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晓岚吟诗教学实录及反思.doc518(1)

诗由景生,入境悟情

------《纪晓岚吟诗》教学实录及反思

黄陂盘龙一小 黄丹

教材分析:

《纪晓岚吟诗》这篇课文是一篇可读性强的古代历史故事。它记叙了清代文学家纪晓岚在江边陪乾隆皇帝散步时,乾隆皇帝突然要他当场作一首七言绝句,且诗中必须用上十个“一”字为难他。纪晓岚就地取材,在很短时间里吟唱出绝妙的“秋江独钓”古诗,表现出机智过人的聪明才智。课文围绕着“纪晓岚吟诗”这件事,从景入手,由景到人,并且以事写人,最后点明人物的特点。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部分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景。”关于阅读教学,《语文课程标准》中进一步提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学习,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悟、体验和理解。”根据这些基本理念,我在本课教学时,采取读中感悟法、抓关键词理解法、直观感受法进行教学,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以师生共同参与学习、营造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为教学特色。

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纪晓岚吗?他是清代著名的文学家,他文思敏捷,才华横溢,被誉为乾隆时期的文坛泰斗、一代文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22课,去了解他,感受纪晓岚的才华。

师:看老师写课题。(边写边提示:“纪”字是个多音字,在这里作姓,念“jǐ”,顺势注音。“晓”字右上角不能加点。)

师:齐读课题。从课题中你知道了些什么?

生:是纪晓岚自己作诗,不是念别人的诗、诵别人的诗。

师:读了课题,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生:纪晓岚作了一首什么诗?

生:纪晓岚是在怎样的情境下作的?

生:纪晓岚的这首诗作得怎么样?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带着刚才提出的这些问题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生自由朗读课文)

师:过渡:孩子们,你们读书可真认真!这里有些词语看你们会不会读。 (出示生字新词)

生:开火车读,(及时正音)齐读 。

师:读得真准。有些词语我们可以在预习时借助词典来理解,有些词语我们还要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师:下面让我们再走进课文,请同学们联系课题,静下心来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静心默读思考。)

师:谁来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课文讲了纪晓岚散步时吟了一首七言绝句。

师:如果能说清楚时间、地点、起因、经过、结果就更好了。来,再请一个同学来说说。

生:课文讲了纪晓岚在江边陪乾隆皇帝散步时,乾隆皇帝突然要他作出一首七言绝句,且诗中必须用上十个“一”字。纪晓岚看了看江面,在很短的时间里吟唱出了一首绝妙的名为“秋江独钓”的诗。

师:我们只要把课题加上时间、地点、起因、经过、结果就可以知道课文的主要内容了。

师:纪晓岚作了一首什么诗?请你来读一读。(指名读)来,我们把这首诗一起读一读。(课件出示:古诗《秋江独钓》)

师: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向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情景?请同学们根据阅读提示默读课文想一想。

(课件出示阅读提示:)

阅读提示:

(1)找一找:这首诗与文中哪些段落相对应。

(2)想一想:这首诗描写了什么内容?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把你的读书体会与同学交流分享。

生:自读自悟,小组合作探究。

师:刚才同学们学得非常认真,大家都有了自己的收获,谁来说说文中哪些段落与古诗相对应?

生:第2自然段

师:“一人独占一江秋。”仅仅只是表现在第二自然段吗?还有哪一段写到了秋天的景色呢?

生:第1自然段

师:这一江秋是怎样的景色呢?请同学们把目光投向第一自然段,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这段话,想一想这段写了哪些景物?可以拿笔画出来。

师:这段写了哪些景物?

生:(读句子,说景物。)

(师相机板书:落日、波浪、芦花、水鸭、钟声)

师: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呢?请大家再读读这段话,看能不能通过你的朗读使我们感受到。(出示第1自然段)

(生练读)

生:(指名读句子。)

师:你觉得他把这美读出来了吗?(生评)你能读得更美吗?(生读) 师:听你的朗读,老师也似乎正感受着这落日余晖色彩的美。

师:还有谁能读得更美?

生读,相机评:从你的朗读中感受到了活泼的动态;从你的朗读中感受到了芦花翻滚的壮观;从你的朗读中看到一群水鸭在夕阳的余晖下慢慢地游不见了;从你的朗读中我仿佛听到了悠扬的钟声。

师:通过朗读,我们知道了落日、波浪、芦花、水鸭、钟声构成了一幅美不胜收的秋江图。让我们把这段话想象成一首优美的诗来吟唱吧。老师读一行,你们读一行。(课件出示:第一自然段按诗句排列,配乐《渔舟唱晚》)

师:让我们一起欣赏这美丽沉静的秋江吧!(课件出示图片配乐,学生静静欣赏)

师:看着这美不胜收的江畔落日图,有的同学情不自禁地发出了感叹,仔细听,还能听到古庙悠远的钟声,(课件出示钟声)来,让我们一起读出这幅画中所蕴含的诗情画意吧!齐读第一自然段。

(生齐读第一自然段)

师:这正是诗中所吟诵的“一人独占一江秋”的美景啊!乾隆皇帝和纪晓岚也被这美丽的秋景吸引了,不知不觉走到了江边,他们又看到了什么?这“一人”又是谁呢?

生:老渔翁垂钓。

师:(板书:老渔翁垂钓)

师:让我们走进课文第二自然段,品味老渔翁垂钓的情趣吧!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读第二自然段,在文中找找,看看老渔翁是怎样钓鱼的?找出描写老渔翁动作、神态的词句,好好读一读,看看你从中体会能到什么?

(生自读,边读边批划。)

师:老渔翁是怎样钓鱼的?

生:专心的钓鱼。

师:你从哪些重点词看出来的?

生:我从“静静、目不转睛”这些词看出来的。

师: “目不转睛”是什么意思?还可以换成什么词?

生:眼睛一动也不动盯着看,说明很专心。

师:“目不转睛”还可以换成什么词?

生:专心致志。

生:全神贯注。

……

师:那用在课文中,形容老渔翁钓鱼时看着鱼漂一动也不动用哪个词最恰当呢?

生:目不转睛。

师:作者用词真是准确啊!你来读读这句话。(相机出示重点词带点的句子:只见江畔有一条小船,上面有个老渔翁,手持鱼竿,静静地垂钓。他目不转睛地看着鱼漂,一动也不动。)(生读句子)

师:有点专注了,谁能读得再专注些?请你读。

(生读句子)

师:这句话与诗中哪两行相对应?

生:与“一篙一橹一渔舟,一丈长竿一寸钩。” 相对应。

师:你们真会读书!这正是一篙一橹一渔舟,一丈长竿一寸钩啊!

师:老渔翁钓鱼这么专注,他钓到鱼了吗?你从哪些词句知道的?

生:他钓到鱼了。我从“晃动、没入、拉起”这些词看出来的。

师:你从这些动词知道鱼儿上钩了,你不仅会读书,还是个钓鱼的行家呢!师:钓上了这样一条活蹦乱跳的金色大鲤鱼,老渔翁的心情怎样?

(生齐:高兴)

师:来,把老渔翁高兴的心情读出来。(相机出示重点词带点的句子:他高兴得拍起大腿,哈哈大笑。)

(指名读,齐读)

师:老渔翁终于钓到了一条活蹦乱跳的金色大鲤鱼,在哈哈大笑的同时,他会情不自禁的说些什么呢?

生:哈哈!我今天运气真不错!钓到了这么大的鱼。

生:我钓到了一条金色大鲤鱼,今晚有鱼吃了。

……

师:把这句话和老渔翁说的话连起来读一读。

生:他高兴得拍起大腿,哈哈大笑道:“哈哈!我今天运气真不错!钓到了这么大的鱼。”

生:他高兴得拍起大腿,哈哈大笑道:“我钓到了一条金色大鲤鱼,今晚有鱼吃了。”

……

师:老渔翁钓上大鱼的喜悦之情溢满了整个江面,这正是“一拍一呼复一笑”啊!我们再来读这句话,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生齐读:他高兴得拍起大腿,哈哈大笑。)

师:我们把描写老渔翁垂钓的这段话连起来读一读,女同学读老渔翁静静钓鱼的句子,男同学读老渔翁钓上鱼高兴时的句子。(课件用不同颜色出示:钓到鱼前的部分和钓到鱼时的部分)

师:这一静一动给这沉静的秋江带来了生机与活力。这情景真是富有诗意啊!(相机板书:诗意)让我们一起在美妙的音乐声中感受这优美的意境吧!(出示图片配乐)齐读第2自然段。

(生配乐齐读第2自然段。)

师:面对这美不胜收的秋江独钓图,纪晓岚在短短的时间里悠然地吟唱出这样一首诗:(出示古诗)“一篙一橹一渔舟,一丈长竿一寸钩。一拍一呼复一笑,一人独占一江秋。”此时此刻,你对纪晓岚有了怎样的印象?

生:机智

生:聪明

生:才思敏捷

师:来,让我们在音乐声中美美地读一读这首诗吧!(课件音乐《渔舟唱晚》) 师:这样一首精妙绝伦的诗,纪晓岚是在什么情况下作出来的?这首诗有什么特点?乾隆皇帝对他和他的诗作出了怎样的评价呢?下节课我们接着学习。课后请同学们完成以下练习。(课件出示课后练习)

教学反思:

《纪晓岚吟诗》这篇课文分为两课时完成,今天我上的是第一课时,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习生字词、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初步了解古诗及与古诗对应的1、2自然段,读懂古诗所描写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美好意境。那么,究竟应该怎样来完成本节课的任务呢?在教学中,我注意放手让学生通过读书来感悟,做到读思结合,读悟结合。我是这样做的:

一、从题入手,解题质疑。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这一环节是根据课文特点和实际条件,选择有效手段,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情绪,打动学生的心灵,缩短与作者的距离。导入揭题后老师要抓住题眼引导学生解题,从中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在学校试教时,由于课前不能布置学生预习,我发现农村的学生对纪晓岚并不了解,所以,我得先对纪晓岚做了简要地介绍,然后引导学生从题入手,让学生说说看从课题中你知道了些什么?读了课题,你还想知道些什么?这样,有利于拉近学生与人物之间的距离。到城区赛课时,没想到,城里的学生比乡下的学生见识广些,学生从影视中对纪晓岚居然有一定的了解,那就更有利于教学了。

二、引导阅读,入境悟情

新课标提出的“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初读阶段是阅读课能否成功的关键阶段,因此不能走过场,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读书、思考和交流。于是,在教学中,我巧妙设计,营造入境悟情氛围,凭借朗读,通过学生阅读的个性化行为,使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阅读心理状态。引导学生从内容入手,通过语言文字感知课文,对课文产生一个初步的整体印象,并将这种初步感知的印象表述出来。

这一部分的教学我是这样做的,首先让学生带着提出的问题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然后检查自读情况,认读生字新词;接着,让学生看着课题,静下心来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最后,出示课文中包含的诗让学生读读,初步感知诗的内容,为后面的诗文对照的学习做好铺垫。这样,既预习了课文,也对课文内容有了整体的把握,后面的深入文本教学就更有把握了。

三、读悟结合,诗由景生。

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阅读教学时,只有让学生充分反复地诵读课文,掌握句子表达的意思,读起来才能准确传情,才能读出意、读出神、读出情,从而在阅读中有所感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学生在充分自读自悟的基础上,通过阅读文章的重点语句、重点段落,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把握文章主旨,通过想象画面,体会思想感情,使朗读课文和理解课文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我首先出示阅读提示,让学生根据阅读提示默读课文,找一找这首诗与文中哪些段落相对应,想一想这首诗描写了什么内容?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把课文中的古诗与1、2自然段对照起来读,感悟古诗与所见情景的关系,体会古诗“用字绝妙”,描写“生动传神”的特点。在自读自悟的时,让学生初步了解古诗后,我让学生把课文的1、2自然段读几次,然后把古诗和1、2自然段对照

着默读几次,想一想文中的哪些句子与诗中的哪行句子相对应,说说古诗“用字绝妙”表现在哪里,描写“生动传神”表现在哪里,“一人独占一江秋”怎么理解。把读书体会与同学交流分享;通过生生朗读、评读、师生配合读,感受秋日江畔的美景以及语言文字的美,让学生明确“一江秋”的意境美,再让学生在音乐声中欣赏画面,把文字变为画面,品江景美;通过抓重点词来品味老渔翁垂钓的情趣,边读边浮现诗文表现的形象,参看课文插图,把诗变为画面,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想象训练,悟垂钓乐,体会诗歌表达的美好意境。

四、升华情感,入境生情。

在学生品读语言文字的基础上,再读古诗,丰富深化精读课文时的认识,让学生体会纪晓岚能在短短的时间里悠然地吟唱出这样一首诗,感受纪晓岚的聪明机智、才思敏捷就水到渠成了。课尾辅以动听的音乐, 师生在音乐声中再一次吟诵古诗,升华了文章的“重点”,让课堂充满人文情怀。在学生意犹未尽时,提出下节课要探究的问题:这样一首精妙绝伦的诗,纪晓岚是在什么情况下作出来的?这首诗有什么特点?乾隆皇帝对他和他的诗作出了怎样的评价呢?以此结束本课时的学习。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这是一节没有作假、没有作秀的市级赛课。虽然学生素质不错,虽然这节课上得很顺利。但,像这样没有提前跟学生见面交流、没有事先铺垫的教学,引起我很多的思考:面对一群完全陌生的学生,如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激起他们学习的强烈欲望?面对一群完全没有预习和预设铺垫的学生,如何能让他们潜心学习,积极交流学习收获?还有,如何在课堂上调控自如??我想,这才是真正的课堂。这才是原汁原味、原生态的课堂。通过这一次赛课,我学会了很多,同时,我也明白了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有很多需要努力的地方。

 

第二篇:纪晓岚吟诗教学设计

《纪晓岚吟诗》教学设计

主备人 何彩莲(明熙小学)

【教材分析】

《纪晓岚吟诗》是个很有趣很有意境的故事。它讲述了清代文学家纪晓岚在江边陪乾隆皇帝散步时,乾隆皇帝目睹眼前的夕照秋江,老翁独钓,故而为难纪晓岚,要他在短时间里作诗并且要求必须有十个“一”在里面。纪晓岚就地取材,在很短的时间里吟唱出一首绝妙的古诗——《秋江独钓》,表现出他机智过人、才华横溢。课文围绕着“纪晓岚吟诗”这件事,从景入手,由景到人,并且以事写人,最后点明人物的特点。本课的语言浅显易懂,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放手让学生通过读书来感悟。

解读本文关键要抓住三个大的问题:景色美,老翁乐,诗歌绝,诗人的聪明并不是文章的重点。因此首先应该把握文本脉络,然后从体会“一拍一呼复一笑”的激情顺势导入到领悟“一人独占一江秋”。在感悟“一人独占一江秋”时,要让学生领悟到老翁怡然独钓的乐趣,鱼上钩老翁的纵情大笑,静寂的秋江,如血的夕阳,在这样的境界中,老翁已然忘我,十分投入,深深沉醉,天地之间唯我存焉。如此而已,才是“一人独占一江秋”的意境。在教学时,应该抓住重点段落第三自然段,了解“文包诗”的特点,读文品诗,让学生在品读的过程中,体会古诗语言凝练的特点。通过角色的更换,让学生体会到在当时情景下,纪晓岚的聪明才智。

【教学目标】

1.学会8个字,会认6个字,正确读写并理解“沉静、目不转睛、活蹦乱跳”等词。

2. 能用普通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正确流利地背诵文中的古诗。

3. 对照1、2自然段中的描写及古诗,想象《秋江独钓图》的情景,体会纪晓岚的机智过人、才华横溢。

4. 懂得面对突发情况,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随机应变,灵活应对。

【教学重难点】

读文品诗,体会古诗语言凝练的特点;体会生活与诗文的关系,懂得善于观察、思考,才能灵活应变的道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不少古诗,有些美妙的诗句让人们千古传诵。那么,诗人是怎样作出一首首经典诗文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22课,见识见识一代才子纪晓岚吟诗的故事吧。

二初读感知

1. 读课题,提醒学生:“纪”在这里作姓氏,念jǐ。

2. 知道纪晓岚是什么人吗?(根据学生了解情况作简单介绍。)

3. 再读课题,你能想到哪些有价值的问题?

4. 生质疑,师整合。

预设:纪晓岚作了一首什么诗?

纪晓岚在什么情境下作诗?

纪晓岚的这首诗作得怎么样?

5. 带着提出的问题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三检查自读情况

1. 就课前预习,交流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1)指名认读文中生字,师生评议。

(2)再指名给“二类字”口头各组两个词,并带读。

(3)齐读“沉静、目不转睛”等词语。

(4)指多名自选文段读流利。

2. 就质疑的问题,交流了解的内容。

(1)通过自读,对前面质疑的问题你有哪些收获?

(2)补充指导:再次潜心默读全文,边读边想想每个自然段的意思,边读边画出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所写的人物和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注意从2、3、5自然段的首句中抓重点词,联系课题,用三、四句话说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

(3)本课在形式上与以往的课文有什么不同之处?

理清诗文对照的内容,了解“文包诗”的形式。

四作业

1. 练习抄写生字、词。

2. 读背文中古诗,并找找诗与文相对应的地方。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回顾课文主要内容,朗读文中古诗。

二精读课文

1、要求学生默读课文,再将文中的古诗与第1、2自然段相对应的部分对照起来读,想一想:这首诗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组织学生交流,整体把握读音,相机引导学生图文对照,图诗对照,领会诗与文在内容上的具体联系。

3、诗文对照,读懂古诗。

(1)让学生找一找,画一画,哪几句话与诗一、二行对应,哪几句话与诗的三、四行对应。

(2)在学生读议的基础上,通过男女配合读、分组配合读多种形式对照读文品诗。感受老翁独钓的“乐”。

(3)引导学生体会“一人独占一江秋”的意境“美”。

①指名读第1自然段,说说你读后的感受。

②秋景中有些什么?想象画面(落日、波浪、水鸭、芦草、钟声)。③师描述启发:画面拉近,江上出现一叶扁舟,一老翁独坐舟中垂钓,静静地,静静地,等待着,一切都像睡着了一样。好!鱼儿钩了,老翁喜极而拍,纵情大笑,刹那间,水响鱼跃,鸟飞花扬,沉静被打破了。此时,你对“一人独占一江秋”有了怎样的理解?

(3)教师小结:同样一江秋景,用诗来表达只用了区区28个字,读着读着仿佛一幅活的画展现在眼前,真可谓字字珠玑。

(4)指导学生诵读全诗。

4、教学第3—5自然,感受纪晓岚的机智,体会作诗之“绝”。

(1)按理说,能诗能文的纪晓岚在这样富有诗意的情景下作一首诗并非难事,

这一次有什么不同?自由读第3自然段,交流体会。

(2)引导学生从“当场”“必须”这些词中体会乾隆是“故意为难”纪晓岚。

(3)换位体验,感受人物特点。

①师:此时换做是你,你感受如何?你会怎么做?(让学生把自己当做文中的人物去感受,身临其境,通过对比体会人物特点。预设生答:“慌张、惶恐、不知所措、着急??”)

②师:面对乾隆皇帝的故意为难,纪晓岚是怎么做的?

引导学生读文,注意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活动来体会,要点如下: “他在望什么?”——观察“赶紧想,弄不好是要掉脑袋的”

“来来回回地走”——思考“文学家”“能诗能文”

“悠然吟唱”——满腹经纶,才思敏捷

③师:“真是惊心动魄,读到这儿你想说点什么?”

引导学生谈感受,体会纪晓岚善于观察、冷静思考、灵活应变的特点。

(4)教师引读第3自然段。

(5)过渡:“你们先别忙着夸他,咱们听听乾隆皇帝是怎么评价的。” ①学生自由读第4、5自然段。

②引导学生扣住“绝妙”“不但??而且”这样的词和句式读议体会。 ③教师引读:“正因为这样,乾隆皇帝不禁点头笑道——好!好!??” ④组织讨论交流:

A、前两个“好”该怎么读?为什么要这样读?(肯定,称赞)

B、第三个好是在称赞什么?为什么称为“秋江独钓图”?(诗中有画)

C、第四个好在称赞什么?纪晓岚机智表现在哪里?

(纪晓岚的机智;表现在善于观察,善于应变,才华横溢。)

⑤师生配合读,体会“好”字的用意。

⑥再次诵读古诗,背诵古诗。

三、总结全文

我们学习了《纪晓岚吟诗》这篇课文,知道了作者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的,通过读文,我们初步品味了古诗的用字之凝练,认识了一个机敏过人的纪晓岚,学到应对突发事件的经验。关于纪晓岚的故事还有很多,大家可以搜集阅读,并和同学、老师交流读书收获。

板书设计 22纪晓岚吟诗

一篙一橹一渔舟,

一丈长竿一寸钩。

一拍一呼还一笑,

一人独钓一江秋。

好!好!好 好

23 印度王公的大米(一)

主备人:宋洪发(明熙小学) 教学内容:

《印度王公的大米》是印度人民口头流传下来的民间传说,因为篇幅教长,所以本册教材将它分为两个部分,本文是其中的第一部分。这篇课文紧扣“印度王公的大米”讲述了小姑娘婵德拉为王公的大象治好病后,只要大米作为奖赏的故事,表现了婵德拉一心为穷人着想的美好心灵和聪明机智的个性特点。 教学目标:

1. 学会12个字,会认8个字,正确读写“理所当然、蕴藏、辛勤”等词,并能学习运用。

2. 默读课文,培养学生潜心默读,边读边想的习惯。

3. 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小姑娘蝉德拉只要大米作为奖赏和村民对她的选择感到伤心的原因。

4. 通过阅读,初步形成对小姑娘的印象,感悟她为贫穷村民着想,为穷人谋利益的品格,学习她从小心中有他人的精神。

学习重、难点:

1. 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小姑娘蝉德拉只要大米作为奖赏和村民对她的选择感到伤心的原因。

2. 通过阅读,初步形成对小姑娘的印象.

设计理念:

1、 创设情境,给课堂注入活力。本文是一则有趣的民间传说,是学生喜爱的课文类型。但是作为一个异国故事,文章所写的内容和涉及的时代背景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去甚远,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学生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教学时要创设情境,缩短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将异国文化展现在学生眼前,帮助其入情入境地学习。

2、品词析句,感受人物形象。语文教学重在读,贵在品。教学时,抓住描写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的词句,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人物形象,使人物形象“活”起来。

教时:2课时

教学教程: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了解大意,理请文脉;检查预习生字词情况;学习第1-5自然段,了解时代背静,初步感知蝉德拉的性格特点。)

一、创设情境,进入文本。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了解了课文的大意。学习了第1-5自然段,对蝉德拉有了初步的了解,知道她喜欢大象,喜欢数字,负责给印度王公的大象洗澡。为什么一个只负责洗澡的小姑娘能治好大象呢?王公赏赐时,她为何偏偏选择普通的大米呢?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再次走进这个印度的小村庄。看看课文围绕印度王公的大米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二、研读感悟,体验情感,学习第6-8自然段

1.自由读第6-8自然段,你觉得蝉德拉是一位怎样的小姑娘?边读边画出相关的段落或句子。

2、班级交流,教师相机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地方朗读,体会蝉德拉的爱心。

(1)抓住“偷看”一词指导读出蝉德拉对大象的关切之请。

(2)抓住“像倒下的大树一样躺在地上”、“任何呼叫声、歌声或者咕咕声都不能使它们抬起头来”两处,感受大象病情的严重,指导读出蝉德拉对大象的痛惜之情。

(3)多种形式朗读,加深体会。先指名读,再小组读;或分男女生读。 3、小结:看着生病的大象,蝉德拉的心理充满了怜惜。

三、师生合作朗读,导学第9-12自然段

1、第9自然段:教师有感情地朗读,承接上文。

2、教师引读第10、11自然段。

第一位兽医(坐在园子里??大象的病情加重了。)

另一个兽医(整日整夜都是??但大象的病情仍不见好转。)

教师读前面的部分,学生齐读括号中的部分。

3、第12自然段:教师有感情地朗读,为下一步想象作铺垫。

4、想象:看到这一切,蝉德拉心里会想些什么?

5、小结并过渡:看着大象的病情日益加重,蝉德拉心急如焚,她很想为这些可爱的大象做点什么。一天清晨,蝉德拉在门口凝视着大象,碰到散步归来的王公。她说了什么?又做了什么?

四、深入情境,内化语言,学习第13-16自然段

1、默读第13-16自然段,你对蝉德拉有什么新印象?边读边画出相关段落或句子。

2、班级交流,引导抓住重点部分,体会蝉德拉一丝不苟、富有爱心的个性特点。

(1)引导抓住“脚趾、脚掌、象牙、8颗牙齿、嘴唇、舌头和喉咙”等词语,感受蝉德拉检查时的专注与仔细,体会“一丝不苟”的含义。

(2)启发思考,体会“富有爱心”: 蝉德拉清理干净了大象的耳朵,为什么还要给大象唱歌呢?

(3)创设情景,内化语言:(指导看图)大象的耳朵治好了,又听到蝉德拉的歌声,如果它们会说话,此时最想说什么?

(4)描述渲染,指导朗读:看来,大象们现在舒服极了!这一切多亏了蝉德拉啊!齐读本段。

3、过渡(教师读出第16自然段):几天后的黎明,当蝉德拉回来时大象在园子的四周活动。它们以欢快的叫声来欢迎她的到来。王公非常高兴,他宣布举行庆祝活动,并邀请所有的村民来宫殿。他要做什么呢?

五.启发质疑,探究原因,学习课文第17---21自然段

1. 自读自悟,思考蝉德拉为什么不要珍贵漂亮的珠宝作奖赏,而要求用大米作奖赏?先默读画出表明蝉德拉要大米作奖赏的原因的句子,思考这些句子表达出她的什么思想感情?并把自己的探究发现与同桌或小组的同学交流。注意读好表示原因的重点句子。

2 学生“把她注意上那个棋盘”和下一段中的“假如陛下允许?.. 直到最后一个方格为止。”接连着自由读读,想想蝉德拉用什么方法计量奖赏的大米?你从中体会到什么?然后开展小组讨论:你觉得这种计算方法好不好?好在哪里。

3. 齐读最后一自然段,想想为什么村民对蝉德拉的选择感到伤心?你认为蝉德拉的选择对不对?为什么?在指名答问的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思考和说明问题,注意组织评议。

4. 分角色朗读这一部分,体会蝉德拉的智慧和思想境界。

六、总结全文,引发思考

1.回顾全文,形成人物整体形象:结合课文说说,你觉得蝉德拉是一个怎样的小姑娘?

2.引发思考:下面会发生什么事情呢?蝉德拉的方法真能帮助村民把原本属于自己的大米要回来吗?下篇课文继续学习。

[板书设计]

23 印度王公的大米

富有爱心 一丝不苟

蝉德拉————————————治好大象 得到奖赏(大米)

聪明机智 为穷人着想

疑读文本 品悟人性

——《印度王公的大米(二)》教学设计

主备人:陈金梅(明熙小学)

[教学内容]

这篇课文是《印度王公的大米》(一)的续编,情节生动传神,曲折有趣。它紧承故事(一)中婵德拉提出要大米作奖赏的要求和计量大米的办法。记叙了王公同意要求,并按提出的计量办法奖赏大米。结果搬空了王公所有粮仓的大米也没有兑现他自己的诺言,最后不得不以归还土地于村民的代价。才从诺言中解脱出来的故事。表现了婵德拉的非凡智力和纯洁善良的品质,讽刺了富有的王公的愚昧无知和死要面子的虚荣心。

[教学目标]

1、学会10个生字,会认4个字,包括一个多音字。正确读写“珍贵、便宜、愚蠢、仓库、惊讶、聚集、诺言、中央、凝视、耗尽”等词。学习运用“珍贵、惊讶、聚集、诺言、凝视”等词。

2、默读课文。培养良好的默读的习惯。

3、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能完整地复述《印度王公的大米》这个故事。

4、编演课本剧《印度王公的大米》,让学生进一步感悟课文中婵德拉的聪明善良和王公的愚昧无知,死爱面子两个人物形象。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在整体感知的情形下,再自主设疑和合作探究,感觉婵德拉和王公两个人物形象。能正确评价婵德拉和王公。

2、指导学生完整地复述这个故事。小组全作编演课本剧。

3、体味人品,从中受到教育。

[设计理念]

1、疑中探究 感知文本

既然本文是曲折有趣的民间故事,何不以争论的形式引入呢?因此教学时要创设情境。承接《印度王公的大米》故事(一)中的情节,设疑问题:一个穷苦的婵德拉竟在如此贵重的奖品中选择了大米,要是你会选择什么?展开激烈争执。拉开《印度王公的大米》故事(二)的序幕。而婵德拉又是怎么做的呢?

整体感知课文,让学生从自读自悟中体会婵德拉的善良品质和不凡的智慧以及王公头脑简单,死要面子的人物形象。培养学生阅读习惯,让人物形象牢牢烙在学生心灵深处。

2、读中生辉。感悟文本

文中人物形象的体现,剧情曲折波动来于文本,因此阅读教学要立足于文本,让学生多读多悟,从描写人物言行的句子入手,吟咏品味,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读的设计层层深入。初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精读启发学生交流讨论体会人物情感;品读采用了听读,指名读,男女生读,引读,表演读,齐读等多种形式,在读中理解、感悟人品。

3、张扬个性,再现文本

复述课文,编演课本剧,它是两种不同再现文本的形式。它既抓课文主线,更不逊色于精妙,课堂也不缺生机。其实就是以学生为本,珍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独特感受,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表达学生对事物的看法,这样的过程成为学生表现个性,张扬个性的过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设疑导入

我们从《印度王公的大米》故事(一)中知道,穷苦的婵德拉为王公的大象治好了病,王公决定要奖赏她。她面前摆满了金银珠宝、首饰,要是你会选择什么?展开争执(生谈:侧面)为什么(生答)。而婵德拉选择了什么?(生答:大米)。王公的态度如何呢?揭示课题,板题《印度王公的大米》(二),齐读课题。

二、自读自悟,整体感知

(一) 学生看课题,结合故事<一>根据自己的意念设疑。

如: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婵德拉选择要大米是为了什么?用什么办法得到大米?她是一个怎样的人?

3、王公心理是怎么想的?结果又会怎样呢?

(二)检查预习

1、学生带着一连串的问题,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读书情况:

出示文中生字、新词

“珍贵、便宜、愚蠢、仓库、惊讶、诺言、中央、凝视、耗尽”

(1)指名读,试机纠正。

(2)齐读。

3、默读课文。边读边画,把你感到疑惑的地方多读几遍,写上你的体会。

三、读文,明理

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谈感受。

(1)王公很高兴,认为几堆米是小事,答应了小姑娘的要求。

(2)要知故事的进展如何?下节课继续学习。

四、妙笔生辉

1、巩固生字、词读音;

2、加强重点字的书写指导;

3、写字,师巡回指导;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以疑激趣

1、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2、导言: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大家都知道王公只想到米比珠宝便宜,粗心的王公万万没想到要填满棋盘到底要多少大米,还暗自高兴。填满棋盘究竟需要多少大米呢?

二、疑中探究,感知文本

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你知道填满棋盘到底需要多少大米吗?

2、同桌交流,提炼句子。

出示句子:

“假如到棋盘的最后一格,全印度都可以被这些米埋到膝盖那么深”。

生齐读,听了婵德拉的话,你有什么感受?

(1)(出示世界地图)引导学生了解印度有多大。再来猜猜填满棋盘到底需要多少大米?

(2)指名读,评价。

过渡句:一小小棋盘,竟然要那么多的米粒来填满,不可思议!想了解计算米粒的变化过程吧!

三、读中生辉,感悟文本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快速读课文2-10自然段

1、 生边读边勾画体现棋盘计算米粒变化的语句。

2、 (出示课件:棋盘图片及填空题)

填棋盘第一行时用 ,到了棋盘的第二行时用上 计算,接到了棋盘第三行用上了 ,到了第四行用 计算,计算到第五行中央时, 。(生口头填空,师在棋盘旁点击相应计量单位的图片)

师:随着计量单位的变化,大米源源不断地从王公粮仓中涌出,那王公的态度又有什么变化呢?

3、全班交流,相机指导朗读。

(1)王公看着这一切惊讶极了,但他又死要面子,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他此时此刻的矛盾心境吗?指名读第7—10自然段。展开争论,谈见解。

(2)相机(出示课件)指导朗读描写王公神态变化的三个句子:

王公来回踱着步子,眼睛登得大大的,充满了惊讶。

王公靠在了软座椅上。

印度王公非常吃力地站起来。

(3)学习第11—14自然段。

①自由读第11—14自然段,思考:王公怎样才能从诺言中解脱出来?

②(出示第12自然段)齐读婵德拉所说的这一段话。

a、婵德拉为什么会向王公提出这样一个请求,请同学们结合《印度王公的大米(一)》思考。

b、婵德拉不仅运用这个办法拥有了王公粮仓中所有的大米,而且还让王公把耕地还给村民。从中你体会到婵德拉是个怎样的孩子?

c、让我们一起为婵德拉的善良和非凡智慧喝彩吧!(齐读这一句)

③(老师引读)王公听了婵德拉的请求,看着成堆的财富顷刻间化为乌有,但又别无选择,为尽快从诺言中解脱出来,所以??(学生齐读第13、14自然段)

④出示句子,指名学生品读:

王公凝视了一下他的宫殿和场子中堆积如山的大米。

王公看了一下他的宫殿和场子中堆积如山的大米。

a、读一读,比较理解“凝视”“看”的意思。

b、(出示课件:定格在王公看到景象)当王公看到这些今后不再属于他的粮食和土地会想些什么?再次品读第13、14自然段。

(4)分角色读课文15—17自然段。

在当晚的(相机出示图片)庆宴会上,王公终于明白了什么?你还体会到了什么?

四、引导交流,升华情感

1、(出示最后一自然段),让我们再次齐读婵德拉说的话,思考:婵德拉为什么不要漂亮的珠宝,而只要棋盘上的大米呢?

2、如果你是为了婵德拉的选择而伤心的村民,面对这个结局,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3、如果你是那个王公,听了婵德拉的话,你又会想些什么呢?

4、小 结:

故事学完了,我们也知道了婵德拉用她的聪明才智为村民讨回了公平,维护了村民的

根本利益。她的善良和非凡智慧将永远被人们称颂。

五、张扬个性,再现文本

这感人的故事将永驻人间,比比谁最棒?把故事讲给大家听。指名复述《印度王公的大米》的故事。

六、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多么有趣的故事,同学们可利用课余时间把它编成一个课本剧。并且试着演一演。

板书设计:

纪晓岚吟诗教学设计

《一次特别的活动》作文教学设计

主备人:江夏区明熙小学 许小波 设计理念:

“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力求有创意地表达”,“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是《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教学理念。《语文课程标准》还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所以学生习作必须回归生活。课堂上开展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师生共同参与,学生亲身体验,自主感受后很易于捕捉到写作材料,能激起学生的写作兴趣,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教学中注重体验与写同步走,适时进行心理活动、动作表情、神态、语言的写法指导,指导学生怎样把文章写得生动具体。然后引导学生回忆学校以前开展的活动,什么活动最有意思,举一反三,把最精彩的一幕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 习作目标:

1.通过活动,使学生切身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激发习作兴趣。

2.在学生亲历整个活动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细心观察,适时进行心理活动、动作表情、神态、语言的写法指导,说出自己内心感受。

3.进一步引导学生寻找最美好的的记忆,写好“最有意思”的一次活动。 教学重难点:抓住活动中的精彩处,写出活动的特别。

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入,指导观察

今天我们来开展一次活动,名叫“看谁出错”。我说口令,如果口令前有“教 练说”,你们就按口令要求做动作;如果口令前没有说“教练说”,你们就不动。如果谁动了,谁就出错,就受罚。

(找一个学生上前来示范。)

怎么罚呢?老师做一个活动动作,出错的同学注意老师的动作表情和神态进行模仿,大家看他模仿得像不像,可要注意观察啰。

(全班学生参加。)

教练说,举起双手;教练说,放下左手;教练说,举起左手;现在击掌两下。(这个地方学生容易出错,因为没有说“教练说”。)

被罚学生上台,看教师表演动作。(如表演拔河的动作,动作要逼真。) 他(她)模仿得像不像?如果像,用语言描述一下他(她)的动作表情和神态。如果模仿得不像,那老师又是怎样的动作表情和神态?

(全班开展小练笔,然后充分交流。)

小结:我们就是要学会关注细节,对人物的动作、表情、神态进行细致的观察,你才能描述得生动形象。(板书:动作、表情、神态)

二、师生共同参与,体验与写同步走

1、大家还想不想接着来一次?大家作好准备,听老师口令。

(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

老师想趁这个机会采访同学们,此时你们是怎样的心情?你们是怎么想的? (让学生说出自己此时的心理活动。)

同学们能够把自己紧张、激动、兴奋的心理活动真实地表述出来,表明了大家对老师的信任,也可看出活动是多么的精彩。(板书:心理活动)

(活动继续举行,全班学生参与。)

出错者请上台,说说出错被请上台来的心情,心理都想到了写什么?

2、老师讲笑话故事:

有一位老大爷要进城,可他在路边等了很长时间都没等到客车来。这时来了一辆装满沙子的翻斗车,老大爷把车拦住,央求货车司机把他带到城里去。司机没办法,只好答应了,但要求老大爷爬上翻斗车,把身子埋进沙子里,只把头露出来。老大爷按要求做了,后来还在车上睡着了。翻斗车司机开车到了城里,忘了车上还有一位老大爷,就直接把车开到了工地把车斗升起来卸沙。老大爷和一车沙子一起从车上倒下来。老大爷一下子从梦里惊醒,发现自己被埋在沙子里了,费了好大力气才从沙子堆里爬了出来。司机也下了车,看到了这情景吓坏了,连忙过来扶起老人问他受伤了没有。老大爷却连连向司机道歉:“对不起,司机同志,都怪我一不小心,把你的车子踩翻了。”

师生合作表演情境对话。老师扮司机,学生扮老大爷,表演老大爷从沙子里爬出来后的一段对话。

大家拿出笔来,发挥想象,把这一段对话写下来,看谁写得最精彩。 (学生交流。)

小结:古人说“言为心声”, 作文中对人物说话的内容、神态、语气、 声调等进行文字描写,可以表现人物的特点,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写出新颖有趣的文章。(板书:对话)

三、提出本次写作要求

1、今天,我们进行写作“一次特别的活动”。(板书题目。)要想写出精彩的 一幕,必须采用点面结合的方法,总写全体,分写几个代表人物,把人物在活动中的语言、行动、神态和心理写具体。

2、读懂题目,明确要求,明确写作的基本要求和先后顺序。

3、回忆活动,选材立意。

让学生填表回忆开展过的活动,明确有什么意思,选择确定“最有意思”的 活动写。

四、学生写作,教师巡视指导

对写完的要当堂读文、修改,以范例来讲评。

板书设计: 一次特别的活动

动作、表情、神态

心理活动 点面结合 对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