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沟教学反思

语文教学中“班班通”使用的反思

“班班通”对于我们而言,毕竟是全新的事物。也可以说引发了农村语文教学的改革。在运作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新问题,不足为奇。但也要引起我们的高度注意,才可以真正发挥其作用。

⑴ 有些语文教师把“班班通”当作“全能选手”,依赖性、惰性随之产生。一堂课下来,从字词句段篇到朗读到练习,甚至作业布置,都通过“班班通”完成。这种“教学随着班班通走”的做法与传统“老师牵着学生走”的危害性无异,效率极低。把“班班通”当成教学的“命根”,造成了“班班通”使用过滥过泛的现象。教师没有意识到任何事物都有其所长,亦有其所短。“班班通”固然有其他媒体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但它只是实施教学的手段之一,并不是唯一。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选择合适的媒体,这样才能让“班班通”在语文课上充分地发挥有效性。

⑵过多的媒体展示,减少了学生活动,减少了对学生的思维训练。不少老师们在使用中就觉察到这一问题。有的课上教师使用课件出示一下教学流程,出示几个答案完全是为了使用多媒体而用多媒体。有时看到老师们连课件中的制作人姓名都没有改过来,甚至于上课之前才把课件拷过去,没有对课件的加工和熟悉,上课只能像是放电影一般。只用其课件,而忽略其备课过程,生搬硬套,课堂变成走过场。说到底,它本应是教学的辅助,而不是学习的本身。特别是在语文课上,学生重点训练的是语感和思维,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充分的对话与交流,简单借用多媒体束缚了学生思维,对于语文教学有害无利。 [3]课件的容量、质量、适应性,都是每一个教者必须思考的问题。同一个课件资源,用在高水品、高素质的学生课堂,也许是恰当的,也是最有效果的。可是用在我们农村,用在我们这一级学校的课堂里,也许就是失败的。很多教师只是一味的“拿来主义”,忘却了对象之间的差异,忽略了因材施教。其效果如何?可想而知。还有的教师认为课件使用越多越好。在去年县里组织的“课内比教学”比武课中,一位教师短短40分钟,展示了30多张幻灯片,请问学生看一遍就要花多长时间,学生有多少时间在思考?我认为,多媒体手段只是一种辅助教学,不可将此当做一种目的,课堂的核心仍然是组织学生学习,而不是教师展示课件。我们更需要冷静思考,怎样科学使用这种教学辅助手段,让现代化的装备真正促使教师提高课堂的效益。我觉得要慎用精用,不可滥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