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终于回来了“》课堂实录及教学反思

7 《“我终于回来了”》

——课堂实录

一、创设情境,激情引趣

师:我们先来看几张照片(出示杨利伟、聂海胜、费俊龙照片。)能说出他们的

名字吗?

生:杨利伟、聂海胜、费俊龙。

师:是啊,透过这几个名字,我们又怎能忘记为我国航天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那一个个科学巨人。正是因为这些巨人用他们巨大的臂膀才把这些航天英雄高高托起,直到托上那浩瀚的太空。在这么多的巨人当中,我们不会忘记一个伟大的名字,他就是——(出示钱学森照片。)

生:钱学森。

师:是啊,没有钱学森等老一辈中国航天人的努力,就没有今天的航天英雄遨游

太空的壮举。那么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50年前那段难忘的历史,一起重温那段难忘的岁月。让我们共同学习这篇课文《“我终于回来了”》。(板书课题。)

师:自由读课题,你们从中得到哪些体会?(生自读课题,谈感受。) 生:我通过“终于”感受到钱学森冲破重重困难才能回到祖国。

师:你体会到钱学森回国的艰辛,非常好,能带着这种感受读读课题吗? 生:我终于回来了。

师:对于这个词还有不同的体会吗?

生:从“终于”我还可以体会出他在回来之前受尽磨难,还有他等回来的时间长。 师:在“终于”的背后浸透着艰辛,浸透着漫长,浸透着那份难忘的记忆,那你

能带着这种感受再读读课题吗?

生:(深情地朗读。)我终于回来了。

师:老师听出来了,你们都是通过“终于”这个词体会到了题目的含义,老师用

黄色的粉笔再把这个词写一遍行吗?(板书“终于”。)好,让我们再次齐读课题,把你们体会到钱学森的那份艰辛、那份难忘、那份挫折一起读出来。 生:(齐读。)我终于回来了。

二、自主合作,以读为本

师:现在请你们赶快打开课本,拿起书,大声地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边读边思考

你们从文中体会到钱学森回国艰辛的句子,画出来,认真地读一读,也可以和周围的同学交流交流,开始吧。(生自由读课文。)

师:好,老师在巡视的过程中发现大家学习得都很认真,现在我想检验一下你们

的学习成果,谁来汇报一下你通过哪个句子体会到钱学森回国的艰辛?美国政府的官员是如何说的?

生:然而就在这时,他接到了美国移民局的通知:

1.“不能让钱学森离开美国,他一个人可顶五个师的兵力!”

2.“上级命令,您不准离开美国!”

3.“根据规定,凡在美国受过火箭教育的中国人,都不能离开美国。您也不能例

外。”

师:你们从这几句中读出了什么?

1

生:美国政府不让他回国。

生:美国政府反对钱学森回国的强硬态度。

师:钱学森如何回答的?

生:为什么?

师:我们应该带着什么样的语气来读?

生:气愤。

师:那你来试读一下好吗?(生试读。)

师:他读得怎么样?

生:不好。

师:那你来试试。(生深情地朗读。)

生:没几天,钱学森突然被捕,被关进了监狱。

师:从这句话体会到了什么?(生汇报。)

生:他的行动受到限制,信件受到检查,电话受到监听。

师:什么样的人行动受到限制?(失去人身自由。)信件受到检查呢?(失去人

权。)电话受到监听呢?(失去隐私。)能不能在这个句子中加一组关联词语进一步表现钱学森受到的迫害。

生:不但??而且??甚至??

师:你们同意吗?老师也加上了一组,你们看看行不行——他不但在行动上受到

限制,而且信件受到检查,甚至电话受到监听。

生:行。

师:加上这一组关联词语之后,你看出什么了?

生:程度加深。

师:读到这你心情如何?

生:气愤。

师:正像你们所说的,他的行动受到限制,信件受到检查,电话受到监听,他失去的是什么?

生:自由。

三、对比思考,拓展空间

师:还有什么能比失去自由更让人感到痛苦的呢?当人们自由自在地工作、生活,

自由自在地享受这些带给他们欢乐的时候;当人们精神饱满,欢聚一堂,共享天伦之乐的时候;当人们在大洋彼岸的祖国欢度新春佳节的时候;可是钱学森——

生:他的行动受到限制,信件受到检查,电话受到监听。

师:这样的生活,这样的痛苦,这样的折磨,不是一天,一个月,一年,而是整

整——

生:5年。

师:你们想想这是怎样的5年?

生:艰难的5年。

生:痛苦的5年。

生:思念的5年。

师:这是望洋兴叹,饱煞思念,苦苦企盼的5年。如此艰辛,如此煎熬,如此望

眼欲穿,如此充满期待的5年,钱学森有没有屈服?

生:没有。

2

师:你又是从哪体会到的?

生:然而钱学森不但没有低头,而且更加坚定了回国的决心。他在家里放好了三

只小箱子,准备随时动身。。

师:现在请同学自由读这两句话,你会读出怎样的感情?

生:读出强烈的爱国之情,读出坚定的语气。(自由读。)

师:好,现在我就是美国当局的代表,你们就像钱学森那样“不但没有低头,而

且更加坚定了回国的决心。他在家里放好了三只小箱子,准备随时动身。” 他不断提出要求——

生:我要离开美国,回到祖国去。

师:现在你们体会到什么?

生:他的决心非常坚定。

师:他的决心是坚定的,无论有多少艰辛,他都不愿放弃。同学们,如果你回到

钱学森回国前在美国的生活,你会发现其实他那时在美国生活得很好,文中有一句话写得很清楚。

生:美国对他十分重视,不但让他参加美国空军科学咨询团,还让他担任海军研

究所顾问。这就是说,他掌握了美国很多军事上的秘密。当然,从另一个角度说,美国早就把他看成是自己的一员了。

师:想象一下,他在美国该过着怎样的生活?

生:衣食无忧、收入丰厚??

师:那么当时的中国又是什么样呢?(课件,旧中国图片。)看了这些照片你能

用自己的话形容一下当时中国的国情吗?

生:贫穷落后、百废待兴、人民生活水平低??

四、情感体验,激活思维

师:你们都能通过展开合理的联想来体会文章,这很好。同学们,现在你们知道

钱学森为什么宁愿放弃已经拥有的幸福快乐,宁愿放弃金钱、地位、名誉,宁愿在监牢里苦苦煎熬了5年的原因所在了吧。是什么力量,什么声音,什么东西,指引着他,吸引着他,激励着他?从课文中找出答案。

生: “我是中国人,我要回我的祖国去。”

“我要尽全力建设我们的国家,使中国人民生活得更幸福。”

“我相信自己一定能回到祖国。现在,我终于回来了。”

师:他的这些话语都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让人感受到了什么?

生:分别说。

师:是啊!钱学森那股爱国的情怀感染了许多人,但钱学森能回到祖国,仅仅是

靠他自己的力量吗?

生:他的斗争得到了世界各国主持正义的人们的支持,更得到了中国政府和中国

人民的极大关怀。周恩来总理对钱学森十分关心,亲自过问他的情况并指示参加中美两国大使级会晤的中国代表,在会晤中提出钱学森的回国问题。 师:钱学森得到了外国友人的帮助,更重要的是他得到了祖国的大力支持。这就

是他苦苦坚持,苦苦煎熬,苦苦企盼,苦苦等待了5年的原因所在。同学们,像这样的声音,这样的话语,我们听到过的还有很多很多。

生:我们爱自己的民族,这是我们自信的源泉——周恩来。

师:多么坚强的声音。

生: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邓小平。 3

师:多么铿锵的话语。

生:国家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师:这是一种亘古不灭的声音,这是一种绵绵不息的力量,作为华夏儿女我们怎

能不把伟大的祖国魂牵梦萦。纵使远隔重洋,关山千里,我们也会一次又一次深切地呼喊——

生:“我是中国人,我要回我的祖国去。”

“我要尽全力建设我们的国家,使中国人民生活得更幸福。”

“我相信自己一定能回到祖国。现在,我终于回来了。”

师:终于,在19xx年——

生:9月17日,钱学森登上了回国的轮船。10月8日他含着幸福的泪花回到了

祖国的怀抱。

师:作为一个不远万里,历尽千辛万苦的中国人,回到自己的祖国,钱学森说: “我是中国人,我要回我的祖国去。”

“我要尽全力建设我们的国家,使中国人民生活得更幸福。”

“我相信自己一定能回到祖国。现在,我终于回来了。”

生:他激动地说:“我相信我一定能回到祖国,现在,我终于回来了!”

师:现在“终于”回来了,老师用红色的粉笔把“终于”再写一次行吗?(行。)

这个“终于”你体会到钱学森什么心情?

生:激动、兴奋、喜悦??

师:老师也想说说,我觉得他感到幸福,这是游子重见慈母的幸福;这是历经风

雨见彩虹的幸福;这是经历了千辛万苦,不为之摧垮,终于笑傲曾经苦难的幸福;这是一个全身心爱着祖国的炎黄子孙终于有机会报效祖国,献身祖国的幸福。来,让我们再次齐读课题——

生:我终于回来了。

师:让我们一起去看看钱学森先生的成就吧。

4

教学反思:

执教了《“我终于回来了”》一课后,无论是对教材的内容,还是对作者的感情,以及学生对课文的的学习兴趣,我都有了更深的体会。在教学中,我把“读”贯穿始终,用读书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读中求解、读中悟情、读中明理、读中品味。学生们积极参加教学活动,在实践中获得知识、形成能力,自始至终都在认真地读、领悟、体验、揣摩,从而感悟课文的真谛。

此外,我重视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精心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趣。深入地了解学生自主研究的情况,并参与研讨,建立自主互动的课程学习空间,努力创设新型师生关系。及时、有效地对学生进行课堂评价,对其学习方法及时进行总结与肯定,充分体现了教师的引领作用。在学生充分地汇报后,我又及时地加以总结,同时有效地布置下一步研究的内容,使学生更好地交流课外收集的信息,提高知识水平。学生不仅可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而且可以领悟到阅读的过程和方法,从而学会阅读。同时,一种强烈的正义感、一种民族自豪感、一种对美帝国主义的愤慨之情和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中国人的责任感,也会伴随着情感的体验过程油然而生。

朗读对理解课文、体会思想感情具有重要的、无可替代的作用,是与文本对话的重要形式。因此,我注意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并注意读出自己的内心感受,通过朗读,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地思维和情感活动。

为了更好地缩短空间的距离,我利用课余时间广泛地查阅了大量的课外资料,充分利用电教媒体,积极开发和利用丰富的学习资源,拓展学习领域,追求自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为学生创造展示才能的机会;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引领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感受、分享成果的愉快。鼓励学生关注生活,关注语文,从而在学习中得到更多的感悟。同时要求学生要有胆量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说出自己的感悟,使学生真正地感悟到祖国文化的魅力,在语文的海洋中徜徉的同时得到熏陶。

在课堂上,创造性地理解、使用和处理教材,取舍和丰富教材。既尊重课文的整体,又避免了面面俱到;既突出重点段落,又保持了理解的完整性。对课文内容没有涉及的部分,即内容的空白,却利用了多媒体课件适当地加以补充。课前,布置学生收集和交流有关钱学森的资料,也能有效地丰富学生的体验,诱发情感共鸣。

在充分理解课文和深入地情感体验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将自己的感受的心声诉诸耳际,既是阅读反思,又能锻炼书面表达能力,事半功倍,一举两得。课后,建议学生进行课外学习,把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写成一篇小文章,努力实现阅读、反思、积累和习作的自然衔接。

执教本课后,我认为在时间上,还需要注意;教师的语言还要做到言简意赅;教师的板书又要直指文章中心,做到以字代词,以词代句,以句代段。从而充分地利用板书引导学生学习,以突出板书设计的创新性与实用性。

5

 

第二篇:《可能性 》 课堂实录与教学反思

《可能性》 课堂实录

八卦岭中心小学 曹萍萍

根据课标要求,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教学,加深学生对等可能性事件的认识,学会用几分之几来描述一个事件发生的概率,加深对游戏规则公平性的认识和理解。

(2)能对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做出预测。

2.过程与方法:借助学生熟悉的转盘游戏来模拟“击鼓传花”活动,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中探索新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公平、公正意识,促进学生正直人格的形成。

教学重点:学会用几分之几来描述一个事件发生的概率。 教学难点:让学生认识到基本事件与事件之间的关系,即花落到每个人手里的可能性与男生(或女生)手里的可能性的联系。 教具准备:转盘,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等分成18个区域,涂上色,灰、白相隔的转盘。

(一)口算引入,做好铺垫 4.2÷7= 6.3÷ 9= 0.25×8= 4.8÷0.6= 2.5×2= 0.21÷7= 7.2÷9= 0.54÷ 6= 0.49÷7= 3.6÷6=

2.8÷0.4= 6.4÷8= 0.32÷4= 0.12×3= 1.25×8= 82-7.2= 19+9.1= 5.68+0.42= 0.15+0.7= 9.2-6= 师出示答案,学生自评。(不断增强学生口算能力)

(二)、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师:上课之前,我们先来做一个游戏,老师投硬币,男生和女生各为一组,每组要一面,哪个组赢了,就由那个组派代表为我们大家表演一个节目好不好?(男女学生共同选面后进行游戏)

师:这一游戏规则公平吗?为什么?

生:公平,因为男生、女生获胜的可能性都一样。

师:回答的很好。

2.引入:

师:要想做到游戏规则公平,必须做到参与游戏的各方获胜的可能性相等。这节课我们就来继续研究游戏规则的公平性问题。板书课题:统计与可能性。

(实践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以投币的游戏形式,让学生亲身参与到活动中,只有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展开,问题才会自然而然地被学生发现并解决。)

(三)学习新知,建立模型

1.教学第101页的例2。课件出示例2的情境图

(1)理解图示内容。

师:这幅图画的什么?

生:有9名女生和9名男生。

生:在玩 击鼓传花 游戏。

(2)明确游戏规则。

师:根据这幅图,你能说说他们进行“击鼓传花”的游戏规则吗? 生回答:游戏规则是:鼓声停,花在女生手里就由女生表演节目,花在男生手里就由男生表演节目。

(3)提出问题。

①师:请大家思考:花落在每个人手里的可能性是多少? 生:是十八分之一。

生:是九分之一。

师:每一个人得到花的可能性相等,每个人得到花的可能性都是十八分之一。

②思考:男生组和女生组表演节目的可能性各是多少?

生发表意见,全班交流。

生:二分之一。

(4)自主探究。

师:我们可以通过转盘游戏看看同学们想法是否正确。大家把课前准备的转盘拿出来,借助转盘游戏来模拟“击鼓传花”活动。 ( 教师说明:灰色区域代表男生、白色区域代表女生)

请大家动手操作,小组讨论一下。

(5)全班交流。

指名汇报,说说自己的想法。

生:男生组表演节目的可能性就转化为了指针停在灰色区域的可能性是二分之一。

师:如果已经知道了花落到男生手里的可能性,因为两个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是1,那么也就知道了花落到女生手里的可能性是多大。

生:也是二分之一。

(让学生经历“现实生活问题—数学模型—探究解决—得出结论—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让学生全面、全程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师:我班共有54名同学,其中男生28人,女生26人。如果学校要随意抽取一人参加播音员培训,想一想,抽到你的可能性是多少?×××呢?(再次感知所学,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抽到女同学的可能性是多少?抽到男同学呢?

生:抽到女生的可能性是五十六分之一。

生:抽到男生的可能性是五十六分之一。

生:抽到我的可能性也是五十六分之一。

3.完成做一做。

(1)先让学生观察转盘,说说指针停在每一个小扇形区域的可

能性是多少?再观察红、黄、蓝三种颜色各占几个小扇形?指针停在红、黄、蓝三种颜色区域的可能性分别是多少?

生:停在红色区域的可能性是八分之三。

生:停在黄色区域的可能性是八分之二。

生:停在蓝色区域的可能性是八分之三。

(2)让学生讨论转动指针80次,估计会有多少次指针停在红色区域?说明为什么。

生:大约会有30次停在红色区域。

(3)老师指出:这是理论上的结果,因为随机事件的概率是建立在大量重复试验的基础上的,所以在实际转动80次时,有可能偏离这个结果,这也是正常的。

(四)、解释应用,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二十一第 1题。

师:上面我们一起研究了可能性的一些知识,下面我们就利用刚才学到的知识做小游戏,看看谁把刚才的知识学得最好,用得最好,好不好?

出示#9@k牌1-9

(1)现在我们把这9张#9@k牌打乱倒扣,请男女同学派代表分别抽一张牌,抽到单数女同学赢,抽到双数男同学赢,好不好?

这个游戏公平吗?为什么?说说理由。

生:不公平。

生:单数有五个,双数有四个。

生:女同学赢得可能性大。

(2)如果抽一次,男同学一定会输吗?说说你的想法。 生:不一定。也有赢的可能性。

师:虽然游戏规则对男同学不利,但男同学不一定会输,因为,男同学赢的可能性只是不如女同学赢的可能性大,还是有赢的可能性的。

(3)师:虽然男同学不一定输,但毕竟这个游戏规则不公平,我们能不能把它设计成一个公平的游戏规则?

生:去掉一个单数。

生:增加一个双数。

师:学生独立完成后,说说现在为什么公平了?

生:可能性相等了。

教师引导学生明确:参与游戏的双方赢的可能性相等,所以公平。

2.制作幸运大转盘,要求:奖品有作业本、铅笔、橡皮。要求指针停在作业本区域的可能性分别是停在铅笔、橡皮区域的2倍。

生独立完成,并进行操作。

师巡视检查。

(结合学生熟悉的游戏、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试验操作,在试验中直观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探究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与等可能性事件的关系,使其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全课小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有逻辑地叙述游戏规则是否公平的理由了吗?

生:要想游戏公平,就让它们每方出现的可能性相等。

(对知识进行反思回顾,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记忆。)

教学反思

《统计与可能性》这一课,主要研究可能性相等的情况下,一些事件的公平性。加深学生对等可能性事件的认识,学会用几分之几来描述一个事件发生的概率,加深对游戏规则公平性的认识和理解。在课堂中让学生经历“现实生活问题—数学模型—探究解决—得出结论—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让学生全面、全程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但由于教学学具准备不恰当,影响了教学效果。 从开始备课到正式上课为止,自己对所预设的教案始终都没有肯定,觉得教材里还有很多值得思考的问题没有挖掘出来,上完之后再进行反思,觉得这整个过程充满了探究的乐趣,思考的乐趣,抉择的乐趣,猜测与验证的乐趣??因此,我想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也应该

充满猜想、验证、推理、探索、交流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他才会有参与的兴趣,也才能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