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回扣暗访、“杀医逻辑”观后感

药品回扣暗访、“杀医逻辑”观后感

大院透析科 方坤洋 5166

现今的中国的社会经济的转变是一场前所未有的对社会的一种洗礼。它不仅对我们的政治、 经济、文化等客观层面的制度进行重组。而且也在逐渐地改变或塑造着人性。市场经济在中国的确立就更是如此。五千年的中华文明以和为贵。中庸取道,上下有别的社会软力量与市场经济的残酷“丛林法则”相互碰撞,产生火花也就在所难免。市场经济的灵魂就是竞争。在一种激烈游戏规则下的论剑。中国畸形的药品回扣在这个未成熟的市场经济疆土上是何等的光怪陆离。 药品回扣黑幕令人震惊、愤恨!这简直就是往病人的伤口上撒盐!尽管这种消息并不新鲜,但每一次听来,我都不能不激动。医生以救死扶伤为天职,而药品黑幕把这个社会最令人崇敬的职业生生侮辱了。好在乌云遮不住太阳。新《药品管理法》对那些医药代表在治病救人的神圣场所里营造的黑暗勾当,有明确的制裁措施。然而,在对制止药品回扣充满期待的时候,我对许多医院门口“医药代表禁止入内”的告示却发生了怀疑。

揭出黑幕的医药代表说得清楚:一种药从进医院到进入患者的药方,涉及医院从上到下多个重要环节,尤其是能开药方的大夫最关键,几乎90%的回扣款都花到了处方医生的身上。而不用多想也可以知道,付给医生回扣款要避免别人看到。现在几乎家家医院都在赶医药代表,但许多大公司和医生联系,往往是出钱请医生出国、开会等,方式非常隐蔽,他们的医药代表进不进医院,其实并不重要。

还有医药代表指出,之所以产生药品回扣现象,主要原因是现今国内药品市场竞争过于激烈:同一个品种的药,往往有几十家药厂在同时生产,所谓的“保护品种”也是如此,而且质量都差不多。如此说来,一般的小公司如果不派医药代表,又能怎么推广药品?那么,把医药代表从医院赶走,是不是就可以解决问题?

一家药品经销企业负责人说:“一个巴掌拍不响,医生不收回扣的话,谁愿意给?现在有些医生不仅开口要回扣,给少了还不行。”我想,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作为一名医务工作人员,更要有优良的工作作风、医德医风,切勿说一套,做一套,否则就会逐步失去群众的信任,走入暗渊。因此,在本职工作岗位上,一定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要立共产主义的大志,成人民群众的大事,把心思用在工作上,用在干事业上,用在为人民群众谋利益上,对等权力要有如履薄冰的精神,要慎权,要严于自律、公道正派、洁身自好,清廉自守。在日常工作中要常怀律已之心,常思为民之责,手莫伸、人莫贪,在自己面前真正筑起 一道防腐防变的铁篱笆。

在连恩青仍然认为医院在撒弥天大谎,狠狠地说“自作孽不可活,他咎由自取。”的“杀医逻辑”面前,我们可以很清晰的认识到:事实上,医患矛盾归根结底是医疗资源、技术和保障,与患者刚需脱节使然。另外,体制问题也是老话重提。种种错综复杂的历史与现实肇因,加剧了医患之间信任的断裂与失衡。

就连恩青个人情况而言, 一个活在自我妄想与病态逻辑中的人,

指望从他的言行举止中完成公共话题的议程设置,这是可悲而可怕的事情。若是尊重这样的逻辑,医生就是“该死”的,无限度怀疑就是“合理”的,病人就成了真理的标签,那么,又如何与其谈什么悯恤人伦底线、公序良俗。

疾病是共同的敌人,医生和患者本是命运共同体,双方不该互相为敌,未除病魔而先内讧。反思杀医案,必须找寻普遍的坐标,也需要立足于具体问题,加强有效沟通,增进互信互谅,是改善医患关系、实现医患互信的一把钥匙。在建立诚意沟通的基础上,再解剖以药养医、政府投入不足等体制疑难杂症,重建良好医患关系当非奢望。 近几年,医患关系剑拔弩张,伤医事件时有发生,用业内的话说,“这伤害的不仅仅是几个医生,而是全国860万医务人员的心。”根据此前卫生部披露的数据,去年我国门诊量73亿人次,医疗纠纷发生率不到十万分之一,但医患关系却因此罩上厚厚的阴云。看待这种紧张的医患关系,一要理性,二要客观。极端的“杀医逻辑”,并不足以窥见医患关系的真相;甚至,据此分析下去,只会令失衡的关系更加“跑偏”。

医患关系无法在极端的“杀医逻辑”里被救赎。让法律的归法律、制度的归制度,桔井飘香、杏林春暖的传说,才会再度照进现实生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