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除法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分数除法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分数除法应用题老教材在解题方法上是以算术方法为主,侧重于让学生找单位“1”,分析“1”的量是否已知,然后根据“1”的量知道与否决定是用乘法还是除法。在列算式的时候,注重量、率对应分析,即用公式模式:“1”的量×分率=对应的量,或部分量÷对应分率=“1”的量。而新教材中的解题方法则淡化了这种用算术解题的要求。更侧重于与初中知识的衔接,侧重于用代数思想解题。注重让学生分析题中的意思,用代数思维解题即让学生根据题中的等量关系和分数乘法的意义列出方程,这样思路达到了统一。

但由于小学生目前尚未接触到比较复杂的,用算术方法很难解决的实际问题,所以对方程解法的优越性认识不足。一些学生觉得用方程解需要写设句,比较麻烦,因此喜欢用算术解法。要突破这个难点,让学生透切理解这类型的应用题,就要抓住乘除法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运用转化、对比,使学生了解这类分数应用题特征,再借助题中的数量关系,找出解题规律。我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进行组织教学:

一、走进生活,体验生活中的数学。

教学一开始我安排了研究同学们喜欢的运动员姚明、龙清泉身高和腿长的关系换回学生对数量关系的回忆。接着通过:你知道小巨人姚明的腿有多长吗?引出对用分数乘法解决问题。这一谈话过程既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孩子们纷纷参与计算,又不知不觉中复习了旧知。如果是根据腿长求身高,你会吗?首先请你把上题改编成这样的应用题,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例题的呈现很自然,使学生感觉到是在帮姚明算身高,不只不觉中学会了分数除法应用题,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已的身边,在生活中学数学,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使学生从中了解到更多人体构造,增加了学生的知识面。

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学中,为让学生认识解答分数除法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时,我故意用乘法应用题与例题作比较,让学生从中发现与乘法应用题的区别,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对比,亲自感受它们之间的异同,挖掘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亲自感受应用题中数量之间的联系,想方设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规律。从而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并归纳出:解答分数除法应用题的关键也是从题目的关键句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再列出方程解决问题。

三、寻找多种方法,开拓学生思维能力。

在解答应用题的时候,我通过鼓励学生尽量找出其它方法,让学生从多角度去考虑,这样做拓展了学生思维,引导了学生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从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在介绍方法的过程中,又让学生体会到各种方法之间的连通,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充分让学生亲身实践体验,让学生在探究中加深对这类应用题数量关系及解法的理解,提高能力,为学生进入更深层次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第二篇:《解决分数除法实际问题》教学反思

解决实际问题的前奏初读教材上的例6,信息并不复杂,却感觉毫无条理可循,尤其是信息之间的联系点不清晰,难以一下子就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我的想法尚且如此,那么对于孩子们来说,也无疑是具有挑战性的。果然,今天课堂中,如我所料,在分析问题上花的力气远远超过了计算的教学。当孩子们自主学习例6时,我感受到了孩子们的“累”,他们仿佛一下子失去了方向。我在想:也许,这个实际问题中的数据全部换成整数,孩子们的困难会降低不少,因为孩子们的脑海中,习惯接受的是整数实际问题的分析。最近,许多实际问题中的数据都是以分数出现,其实题意和之前是一样的,但孩子们的思路开始混沌,正确率明显在降低,这说明什么?孩子们对分数的理解并不深入,属于浅尝辄止的阶段。为了让孩子们深刻地理解题意,我尝试让他们画画图,或者整理题中的信息以清晰这个问题的脉络。有几组孩子的成果让我颇为欣赏,比如第二组:他们将每盒果汁4/5升,3盒果汁两个信息放在一块,写出数量关系式:每盒果汁的升数×盒数=果汁的总量,然后再加上“每杯可装3/10升”这个信息,写出另一道数量关系式:果汁的总量÷每杯的升数=可倒满的杯数。这样一整理信息,感觉题意就一目了然了,自然思路也就清晰起来。另外,也有几组孩子是先求1盒果汁可以倒满几杯,然后乘3盒,求出一共可倒满的杯数,同样,思路也是合情合理。因为预设到孩子们解决这个问题可能会棘手,我也早早准备了一些实物:几个杯子和3瓶水,好在课堂上演示一下。虽然没有与书本所创设的情境包括数据完全吻合,但操作过程是一致的。我想,让孩子们在课堂中身临其境一下,对于体会其中的数量关系必定是有好处的。列出了算式,孩子们反而舒了一口气,因为接下来对于计算分数连除或者乘除混合运算,孩子们显得有信心多了,我也发现大家确实都能正确地计算,都知道将除法转化成乘法来计算,这倒是让我欣喜不少。看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前奏是分析问题,那一步,着实关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