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和毫升》教学反思

《升和毫升》教学反思

《升和毫升》教学反思1、以生活问题为纽带,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课程标准》中强调数学学习要贴近儿童的现实生活。郭老师认真分析教材,挖掘教材,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出发,(如“哪个水杯盛水多”“每瓶饮料到底有多少呢?”等问题,)让每一个学生在“猜、倒、看、比、量”的实践中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建立表象,建构新知。2、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会数学思考。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只有在亲身经历或体验一种学习过程时,其聪明才智才能得以发挥。任何学习都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本课,郭老师努力为学生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提供小组合作学习材料,让学生在多次“玩水”中,体验什么是“容量”,认识“升”和“毫升”,怎样读量杯和量筒中液体的多少等等。学生学会数学地思考,学会主动探究,也学会了与人交流,效果很好。3、注意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标准》认为:数学从生活中来,又要为生活服务。教师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如“怎样比较出哪个瓶子里的饮料多呢?你们都想到了什么方法?”“你还知道哪些用毫升和升做单位的液体?”“两个一样的杯子,倒入了不一样多的水,想一想,用什么方法可以使两个杯子里的水一样多呢?”等等问题都很好的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本节课,虽然实践性较强,但是教师在处理上努力贴近学生生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良好的操作、交流、倾听等学习习惯,使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相辅相成、融为一体,较好地实现了三维目标的整合。

 

第二篇:(冀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升和毫升 1

(冀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升和毫升 1

教学反思

教学《升和毫升》时,考虑到这方面的知识平时学生关注的较少,缺乏生活经验,而且容量单位的认识本身就比较抽象,需要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为了能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容量观念,积累较多的直观经验,我结合教材准备了大量的容器,从锅碗瓢盆到瓶瓶罐罐,只要可以我都搬进了课堂,结果这一周的数学课就不再像平时的数学课了,没有口算练习,没有新授巩固,课堂教学不再那么井然有序,我和孩子们都拿着瓶瓶罐罐不停地做着实验,孩子们陶醉于做实验的新鲜,兴奋地欢呼、交流……从课堂气氛来看,学生人人动手,个个参与,学习积极性之高是前所未有。我原以为这样的教学一定是成功的,可一看学生的作业我迷惑了……(作业的主要问题是学生对各种常见容器的容量选择、判断或估计不准确,有的甚至相差太远)作业中反应出来的问题使我不得不反思自己的教学:

1.这样教行吗?

容量是个非常抽象的概念,学生又是在没有认识体积的基础初次接触,所以课堂上我尽量采用直观教学,每节课都搜集了各种容器,做了大量的准备,教学时我也改变了以往数学课的模式,用大量的实验操作来代替空洞的说教。学生对我这种实验式的数学课表现出了极高的兴趣,课堂气氛活跃不说,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估计能力都得到了很好地锻炼。从这个角度思考,我这样教学符合课改理念,是完全可行的。

2.这样教目标达成了吗?

本单元的知识目标主要有两个:(1)认识升和毫升,知道它们之间地进率并能准确换算。(2)能准确估计一些常见容器的容量,培养学生的估计能力和意识。前一个目标比较容易达成,难的是后一个目标。教学中,我准备了各种容器,让学生反复地比较、猜想、验证就是为了提高这个目标的达成度,可学生作业中反馈出来的问题如同给我当头一棒……

我仔细分析了失败的原因,可能有这样两个:第一,让学生在没有认识体积的情况下直接学习容量,不符合认知发展须循序渐进的规律,因此学生学起来肯定会有困难。

--1--

第二,生活经验太贫乏。这方面的知识本身就较抽象,不要说是学生,就连我们老师平时关注的也较少,学生的脑海中所能联想到的有关容量的信息实在太少,虽然课堂中我已经想尽各种办法在帮助学生积累有关容量的直观经验,但仅仅利用几堂课的有限时间是远远不够的,而且教学时受许多物质条件的限制,比如浴缸、大的洗澡盆、水池等这些容器无法带进教室,让学生回家测试又无法具体指导等等。这些矛盾的解决还有待于今后做进一步的探讨。

--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