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图形》教学反思

《认识立体图形》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中数学课程基本理念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针对这一点,本节课我从学生喜欢的拼搭积木入手,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来认识立体图形,为学生提供众多的“做数学”的机会,体现了教学内容生活化,数学教学活动化。

本节课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起始,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与图形有关的知识。实际上学生在生活中对这些立题图形已经有了较多的感知经验,只是这些经验是感性的,需要进一步抽象,形成简单的几何概念,从而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根据教材知识点及学生学情,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通过小组合作拼搭、分类,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知道它们的名称。

2.在看一看、说一说、想一想、找一找等活动中,掌握每种图形形状的不同,认识立体图形,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各种图形的特征,并会辨认。

3.培养合作、交流、探究的意识以及动手操作、观察事物和空间想象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

(一)拼搭,初步感知形状的不同。

爱玩、好动是孩子的天性,这个环节由学生喜欢的拼搭积木入手,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因为学生年龄比较小,所以老师要求学生带着任务去合作拼搭,让学生在操作中初步感知形状的不同。

(二)探究活动,认识图形。

这个环节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分类,使学生再次感受各种图形的不同特征,培养学生比较、分类的能力。第二部分是通过看一看、想一想、找一找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这四种图形。让学生经历“形象——表象——抽象”的过程,同时又为学生提供了观察、操作、讨论的机会,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操作、观察能力,也有助于学生养成主动探索新知和合作学习的意识。

(三)巩固提高。

1.找图形,认本质。

2.找朋友。

3.说一说,摸一摸。

通过以上练习,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以加深对各种图形特征的认识。

优点:

讲完课后,感觉这节课的优点还是很明显的,一年级小学生对于摆积木非常感兴趣,创意无限。他们在摆的过程中发现了问题:哪几种图形容易滚,哪几种不容易滚动。实际上就已经通过具体的感知感受到了四种立体图形的特点,再转化成文字,再到图形,这就是一个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遵循了“实物—表象——抽象”这一原则。很多学生的回答非常出出乎意料:

“我发现正方体就像是把一个正方形拉得不长不短了!”

“我发现长方体长长的,不像正方体那样方方正正的!”

“圆柱就像压路机前面的大轮子一样”

……

不足:

所谓“成也萧何败萧何”,通过数学活动让学生感知图形的不同,发现图形的特点是本节课的亮点,但也是最不可控的。有的学生把实物搭得特别高,在活动过程中不断有物体滚到地上,引起学生的一片嬉笑。实物也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即使我在不断地评价、调控,仍然有学生在我讲解的过程中注意力被桌子上的实物所吸引,忍不住用手去摸。在活动结束时,我提醒学生除了小组长之外都坐端正,小组长自己把实物装在袋子里放到地上,但是很多学生忍不住一起去和组长抢着装,课堂显得比较乱。其实想想这个环节,我应该站在学生的立场想想,只让组长装,其他同学肯定不乐意,何不遵循孩子的想法,这样去要求:

“都说团结就是力量,现在请同学们静悄悄地把小组内的实物放在袋子里,然后把袋子放在地上。我们看看哪个小组的同学声音最小,动作最快,坐得最端正。”

这节课也让我感受到从低年级开始培养小组合作学习多么不容易,需要下功夫,需要考虑方方面面,不能急于求成。

 

第二篇: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教学反思

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教学反思

今天我在讲课本第106页练习题3时,我指着一个球体问学生:“这是什么图形?”学生竟然说:“圆!”我感到很奇怪,之前我在讲这节新课的时候,我也听到有学生这样说,当时没有很在意,现在想来就是之前没有对此加以强调比较,才使得学生现在对于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区别不开来。

我就此今天将长方形与长方体,正方形与正方体,圆与球进行了区分。让学生先用纸折出长方形、正方形与圆,接着我拿出长方体、正方体和球,让他们通过仔细观察,比较两者之间的不同,并请学生们总结他们的不同点。学生们很快总结出了长方体、正方体和球是可以放到桌子上,具有立体感;而长方形、正方形和圆是平面的,只可以摆在紧贴着桌子放。并且学生总结出了球是可以滚动的。我就此提出向比如长方体、正方体和球的物体是立体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和圆为平面图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