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形复杂多样》教学设计——张瑞雪

《中国地形复杂多样》教学设计——张瑞雪

教学背景

本教学设计适用教材为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教学对象为13-14岁城市学生,在“将互联网应用于教学”的探索实践中酝酿产生。

一、教材分析

1、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

本课内容为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一节《中国的地形》中“地形复杂多样”这一框题。一般来讲,我们在研究一个地区和国家时,都会先了解当地的自然环境,因为自然环境是人文环境形成的基础。有什么样的自然环境,才会有与之相适应的人文环境。中国的地形不仅是组成中国地理的重要内容,而且也是认识和学习其它中国地理知识的基础,与其它章节内容有着广泛的联系。它不仅直接关系到中国的气候和河流等自然地理知识的学习,而且也影响到农业的分布、人口的分布、城市规模和分布、交通、贸易以及旅游等人文地理知识的学习。可见,《中国的地形》这一节内容在中国地理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中国的地势特点以及纵横交错的山脉,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重要的铺垫作用,而本节将要学习的“地形复杂多样”这一框题的内容涉及中国地形的又一个重要特征,学好它对于学生全面、正确掌握中国地形特征具有重要意义。

本课在教材中的位置示意图

地势西高东低

中国的地形 山脉纵横交错

地形复杂多样

中国的自然环境 中国的气候

中国的河流

2、教学内容

? 中国主要地形区

? ①、四大高原

? ②、四大盆地

? ③、三大平原

? ④、三大丘陵

? 山区面积广大

3、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地图,掌握中国主要地形区的分布情况;通过阅读统计图表

和中国地形图,归纳出我国的地形具有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的特点;能结合自己的认知,谈谈山区发展经济的优劣势以及如何扬长避短,发展山区经济。

? 过程与方法:借助互联网、白板辅助教学,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加教学的容量,通

过地图、图表掌握中国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和三大丘陵的空间分布情况,了解我国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的特征;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我国应如何因地制宜发展山区经济。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中国地形的教学,激发学生地理学习的兴趣,使学生

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优越、复杂的自然地理环境,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4、教学重点、难点

? 重点:主要地形区的分布是本节的教学重点。

? 难点:各地形区分布的空间观念的形成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二、学情分析

对中学生心理研究表明,初中阶段是智力发展的关键年龄,同时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和想象力也在迅速发展。从年龄特点来看,初中生好奇、好动、好表现,从生理上来看,青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被肯定,所以在教学中要抓住这一特点,一方面用生动直观的地图、图片、视频引发学生兴趣,另一方面给他们主动学习,大胆展示的机会。而且对于中国主要地形区,学生在生活中或多或少有所了解,这为本课内容的教学奠定良好基础,要充分利用他们的知识储备,顺利达成本课学习目标。

三、教法、学法

? 教法: 为了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法,读图分析法、小

组合作学习法、讨论法等教法。让学生主动学习,交流合作。多媒体教学直观形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图不离手”是地理学习的基本方法,也是地理学习的一大特色,同过大量清晰的地图培养他们读图分析的能力。

? 学法: 指导学生如何正确的预习、如何抓住课本中心内容、如何做笔记、怎样研

读地图、怎样巩固记忆以及清晰表达个人观点、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技能。

四、教学流程

? 1、导言:在导言中对前面学习内容进行复习和衔接,帮助学生建立学习的连续性,

以简洁的语言导入新课,展开本节课的课堂教学。

? 2、新课讲授

? ①、请学生一一讲解中国主要地形区名称;由学生通过互联网即时搜索大量图片、

视频,分析、了解各地形区主要特点;在地图上指出各地形区具体位置并及时巩固、记忆、检测。

? ②、借助中国五种地形面积比例示意图,了解我国地形的另一个特征——山区面积

广大。(在互联网中搜索关于“山区”的概念介绍,拓宽学生知识面。)

? ③、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我国山区面积广大的优势、劣势,并指导学生探究如何因

地制宜的发展山区经济。(在互联网中搜索关于因地制宜发展山区经济的成功案例。) ? ④、巩固练习

? 完成教材27页活动题1、2、3、4、5。

? ⑤、课堂小结

? 请同学对本次教学内容进行总结,梳理知识脉络,加深学生对本次教学内容的记忆,

为后续的中国气候部分教学内容作好铺垫,使教学活动得以延续。老师对小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鼓励先进,促进后进。

五、教学反思

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的普及,现在的地理课堂已和互联网紧密结合在一起,成为我们每节课必用的教学手段。尤其是对于地理学科,网络有不可替代的辅助教学的优越性。比如网络中海量的优美、精致的地理图片;摄影;图文并茂、丰富真实的地理行摄博客;各种类型的地图;无所不有的地理知识介绍等等,给我们展现了一个极为广阔的地理世界,给学生提供了汲取地理养份的饕餮盛宴!

在本节课中,我们在网络中搜索了中国各种地形区,比如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内蒙古高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塔里木盆地、东南丘陵、秦岭、横断山脉等等的代表性图片和视频,让学生既对各种地形区的特点有了丰富、感性认识,又自然而然产生对祖国美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和自豪感,并且这种方式非常适合13、14岁的初中生,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另外,凡是需要拓展的地理知识或其他相关知识,我们都可以立即在网络中搜索出来供学生学习。比如,关于“山区”的概念课本中没有专门介绍,只是简单提及,学生对此没有了解,而我从网络中搜出的答案就非常明白、简洁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学生快速、高效的掌握了新知识、开阔了视野。

总之,因为使用了网络教学,老师的教学更轻松、更开放、更高效,学生的学习也同样更有成效,而且能培养他们主动的学习能力,获取课本中没有的知识。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会更紧密地结合网络,构建一个更现代、更具活力的地理课堂!

 

第二篇:地形复杂多样教学设计

地形复杂多样教学片段设计

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第二课时

知识目标:

1、理解山脉走向的概念,在地形图上找出不同走向的山脉。

2、在地形图上指出不同地形区的名称和位置

能力目标:

1、进一步培养学生阅读、分析分层设色地形图的能力。

2、培养学生使用地图提取有用地理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加工和总

结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

设计思路:

由于学校刚进行搬迁和装修,投影和电教设备暂时不能使用,因此教学过程中主要通过在黑板画板图和简图进行。

第一步:

让学生明确山脉走向的定义,并按照不同的走向找出主要山脉。 西北—东南走向:阿尔泰山、祁连山

东西走向:天山—阴山—燕山

昆仑山—秦岭—大别山

喜马拉雅山—南岭

南北走向: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贺兰山—横断山脉

东北—西南走向:长白山—武夷山

台湾山脉

(学生找山脉的过程中教师进行指导,并让学生明白寻找不同走向山脉时是按照近似走向分类。如:喜马拉雅山本是弧形山脉,但我们把它归为近似东西走向的这一类山脉)

第二步:

要求学生参照课本26页“中国陆上主要山脉”图,用简单的线条把主要山脉表示在练习本上。

1

(学生在画简图的过程中教师给予指导)

第三步:

用不同颜色的线条把相同走向的山脉连接起来,连接之后可以看到,山脉将大陆分隔成许多网格,高原、平原和盆地就分布在这些网格中。

学生在山脉分隔的网格中填上我国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的名称,并熟悉其位置。

2

第四步:

学生完成课本27页“活动”第3题,对我国山脉和主要地形区的名称和位置进行巩固。

教学后记:

通过课堂的教学过程,发现这种让学生提取地图的有用信息并自主画简图的方法,能较好地将凌乱的知识系统化,并通过学生的交流合作、亲自动手,使学生印象深刻,锻炼了学生读图作图的技能,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是:1、学生未能准确把握哪些是走向相似的山脉。如:昆仑山学生会将其归为西北—东南走向,大兴安岭归为东北—西南走向。这时需要教师指导学生化难为易,强调是相似走向..(可通过课文27页“活动”第2题进行指导) 2、在画图的过程中学生受课本“中国陆上主要山脉”图的影响,太过于着重山脉的准确形态,对于如何化复杂为简单,还有待于今后的教学中继续训练。

作 者: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化龙中学 陈 菊

邮 编:511434

E—mail:san_su@163.com

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