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组活动反思

2011-2012第一学期教研史地政组活动反思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新课程理念犹如强劲的东风吹进了校园,走进了师生生活并得到了广大教师和社会的普遍赞同。借着新课改的东风,史地政组教师力求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把课堂变成“有趣的课堂”“现实的课堂”“思考的课堂”“学习者获得不断成功的课堂”,在课改的大潮中,锻炼了自己,也遇到了不少的困惑和问题。我们在不断的困惑中反思,在不断的实践中思考。

一、落实三维目标

1、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学目标变得丰富了,它涉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三个维度的目标,使得数学目标更加全面,更能促进学生的发展。这三维目标的关系可以形象地表述为:知识与技能既是教学目标,又是促进学生价值观念变化的重要载体,它是认知的花果;过程与方法是教学的核心环节,是认知的杠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数学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是获得知识与技能的附属品,而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且与其它教学目标有机地整合在一起的,它是认知的根本;错误与失败是认知的绿叶。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摸索了落实三维目标的两条教学策略。 1.重视隐性知识的教学。英国教育家波兰尼把知识分为隐性知识和显形知识,他认为:许多技能、方法、交往、态度、体会、情感等方面的知识都是隐性知识(即只能意会的知识)。隐性知识无法形成像课本一样的格式化知识,只能通过学生在实践活动或具体案例的分析中感受和习得。学生在学习中的体验、感受、感悟、反思和习得,不仅有助于他们深化相关知识的理解、认识,而且能提升他们学习的兴趣,促进他们学习的态度朝主动、积极方面发展,感受成功探究带来的愉悦。

2、重视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注重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实际上是注重获取知识经历的体验,它彻底改变了传统教学中“重知识、轻方法,重结论、轻过程”的做法。在具体的教学中,作为教师要精心设计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学,使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科学有序地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让学生的心智得以运动,并经历这种心智运动所伴随的情感体验。

二、创设问题情境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这情境要能沟通教师与学生的心理,调出学生的既有经验,又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教师要设计好这一情境的程序,让学生在这一程序中开展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并在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学习的力量,同时掌握相应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三、问题与反思

1、新课程理念的把握有待进一步深入

部分教师还是对课改的意义认识不足,对新课程理念的把握有待进一步深入,甚至有少数教师认为课改与自己的关系不大,放手课改影响教学质量,担心学生的“双基”会变得薄弱,课改使学生会说但不会做。其实在课改中,小学的“双基”也发生了变化,不能拿以往的标准来衡量现在的学生。现在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更多的是学生学会有用的、必备的数学知识,让学生学会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所以我们应进一步学习《课程标准》,准确地握课程标准对“双基”的新要求。

2、小组合作学习重形式,轻实质

小组合作学习越来越受到老师们的重视,但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间应形成良好的互动、互助关系,而不只是简单地把学生分成几组。调研中我们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师在教学“退位减法”时,把小棒发给学生,让学生两人一组摆一摆,个别学生把小棒全部拿去独自摆弄,或者是一个摆、另一个不参与、不合作,甚至有的还争吵,出现了不友好、不倾听、不分享

的现象;在活动中,好学生发言的机会多,学困生发言的机会少,甚至出现了放任自流的现象。现在都是独生子女,部分学生性格自私、独立,这是造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老师对小组的指导和监督不够,小组成员间的分工不明确。学生合作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进每个人的发展,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此在合作学习之前要先让学生独立思考问题,每个学生有了初步想法后再进行探究、交流,共同解决问题。另外还必须明确小组合作学生与传统的教学形式不是替代的关系,而是互补的关系。

3、教学活动与教学任务的矛盾

在教研中教师们谈到平时教学,时常感到教学任务紧的问题。因此教学沿用老一套的比较多。心里的真实想法是:课堂教学中开展活动,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学任务可能无法按期完成;而不让学生自主探究吧,又与新课改理念相违背。关于这个问题,我们认为首先要明确有效的课堂活动是为教学任务与目标服务的,在课改中倡导的课堂活动是要从已有的生活经验中,从活动中、游戏中引入数学知识,让学生学会学习;同时也包括学生在探研、合作、交流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这并不意味着每堂课都必须活动。我们应准确把握教学目标与课堂活动的关系。课堂活动形式是多样的,只要是服务于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的活动,那就是有效的、有益的课堂活动。

4、对学生的评价难以把握

在调研中发现,课堂教学中,教师们总是关注学生上课是否遵守纪律,是否专心听讲,成绩是否优秀。这种“一刀切”的评价让不少学生对数学敬而远之。而新课标要求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应该考察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是否乐意与同伴交流与合作、是否具有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我们认为应对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乐意与同伴交流、善于倾听同伴意见给予高度评价。课堂评价不仅仅是教师个人的权利,学生可以互评、小组可以互评,学生可以自评。总之,评价的主要目的的应该是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数学学习水平,关注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个性倾向。

5、问题情境的创设与使用

有不少教师认识到创设问题情境的重要性,在教学中也创设了各种各样的教学情境。但是如果创设的情境不合适,本末倒置,则起不到预期的效果。如有的老师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创设的情境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疏离;有的教师创设的情境时间长、效率低;有的教师创设的虚拟情境过多,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有的教师创设的情境脱离生活实际,甚至有悖常理,是老师随意编造的;还有的教师创设的情境没有内涵,仅满足于展示图片、做做游戏,不能真正起到优化教与学的过程,使所设计的情境只能成为课堂的装饰或摆设。

 

第二篇:教研组工作反思及改进设想

教研组工作反思及改进设想

上外附属宏达高级中学 赵燕明

我这几年对教学科研有了新的体会:教学科研是根据教学工作的需要而进行的。当你的导学方法对学生不适应时,得改进方法,需要进行研究,探索;当你的工作担子太重,要减轻负担,实现低耗高效,需要进行教学研究;当你在教改实验中要论证你的方案,需要进行学习、研究;当你是教师的时候,你的研究是针对你个人的教和指导学生的学,为自己今后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服务;当你是教研组长时,你的研究还要为指导教研组工作和提高组内成员素质服务;当你是教导主任时,你的研究要用来指导整个学校教研组长和教师的工作,为整个学校服务;当你是校长的时候,你进行的研究不光是教育、教学研究,还要进行管理研究,不仅要指导全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还要坚持学校的办学方向,保证党的教育方针、政策的认真贯彻落实,如此等等。教育教学需要研究,教学研究伴随教学过程始终,是为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困难而产生的有效行为。

我们大多数教师对于教科研的态度是奉命的,被动的,为了评职称的实际需要。奉命教研还是有效教研,两者的主要区别:是内心需求(有效教研)还是心理负担(奉命教研),这与教研活动的指导思想,内容,形式密切相关.是否能解决问题是教研活动成功与否的关键. 带着问题的教研活动,是满足实际需求,有目标,有价值的教研活动.从问题出发,解决问题,在交流中研究问题。

1.问题的来源是什么:关键是发现

⑴自我发现:1.学会反思,养成反思的习惯;2.有价值的追求,希望自己得到认可 ⑵别人发现:1.团队善于交流,沟通2.组员关系融洽,协调3.善于交流,主动交流

2.如何发现问题:发现问题的策略

基点应该放在备课组,建设好备课组,它是教学研究活动最基本的单位,更便以同伴间的相互交流.

3.备课组如何建设?需要有教研设计:

教研设计要分阶段:(为了能更顺利的实施,要经过学校批准实施,通过一定的行政手段)

第一阶段:调查研究(相互听课,互听互学,听课,评课,交流)

目的:从课堂内看现在存在的问题,发现问题,发现经验

集体备课:解决我们的问题

第二阶段:有主题的课题研究,课例研究,突破解决问题的途径.(案例研究,行为跟进)

第三阶段:反思,评价阶段,(有必要的话循环的第二次课例研究)

最关键:要合作,有开放的心态,如何成为合作伙伴

先写案例,反思,再形成论文

4.教研组长要做好三件事:1.主持,督促备课组长工作

2.组织交流活动

3.推荐优秀课例在教研组展示,做好总结工作

校本教研的三个基本要素“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三者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和渗透.“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程序,“校本教研”是我们教学生活的常态形式,要获得专业上的不断发展,教师要善于反思,结合同伴交流互助,不断和自己深层次对话,最终受益的是广大的学生,教师在“校本教研”中学习“校本教研”,感受“校本教研”,同时也受

益于“校本教研”.而我校数学教研组的问题:如何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上好不同层次的课,对比研究,尝试,探索,突破瓶颈的教学研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