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看病》教学反思

《学会看病》教学反思

翠微校区 练瓯翔

《学会看病》是五年级上册第六组中的一篇略读课文, 课文从母亲的角度描写了一个母亲为儿子独立生活的能力,鼓励儿子一个人去看病,细腻地描写出了母亲感情变化的心理历程,体现了母亲浓浓的爱子之情。

我这堂课的设计目标是让学生通过默读、浏览等方法,感知课文主要内容;通过抓住描写母亲语言、心理活动描写的句子,还原感受,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母亲感情变化的心理历程;通过自由辩驳的形式,发现文中母亲“愿意”与“不愿意”两种矛盾心情的表达方式,初步了解交叉描写的作用;通过互文阅读的方法,自主建构,感悟“让儿子学会独立”才是文中母爱的真谛。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抓住描写母亲语言、心理描写的句子,体会母亲的感情变化;难点是他们能理解母亲独特的爱子方式,感悟文中母爱的真谛。我把课堂教学主要设计为三大板块:一是围绕“残忍吗?”展开讨论,质疑母爱,引发认知冲突;二是通过辨析“愿意吗?”抓住句子,品悟母亲内心;三是再论“残忍吗?”,体会情感变化,感悟母爱真谛。

课堂上,我希望能站在“以生为本”的角度,通过调动学生的“思维参与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有所思,有所得,有所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而不是“匆匆过客”。在此选取几个片段与大家交流:

在预习反馈时,根据我校五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一般会把课文

主要内容概括为“儿子生病了,曾作为医生的母亲让他独自上医院,他学会了看病。” 我设计了“给‘让’换个更恰当的词,并说说理由。”这一问题,从学生提出可换成“要”、“叫”、“教”,再逐个反对,到最后一致确定换成“逼”字最恰当的过程中,他们已经不由自主地走进文字,理解和感受人物语言表达与内心感受的关系。我随即抓住文中“母亲‘逼’儿子自己去看病”的一段对话描写进行朗读训练,采用“老师范读、学生点评”的方法,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朗读赏析水平,激发了他们的朗读兴趣。经过质疑、讨论与补充,学生情感与文本产生了共鸣,进行朗读训练时,自然真情流露,语气、语调把握得恰到好处。

本文中母亲的矛盾心理贯穿故事的始终,透过心理活动描写(母亲内心的独白)来反映她矛盾的内心世界是本文的一大特点。为了突破“理解母亲独特的爱子方式,感悟文中母爱的真谛。”这个教学难点,我设计了让学生围绕“母亲愿意还是不愿意让孩子一个人去看病?”这个问题发表观点,然后从文中找出依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展开自由辩论。这种打破教学常规的学习方式马上引起了孩子们浓烈的探究欲望,他们很快找到文中描写母亲心理活动的句子,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以诠释,据理力争,思维碰撞不断迸发新的火花。值得欣慰的是不少学生还能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去体会文本透露的情感,他们不仅走进文本人物的内心世界,理解母亲那独特的爱子方式,更感悟到母爱的真谛,对母爱的赞美与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在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情感升华的基础上,出示选读课文《剥豆》

的结尾,开展互文阅读。通过对比,学生发现作者在叙述表达上的写作特色。再揭开作者神秘的面纱时,利用学生对作者的钦佩和好奇介绍其生活经历和主要作品,有意引导学生课外阅读的方向,以达到激发阅读兴趣的目的。课后,我安排了亲子阅读(和父母一起读毕淑敏的作品《孩子,我为什么打你》、《儿子的创意》、《毕淑敏母子航海环球旅行记》。)和小练笔(儿子长大成人了,而且拿到了三个硕士文凭。当他与母亲谈起小时候母亲要他独自去看病的事时,他会对母亲说:“妈妈,??”)作为作业,让他们掌握有效阅读的方法,感受亲子阅读的快乐,在阅读中成长。

这堂课上,我既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同时也发现了自身的不足之处。。在学生围绕问题自由辩论的时候,可能在准备时间上还不够充分,造成部分学生在发表观点时缺少有力的证据,加上语言组织能力的欠缺,整个辩论过程学生虽然热情高涨,语言表达却略显苍白。其次,我自己在评价学生的发言时,没能把握好课堂生成点,对一些精彩的回答没有及时给予积极的评价,课堂生成的智慧火花就这样一闪而过,留下了遗憾。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我要在拓展思维的同时重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争取多向名师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第二篇:学会看病一课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打蔫、喋喋不休、按图索骥、忐忑不安”等词语。

2.读好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的句子,感受母亲的感情变化。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母亲浓浓的爱子之情。

教学重难点:

读好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的句子,感受母亲的感情变化,体会母亲浓浓的爱子之情。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师:孩子们,你们生病时,谁最着急?他们是怎么照顾你的?(生自由交流)有这样一位母亲,当儿子生病发烧时,做过多年医生的妈妈不但不给儿子找药治病,反而逼儿子独自去医院看病。这位母亲到底是怎样想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学会看病》。

2.板题,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由学生的生活经历出发,引出悬念,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怎样的事情。

2.正确认读“读读记记”的15个词语。(词语分两组认读)

3.用一句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想一想事件中的母亲、儿子给你的初步印象是什么?(先同桌说说,再在班上汇报)

【设计意图:从整体入手,初步感知课文,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概括能力。】

三.研读品味,体会情感

(一)读对话,知母心。

1.默读课文, 画出描写母亲和儿子对话的句子,出声读几遍。

2.分角色朗读对话。

3.说说你从对话中读出了什么?

(二)读心语,悟母爱。

1.画出描写母亲心理描写的句子,多读几遍,用词语归纳出母亲心理的变化批注在书上,和同学交流。

2. 全班交流。

3. 指导朗读,体会出母亲感情的变化。

4. 现在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母亲?这又是一个怎样的儿子?

【设计意图:自学、做批注和全班交流为学生提供了自由阅读交流的时空,突出了略读教学的特点,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读书思考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有所启迪,感同身受深深的母爱。】

四.拓展延伸,再现生活

1.拓展:学了本课后,你一定有很多的感悟,把它写下来。

2.学生练笔,师巡视指导。

3. 组织交流、评议,深化生活体验。

4.课外延伸: 推荐阅读两篇文章——《孩子,我为什么打你》、《剥豆》。

【设计意图:读写结合,内化情感,学以致用,使课堂往纵深里迈了一步。此环节为弹性设计,视课堂而定。】

板书设计:

20.学会看病

母亲———爱———儿子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

《学会看病》教学反思

洋县磨子桥镇中心小学 马婷

在20xx年“阳光师训”活动中,我做得研讨课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二十课《学会看病》。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主要讲的是儿子感冒了,妈妈让儿子独自上医院学会看病的事。母亲用这种方式,锻炼儿子独立面对生活的能力,表达了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

这篇课文表达上的特点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抓住人物语言和心理活动来叙述描写。结合本单元的单元教学目标以及本课的阅读提示,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预设为:

1. 认识11个生字,学习新词。

2. 读好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的句子,感受母亲的感情变化。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母亲浓浓的爱子之情。

因为本课是以母亲的口吻写的,学生在理解上有一些差距,所以我把教学的重难点定为:读好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的句子,感受母亲的感情变化,体会浓浓的爱子之情。在这里我为什么没有用“理解”而用了“读好”这个词呢?(教参上是“理解”)怎么样才算是“读好”了呢?我认为读好不仅是指读正确、读通顺,还要读出课文的味道,读出情感。所以我觉得“理解”是“读好”的目的,“读好”是“理解”的前提,“读好”是一种基本的学习方式,这样安排教学就利于学生在读中理解。

由于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教学中我希望能站在“生本”的角度,通过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运用在精读课文中学到的学习方法,使自己“有所思、有所得、有所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而不是“匆匆过客”。所以这节课我主要通过“读”与“说”,“读”与“悟” ,“读”与“写”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读书、思考、讨论、交流,以对母亲和儿子的印象为线索贯穿其中,学生每读一次课文,就会对母亲和儿子印象有所改变,直至体会到母亲的感情变化是因为母亲有一颗爱子之心,层层深入,让学生在阅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以上是我设计这节课的一些思路和想法。上完这节课后,我觉得课堂上还存在这样一些问题:

1.“读”的训练仍不到位。

作为阅读教学,大家都知道“读书是第一要务”,这节课中,我安排了很多时间,也采用了不少形式让学生充分的去读,从学生在课堂的表现来看,读的效果有了,学生理解了母亲的良苦用心,但没有读好,学生的感情朗读没有到位,课堂上由于时间的关系我没有好好去引导。

2.课堂的深度不够。

在这节课的最后,我安排了一个小练笔,就是让学生把学完这课后的感悟写下来。说实在的,我很期待孩子们写出多角度的、个性化的感悟。因为这是情感的升华,是由课内到课外,由文本到生活的一个很好的连接,是课堂的点睛之笔。由于时间调控不好,孩子们刚要写的时候下课铃响了,我只好把这个练笔留作了课后练习,失去了一次倾听孩子心声,领略他们智慧火花的机会,也使得整节课只停留在读懂文本之中,练习书面表达没有到位。这也反映出了我对课堂的调控能力还不够。

3.对学生的评价、激励不够。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我们一定不能够吝惜自己表扬孩子的语言、动作,哪怕是一个微笑。这节课上,很多孩子的表现是可圈可点的,但我对他们的评价、激励不及时,或者是语言不够多样化,这一点我要向“师训团”的两位名师学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