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学反思

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学反思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与实施的进行,小学语文教学取得了很多可喜的成果。我为教师们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呈现的新颖的、生动的精彩课堂喝彩,也为教师们在实施新课程时所突现的问题忧虑。下面综合我自己对新课程下的语文课而引发的主要问题与思考做几点看法:

一、过于注重“情感熏陶”,忽视基础知识与技能的传授。

由于传统语文教学过分强调“双基”,使得过去的语文课堂比较呆板。《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重要内容,教师应该注意对学生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因此,新课程下的语文应由过去重知识传授发展到现在注重学生内心灵性生成。在教学过程中注意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融合。我们应借课文这一载体,努力创设情境,培养和开发学生丰富的情感,开启学生的心智,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灵人格。

二、过于重视学生的互动体验,课堂缺乏理性引领和客观评价

新课程强调学生的体验式学习。为此,新课程改革实验以来,一方面,过去那种在课堂上学生被动地接受学习的方式逐渐被教师们摒弃;另一方面,凸显学生主体、关注师生交往的“互动”式课堂,越来越成了教师们的课堂追求。于是,小组活动开展起

来了,课堂气氛也活跃得很。学生有着前所未有的表达机会。可是,当我仔细观察这些课堂的时候,却觉得有些不大对劲:所谓“自主、探究、合作”,就是自由说话。教师东瞧瞧、西望望,成了旁观者。课堂活动缺乏严密的组织,更缺乏教师理性的引领和评价。热闹的一堂课下来,学生说得很尽兴,但实际上教师却没有真正完成该课的教学任务。

三、过于重视教学形式和方法,课堂缺乏教学智慧

新课改下教师非常重视教学形式和方法的设计。在听课过程中,我发现不少教师的教学设计都很好,形式丰富,手法多样。但总给我一种华而不实、缺乏语文教学智慧和内容的感觉。 小学语文教改的路程还很漫长,我们教师应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在实践中不断地反思,在反思中不断地提升。让我们一起在反思中鼓起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的勇气和信心,把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推向更高的台阶!

永燊彝族苗族乡永燊小学2014-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

教师:刘利沙

 

第二篇:课改反思

践行“学、探、测”模式,打造语文高效课堂

昝岗二中 王 哲今天我与大家交流、研讨的题目是:《践行“学、探、测”模式,打造语文高效课堂》。我的发言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简要谈谈自己对“学、探、测”教学模式的理解和认识;另一方面和语文学科的各位老师探讨一下“学、探、测”模式在语文教学中的具体操作要领。 肤浅、谬误之处,请各位同仁斧正。

“学、探、测”模式是在“先学后教”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先进的、科学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也是一种课堂结构和教学方法,具有重要的推广价值。首先,这种模式完全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新课程改革的关键,就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老师讲学生听为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 “学、探、测”模式的三个环节中,“学”和“测”都是学生自主学习,“探”是学生合作学习。学是基础,探是升华,测是反馈。教师的导则贯穿三个环节始终,课堂的全过程都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与《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教学理念完全吻合。

其次,这种模式也符合“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培优补差”等教学原则。在“学”的环节,优秀生和后进生同样看书、练习,可能优秀生看懂了、做对了,后进生没有看懂、做错了;那么在“探”的环节,“兵教兵”,“兵帮兵”即做对了的优秀生帮助做错了的后进生更正,并且讲清“为什么”,这样后进生的问题在同学、老师的帮助下就当堂基本得到解决,补了差。同时,优秀生在帮助后进生解决疑难问题的过程中,对当堂所学的知识又加深了理解,提高了能力,又实现了“培优”。

再者,同其他模式相比,“学、探、测”模式也是很便于教师操作、很实用、很有效的教学模式。课堂上,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紧张高效地学习,暴露问题后,老师再引导学生更正、讨论、讲评,加以解决,当堂背记,完成作业,达到教学目标,这就为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是“学、探、测”模式的精髓,它把复杂的课堂教学过程简化为八个字,使之变为方便教师操作的基本方法,这个变化意义重大。

对照“学、探、测”模式的要求,反观自己的课堂教学,感觉还有很大的差距。其主要问题一是在课堂上讲得还是太多,少讲呢又不放心,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二是每个班都有一批学困生,自己对这部分学生束手无策,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还没有被充分调动起来。通过学习,我充分的认识到课改既为学生减负,又解放了老师,还能改善师生之间的紧张关系,构建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可谓一举多得,实在是大势所趋,我们要做的不是去质疑,而是尽快的转变观念,解放思想。

接下来结合近期六、七、八年级公开课中出现的问题和各位语文老师探讨一下 “学、探、测”模式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具体操作。首先,一些课时间不够用,课堂上不能完成预设的学习任务。这固然与课改初期,学生还不适应这种学习模式,积极性不够有一定关系,但教师预设的学习目标面面俱到、学习任务过于沉重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一节课学习目标的确立应着眼整个单元甚至整册教材,有所取舍。根据课文的特色,每一课选取一、两个切入点,精处理,深挖掘,学生有切实的收获即可。但常规目标比如字词音形义、文学常识、内容、写作思路、作者的情感、态度是每一课都不可或缺的。其次,导学案的编写体例比较混乱,编写质量参差不齐。我认为导学案的编写原则应该是“知识问题化,能力过程化”,结构体例应该包括“预习·导学——学习·研讨——巩固·拓展”三个版块与“学、探、测”三个环节一一呼应。“预习·导学”版块主要是让学生自查字词典、工具书或其它资料读准、读熟课文,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等,夯实双基;同时提出一两个问题引导学生读课文,感知内容及作者情感、态度等;另外,留出空白,鼓励学生加强语言知识的积累,写下自己预习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以便课堂教学中讨论解决。此环节重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对于字词等,要做到会认、会写、能理解会运用;对于作品内容,要做到基本上能复述进而概括;此外,对于作品的特色和作者的情感等要有自己一定的思考和理解。“学习·研讨”版块主要是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通过学生合作讨论的方式解决本课的重、难点问题,以完成预设的学习目标。此版块要围绕知识点设计具体而有深度的问题,引导学生细读课文加以思考。提出的问题要有一定的层次和梯度,做到循序渐进,循循善诱,使学生认识到,要解决教师设计的问题不看书不行,看书不看详细也不行,光看书不思考不行,思考不深不透也不行。只是自己思考不与他人交流仍然不行。“巩固·拓展”版块重在培养学生对课内所学知识的整体把握能力、运用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可以设计课内重点语段的阅读训练,但最好是选取内容、体裁、写法与课文大体一致的课外文段对学生进行阅读能力的迁移练习。第三,不少语文导学案的欠缺学法指导,教师主导作用发挥不够。学法指导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支持,应该结合课文特色和学习重点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学法指导,比如小说教学要指导学生如何分析人物形象,文言文教学要指导学生怎样翻译文言语句,诗歌教学要指导学生如何读出诗人的情感,古诗词教学要指导学生如何品味意境。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法指导应该形成文字,贯穿于导学案的始终。另外,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活动的形式大多以讨论口答为主,过于单调,堂堂如此,学生会产生新的学习疲劳感,课堂气氛也会日益沉闷。可以结合课文特色采用读、听、写、背、辨、演等多种灵活多变的学习方式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比如小说教学可以设计分角色朗读,诗歌教学可以设计朗诵比赛,议论文教学可以设计辩论会等,古诗词教学可以设计比较阅读等。

以上是我发言的全部内容,不到之处,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最后把近日上网,看到的一些幽默诙谐而又不失精辟的课改言论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第一则----教师要在备课中奉行“钓鱼哲学”:想钓更多的鱼,必须研究鱼喜欢吃什么,而不是研究自己喜欢怎么做;要设饵钓鱼,不要撒网捕鱼,虽然两种方法都得到了鱼,但后者靠的的是体力和暴力,前者靠的是则是导引和激趣。第二则-----教师转换角色的五个评判标准 ①要做永远的“周伯通”(朋友式导师) ②不做张飞做孔明(做军师“稳坐中军帐”)。 ③不做子怡做艺谋(舞台留给学生,自己做幕后导演)。④不做体能型教师,要做高智能教师。⑤你的话越多,你的课越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