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课中国结反思

《中国结》教学反思

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

本学期的手工课其中一个内容是《中国结》, “中国结”具有优美的造型,丰富的色彩,它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资产。千百年来,这种编结文化源远流长,深受人们喜爱。本课教学主要是指导学生初步掌握编、抽、修等编结技能,学会基本结的编结方法,编制简单的中国结;并通过制作结艺的过程,感受中国民间文化的内涵,体验创造美的愉悦

《中国结》这一课是学生普遍感兴趣的教学内容,但怎么使学生从简单的编织中国结中获得更多的知识,提高学生操作能力,发挥更多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呢?课前我反复思考这个问题并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

首先,我考虑用中国传统节日的挂饰、服饰、首饰等内容进行导入,采用图片、视频等形式,有了这么一个直观欣赏的导入,学生热情高涨,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在这个基础上,这样一来便顺其自然地导入《中国结》这一课。有了前面内容做铺垫,下面的课变得更加灵活起来。

《中国结》是《生活中绳结技术》的演绎和完善,整合和延伸,是绳结技术的技巧化和艺术化。但真正要完成一幅中国结的艺术作品需要一定的时间,还需要相当的技术。我从教材中选择了历史悠久,寓意吉祥如意的“吉祥结”。本节课集欣赏、制作于一体,内容丰富,工艺制作精致。在课堂上,学生了解了有关中国结的文化内涵,知道中国结不仅具有造型、色彩之美,而且因它的形、意而名扬天下,充分体现了人们追求真、善、美的良好愿望,我们都感受到浓郁的民族气息,爱国情结和美好生活的思想感情。

吉祥结是中国结基本结中的一种,制作起来具有很强的技巧性,因此我把掌握“吉祥结”的编织方法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整个制作过程中,“拉内耳”是个难点。我把事先编好的中国结发给小组,让学生观察,可以拆拆看看,然后让学生按照出示的示意图,尝试做一做。把看不懂的地方和比较难做的步骤提出来。目的是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观察和思考,让他们在实践中自己发现问题并尝试用各种方法解决问题。在制作过程中,学生发现问题,经过不断思考、实

践,最终解决问题,并整理出自己的最佳制作,课堂上,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创作出自己满意的作品,由此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愉悦。

因为吉祥结中隐含着“卍”(读作“万”)的符号,它象征着幸福、圆满、长久、吉祥,因此常出现在中国僧人的服饰和庙堂的装饰上,是一个古老而被视为吉祥的结饰。实际上结的形式已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中国结,它已扩展到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所以在课的后面,我设计了欣赏中国结在生活中的运用,留心观察,你会发现结的运用远远超过我们的想像??我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能力,边介绍边提问,帮助学生逐渐了解中国结这一独特的传统艺术形式的发展演变过程,并组织学生动手尝试编织几种由简到繁的结形,归纳出编织中国结的要领,顺利完成第一课时的学习。

本次课的学习我觉得我有以下的一些收获:1、通过欣赏、学习、动手操作,同学们都掌握了吉祥结的编织方法,并能够进行调整和简单的装饰。2、制作时很多同学给我和大家提供了不少好的方法和制作技巧,使我真正感受到了教学相长带来的教学乐趣。3、学生学到了中国传统艺术-边织的相关知识,动手能力得到了提高,合作思想与精神得到了培养,同时具备了探究精神与创新能力。增强了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另外,有些地方也要有待加强: 1、时间安排上有些前松后紧,有的小组还没有完成的很好。2、给学生演示编结过程要更细致、清晰。3、改变评价方式——让评价更加适时、适用、适度。

中国结,结中情意浓,结中变化多;网络连技艺,你我互沟通;多少智慧,多少成就,都在这长长一根红绳中!

今后我还要多加学习和锻炼,争取在综合实践的道路上走得更深、更远。

 

第二篇:谈美术课教学反思

谈美术课教学反思

谈美术课教学反思

上好美术课,是每个美术教师的追求,也是每个学生的期望。我

一直在思考,如何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课堂既活泼又生动呢?

在思考的同时,我在一次次实践的检验中寻找答案。一节课要充分

利用好,又要学生兴趣能提高,就须让精彩纷呈的艺术有机的与课

堂教学互相利用,使各类艺术互相渗化,保持课堂内容的新鲜感例

如我在上《校园的春天》一课的时候,我让学生找有关标志设计的

资料,让他们做课堂的主人,并结合奥运会,展开学生们的兴趣被

大大激发。

课改后,初中美术课更重视的是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培养学生

的实践能力,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创造好的学习环境,增加文化内涵,

传统美术教学只重视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脱离学生日常生活,

这种学习观念不仅很难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在新课改下教师应鼓

励学生在欣赏活动中开展探究性的,我总结了自己在上课时的一些

优缺点。

传统美术教学只重视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传授,把学习仅仅局限在

书本上,脱离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在这种学习观念下,不仅很难

培养出学生的创造精神,而且会泯灭学生学习的兴趣,最终影响学

生的发展。课改后初中美术课更重视的是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培

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创设好的学习环境,通过多

种形式的活动,引导学生在美术创作活动中,创造性地运用美术语

谈美术课教学反思

言;教师应鼓励学生在欣赏活动中,开展探究性的学习,发表自己

独特的见解。

一、美术学习要从单纯的技能、技巧学习层面提高到美术文化学

习的层面

美术教学要创设一定的文化情境,增加文化内涵,使学生通过美术

学习,加深对文化和历史的认识,加深对艺术的社会作用的认识,

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涵养人文精神。美术学习要从单纯的技能,

技巧学习层面提高到美术文化学习的层面,美术教学要创造一定的

文化情境,使学生通过美术学习加深对文化和历史的认识。在上《画

飞鸟》一课时候我没有单单教他们国画的画法,而是讲有关国画的

知识基名家名作以及他们的历史背景,学生像听故事一样,慢慢吸

收我说讲的故事。让他们了解文化了解国粹是我这一课的主要目

的。所以光有好的课堂环境还不够,美术作品,艺术家和学生间存

在距离教师要在学生和艺术作品之间架起桥梁。

列宁说:“缺乏情感的认识便失去了认识的深入,人的思想只有被

浓厚的情感渗透时,才能得到力量,引起积极的注意、记忆和思维。”

所以光有一个好的课堂环境还不够。美术作品、艺术家和学生之间

存在距离,教师要在学生和艺术作品之间架起桥梁——即心灵的沟

通。

二、加强教学中师生的双边关系,既重视教师的教,也重视学生

的学

谈美术课教学反思

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倡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和平等关系。现

代教学论指出: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

质就是师生之间的互动,即相互之间交流、沟通及共同发展。通常

在上课结束时,我会抽出几分钟时间,让学生来谈自己在这堂课上

的收获;提出自己不满意的地方;也可以讨论下一堂课怎么上;自

己做哪些准备工作。给学生介入教学设计的机会。师生间交流对教

学的想法,学生会觉得老师的备课中有自己的思路,带着“这是我

的课”的想法,更积极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还因为得到教师的

尊重而增强自信心和对教师的亲近感。作为教师则从中得到了课堂

的反馈信息,得以改进自己的教学。

三、教师应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新课改倡导的美术教学,既要重视学生对艺术的感受、表现和创

造力的培养,还要注重美术更多地与文化、历史、生活相联系,创

建多维互动的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组织形式,让学生在宽松

的氛围中感受美,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在玩中学,让学生围绕目标

自主选择内容、材料和方法,让学生在知识探索的过程中发现规律。

我在教学中,努力用新的理念来组织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不

要让我们所谓权威的说教代替了学生的直观体验,扼杀了学生探索

的自由,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在教学中我们还要善于发

现问题,分析问题,关注学生的情感,改进教学和组织形式,才能

实现教学目标,创设教学的新境界。

谈美术课教学反思

教师应以各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如电影、电视、录像、范画、

参观、访问、旅游,甚至故事、游戏、音乐等方式引导学生增强对

形象的感受能力与想像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电影录像

对学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能够理解电影中

所要表达的深层次含义。通过电影他们能够更快的感受到主人公的

情感历程,从而加深对其作品的理解,激起他们的情感共鸣。比如:

学习卡通的设计,我使用多媒体让学生观看卡通片《蜡笔小新》《灌

篮高手》的片断,让大家了解两位画家的画风的不同,用笔的不同,

内容针对的读者的不同。这比光说要有效果的多。

教师应尽可能尝试计算机和网络美术教学,引导学生利用计算机

设计、制作出生动的美术作品;鼓励学生利用国际互联网资源,检

索丰富的美术信息,开阔视野,展示他们的美术作品,进行交流。

四、角色互换,拉近师生距离努力改变“传道、授业”的模式,

把主角的位置让给学生,不要让学生产生“上美术课是一种负担,

欣赏理解作品是一项任务”这样的错觉。教师可以把课堂自己坐到

学生中间去,作为其中的一份子参与讨论。从形式上拉近与学生的

距离,营造一个愉快教学的气氛,让学生放松心情,带着轻松愉快

的情绪去感受,才能得到美的体验。当然这需要学生对教学内容的

提前预习。

合理评价,获得学生信赖。学生不管是完成作品还是回答问题,

总是希望得到教师的肯定。作为教师首先要对学生积极参与的态度

谈美术课教学反思

表示赞赏,然后对具体的作品要做具体的分析,做出科学、合理的

评价。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能帮助他们提高分析与鉴

赏的能力。合理的评价可以建立起学生对老师的信任感,同时也传

递给学生一种信息——公正、公平的评价方法。评价的方式可以是

多种的,可以采用学生自评或互评,再结合教师的点评,最后让学

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来确立正确的审美理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