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书美蝈蝈一课的教研反思

浅谈《蝈蝈》的教学设想

一实小 陈书美

周四下午,在录播教室我讲了一堂公开课,可以说收获颇多,下面就谈谈我对《蝈蝈》一课的教学设计。

《蝈蝈》是西师大版五年级语文第8课 ,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课文讲了一位老人由于喜好蝈蝈的叫声,就买了一只,把它关在笼子里,两个孩子对蝈蝈在笼子里的情景产生了议论,他们的对话是老人明白禁锢幼小的生命是多么不道德,最后忍痛割爱,把蝈蝈放回大自然的故事。

教学目标

1边读边想,领悟课文内容,感受对话描写的精练优美,感悟课文故事蕴含的深意。

2能感受对话描写的精练优美,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重点:抓住关键词句,感受对话描写的精美。

难点:推测蝈蝈不见了的真正原因。

一 引人入胜的导语设计。

师:同学们,我们先来做一个猜谜语的游戏吧,小小诸葛亮,稳坐中军帐。摆起八卦阵,单捉飞来将。

生异口同声地回答:蜘蛛--

师:看来是我低估了你们的智商,再来一个?小小虫儿真奇怪,一盏灯笼随身带,黑夜点灯满天飞,像星闪闪真可爱。?

生:萤火虫---

师:你们喜欢动物吗?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位动物朋友,我们一起给它打个招呼吧。

感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孩子喜欢小动物,尤其喜欢活泼可爱的小动物,我抓住学生这一认知心理特征,采用认识新朋友的导入方式,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激发起学生想要深入了解课文的学习动机。

二 构建自主开放、平等对话、具有?语文味?的课堂 。 师:谁来说说文章围绕蝈蝈叙述了一件什么事?

刘家安:一个老人很喜欢蝈蝈,于是买回一只关在笼子里。但蝈蝈始终不叫,老人就给它吃红辣椒丝,蝈蝈终于叫了,但再也不停下来,最后蝈蝈咬破笼子逃走了。

徐子豪:一个老人喜欢蝈蝈,就买了一只回来关在拳头大小的笼子里。蝈蝈开始一直不叫,后来又叫个不停,最后老人把蝈蝈放了。 (顿时教室炸开了锅,孩子们议论纷纷,有的说是逃走的,有的说是老人放的)

师:认为是蝈蝈咬破笼子逃走的请举手(8人 ),认为是老人放了蝈蝈的请举手(20多人 )。认为是逃走的是刘家安的团结队,认为是放走的是徐子豪的冲锋队,现在,请你们都去找一找理由,证明自己是对的。可以讨论一下。 (教室里现时?乱?了,孩子们都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习了。)

几分钟后,师:请团结队陈述自己的理由。

团结队:我们认为蝈蝈是自己逃走的,理由是老人太喜爱蝈蝈了,根本就不会放的。

比如:?‘怪了,它怎么不肯叫呢?买的时候还叫得起劲。真怪了。一位白发老人凑近蝈蝈笼子看了半天,嘴里在自言自语。?他专门买的,还?凑近蝈蝈笼子看了半天?,怎么会 放?肯定是逃走的。 生2:又如:?‘听见么,它叫了,多好听!’老人很有点得意。?从这里可以看出老人是多么喜爱蝈蝈啊,才不会放呢!一定是蝈蝈自己逃走的。 文中还有很多地方都可以证明老人很喜爱蝈蝈。

师:那就把文中能体现老人爱蝈蝈的句子勾画出来,和同学说一说。 (生自主勾画,交流)

师:有道理,老人爱蝈蝈,不会放。(板书?爱?)

生:爱就不可以放吗?正因为爱才会放的

冲锋队:?窗台上挂起一个拳头大小的竹笼子。一只翠绿色的蝈蝈在笼子里不安地爬动着,两根又细又长的 触须不时从竹笼的小圆孔里伸出来,可怜巴巴地摇晃几下,仿佛在呼唤、祈求着什么。?你看,?拳头大小的竹笼子?(用手比比)让它住着多不舒服,多不自由,因此它才?不安地爬动?,它多可怜啊,它多想出去呀! 师相机引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出示蝈蝈捕禅的图片,感受蝈蝈平时的凶猛。

师:你们觉得它在?呼唤?什么、?祈求?什么呢?

生:放了我吧,求求你!

生:有谁来救救我呀?

生:妈妈,你在哪儿呀? (好多学生的眼里都闪烁着泪花) 冲锋队:你看,蝈蝈多可怜,它的家应该属于大自然,老人就把它放了。

团结队:文中还说的?它咬破笼子,逃走了?。

冲锋队(急了):怎么可能是逃走的呢?你看文中倒数第二段,?小笼子上有一个整齐的口子,像是用剪刀剪的。?如果是蝈蝈自己咬破笼子逃走的,这口子怎么会那么整齐呢?

团结队:学生面面相觑,但似乎还有话想说。

师:对呀,咬怎么会咬得这么?整齐?呢?

B 生2:最后一段也可以说明是老人自己放的。?‘它咬破笼子,逃走了。’老人看着窗外,自言自语地说。?你们刚才也说,老人喜爱蝈蝈。老人那么喜爱蝈蝈,如果是蝈蝈自己逃走 的,老人能不急吗?能不去找吗?说话时还?看着窗外?吗?所以,一定是老人自己放的。

师:是啊,蝈蝈不见了,老人能那么淡定吗?

冲锋队:还有呢。?大人们静静地听着两个孩子的议论,只有白发老人,用只有自己能听见的声音叹息了一声?老人本来是很喜爱蝈蝈,但听了两孩子的议论后,觉得自己的行为很不对,因此才叹息,想放了蝈蝈。

出示课件两个孩子的对话。

师:蝈蝈为什么不叫呢?

生:它觉得孤单,寂寞。

生:它想家了。

师:是呀,被关在笼子里,失去了自由,不能回家,见不到亲人,蝈蝈有多伤心、多孤单啊!那它为什么又叫了,还叫个不停呢?

生:那不是叫声,而是蝈蝈的哭声,它被关在笼子里多难受,它在哭呢!

生:它热得睡不着,所以叫。

师:看来孩子们对课文还蛮熟的嘛。还有其它的看法吗? 生:它不是在叫,它是在喊,?放我出去,放我出去,放我出去?一直不停地喊。

生:它在说,?我恨你们,万恶的人类。?

师: 孩子,蝈蝈可以这样想,你不能,人类更多的还是善良。

生:它是在说,?妈妈,爸爸,快来救我--

师 :它可能也会说:?爸爸妈妈,你们快跑啊,跑得远远的,不要再被捉住了。?

师:沉默啊沉默,不在沉默中死亡,就会在沉默中灭亡,而它选择了爆发,用自己的声音向人类发出了抗议---?还我自由,还我自由!?对于这样一个弱小的生灵来说,叫声是它所能选择的唯一的反抗方式。

师:老人在叹息什么,谁来猜一猜?

生:唉——我怎么连小孩子都不如啊!

生:我真是太自私了,我怎么就不想想蝈蝈的感受呢?

生:我真是个老糊涂虫!蝈蝈,我对不起你呀!

师:听了同学们的辩论,觉得同学们真是长大了。但真相只有

一个,到底是蝈蝈自己逃走的呢还是老人放走的呢?

生(整齐、响亮):是老人放走的。

师:(包含激情板书?放?)回答正确,每人加10 分!

1 开放的学习方式

课堂上,老师应该从传统的权威中走出来,归还孩子的话语权,让对话走进课堂,成为课堂的主旋律。教室不再是根据教师早已草好的剧本--教案来表演的场所。课堂成为一种生活状态,教师和学生都能真实的表现自己。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地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自己的心灵对话。《蝈蝈》一文的结尾老人的话意味深长;

?它咬破笼子,逃走了。?老人看着窗外,自言自语地说。

我抓住?逃?和?放?设计了一场辩论赛,让学生围绕?蝈蝈是自己

逃走的还是被放走的?展开辩论,这就需要学生走进文本去寻找自己

的理由,通过讨论交流领悟课文的内容,感悟课文故事的意蕴。

2 开放学习内容,渗透作文教学

如文中对孩子和老人爱蝈蝈的描写;

?听见么,它叫了,多好听?老人很有点得意。

?两个孩子睡眼蒙胧,可还是高兴得手舞足蹈,把床板蹬得咚咚直

响。?

师:同学们咱们把描写老人神态动作的词语和孩子的换一换,看看它

的表达的效果。

一个孩子说:?老人高兴得手舞足蹈,把床板蹬得咚咚直响。这老人

有精神病,要么就是老顽童!孩子也修炼成精了?

孩子都哄堂大笑。

师趁机引导:是啊,孩子应该有孩子纯真的天性,老人应该有老人的稳重,所以我们在写作时一定要抓住人物的特征,如年龄特征、身份特征,这样才能使人物的形象真实鲜活起来。

三 让语文课堂的评价语言充满阳光

课堂教学教师的评价语言非常重要,它能影响教学气氛和活动,往大里说,它有时能影响孩子一生的发展。下面摘录我在蝈蝈一课中的评价语言:

徐子豪:爱就不可以放吗?正是因为爱才会放的!

师:徐子豪,你总是给我们创造惊喜!令人刮目相看。

徐晨怡:我为蝈蝈担心,不知道它能不能找到自己的爸爸妈妈。 我发现这孩子眼泪闪着泪花,还有的孩子眼睛红了,有的女同学还落下了泪,一种温热的感情涌上了心头。我深刻地体会到教育的终极目标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让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尽可能的保持纯真和善良!

沉默了片刻,我说:孩子们,你们都很善良,希望在今后的生活中尽可能的保持你的纯真和善良,它将是你一生最宝贵的财富!我们祝愿蝈蝈早日找到自己的家,过上自由快乐的生活。

生:我很愤怒,这么好的蝈蝈被放走了。

师:孩子,你爱蝈蝈的心可以理解,有一种爱叫放手,爱它就要给他自由,爱它就要为对方着想,不要让自己爱变成囚禁对方的牢笼,孩

子,忍痛割爱吧。

四 无法预约的精彩

这堂课已经接近了尾声,孩子们不仅读懂了老人的心,也读懂了作者的心,原本课堂也可以按预设的收尾,?孩子们,真相只有一个,蝈蝈是---?

?爷爷放走的。?孩子异口同声地回答。

突然,一个孩子的声音冒了出来?蝈蝈问什么不是爸爸放走的??多不和谐的声音!该怎么回答孩子,让孩子们回到文本去找到爷爷的叹息吗?再去找到结尾爷爷的自言自语吗?这些都无法解开这孩子的疑惑,蝈蝈的叫声令爸爸烦躁不安,为什么爸爸就不可能放走蝈蝈呢?我思考了足足二十秒,对这孩子说:?孩子我先问你一个问题,在生活中你的爸爸会不会不经过你爷爷的允许,把他心爱的东西给丢掉呢??

孩子摇摇头说:不会。

?这是我们对老人最起码的尊重,无论是动物、植物、还是我们人类自己,爱他就要尊重他,这才是真正的爱。?

我觉得一堂课,展现的不仅是教者的智慧,学生的智慧,更重要的是凸显生命的智慧。这节课我从孩子稚嫩的声音里,听出他们对小动物的关爱,同情,对生命的尊重,课虽然结束了,但本课已经完成对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尊重生命的奠基。但教育总是遗憾的艺术,这节课有些地方处理的太过仓促,孩子也像蝈蝈到了新的环境都不肯发言了,很多孩子缺乏想象力,思想空洞,今后应该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不能让孩子成为一个个鲜活的木乃伊。

不是每一次的蓦然回首都有?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惊艳,正如不是每一节精心准备的课都有圆满的成功,但每一堂课的谢幕,细心回味,都能发现一地的落英缤纷。

课是短暂的,但它带给语文人的热情与温暖却是持久的,让我们行走在追梦路上的语文人享受这别样的幸福和感动吧。

 

第二篇:蝈蝈教学反思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反思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是一首儿童叙事诗,通过记叙“我”将心爱的蝈蝈送给盲婆婆的故事,表现了当代少年儿童关爱他人的好思想、好行为。诗歌的第三小节,很值得引导孩子进行说话训练:“歌声会领您走进田野,看到小溪流淌的清波。歌声会把您带回童年,想起往日难忘的欢乐。”在理解句子的基础上,我是这样引领孩子们的。

为了打开孩子的想象空间,我问孩子们:如果你就是蝈蝈,你最想把盲婆婆带到哪里去?有了“田野”的铺垫,在此基础上也激发了其他孩子的记忆,他们想到了农田、荷塘、果园等地方。接着,我又问孩子们,在果园我们能看到什么?孩子们回答:看到红通通的苹果、黄黄的柿子等等,接着问其他地方的景物,孩子们回答起来显得简单多了,因为从一年级开始,我们就对春夏秋冬的景物进行过讨论,甚至写过话。这样,再来进行“歌声会领您走进??看到??”这样的表达训练,就等于是将两个问题进行组合,孩子们表达起来得心应手。

但教学中生字教学不够突出,因为这是第一课时,应把握好低年段的教学目标:把识字写字放在教学任务的首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