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反思与展望

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反思与展望

摘要:中国当代文学最根本的弊病在于缺乏理想性、超越性和精神性。长期以来,我们都渴望伟大作品的出现和文学大师的出现。中国新文学经过近百年的积淀,也应该是能够出现大师的时候了。大师的真正标志其实只有一个,那就是写出灵魂。中国文学应该在写出灵魂、写真实或诚实写作上取得真正的突破。

关键词:中国当代文学;灵魂;生命意识;诚实写作

对于20世纪的中国作家,批评界似乎有一个较为普遍的看法,那就是:没有产生大作家和大作品。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局面,持此论者的一般看法是,因为中国文学缺乏理想性、超越性和精神性。王晓明就曾指出:“在20世纪,中国作家在才能和灵性上都是很优秀的,不比其他国家差,而且所遭遇的外部生活的刺激也非常强烈,甚至比其他地方更强烈一些,但就是由于这种自我压抑,作家没能够彻底放开来想,放开来写,所以始终出不了大作品。问题是,为什么作家要抑制自己的内心冲动,一个原因自然是处境太严酷??但从更内在的方面讲,还有一个原因,中国的作家好像是缺少那种睥睨一切的精神气质,这个‘一切’也包括他自己的世俗处境。??其实伟大的艺术都是对灵魂的关注,是对这种关注所激发的激情的体会。??许多中国作家就是缺少这个东西——一种不写出来就感到不安,一旦写起来就忘乎一切的激情。我把这种激情的缺乏归之于对自己生存意义的终极关怀的缺乏,而不仅仅是缺乏勇气,更不仅仅是缺乏才能。”①王晓明先生还曾以犀利的思想拉出了真正导致这种局面的、“文学之河深处”的那个“大家伙”──几千年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所铸造的中国知识分子的世俗功利意识及以群体为本位的价值立场。②摩罗则说:“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学过于社会化、政治化,缺少精神化、艺术化。”③他认为:“中国当代文坛正在产生优秀作家,但是还很难说已经产生伟大作家。伟大作家需要洞穿人生虚无的浩瀚灵魂和承担虚无之重压的伟大精神力量,需要同时介入形上命题和生民日常生活之苦难的心理素质,需要为每一个病号的肉身痛苦无望地呻吟、为每一个囚徒的孤苦无告黯然神伤的神经质式的敏感与善良。一个民族不但必须拥有这些优秀的精神财富,而且必须让这一切优秀的精神财富集中在同一个写作者身上,只有这个时候,所谓伟大作家才会产生。”④笔者基本上也持类似的观点,认为20世纪的中国文坛没有产生所谓的大作家和大作品这一现象背后有着更深广、更复杂的历史、文化、民族心理习惯等原因。

论者过多地强调灵魂、心灵、精神等层面的因素,无疑是因为20世纪中国

 

第二篇:《中国当代文学》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中国现当代文学是语文教育专业的一门必修主干课程,是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提高影响较大的一门学科。

我们在讲授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胡时候,尝试做一些教学改革,以期望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增强学生对学习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的学习兴趣。

一、在教学中正确处理文学史和文学作品的关系。文学史和作家作品哪一个才是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的重心,是教学中最大的难点。只有处理好这个问题,才能实现现当代文学课的开设目的,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只有让学生对课程感兴趣,才能让他们更多地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没有兴趣,无论是文学史还是作家作品学生都无法深入掌握。因此,在教学中应当以文学史为线索,以作家作品为讲析重点。

伟大的作家和作家的经典作品是文学史中最重要、最显着的文学现象,目前世界性的文学评价体系,也是以是否具有伟大的作家和经典性的作品,来衡量一个民族或国家或时代的文学成就的最重要标准。而且,无论是文学流派、文学社团,还是文学思潮、文学批评、文学教育,它们的发达与繁荣本身并不能直接证明文学的发达与繁荣,最终都需要靠作家和作品体现出来。

然而,长期以来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都是一种典型的知识型教学,它主要从历时的角度梳理文学史的脉络,并在此基础上评述重要作家作品、文学现象和文学潮流。它的目的固然是使学生获得应有的文学史知识,但作为文学史最基本的构成要素——作品,其美感特征和审美教育的功能,却常常被许多纷繁的文学史知识和抽象的理论分析所遮挡与掩盖,并没有充分发挥出它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提高学生人文素质方面的最重要功能。而且,单从教学实践方面看,相当多的同学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名作的理解,过分的依赖于文学史教材中对作品的权威定论,而忽略了自己在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对它的感悟和理解,不能将自身的情感体验、自我意识融入对作品的审美体验,因此这些学生虽然获得了知识,但却对自身的人格提升和素质成长未能产生太大的影响。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最终实现现当代文学教学的价值,增加作家作品的讲析是势在必行的,但这种增加决不能脱离文学史进行。必须要让学生明白,

伟大的作家不仅以自己的杰出贡献成就了一个辉煌的时代,同时他也必然是那个时代的产物,这个时代的特征是伟大作家产生的基础,决不能将作家作品与他所处的时代割裂开来,否则将无法正确理解作家、作品。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是在宏观把握现当代文学史发展脉络的前提下,把教学的重心倾斜到了作品讲析方面。绪论部分对现当代文学的概念、分期、发展概况、重要的文学史事件都进行简单介绍,通过这部分内容,学生就可以对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的现当代文学史就有了一个整体的轮廓和印象。正文部分根据现当代文学的不同时期分别选取几个代表性作品来进行精讲,同时简单比较一下同时期的其他作品。在选取精讲的作品时,既要考虑作品的审美性,又要兼顾文学史方面的代表性,同时要在文体方面兼顾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多种体裁。在教学过程中,与所讲作品有关的文学史知识会在作品讲授时再次强化,这样在讲授过程中就能进一步把文学史教学具体深入到作品的阅读和解析中去,从而引导学生细致深入的阅读和体验作品的思想与艺术特质,把获取文学知识、提高审美能力、增强人文素质结合起来。

二、将多种教学方法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相结合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整堂课基本上都是教师一个人在滔滔不绝的讲授,这种教学方法虽然可以有条理有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但缺点也很明显,即只发挥了教学过程中“教”的作用,却很难发挥出“学”的作用,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非常被动,因而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被现代教育思想所摒弃,现代教育理念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应运用多种手段启发学生主动思考问题,主动参与到课堂的教学中来,尤其要注重对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例如:课堂上可以采用教师讲授为主、师生讨论为辅的教学方法,教师引导启发学生积极的思考问题,探索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观察学生的现场反应,提出学生可能会感兴趣的问题,进行引导,由浅入深地解决重要理论问题。我们也可以在课堂上运用讨论式为主、讲授为辅的教学方法,运用这种方法一般应提前几周告诉学生要讨论的题目,让学生提前阅读作品,鼓励他们自己搜集材料,整理思路,写好发言提纲,然后课堂上围绕问题展开讨论。因为课前学生做了充分准备,所以他们会积极地参与、热烈的讨论。这个时候学生的思维相当活跃,他们会争相发言,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教师可以在一些关键之处加以点拨引申,引导讨论逐步深入,

将会取得非常出色的教学效果。除此之外,提问式教学法、角色扮演式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等针对不同课堂内容灵活运用,对于完善课堂教学、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也有很大的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现代化教学手段已在现当代文学的课堂教学中被广泛使用。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多媒体课件以其直观、丰富的画面活跃了课堂气氛,极大地扩充了课堂教学信息含量,弥补了传统教学手段“抽象有余生动不足”的缺点,提高了学习效率,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多媒体课件能将复杂的事件叙述简单化。多媒体课件不仅对于比较复杂的叙事作品行之有效,而且图表形式对于梳理文学史的线索更为实用。而且现当代文学中不少的经典作品都被拍成了电视电影或者以戏剧话剧的形式出现在舞台,我们完全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把一些相关的影音资料在课堂上播放,展示难以用口头表述的内容,使学生更加直观的了解、理解作品的精髓。但是,在运用多媒体的时候要时刻把握一个原则,那就是多媒体它始终是一种工具,切不可喧宾夺主,要时刻把握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地位。

上述两个方面的改进,在我的教学中只是有初步的体现,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应努力加以提高,争取取得更好的课堂效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