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例尺教学反思

比例尺教学反思

今天,我进行了"比例尺"的教学,我是这样进行教学的:

首先,我创设了一个情境,引导学生明白按照实际尺寸绘制平面图是不可能的,初步产生缩小放大的需要,引入了学生对新知学习的渴望,进而,让学生初步了解比例尺在实际生活中有缩小和放大两方面的应用,进而,引入了学习比例尺的必要性,导入新课的学习..

接着,通过学生的自学让学生自己说出了什么是比例尺,我直接给出了比例尺的相关定义,进而,结合例题引出数值比例尺以及它的含义的理解.

然后,引出线段比例尺的学习,紧接着,进行了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的互化教学,进而,引导学生总结出:为了计算简便,通常把比例尺写成前项或后项是1的比.

然后,介绍放大比例尺,同时跟缩小比例尺进行对比,最后,作了相应的练习,对新知进行了巩固与内化,加深了学生对比例尺的掌握.

反思:通过今天的教学,我觉得,这节课学生学的还是比较轻松的:无论从学生学习新知的状态,还是参与程度,都很好的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尤其是一些概念性东西的总结环节,学生学的很主动,而且,比例尺的转化和有关计算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而理解比例尺的定义是突破这一重点和难点的基础和前提,所以我在教学中对于重点的把握还是可以的,只是在这节课中还有一点遗憾,就是感觉到对于教材的拓展方面还有一些欠缺,所以在这方面还需努力,而且对于一些后进生来说,知识点多,理解起来比较慢,掌握起来还有些难度.所以,学生在计算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强调有关注意

事项,不断加深学生的印象,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第二篇:《比例尺》六年级教学案例及教后反思教学评析

《比例尺》六年级教学案例及教后反思教学评析

丰泽区第一中心小学 郑安徽

指导思想: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本节课我努力实践着新课标的这些理念,力图使学生经历、感悟、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展现数学思维过程,使学生知道学习数学的用处。

教材分析:

本课的内容是六年级下册的《比例尺》。它是学生学完“比”、“正反比例关系”及“图形的放缩”后安排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学习有关地图、工程图纸的计算的基础。比例尺在生活中也有广泛应用,学好它也很有现实意义。值得注意的一点是,现行教材中,没有比例和解比例,所以有关计算不能用解比例的方法,另外,本节课暂不涉及放大图形的比例尺。

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下学期的学生,对于各种图形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所以,讲解有关比例尺的知识,学生有感性认识,同时也会饶有兴趣的。

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学会求比例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比例尺产生过程和探究比例尺应用的过程,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比例尺的概念,根据比例尺的意义求比例尺、实际距离和图上距离。 教学难点:从不同的角度理解比例尺的意义

教法选择:对于意义理解部分主要采用尝试法。

对于运用比例尺进行相关计算时,主要用引导发现法。

学法选择: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动手操作,大胆设想、自主探究的方法进行学习,必要时进行合作交流。

媒体选择:世界、中国地图、房屋设计图纸等,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复习旧知

1、提问:长度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相邻的进率是多少?

2、什么叫做比?

3、化简下面各比。

10厘米:100厘米 2米:140厘米

二、 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比例尺。

师问: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你在哪些地方见过比例尺?请你们拿出课前

准备好的资料查看。(地图、建筑平面图、机器零件图纸等)教师也打开课件展示给学生看。

问:这些图形是怎样画成的?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地图或其他平面图都是把实际距离缩小或放大一定的倍数画面的。这就确定了图上距离和相对应的实际距离的比。这个比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比例尺。 三、新课探究

1.学习比例尺的意义。

(1)出示例4(电脑出示),设计一座厂房,在平面图上用10厘米的距离表示地上10米的距离。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

a.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是什么意思?长度单位相同吗?单位不同怎么办?

b.学生试做。

(2) 学生边口答,师边板书如下: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10厘米:10米

=10:1000=1:100

(3)归纳总结:根据例4,说说什么叫比例尺?怎样求比例尺?谁是前项?谁是后项?板书: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4)拿出学生收集到的不同图纸,让学生同桌互相说出它的比例尺。表示什么意思。

师总结:a.比例尺是表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之间的倍数关系,是一个比,它不带计量单位。

b.求比例尺时图上距离和实际一定要先化成同级单位后再化简。

c.为了计算简便,通常把比例尺写成前项是1的比。如例4的比例尺应写成1:100或 。注意有时放大的比例尺后项为1。

2、练习。(课件出示)

(1) 下面这段话中的各比,哪些是比例尺,哪些不是?为什么? a. 把一块长50米,宽10米的长方形地,画在一幅平面图上,长画25厘米,宽画5厘米。那么图上长和实际长的比是200/1。

b. 图上宽与实际宽的比是200/1。

c. 图上周长与实际周长的比是200:1。

d. 图上面积与实际面积的比是40000/1。

e. 实际宽与实际长的比是5/1。

f. 实际长与图上长的比是200 :1。

(2)课本第6页的“做一做”练习后讲评。

3、教学例5。(课件出示)

(1)在比例尺是1:6000000的地图上,量得南京到北京的距离是15厘米。南京到北京的实际距离大约是多少千米?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已知什么条件?要求什么问题?怎样得用比例尺的关系式来解答?可用多种方法解答。

学生尝试练习后,对照课本检查。有意识地指名两位学生分别用方程和算术方法板演后,讲解。

(2)练习:课本第7页的“做一做”,练后教师讲评。

四、巩固练习

1、填空:

(1) 图上距离=( ) ( ),实际距离=( ) ( )。

(2)比例尺表示( )和( )的比。

(3)一幅地图,图上2厘米表示100千米的实际距离,这幅图的比例尺是( )。

(4)在比例尺是4:1的图纸上量得零件长8厘米,零件的实际长度是( )。

2、完成课本第9页的1、2、3题。

3、四人小组拿出一份地图,根据比例尺,随意测量两地间的图上距离,并计算两地间的实际距离。

五、全课总结

六、实践应用:

1、量出教室或你的房间的长与宽,用1:100的比例尺画出平面图。

2、在比例尺是1:200000的地图上量得两地的距离是10厘米,如果画在1:2500000的地图上,两地的相距多少米?

教学反思: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本节课我努力实践着新课标的这些理念,力图使学生经历、感悟、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展现数学思维过程,使学生知道学习数学的用处。综观这节课,认为有以下几个特点。

1、实施全方位课程目标,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

积极向上的学习情感,健康的人格,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于学生来说有时比学习数学知识更重要。整堂课,我努力构造师生间朋友式、伙伴式的合作关系,努力营造和谐、平等、民主、轻松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处于开放的活动状态中,学习是投入的,态度是积极的。当然课堂中有的学生会随意发问,遇到自己感兴趣的、不清楚的问题会自由讨论,课堂上会较吵些。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了学生的学习是处于较自由、热烈的状态中的,他们的记忆会更深刻。

2、创设具体情境,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新课程提出:数学教学必须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在本课中,根据学习内容的特点与学生的心理特征,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关系。课前,让学生收集地图和图纸,激活学生对看地图或图纸的兴趣,初步感知比例尺在地图和图纸中的重要作用;课中,创设操作情境,理解比例尺的含义,把已有认知与经验结合起来,通过课堂练习,同桌互相说出多种比例尺的含义,运用比例尺如何将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互相转化,进而加深学生对比例尺的直观认识,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课后,进行实践操作,测量教室的长宽,在规定的比例尺中画出图形,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实操能力,也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以动静相结合为主线,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真情互动与共同发展

的过程。本课是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观察、分析图上和实际距离的关系,发现比例尺的含义,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而且还让学生亲自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在学习活动中加深了对比例尺的理解和认识,体验到比例尺在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与成功,这样的教学留给学生的印象是长久的,理解也是深刻的。

4、充分利用多媒体,提高课堂效率。

本节课我根据《比例尺》与生活间密切联系的特点采用从生活实例导入,再将所学应用到生活中去,这样有助于激起学生学习的内需。如利用媒体的教学手段,课件展示的旅游地图、建筑平面图、零件图等生活素材,让学生倍感亲切、熟悉,也深深地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的道理。传统的教学手段与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相互配合,相得益彰。教师、学生、媒体有机融合、相互补充,优化了课堂结构,提高了课堂效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