却并未影响该地区商品棉的销售,销量逐年递增的原因是棉花易储存、易运输(交通条件改善);市场需求量增大;棉花品质优良(我国最大的长绒棉生产基地)。这是一道区位因素发展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说明了农业区位因素尤其是社会经济因素是在不断的发展变化的。

(4)当然要明确,评价B地区棉花生产的区位条件,这是一道综合评价农业的区位因素,应该从自然、社会经济因素两个方面去评价该地区农业生产的优势条件和限制性条件。学生通过讨论和对材料、地图的分析,很快可以得出结论:有利:该地光照时间长,热量充足;为冲积扇和冲积平原,地形平坦,土壤深厚肥沃;交通条件改善,市场广阔。不利:该地气候干旱,降水少;人口稀少,劳动力不足(在棉花采摘期尤为突出)。

 三、总结归纳

 当学生在课堂讨论得出结论以后,地理教师应该紧扣书本内容的重点,结合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做简练的点评与分析、整理和归纳,以深化地理知识,掌握学习方法,从而能够将教学目标纳入学生的知识系统。 

农业区位条件评价的思路

地理习题的分析应该进行全方位、多角度、透彻性的探究,并帮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来理解和掌握概念、基础知识,并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和提高图文转换能力、信息提取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地理计算能力等。

四、当堂检测

当堂检测是“四环节复习法”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进一步巩固知识和提高能力的环节。这个环节地理教师可结合教材中的要点和难点,进行知识的拓展和难点的突破,而通过习题检测,还能够及时反馈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具体习题如下。

课堂巩固:

近10年来,土默川平原实施退耕还草工程,使这一地区成为中国“乳都”呼和浩特的核心奶源基地

(1)分析产生这一转变的社会经济因素。(8 分)

答案:生态保护的需要;消费者对乳品需求的增加;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乳品冷藏、保鲜技术的发展

河套平原素有“塞上米粮川”之称,是内蒙古自治区粮、油、糖生产基地。

(2)评价该地发展农业的自然区位条件。

答案:优势:昼夜温差大,灌溉水源充足,地势平坦。劣势:降水少,气候干旱。

在地理教师有意引导、质疑问难的前提下,学生通过应用“四环复习法”进行自学寻疑,使学生经常处于主动学习的状态,给学生充分的自我表现机会,符合现代中学生独立意识强、富有理想、思维活跃、敢说敢为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这样的复习课,由于师生共同积极参与,教学目标明确具体,说理透彻,有强烈的说服力,符合地理教育的规律,因而有利于处理好教师与学生、德育与知识、知识与才能、教法与学法等方面的关系,从而能够取得比较满意的复习效果。

阅读全文(198) | 回复(0) | 引用通告(0)

教研活动反思

作者:sharky 时间:2012/12/10 13:42:49

                               邱宏菊

  20##年11月15-16日参加湖州市高三地理教研活动,听汤国荣老师的讲座之后,最大的感触就在于,我们五中能否效仿嘉兴一中分校的做法,开展“一课一题”的复习活动呢? 

     从11月20日开始,我在高三(7)班试验了两节课,分别是《人口迁移》和《城市化特点》,我是基本上按照以上的模式进行,比如《城市化特点》这一节,先抛出问题:20##年浙江高考题第1、2题。由学生来解决问题,其中布置要求:先复习相关知识再提取有效信息,再尝试解决。不出所料,果真遇到问题,他们对不同类型国家的城市化特点存在思维定式,于是我进行引导点拨,学生再次尝试解决。调整之后,思路理清之后,自然把问题解决。之后,我再进行方法总结,对不同类型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再进行分析,强调一定要打破思维定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再把这部分的知识点总结并整合,效果不错。

     看来,我校是完全可以开展这一复习活动,只是对教师的要求比较高,集体备课是必须,具体效果如何,只能等待高考之后分晓了。

阅读全文(136) | 回复(0) | 引用通告(0)

高二教研活动反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