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乐园》教学反思

《动物乐园》教学反思

《动物乐园》是一年级上册的内容,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不仅使学生知道用“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数的大小,而且初步建立符号意识。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教材以“动物乐园”为情境的主题图引入,唤起学生的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在主题图中选比较的对象进行比较,既尊重学生的选择,又能达到教学的目的,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后,让学生举出生活中的事例,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既运用了新知解决实际问题,又体现了新《课标》精神。在教学中要注意记住“>”、“<”对孩子来说不是件容易的事,不能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而应该注意引导学生,利用生活经验帮助学生理解记忆。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很早就接触到了,在脑海中已有一个初步的表象,只是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的概念,更没有符号意识。因此这节课中利用各种形式,把数学教学和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帮助学生很快掌握比较方法以及建立数学符号意识。

要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就必须先树立符号意识,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有步骤地渗透于数学教学的始终。在一年级“认数”单元,教材十分注意加强对数的实际意义的理解,在认识了1—5以后,教学几和第几的认识,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体会一个数可以用来表示物体的个数,也可以用来表示物体排列的顺序。教材还十分重视帮助学生建立数的大小概念,把握数的大小关系。在教学“=”“>”“<”

的认识时,例题提供了童话场景“动物乐园”,从不同动物只数的比较中,抽象出数的大小关系。比较两种物体数量的多与少,基本方法是一一对应、数形结合。通过一一对应的排列让学生明确它们的只数,以此建立“同样多”的概念,在此基础上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抽象出“4=4”,认识并理解“=”的含义,使学生知道,当两个物体个数“同样多”时,可以用“=”来表示。接着引导学生比较运动会上松鼠和小熊的只数,通过一一对应的排列,使学生明确松鼠只数比小熊多,小熊只数比松鼠少,从而建立“多”“少”的概念,并以此为基础还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抽象出“5>3”和“3<5”,认识理解“>”“<”的含义,学会用“>”“<”表示两数之间的关系。

由此可见,符号意识的培养需要坚实的经验为基础,在教学中应促进学生在交流、分享的过程中积累经验,学习符号化的多种途径,允许个性化地表示符号;逐步体会用数、形将实际问题“符号化”的优越性,感受符号在理解和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价值。

 

第二篇:1《动物乐园》教学案例

学科 小学数学

《动物乐园》教学案例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第12~13页。

设计理念:这是《比较》的第一课时。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一年级小学生已经不同程度地具备了一些简单的比较

知识。要使学生会比较多少,我特别关注在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学生对一些具体的比较方法的体验和思维特点,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在本节课中,我创设了一个儿童喜闻乐见的“动物乐园”的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综合运用多种方式(如游戏、演示、故事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开展活动,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的经验。

教学目标:

1. 通过数数、比较活动,掌握“一一对应”的比较方法。

2. 认识符号“>”、“<”、“=”,知道它们的含义,并能用符号来表示比较的结果。

3. 初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数学与大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

教学重点:掌握“一一对应”的比较方法。

教学难点:会用“>”、“<”表示比较的结果。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师:小朋友们,听过《骆驼和羊》的故事吗?骆驼和羊通过比较,知道了高有高的好处,矮有矮的好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新课也是“比较”,内容也和骆驼和羊的故事一样有趣,,不信,你们看:

(教学设想:通过创设情景,以孩子们喜欢的故事导入,旨在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二、 引导操作,探究新知

1. 出示动物乐园图

师:动物乐园要举行盛大的庆典活动,小动物们都到动物乐园帮忙,热闹极了。我们看看谁来了?

2. 交流

师:你看到了哪些动物?各有几只?

生:4只小鹿。

生:5只小白兔。

生:4只小熊。

生:3只猴子。

生:2只小鸟。

师:你们数得这么快,是怎么数的?

生:我是用铅笔点着,一个一个地数。

生:我的方法和他的不一样,我用铅笔在数过的旁边做个记号,这样就不会重复了。

生:远处有1只小熊,近处有3只小熊,一共有4只小熊。

师:大家用不同的方法数出了每种小动物各有几只,真不错。学数学就应该这样,要善于思考。

3. 动手操作

师:谁愿意用动物头像来表示你观察到的图上的各种动物?

师:请其他同学也在下面摆一摆:你看到了几只什么动物?请用学具表示出来。(生摆,观察,评价) 师:摆出来的和看到的一样吗?

(教学设想: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课程标准》的一个基本的教学理念,我引导学生观察情景图后,让学生自己在心里数一数,在班级汇报时说一说,在自己的桌面上摆一摆,引导孩子动脑、动口、动手全方位地参与数学的学习过程,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4. 设疑激趣

师:来了这么多的动物,到底哪一种动物比较多,老师很想知道,你们想知道吗?那我们把它们比一比好吗?

(1) 小组讨论:可以把谁和谁作比较?

(2) 全班交流:我准备把??和??进行比较。

5. 探究方法

(1) 认识同样多和“=”(熊和鹿比)

A、师:咱们先把熊和鹿做比较,那么这两种动物,谁多?谁少?你是怎么知道的?(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相机引导)

(教学设想:《课程标准》中强调学生之间的交流,这是发挥学生主体性的一个重要方式。我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围绕“谁和谁比?怎么比?比的结果怎样?”进行讨论,给学生思考、探索与表达留下了较大的空间。同时我以儿童化的语言,以商量的语气,以平等的身份和孩子们共同学习,能激发孩子更高的学习热情,使孩子们敢说、敢想、敢做、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乐

于参与课堂学习。)

B、 动手操作

师:比较两种动物谁多谁少,可以直接根据数量多少来比较,还可用摆的方法来比较,那么要怎么

摆呢?请大家先想一想,再动手摆一摆。

C、 展示、交流

师:谁愿意到前面来摆一摆?其他同学摆的方法和他一样吗?有没有不同的摆法?(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摆出了不同的图形)

D、猜一猜

师:黑板上的每一种摆法,是怎么进行比较的?

(如学生不懂得表述“一一对应”的比较方法,教师可以以参与者的身份参与发表意见。)

(教学设想:算法多样化是《课程标准》中的一个重要的思想,但算法多样化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出来的,而是要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不断地渗透、培植,只有在学生想法多样化、摆法多样化、说法多样化??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出现算法的多样化。)

E、 认识“=”

师:熊有4只,鹿也有4只,熊和鹿的只数一样,我们就说:它们的只数?(“同样多”、“一

样多”、??)

师:熊有4只用数表示写几?鹿也有4只,用几表示?4和4同样多或者说相等,要用什么符号

来表示它们的相等关系?谁知道?

师:谁会写“=”?

(板书: 4 = 4 读作:4等于4)

等号

(指导书写“=” )

(教学设想:现在的孩子,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已经不同程度地具备了一些简单的数学知识。所以在认识同样多和“=”的过程中,应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只要是学生能说的让他们自己说,能做的让他们自己做,能写的让他们自己写,能教的就让他们自己来当小老师,教自己的小伙伴。)

(2) 认识“>”、“<”(兔和猴比、猴和鸟比??)

师:接下来你们想把哪两种动物进行比较?这两种动物谁多?怎么比较?比的结果是什么?可以先摆一

摆再说一说。

(A. 独立思考 B.小组交流 C.全班交流)

{引导学生表述:谁比谁多(少)}

师:5比3多,在5和3的中间要用一个什么符号来表示?你们知道吗?

生:“>”号。

师:谁会写“>”?这个式子(5>3)怎么读?

生:5大于3。

师:5比3多,用“>”表示,那么3比5少,可以用“>”表示吗?应该用什么符号表示? 生:“<”号。

师:你知道“<”叫什么名字?谁来读一读这个式子? (3<5)

生:3小于5。

师:谁能想办法分辨和记住“>” 、“<”?

(引导发现:开口朝大数,左边大,朝左边,右边大,朝右边。)

生:口子大的朝大数。

生:开口朝左的是大于号,开口朝右的是小于号。

生:把“箭号”的一横去掉就是大于号了。

师:编个顺口溜记住:开口朝大数,左边大,朝左边,右边大,朝右边。

(教学设想:记住“>” 、“<”对孩子来说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在教学过程中,不能要求学生死记

硬背“>” 、“<” ,而是引导学生如何张开想象的翅膀,用各种各样生动有趣的语言,帮助学生

理解记忆。)

三、 练习与拓展

1、练习

师:在这么多的动物里面,哪种动物最多?哪种动物最少?

生:小鸟最少,小兔最多。

师:其他动物比较的结果怎样?小朋友们能不能自己完成?请同桌交流:说一说谁比谁多?谁比谁少?也可

以用数字说一说它们比的结果。

最少 最多

小猴比小熊少 3 ○ 4 小鹿比小兔 4 ○ 5

小熊比小猴多 4 ○ 3 小兔比小鹿 5 ○ 4

师:看黑板,填一填:

7 ○ 3 4 ○ 9 3 ○ 3 5 ○ 8 10 ○ 1

2 > □ 6 > □ 6 = □ □ = 8 □ < 9

(部分方框里能满足条件的数不是惟一的,虽然不要求找出所有答案,但鼓励寻求其他的答案。)

2、拓展

师:在现实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有关比较的知识?

(教学设想:整堂课的教学试图从日常生活入手,创设一个问题情景,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同时把学习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数学与大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从而增强了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教学反思:

1、 提供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

进行多少的比较,并不是纯粹的知识性的学习,而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性的活动,它包含了丰富的过程性学习目标。我提供具体有趣的素材,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思考,使学生获得对比较多少活动的体验。教学时,我充分关注学生活动的过程,而不是获得一个具体比较的结果。

2、 引导学生思考与交流。

我要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领悟比较的方法,进行有序而且有条理的思考。在比较的过程中,学生会有不同的方法,我会注意进一步培养学生认真倾听、尊重别人想法的良好学习习惯,并引导学生进行交流。

3、 联系生活实际,组织比较活动。

除教材提供的情境外,我还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组织比较多少的活动。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