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只蝴蝶

师言——言之有

效 幼语——回馈精彩——浅谈语言教学中的师幼互动

教育本身表现为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没有互动的教育是不会产生教学效果,更别谈有效。《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有许多体现师幼互动的要求,如“建立良好的师生、同伴关系,让幼儿在集体生活中感到温暖,心情愉快,形成安全感、信赖感”、“建构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又如“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观察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等等,可见师幼互动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双向互动的新型师幼关系,是幼儿与教师互为教育伙伴式的互动。而这些在幼儿的语言教育教学当中显得尤为重要,因为语言教育教学活动就是在教师与幼儿的交流回应中,丰富其知识,发展其智慧、提高其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有一句比喻十分形象和恰当的指出师幼互动中教师与幼儿的关系:师幼互动好比教师与幼儿在抛接球。那么语言教学中教师应该怎样发起与建构合理的师幼互动,将教学内容引向深入?将知识与技能“润物细无声”的传授于幼儿?使之能够最大限度的服务语言教育,优化语言教学呢?结合以往的教学经验,我想粗浅的谈谈自己的实践。

一、巧问——言之有效

语言教学中,教学用语是教师借以表达自己理念、能力、技巧等的必备工具,如何合理组织教学用语,是教师教学技能中的一笔重彩。在上学期,我们幼儿园针对语言教学开展一课三研活动,通过一课三研的

时间、探索,感到语言教育教学中不同的提问方式会给予幼儿不同的思考指向。以大班的儿歌《小米粒》为例,第一次教学教师将米制品的各种图片张贴于黑板之上,提问:“谁能告诉老师这些图片上都有什么?”教师的本意是让幼儿了解这些都是米制品,从而发现米制品在生活中不可或缺,引出儿歌《小米粒》。岂料幼儿先是沉默,接着的回答杂乱无章。授课教师绕了好大的圈子才将幼儿从米制品的热烈讨论中解脱出来,此时时间已经过去十分钟。在第二次教学时进行了反思,将问题调整为:“看看图片中的食品都是什么做的?”幼儿的思维都紧紧围绕着问题进行“我觉得是面粉做的。”“我觉得是米做的,因为我看到妈妈用米磨成浆,然后再蒸年糕。”此时教师只要言简意赅的点出正确的答案,并配合出现小米粒图案的头饰,教师化身为小米粒肯定了回答正确的孩子,幼儿的思维得到“热身”兴趣高涨,此次引题用时不超过三分钟。

小班年段以传统故事《三只蝴蝶》为一课三研的内容,在第二次教学活动后,孩子们的议论引发教师的思考:“三只笨蝴蝶,为什么要淋雨呢?为什么不一只蝴蝶躲在一朵花的下面?”于是,经过集体评课议课,第三次的教学活动中提问部分非常精彩,教师问:“三只蝴蝶是好朋友,他们为了能在一起,宁愿淋雨,你认为这样做有必要吗?为什么?”幼儿反应:认为有必要、没有必要和不知道的,各占三分之一。认为有必要的幼儿说:他们是朋友;认为没必要的幼儿说:会被雨淋,被雨淋是会生病的;说不知道的幼儿则摇摆于前二者的观点中,或不明白为什么蝴蝶会被雨淋,她们没有雨伞吗?。在幼儿讨论的热烈积极之时,教师又问“如果不想被雨淋,该怎么办?”部分幼儿回答:可以分开在花朵下躲

雨。教师再问“那三只蝴蝶就得分开了,他们还是不是好朋友呢?为什么?”这三个问题层层递进,开拓了幼儿的思路,使故事具有一种开放式的结构,激发了幼儿的想象能力和思考能力,师幼共同建构了新的《三只蝴蝶》。

二、巧备——言之博学

《新纲要》中指出幼儿园教学应各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这就要求幼儿园教师在平时应涉猎各种门类的知识,具有了内涵,博学的甘泉才会在师幼交流互动中如清泉般甘冽。运用不同的教学技能将思想内涵、知识深度、广度糅合成适合幼儿汲取的甘泉。备课如同高楼的基石,它不仅显现于文字形式,更应备在心中,这样在课堂教学中才能做到如鱼得水。大班语言领域活动中的《小猴卖O》是深受幼儿喜爱的一则故事,几乎每一位授课教师在课堂的尾声都做这样的延伸:利用各种教学形式让幼儿找出更多类似圆圈的物品,以拓展幼儿的生活经验。但我在备课中希望幼儿不仅仅只了解生活中圆形的物品,更重要的是知道怎样把自己的圆形物品“卖”出去,于是在课前查找了关于信息传递的相关资料。这些看似与课堂内容相距甚远,但在备课时经过整理和疏通,在我的《小猴卖O》课堂尾声,幼儿不仅能卖O,更能通过各种方法卖O。课后很长一段时间在表演区中《小猴卖O》都经演不衰。孩子们自主创造了符合他们生活经验的创意,如有发宣传单宣传自己“O”的“猴子”,有设计广告语推销自己“O”的“猴子”。这些都得益于备课中的“活备”,由于在课堂上渗透了相关知识,所以才能支撑起师幼互动中的合理拓展。呈现出活

动内容的左右钩连,举一反三的运动姿态。因此角色区的商店、超市、餐厅都能看到幼儿的可喜变化。。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把幼儿的语言获得看成是刺激——反应——强化的过程,幼儿在生活中听到、看到、感觉到的都可以形成一种刺激,教师的合理点拨能引发幼儿一系列的反应。

另外,备好课的教师面对幼儿不同的答案时,总能从容的问一声“为什么”并将自己的建议巧妙的融合到幼儿的兴趣点,一步步讨论出如何解决该问题的最佳方案,这样师幼放开交流互动,是教学活动成功的标志之一。

三、巧停——言为心声

很多时候教师无意间成为活动的主宰者,语言课堂教学似乎有一个固有的模式:提问——举手——获准回答。当有思维活跃的幼儿未经教师许可脱口而出,或是未经教师批准私自讨论时,都被冠以“爱插嘴”的帽子。在我看来,幼儿是需要这种交流和回应的,只要教师善于观察、正确引导,做到“乱而有序”,有时反而能够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进行绘本活动《我爸爸》时,ppt随着教师的讲述依次进行着,当到第九幅图时,教师不再娓娓道来,只是也好奇的问:“嗯?彼得的爸爸呢”接下来教师不再讲述,停顿的那一分钟,孩子们都好奇的问:“咦,那个爸爸怎么不见了?”“老师,是不是你放错图片?”,但也有孩子看出端倪“那马穿的睡衣怎么和爸爸的睡衣一样?”“马是爸爸变的吗?”“爸爸为什么要变成一匹马?”“因为他和马很会吃东西吗?”“还是像马一样很强壮呢?”需要和孩子解释很多或许都不能解释明白的问题,就在孩子的一言一语中迎刃而解了。

“插嘴”也许会暂时打扰活动的秩序,有时甚至会让老师难堪,但此类幼儿往往观察能力强,思维敏捷。有经验的教师懂得择机巧停,多问为什么。愿意给幼儿解释和表达的机会,让他们一吐为快,这常常会成为活动过程中的一个亮点。尊重幼儿就是展露在这些细小的停顿给予中。民主和谐的气氛,良好的师幼关系其实就在细细小小的“问一问、停一停、听一听、答一答。”中大显身手。期间教师还应注意自己身份的暗示:与幼儿坐同样的椅子,摆自然的姿势,时时用真诚的眼光与幼儿交流,仔细听倾听幼儿的每一句话,犹如一位可信的大朋友,这样的氛围中幼儿心情舒畅、表达交流零压力,自然想说、敢说、愿说、爱说。因此择机而停是包含着许多的教育智慧,是成熟型教师的魅力和教育机智所在。

四、巧评——言约旨远

语言活动过程中或是进行到尾声,教师的评价都贯穿始终。在备课或是片段教学中无法预测的,就像是“即兴表演”一般。这是许多教师忽略的环节,因此常常出现空洞的评价廉价的表扬,把幼儿的思维引向误区或是停滞不前。在语言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评价应该因人而异、因活动而异。教师要善用评价这把尺子,可以拓展活动的深度。如在《小猴卖圈》中幼儿想出宣传自己的圆形物品,老师评价:这个主意不错,但怎样推销呢?怎样宣传让大家更了解,更有购买欲望?又如《春天的秘密》诗歌朗诵后,教师评价:“甜甜的朗诵很有感情,如果能读准“抿”这个字就更完美了。”“晨晨记忆力很好,但是朗诵时太快了,大家都听不清啦,下次朗诵诗歌时请放慢速度好吗?”准确得体的评价语言,让幼儿知道语言表达的目的和要求。

三只蝴蝶

 

第二篇:《三只蝴蝶》教学设计

三只蝴蝶教学设计

三只蝴蝶教学设计

三只蝴蝶教学设计

三只蝴蝶教学设计

三只蝴蝶教学设计

三只蝴蝶教学设计

三只蝴蝶教学设计

三只蝴蝶教学设计

三只蝴蝶教学设计

三只蝴蝶教学设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