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集体备课反思

科学集体备课反思

赵村小学:王昆

参加了本次集体备课活动我有两点感受:

一方面:集体备课应该是大家用智慧共同攻克难关,增加同事之间的交流和思维碰撞的机会,每个人都应该畅所欲言,敢于提出不同观点,敢于争论,在争论当中,真理会越辩越明。我作为本次主备课人之一,我把自己的观点说出来以后,李校长及好多老师针对我的说课内容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可是也有不少老师嘴上还是“好好好”“是是是”,导致集体备课中途陷入一种莫名的尴尬。我认为集体备课应该生动一些,活泼一些。

另一方面:通过本次备课活动,我对小学科学课上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的必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就好像华盛顿图书馆的墙壁上就贴着这样三句话:“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去做了,就理解了。”科学课堂中,常常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验,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等”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收获。我还学会了很多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好的方法,如:不同年龄段培养学生实验能力的着重点不同;如何让学生充分参与实验;如何在实验课堂上避免乱的方法等等。 集体备课对课程改革、学校发展、教师成长起着不可否认的作用,所以我们应该认真对待每一次学习机会,使自己的教学能力得以提高。

 

第二篇:四年级科学上册集体备课

四年级科学上册学期备课

一、教材分析

本册教科书以主题单元的形式编排了“植物的身体”、“秋冬星空”、“材料与生活”、“水循环”、“我们的家园——地球”等5个单元,共22个课题,28课时。以学生发展为本,以专题研究为核心,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主题线索构建单元,体现了生活经验引领下的内容综合化,重点落实到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内容。

二、学生情况分析

四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年的科学探究经历,可以说对科学学习有了一定的基础,也积累了一些简单的科学探究方法,因此对科学的学习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

三、教学目标

1、认识周围的自然界常见的事物,现象及其相互联系。

2、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循着科学研究的程序去思维和操作。

3、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创造能力、探究科学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语言书写能力、技术设计与制作能力,安全地进学习,探究和设计制作的能力。

4、学会使用学具、材料进行试验。

四、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认识科学、热爱科学、学习科学的意识,培养思考、想象、动手的能力。

五、教学措施

在教学中,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采用操作学习法、游戏学习法、竞赛学习法、故事描述法等。做到使学生在玩中学、在想中学、在做中学、在用中学。采用角色演法、情景模拟法、专题讨论法、实验探索法、作品制作法、反感设计法等。

六、教学进度

第一周——第二周: 植物的身体;

第三周——第五周: 秋冬星空

第六周——第十周: 材料与生活;

第十一周 ——第十四周: 水循环

第十五 周 ——第十八周: 我们的家园——地球;;

第十九周 —— 第二十周: 研究与实践。

七、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探究内容不要局限于教科书设计的内容,应在时间、空间、探究对象上进行有效拓展。

2、评价应侧重于发现和张扬学生个性,避免用统一的尺度衡量所有学生。

第一单元 植物的生活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由《植物的身体》、《植物的根》、《植物的叶》、《植物的茎》《花和果实》五个课题组成,主要研究植物各种器官的作用,让学生感受植物世界的丰富多彩。

二、教学目标

1、能指认植物的六大器官。

2、知道植物根的作用。

3、知道植物的茎有运输水分的作用。

4、通过了解更多的植物种类,感受植物世界的多姿多彩。

三、教学重难点

1、能指认植物的六大器官。

2、知道植物根的作用。

3、知道植物的茎有运输水分的作用。

四、教具准备

烧杯、镊子、量筒、放大镜。

五、课时安排

植物的身体 1课时 植物的根 1课时

植物的叶 2课时 植物的茎 1课时 花和果实

六、应注意的问题

从整体遵循一般到特殊、由整体到部分的认识事物的规律。

4、植物的茎

一、课型:新授

二、教学目标:

知识:知道植物的茎有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

能力:学会解剖茎的方法。

思想情感:尊重证据,体验到合作与交流可以更好的完成认知。

三、教学重难点:

知道植物的茎有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

学会解剖茎的方法。

四、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

五、教具

放大镜、刀片

六、教学过程:

(一)导课 课时 2

创设问题情境:人们种树、种庄稼并向根部浇水,是如何输入到植物的其它部分的?

(二)新授

开展探究活动

1、 提出问题:根吸收的水分是怎样输送到植物各部分的?

2、 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猜想和假设。

3、 设计验证试验。(师:解剖、观察植物茎的方法:先横切、再纵切。使用

小刀时注意安全。观察时,借助放大镜观察剖面)

4、 汇报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

5、 根据自己的想象绘制出植物运输水分的示意图。

(三)自由活动

1、展示农业生产中对果树进行环割的图片,让学生产生疑问:为什么会出现

膨大的部分?(生进行猜想)

2、教师出示资料卡解释原因,让学生了解到茎里还有运输养料的管子,认识

到茎有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

(四)拓展活动

了解对植物实施环割有哪些好处?

(五)小结

茎里还有运输养料的管子,茎有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

七、板书设计

4、植物的茎

茎里还有运输养料的管子,茎有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

八、教学后记及反思:

教学设计时,我将教学重点放在学生经历根的吸收水分的作用和茎的运输水分的作用的科学探究过程,教学难点是根的实验设计、改进。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必须保证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探索、交流,将课堂交给学生。因此,我将讨论方案、制定计划放在课堂上进行,而将实验过程及观察放在课外进行,教学内容安排1课时完成,没有考虑进行实验现象及结论的交流。但是,学生在做了实验之后却表达了较为强烈的交流愿望。为了不打击学生的积极性,我安排了第二课时的交流。学生的态度与要求令我产生了极大的欣喜,给了我很大的震撼。

第二单元 秋冬星空

教学内容:

本单元由《秋季星空》、《冬季星空》两课组成,主要让学生通过长期的观察活动知道秋、冬季的代表星座,初步发现星空变化的规律。

教学目标:

知道秋冬星空的主要星座;如何观察星空;介绍星座知识。

愿意参与中长期科学探究活动。

教学重难点:

知道秋冬星空的主要星座;如何观察星空;介绍星座知识。

教具准备:

准备一些秋冬季星空的资料

应注意的问题:

本单元的两课是进行中长期星空观察的起始,注意观察方法的指导是两节课共有的重点。

课时安排:

6、秋季星空 1课时

7、冬季星空 1课时

6、秋季星空

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

知识:知道北斗七星,认识秋季里北斗七星在天空中的位置;了解秋季的其他星座 能力:能参与探究四季星空的中长期科学探究活动;

思想情感:能参与探究四季星空的中长期科学探究活动;在活动中愿意合作与交流。 教学重点难点:知道北斗七星,认识秋季里北斗七星在天空中的位置;了解秋季的其他星座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

教具:准备一些秋季星空的资料,如北斗七星、仙后座的图片资料或录像资料等,辅助学生

进行课堂探究活动。

教学过程:

一、激趣

播放有关星空的录像资料,可先播放录像,让学生感知星空的美丽与神奇,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

二、探究

活动一:

1、让学生自主交流课前的观察和发现。

在交流中教师主要把握两点:

一是在观察中要明确自己观察时所处的方位及星座所在的方位,如对北斗七星的观察。汇报中应提示学生表明观察时是面朝北的,往“天顶”处可视为南方,往地平线处为北方,此时人的左面是西,右面是东,北斗七星是属

于北天的一个星座。

二是使学生能将相邻的几颗星组成一些便于记忆的图形,使之成为“我的星座”,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而且可以启发学生为自己选定观察研究的对象。

2、先让学生自由汇报,让学生充分汇报自己的观察和发现。

3、让学生画出北斗七星及自己根据想像组成的星座的样子。

在纸上画星座时,应先在纸上定出方位,一般应与实际观察的方位相对应。

资料卡的内容可以穿插在学生的汇报交流活动之中,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北斗七星。 活动二:

分三个层次进行活动:

1、先让学生提出自己乐于研究的问题。

可以先以小组为单位在组内开展活动,教师在巡视中有针对性地选择学生提出的问题并进行恰当评价。

2、让学生自己制定观察计划。因观察星空独立性较强,可以让学生制定各自的观察计划。一个是北斗七星,一个是自选的“我的星座”。

三、动手实践:

制作观星箱

1、如果要长期观察一个星座,借助什么样的观察工具比较好?

2、展示观星箱,让学生了解观星箱的作用,再让学生开展制作活动。

3、 制作。

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制作,教师也可以提供其他方法来制作观星箱。如,利用透明的盒子,在盒盖上用笔画出大小均等的网格,将盒的周边及盒底用纸糊住,使其不透明,在盒底部一角打一观察孔即可。如果利用教科书中的制作方法,也可以将其方法改进,如不用胶带固定线,而是用针在盒子边缘穿孔,将线穿过,在外面打上结固定住。

4、制作完毕,可以让学生试用观星箱来观测某一物体,使学生掌握观察的方法与记录的方法,还要特别强调在观测自己选定的观察对象时,要选择最佳观察点并且观星箱的位置应固定不变。同时也提醒学生,因自己选定的几个观察对象在天空的位置不同,所以每个观察对象要分别用一个固定的观星箱才能准确观察星座的变化。

四、拓展活动:

建议让学生课后至少再制作一个观星箱,分别用来观察北斗七星及自己选定的星座,坚持不懈地进行长期的观察,发现星空变化的规律。

教后反思:

因为本课是学生进行四季星空探究的起始课,学生兴趣浓厚,课堂气氛活跃而有序,就为开展中长期探究活动打下了良好的情感基础;课堂上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我在完成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采用学生边玩、边做、边实践在积极融洽的氛围中将三维目标有机的溶合于活动当中,学生掌握了观察方法、制作了观察工具,又为中长期探究活动做好了技能与工具准备。后续的探究过程中教师还应加强指导,增强学生活动中的科学意识,提高其科学思维能力。

第三单元 生活中的材料

教学内容:

本单元由《木材》、《纸》、《 陶瓷》、《 金属》、 《玻璃与塑料》5课组成,主要研究常见材料的性能及其用途,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目标:

1.能判断各种物体是由不同材料组成的,如木头、陶瓷、金属、玻璃、塑料等,并能

按材料对物体进行分类。

2.认识木头、陶瓷、金属、玻璃、塑料的性质,能根据这些性质对材料进行分类。能

将材料的特性与它的用途相联系。

3.能区分常见的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意识到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求,不断地在发明新材料。增强对新事物的敏感性,激发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

1、能提出观察实验的大致思路,并根据自己的设计进行观察实验

2、知道木头是天然材料,了解木头的性能及用途 人造 同前一课人造,可再生 同前 教学准备:

各种材料、 导线、酒精灯、电池、小刀、锤子

应注意的问题

1注意问题的提出及选择

2探究过程要细致、完整

3注意逐步提高探究能力、逐步增多探究方法

课时安排

8 木材 1课时 9、纸 1课时

10 陶瓷 1课时 11、金属 1课时 12、玻璃与塑料 1课时

8、木材

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

知识:知道木头是天然材料,了解木头的性能及用途。

能力:能正对探究木头的特点提出观察试验的大致思路,并能更具自己的设计进行观察

试验;知道探究不同的问题要用不同的探究方法;能区分什么是假设,什么是事实;能对研究过程的结果进行评议。

思想情感:在探究木头特点的观察试验活动中体验合作,尊重他人的观察试验结果;意识到不合理使用木头彩绘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教学重难点:

知道木头是天然材料,了解木头的性能及用途。能正对探究木头的特点提出观察试验的

大致思路,并能更具自己的设计进行观察

教学方法:观察实验

教具:

各种木头、放大镜、酒精灯、导线、电池、小刀、锤子等。

教学过程:

导入:同学们,那么观察过家里有哪些家具?使用什么材料做的吗?这节课,我们就

来研究。

活动一:木头有什么特点?

1、学生提出要研究的问题

讲: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选择你感兴趣的内容进行研究。也可以合作共同研究你们感兴趣的问题。

2、制定研究方案

小组分工,合作配合,制定研究方案,准备研究材料,发记录表格等。

3、各组汇报研究方案

说说要研究的问题,该采取哪些研究方法。

讲:你们可以按照方案进行研究,在探究过程中,一定要一边研究,一边做好记录。

1、学生进行实验研究

2、汇报实验结果

请各组来展示一下你们的研究成果。有不同意见可以补充。

小结:木头有哪些特点呢?有沉浮,轻的浮,重的沉;木头上有一圈一圈的年轮;干木头不导电;木头有软、硬程度;木头的花纹也不一样;??

活动二:木头是天然材料;木头的用途

木头是天然材料,在生活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我们要节约木材。请同学请同学们讨论交流,谈谈木头有哪些作用?

1、小组讨论、交流

2、小组代表说说木头的作用。

小结:木头真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天然材料,而且在其它地方用途很广。

讲:你们知道木头是怎么来得吗?一棵树要经过很多年才能长成材。所以我们有珍惜

木材。你认为我们应该怎样珍惜木材呢?

1、学生讨论、交流上述问题。

汇报讨论结果。

2、提出问题:哪些木制品可以选用其他材料来代替?

学生进行讨论。

小结:木材广泛应用于生活中,给社会生活带来繁荣,木材的过量使用对环境造成的破坏,不合理使用木材造成的后果是难以弥补的。因此,有些木制品现在已用其他人造材料来代替。

自由活动:

1、辩论会分甲、乙两组,就“使用一次性木筷是利是弊”展开辩论。通过辩论

使学生明确“使用一次性木筷”带来的危害。

2、评价:学生互相评价,取对方的长处。

拓展活动:调查一天中,一个中等大小饭店共用掉多少双一次性木筷子。写出调查报告。

板书设计

8、木材

木头的特点:有沉浮,轻的浮,重的沉;木头上有一圈一圈的年轮;干木头不导电;木头有软、硬程度;木头的花纹也不一样;... ...

天然材料:

人造材料 :

教学反思及后记:

这节课的主要教学任务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实验发现木头的特点,并在探究中萌发珍惜木材、节约木头的思想感情。我在教学中基本上遵循了教材的思路,并在实施过程中重点体现了“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的理念,使探究活动更具自主性、开放性和科学性。问题是探究的开始。在这节课引入时,我注意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并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经验提出探究问题,以激发学生参与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也是科学课一个重要的方面,学生不仅在课堂开始会提出一些研究的问题,即使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认真观察及探究实验的过程中也会产生新的问题、新的思考,直到带着探究活动中产生的新问题走出课堂,在课后将探究活动持续进行下去。形成一个“问题”——“探究”、“新问题”——“新探究”的良性循环中,这才是科学素养所要求的良好习惯。教学的实践也证实了上述做法的正确性。

第四单元 水循环

教 学 内 容:

本单元由《蒸发》、《沸腾》、《凝结》、《水的三态变化》、《小水滴的旅行》五课组成,

是集中研究有关水的形态变化、水在自然界里循环的单元。

教学目标:

1、认识水蒸发要吸收热量;了解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2、知道水的沸点和冰点。

3、知道在一定条件下,水的状态会发生变化。

4、探究云、雾、雨、雪、露、霜等的形成;认识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变化过程。 教学重难点:

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知道在一定条件下,水的状态会发生变化。

教具准备:酒精灯 、温度计、烧杯、试管夹、铁架台、石棉网、放大镜

应注意的问题:

能做控制变量的探究试验。

利用绘制表格、数据曲线图等方法,记录、整理在给水加热过程中所搜集的数据。 能用简单的温度计测量水结冰时的温度。

能够运用自己擅长的表达方式,说明小水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变化。

课时安排:

13、蒸发 1课时 14、 沸腾 1课时 15、凝结 1课时

16、水的三态变化 3 课时 17、小水滴的旅行 4课时

13、蒸发

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

知识:认识蒸发现象;了解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能力:经历搜集证据的过程;能够对获取的信息数据进行处理;能做控制变量的探究实

验。

情感: 感受日常生活中的蒸发现象,培养学生科学地看问题的意识;体验同学之间合作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

认识蒸发现象;了解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教学方法:观察交流

教具:烧杯、水温计、酒精灯、试管夹

教学过程:

活动一

师:同学们!水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那你们平时喜欢不喜欢玩水呢?

生:(齐声)喜欢!

师:好!让我们一起把小手伸进水里,(师生同做)取出来,(示范甩一下手)注意观察!看你会有什么发现?

(呆一会儿)

生:手上的水变干了。

生:手上的水慢慢消失了。

生:老师我发现刚开始手上有水,等一会儿,水就没了。

师:观察的真仔细!

师:下面,再让我们做一个有趣的实验。每人拿起湿布在镜上子擦一下(学生动手实验)仔细观察!看你又有什么发现?

(过一会儿)

生:镜子上的水珠没有了。

生:镜子变清晰了。

生:开始镜子上很模糊,一会儿,水迹慢慢地缩小,再过一会儿,镜子就变干了。

师:***!同学们看到手上的水没了,镜子上的水变干了。看到这两种现象,有什么问题吗? 生:我想知道手上的水怎么没了?

生:镜子上的水怎么变干了?

生:水变成了什么?

生:水到底跑哪里去了呢?

师:哪位同学知道水变成了什么,跑哪里去了?

生:水可能跑到空气中了!

生:水好像变成了蒸气,跑天上去了。

师:那谁能说说,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见过哪些水变成水蒸气跑到空气中的现象呢? 生:烧开水时,水会慢慢变成水蒸气跑到空气中。

生:洗过的衣服,慢慢干了。

生:洗过头后,头发也慢慢干了。

生:雨过天睛,地上的水就会变成水蒸气跑到空气中。

??

师:同学们知道的还真不少!刚才大家做的两个小实验以及生活中所观察到的这些现象,都是水慢慢变成水蒸气飞散到空气中,这种现象就是蒸发。水在任何温度下都可以蒸发。 (板书:23蒸发

水慢慢变成水蒸气飞散到空气中,这种现象就是蒸发。

水在任何温度下都可以蒸发。)

活动二

课件出示一个男孩刚从游泳池出来,身上发抖的图

师:请同学们看屏幕中的这幅图,你看到了什么呢?

生:我看到一个小男孩从游泳池里出来身体在发抖。

师:同学们在洗过澡后有这种感觉吗?

生:(齐声)有。

师:那你们有什么问题吗?

生:他为什么会冷呢?

师:我们可以借助温度计、棉纱、水来研究这个问题。用棉纱将一只温度计的液泡包住,蘸上少许与室内温度相同的水,取出来,停留在空中,同学们猜一猜,温度计的读数会怎样呢? 生:下降(25人)。

生:我觉着应该上升(4人)。

生:我认为温度计的读数不变,因为水的温度和室内温度是一样的。(老师同时统计持不同意见的人数,并记录在黑板上。)

师:看来同学们各有各的想法,到底哪些同学的想法正确,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生:动手实验。

师:那现在同学们就利用这些材料,小组分工去研究研究,并要及时的做好记录。(教师发放记录表,巡回辅导,学生实验,实验完毕)

师:同学们的实验已经做完了,并且认真地做好了记录,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

生(一组):我们组的温度计刚从水里出来时是22℃;1分钟时是19℃;2分钟时是17℃;3分钟时是16.5℃;4分钟时是16℃。(教师同时在一组坐标系中相应的位置点上点) 师:现在让我们用线把这些点连接起来,这是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线,通过刚才的实验以及这条图线,你们有什么发现呢?

生:温度是下降的。

师:这能不能说明这25位同学的猜想是正确的呢?

生:(齐声)能!

师:还不能!为什么呢?因为做这一次实验是不够的,科学不是偶然的结果。

那咱们再来看一下第二小组的实验结果吧。

生(二组):我们组0分钟的时候是22℃;1分钟时是19.5℃;2分钟时是17℃;3分钟时是16.5℃;4分钟时是16℃。

(教师在二组坐标系中相应的位置点上点)

师:我们依然用线把点连接起来。通过观察,发现——

生:温度也是下降的。

师:第二小组的实验又一次证明了这25位同学的想法是正确的。

三四小组再来汇报一下你们的实验,好吗?

(三四小组汇报完毕)

师:现在老师把三、四小组的点都用线连接起来。看来三、四小组的结果和一、二小组的结果是——

生:(齐声)一样的!

师:这四次实验都说明了同一个问题,温度是——

生:(齐声)下降的!

师:同学们要知道,在科学研究中做一次实验是不够的,科学的结果不是偶然的,科学的结论必须经得起反复再反复的检验!

师:四个小组的实验都证明了温度是下降的,那么,为什么温度计的读数会下降呢?也就是说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呢?

生:因为水蒸发时吸收了温度计液泡里的热。

师:温度计的液泡处在水的周围,也就是说水在蒸发时会吸收周围的热。

(板书:水蒸发时会吸收周围的热)

师:现在哪位同学能够告诉大家,刚从游泳池出来身上为什么会冷了吗?

生:老师,我知道了!从游泳池出来,身上的水蒸发,会吸收身体里的热,所以身上感觉到冷。

师:对!你说的非常好!

活动三

师:现在每组桌上都有湿布,(顺手拿起一块湿布)谁能想办法让这块湿布尽快变干呢? 生:可以在太阳下晒一晒,在火上烤一烤。

生:也可以放在暖气片上。

生:可以用风扇吹一吹。

生:还可以拧一拧,甩一甩。

??

师:为什么要在太阳下晒一晒,在火上烤一烤呢?

生:因为温度高了,干的才比较快。

师:那你认为蒸发的快慢与——

生:(齐声)温度高低有关。

师:那为什么又要用风吹一吹呢?

生:风吹可以使空气流动的快,蒸发快。

师:那你的意思是蒸发的快慢还和——

生:空气流动快慢有关系。

温度高低

(板书: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 ? )

空气流动快慢

师:这也只是同学们的一种想法,科学可不能想当然!到底水蒸发的快慢是不是和温度、空气流动有关,同学们想不想亲自动手研究一下呢?

生:(齐声)想!

师:那哪个小组愿意研究蒸发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呢?

(学生踊跃举手,教师指定两个小组)

师:那好,第一、二小组就来研究蒸发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老师给你们很多的材料。(教师随时发放三角架、酒精灯、石棉网、两个同样大的盘子、火柴、滴管。)

师:三、四小组就来研究蒸发的快慢与空气流动的关系,好吗?

生:好!

师:老师给你们的材料更好玩,看,微型小风扇!

(随手发放小风扇,学生感到非常惊喜)

师:现在同学们讨论一下怎样利用手中的材料做实验呢?实验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学生讨论实验方法,老师参与学生的讨论)

师:讨论好之后,就开始动手研究吧!

(学生做对比实验,几分钟后)

师:同学们!通过做实验你们有什么发现呢?

生:(二组)(举手)我们组发现了蒸发的快慢的确和温度有关系。

师:那你们是怎样研究的呢?

生:我们是在两个盘子里分别滴上相同量的水,一个放在酒精灯上加热,另一个放在桌上不动,过一会儿,被加热的水很快就蒸发完,变干了,而另一个盘子里的水蒸发的就很慢。因此,我们知道温度高,蒸发的就快,温度低,蒸发的就慢。

师:那你们为什么在两个盘子里滴同样多的水呢?

生:这样才能正确的做对比实验呀。

师:对!我们应该在同样大盘子里滴上同样多的水,只改变温度这样才能正确比较蒸发的快慢是否跟温度有关系。

师:第一小组你们研究的结果和他们的一样吗?

生:(一组)一样。

师:通过实验,一、二小组的研究都说明了蒸发的快慢的确和温度有关。

师:第三小组汇报一下你们的研究结果吧!

生:(三组)我们发现蒸发的快慢和空气流动有关系。

师:怎么研究的?

生:把两块纱布浸湿,一个用小风扇吹一吹,另一放在一旁晾,用风扇吹的纱布干的快。

师:做实验时注意了哪些问题呢?

生:两块纱布一样大,湿度相同。

师:非常好!那你们的实验说明了什么呢?

生:说明了加快空气流动可以使水蒸发的快。

师:真不错!四组是怎样研究的呢?

生:(四组)和三组的一样,并且结果也一样!

师:看来三、四小组的实验结果都说明了蒸发的快慢的确和空气流动有关。(去掉板书中的问号)

师:那同学们想一想,水蒸发的快慢除了和温度、空气流动有关,还与什么有关系呢? (学生沉默)

师:(教师随手拿起桌上的湿纱布)这块湿布,你是展开干的快呢?还是叠在一起干的快呢?

生:当然展开喽!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展开面积大,这样蒸发的就快。

师:这说明蒸发的快慢还和——

生(齐声):表面积大小有关系。

师:在生活当中,你还见到过哪些增大面积加快蒸发的现象呢?

生:农民伯伯晒粮食时,都要摊开晒。

生:还有晒衣服晒被子时,也要展开晒。

师:对!其实生活中还有很多类似的现象,希望同们们在课下注意留心观察!

板书设计: 13、 蒸发

水慢慢变成水蒸气发散到空气中,这种现象叫做蒸发。

水在任何温度下都可以蒸发;加热 蒸发得快

吹风 蒸发得快

增大面积 蒸发得快

教学反思:

在科学教学中,我认为应该以学生生活经验为主线,以学生自主体验学习为手段,以科学探究为核心,要特别关注活动过程。这几方面在本堂课的三个活动中都得以很好的体现。整堂课能够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并能做到让学生动眼、动手、动口又动脑,办法学生自己想,充分展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和谐,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本节课多元化的教学目标体现到位。最后,我重视学生拓展性知识的研究,使科学探究活动延伸到课下。总之,这堂课能够体现“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以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为终极目标。

当然,有些地方做的还不够,由于本课内容较多,如果灵活适当的调整教学内容,安排两课时,我想学生会活动更充分,探究更到位,一句话更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要在这方面丰富和完善,积累更多的教学经验,把科学课上的更好

第五单元 我们的家园——地球

教学内容:

本单元包括4课,分别是《航海家的发现》、《地球上有什么》、《地球内部有什么》、《苹果为什么落地》。

教学目标:

1、 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

2、 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历史。

3、 了解地球仪、地图的主要标识。

4、 认识生活中常见的力——重力。

教学准备:

地图、地球仪、钩码、测力计

教学重难点:

地球的形状、大小。认识生活中常见的力——重力。

应注意的问题:

认识到地球的价值和保护它的重要性;意识到要关爱地球、保护人类家园。

课时安排:

18、航海家的发现 1课时

19、地球上有什么 1课时

20、地球内部有什么 1课时

21、苹果为什么落地 1课时

21、苹果为什么落地

课型;实验

教学目标:

知识:知道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

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器。培养学生的语言书写能力。

能力:能够运用多种方法认识和研究重力问题。

情感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

精神。

教学重难点:

知道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重力的方向是向下的。

教学方法:实验交流

教具:

各种小玩具、文具、弹簧测力器、钩码线绳、(2)、投影片或挂图——牛顿画像和牛顿研究苹果落地图。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教学开始时,可组织学生到室外活动,学生按要求分小组进行投掷纸飞机、原地跳高、抛掷物体等活动。

(1)、请学生描述自己的活动。

(2)、在描述的基础上提出“为什么所有的物体都要掉在地上?”

(3)、让学生展开讨论,提出各种假设。

(4)、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揭题(出示牛顿画像和牛顿研究苹果落地图):

其实,在300多年前,大科学家牛顿就曾经研究过这个问题,牛顿从小就喜欢刨根问底地研究各种问题,一天,他坐在一棵苹果树下看书,突然一个苹果掉下来落在了他的面前,引起了他的好奇。他从这件事中受到启发,产生很多想法,提出很多的问题,同时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他不仅发现了苹果落地的原因,而且还发现了许多科学规律,为人类的科学发展作出了伟大贡献。为了纪念牛顿为科学所做的贡献,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为N。

(5)、苹果离树后竖直下落,上抛的小球落回地面,瀑布从高处流向低处,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先让学生讲,假如学生讲不出,可有老师揭示。)

原来,地面上的一切物体都要受到地球的吸引,正是这种吸引作用,才产生了上述现象。 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力叫做重力。地球表面附近的一切物体都要受到重力的作用。

2、引导学生研究有关“重力问题”

(1)、关于重力,你想知道什么?

教师可将学生想知道的有关重力问题书写在黑板上,然后各组挑选出一个问题作为研究的对象。

(2)、你们准备怎样进行你们的研究?(先请学生讨论,然后将详细的计划及预测的实验结果记录在小组记录纸上。)

(3)、学生实验并记录观察结果。

学生可根据自己小组研究的内容,选择相应的实验器材,验证自己的猜想。

(4)、交流实验、观察结果

1)、请各小组交流一下你们的研究结果,上来交流的同学声音要响亮,尽量能够条理清楚地表达你们的实验过程及结果。其他同学可提问或质疑。

2)、教师也可根据巡回情况,有目的地请个别组进行重点汇报。

(5)、学生修正、补充实验记录。

3、研究重力的平衡

物体所受重力的作用点叫做物体的重心,物体重心的位置决定着物体的稳定性。物体重心高就不稳定,物体重心越低就越稳定。例如:我们过独木桥或在平衡木上行走时,都会不自觉地伸开双臂并上下摆动,这样做可以改变我们身体的重心位置,使其降低以保持身体稳定,我们才不会掉下去。

4、课后延伸

(1)、进一步进行“自己想知道的”问题的研究。

(2)、查阅并阅读有关牛顿的故事。

5、小结

假如你能留意发生在身边的事,假如你在发现的基础上能做个细心人,假如你能多问个为什么,那么,你会发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科学就存在于生活的每件小事中。

板书设计 21、苹果为什么会落地

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为N。

物体所受重力的作用点叫做物体的重心

教学反思:

传统的教育思想往往忽视对学生“情商”的开发,从而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逐步丧失,而研究性学习就是要从小培养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如本堂课上,学生对讨论的话题极有兴趣,很想急切地知道答案,对于地球对哪些东西有吸引力兴趣极大,同时也想找出反驳别人的理由。因此在完成这次的课外寻找资料过程中,学生便表现得非常主动。在课外寻找中,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探索性和实践能力都得以发挥,并且蕴含其中的探索精神,更显珍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