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厘米.doc教学反思

《认识厘米》教学反思

“认识厘米”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的基础上学习的。本节课是学生学习长度单位的起始阶段,对于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节课,教师从儿童的认知心理出发,确立了教为学服务的观念,以一个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的身份与学生一起参与到感受、交流、体验、探究知识的活动中,具有以下突出特点:

(一)感知数学,激发探究兴趣。

新课伊始,学生参与到量课桌的长这一活动中。由于没有教学长度单位,还不会用尺量长度。因此,鼓励学生选用文具盒、铅笔等工具进行测量。由于选择的工具长短不一,导致测量结果不一致。这一活动有两个目的: 一是体验线段的长度是可以测量的;二是需要用一个统一的长度单位来表示物体的长度。从而学生找到了学生尺上的厘米,解决了这一问题。在强烈的好奇心的牵引下,学生的积极性比较高,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探究的兴趣得到了培养。

(二)体验数学,发展思维能力。

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我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操作、思考和交流。在认识尺的过程中,先学生说说在尺上看到了什么,再师生总结尺上有刻度线和数字。

在认识1厘米的过程中,我是这样设计的:

1、学生找一找尺上的1厘米,说说从刻度0到刻度几。再让学生找一找,还有哪两个数之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加强对1厘米的感受。

2、比一比。左手拿尺,伸出右手,大拇指指向刻度0,食指指向刻度1,看看1厘米有多长,拿掉尺,同桌两人比一比,谁的1厘米比较准确。

3、找一找。从生活中找出长度大约是1厘米的物体,如食指的宽,图钉的长,田字格的一条边等等,然后用尺进行测量,验证这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在认识几厘米的过程中,先让学生找到2厘米、5厘米各有多长,再说说还可以怎么找。学生深刻理解了直尺上的1厘米就是1大格,2厘米就是2大格,因为只要找出几大格就是几厘米。学生在活动中体验了知识的产生、发展的过程,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三)在测量过程中培养估测意识。

估测是测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现实生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加强估测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正确建立厘米的概念,增强其空间观念与学习兴趣。在这节课的教学中,估测活动贯穿在整个测量教学过程之中,如在每次实际测量物体长度之前,都让学生先进行估测,并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估测方法。使学生在比照中估测意识不断增强,估测能力不断提高。

 

第二篇:认识厘米教学反思doc

厘米的认识 教学反思

认识长度单位厘米是青岛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尽管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用过直尺或三角板,有一些这方面的经验和基础,但由于长度单位及其操作应用是多种知识的综合,涉及数、数数、空间观念的形成和实践技能等,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还是比较抽象、比较难学的。在“认识厘米”的教学中,我注意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走进课堂,通过学生的探究、操作、交流、分析、反思等活动,主动进行知识建构。

一 、感知数学,激发探究兴趣

本节课用动画片引入,在讲授新课之前,播放“阿福的新衣”动画,让孩子带着问题“这是怎么回事”去思考,学生看完之后议论纷纷,在这一生活化的情境中体会到为什么要统一长度单位以及尺的重要作用,激发了进一步去了解、探究尺的兴趣。为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抽象的能力,在教学“厘米”这一概念时,我安排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看一看。通过观察直尺,直观感知“1厘米”的长度。让学生从直尺上找出“1厘米”,并且知道从0刻度到1刻度之间就是1厘米。然后让学生找一找,还有哪两个数字之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从而使学生充分认识直尺,认识1厘米的长度。

(二)读一读。在孩子们互相指过1厘米以后,读一读:在尺子上每相邻两个数字之间的长度都是1厘米。 - 1 -

(三)比一比。让学生伸出大拇指指一指大拇指的宽度指的是哪部分?在尺子上比一比你的大拇指的宽度是不是大约1厘米?

(四)找一找。从生活中找出长度大约是1厘米的物体,把数学和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

二 、体验数学,发展思维能力

本节课我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测量铅笔的长度,给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机会,使每一种测量方法都是源于学生独立判断后的一种自我选择,是学生自行悟出的,而不是来自于教师暗示与指导。在学生自己找到了测量结果“比5厘米多一些”的错误缘由,构建出正确的测量方法,在测量方法上交流比较展示,让更多的学生体验和感悟到别人的测量方法,反思自己的测量方法与别人的不同,对多种测量方法有了初步的优劣之分,使学生体验了知识的产生,发展的过程,从而提高了思维能力。

三 、应用数学,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有价值”的数学应与生活密切联系,在实践中应用所学的知识能使学生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认识了尺子上的“1厘米”、“几厘米”之后,我是通过以下几个环节教学生用尺子测量长度的:1、指一指从哪儿到哪儿是一拃?说一说怎样测量一拃的长度?量一量自己一拃的长度,让同桌验证。通过指一指、说一说、量一量等方式,使学生掌握了长度单位的实际应用方法,同时也理解了 - 2 -

掌握长度单位、掌握测量长度的方法的意义。在教学时出现多样化的解决问题方法后,引导学生进行第二次体验,学生有了从“刻度0”开始测量就可以直接看另一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的结论,我让学生用软尺量自己的身高,臂长,座高,腿长等,学生通过活动发现身高与臂长相同,座高与腿长相同等等,再次深入体验从“刻度0”开始测量的优越性,对从其他刻度的测量方法有一种笨拙之感。学生在多种方法的比较中,构建出一般的合理的测量方法。将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培养。

总之,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市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服务者,合作者,只要教师敢于放开呵护的双手,就会发现,孩子也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创造者。

不足之处:

1.学生活动时没有做好全面指导,导致有的小组里你说我也说,听不清谁在发言,课堂较乱。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自己玩自己的,不参与讨论,没有及时组织。

2.教学中,课堂反馈不及时,这节课活动较多,我没有随时根据教学信息的反馈,及时评价、调节,致使本节课的注意事项占用了练习时间,没有完成预设的任务。

3.教学时对学生的预设不足,没有做好学生的前测,对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了解不足,其实很多学生对厘米不理解。 在学生回答从3厘米到7厘米是4厘米时没有及时纠正。教师说得太多, - 3 -

没有给学生认真思考的时间。

刘晓芳

- 4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