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教学设计与反思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教学设计与反思

一、说教材

  本节是八年级北师大版物理上册第四章第三节的内容。是在学习了光的传播和光的反射的基础上,对光的反射的延伸,是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十分密切。教材以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为主线,让学生经历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过程。体现出“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本节“平面镜成像特点”是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在通过实验得出平面镜成像的有关知识后,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解释大量生活中的成像问题学生在经历此探究过程中,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和处理。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通过对平面镜的应用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二、学情分析

大部分学生对平面镜成像有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但这个认识中由于视觉的问题存在一个误区“物体离平面镜越远像越小”,在实验中,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把此问题纠正过来。教学中,要通过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在日常生活中,对平面镜成像成像的规律学生易受到错误生活经验的影响,不能正确的了解镜中像和物体关系,特别是对像和物体大小相等不能正确理解。在探究实验中让学生通过观察镜中像和放在镜子后与物体大小相同的物体重合了,来体验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同时通过强调人眼对远近的物体大小感觉不同来加深对像和物体大小相等的了解。其次学生不能正确的理解平面镜成虚像的现象,通过在像的位置放在一个光屏,在光屏上得不到像来正确认识虚像。因此在本节课教学中通过实验探究和小组合作交流的方法让学生自己总结出结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动手与合作能力与习惯。

  三、设计思想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收集数据、分析论证等科学探究的能力,使学生学习通过科学探究的方法去获得答案。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使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用所学到的知识去认识生活、解释问题。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

  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3、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和处理。

  2、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义。

  3、通过观察感知球面镜对光线的作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2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通过对平面镜的应用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五、重点与难点

重点:设计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探究活动,

难点:虚像概念的建立过程。

六、教学手段

本课采用“科学探究”的方法,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实验探究——分析论证等实验探究的方法,使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技能。具体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交流合作讨论.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法一:

提问:水中的蜡烛能燃吗?

演示实验:把一块玻璃立在桌子上。在玻璃的前方放一只蜡烛,在玻璃的后面,放一只盛水的大玻璃杯。玻璃杯和玻璃之间的距离,要和蜡烛到玻璃之间的距离完全相等。拉上窗帘,使屋子变暗,从蜡烛这边向玻璃望去,就会看到一个奇怪的现象──蜡烛正在水中燃烧。

提问:你能解释一下吗?

同学们想知道这神奇现象的原因吗?

法二:猜谜语:表面平平的一块镜,你对它笑来它就对你笑,你对它变鬼脸它就对你变鬼脸。(镜子)

(二)、新课教学

1、平面镜成像特点

提出猜想:
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呢?
(教师不做任何暗示,让学生充分想象)
[学生讨论、归纳]可能有下列猜想:(允许有不正确猜想)
(1)、像与物等大;
(2)、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3)、像与物左右相反;

实践:拿起桌面上的镜子照一照。

提问:你在镜子里看到的是不是真实的自己?

教师边演示边介绍镜中的像。

请学生继续观察镜中的像,并前、后、左、右移动平面镜,观察平面镜中像的变化。

教师总结学生提出的问题:

①为什么用玻璃板作平面镜?用镜子做该实验有什么不方便?

②像的大小与平面镜的大小有关系吗?

③我们怎样确定像的位置?像是否真实存在?

④物体在平面镜中的像与物体大小关系?

⑤实验过程中,刻度尺有什么作用?

⑥物体和像到镜面的距离有什么关系?

⑦物体在平面镜中的像的左右、上下与物体是否一致?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如何来探究像与物的大小是否相等呢?
[明确探究目的]
[老师给学生思考空间,学生:思考、分析、讨论、归纳]
我们采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像与物是否相等呢?[设疑]
——比较像与物的大小。[明确探究方法]
——找一个跟镜前物体完全相同的物体[替身物体]与像比较。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同学们找桌子上的器材试试看,行不行。[白玻璃暂时不取出]
——用两支相同的笔。
——用两只相同的蜡烛。
同学们成功了吗?有什么障碍?
——从平面镜的正面看见了像,想把“替身物体”放到平面镜后面的像位置上,从平面镜的背面,只看到“替身物体”,而看不见像,所以无法比较像与物的大小。
为什么像不见了呢?[学生:思考、讨论]
——平面镜成的像不是真实存在的。
有没有真实存在的像,你们见到过吗?
——小孔成像,像是有光线投射到光屏上形成的。
——投影仪投射到银幕上的像。
——电影院放映机投射到银幕的像。
——树林里地面上圆形的小光斑就是太阳的像。
平面镜成的像是不是有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呢?——不是的,平面镜的背面有一层漆,光线是不能透射过去的。
[小结] 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能够用光屏接收到的像,我们叫它实像,而平面镜成的像是光屏接收不到的,不是真实光线相交而成的像,所以叫作虚像。
怎样才能同时看见像和“替身物体”?
[学生:思考、分析、讨论、归纳]—要同时观察到像和替身物体,必须要让物体通过镜面的反射光线和替身物射出的光线都能进入人眼。(教师在此可作适当解释“光的反射”,具体下面要学习)
好![激疑] 我们看见物体(棋子)在平面镜内成的虚像是由于物体射出光线(或反射)经过镜面的反射进入人眼的。怎样才能同时看见镜后的替身物呢?—必须使平面镜后面的替身物射出的光线透过平面镜进入人眼。
非常好![激疑] 那么现在镜后的替身物射出光线为什么没有透过平面镜进入人眼?——被涂在平面镜后面的漆挡住,光线无法透过平面镜。
那么怎么办?——把涂在镜后的漆刮掉。
想一想,有没有其它办法?——换成平滑的白玻璃做。
好!现在拿出平滑的白玻璃,再选择器材试一试实验。[学生选择器材实验]
同学们实验过程中有没有困难和问题。——像较弱,看不清。
同学们,笔的像比较弱,看不清楚,你有办法让物体所成的像明亮起来?——增强光的亮度(照度)。用点燃的蜡烛做。
[学生选择器材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存在两个问题:(一)实验时间长,点燃的蜡烛烧短了,像比替身物短了;(二)蜡烛不容易放置,有倾斜、有倒下,不易操作]
同学们实验过程中有没有困难和问题。
——点燃的蜡烛时间长烧短了,像比物短。
——蜡烛不容易放竖直。
——蜡烛容易倒下。
想什么办法改进实验呢?看看里面桌还有什么器材。[两把手电筒]
——用手电筒作为物体,代替蜡烛。
你们再试一试看。
[有的学生没开亮做,像较弱,看不清;有的学生开亮手电筒,但灯光竖直向上射出同样效果不好]
同学们,手电筒的像为什么比点燃的蜡烛的像弱;看不清楚,动一动脑筋,有没有办法使手电筒成的像明亮起来?——把当作物体的手电筒开亮,并把手电筒的头旋下来做。
对,这样可以增强光的亮度。再来试试看。
[启发]作为替身物的手电筒(没开亮的)应移到什么位置上。——直到看上去它与开亮的手电筒的像完全重合。
[学生的主动积极探索实验,几经挫折,实验成功后能很好地体会到科学探究成功后的成就感。]
平面镜成的虚像与物体的大小?——等大。
实验验证: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它们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把上面实验放在白纸上做,只要记录两手电筒和玻璃的位置。改变开亮手电筒的位置,重做上述实验两次。用不同颜色的笔记录每次实验中两手电筒的位置。
分析实验记录:
量出每次实验中两把手电筒到玻璃板的距离。
连接每次实验中两把手电筒的位置,观察连线与镜面的关系。
[得出实验结论]交流与评价:
(1)、同学们各自的探究结果是否相同?
(2)关于平面镜成想的特点还有那些猜想?准备怎样去验证它?
学生课后自己探究:
(1)改变物体与平面镜的距离,像的大小是否改变?
(2)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左右相反的吗?

2.平面镜成像原理

让学生回忆“猴子捞月亮”的故事。

提问:猴子最终有没有捞到月亮?为什么?

人眼能看到各种各样的物体,是因为由物体发出的光或反射的光射入眼中,引起了视神经的感觉,并不是光从眼睛发射向物体的。

如图所示,人眼是根据光的直线传播来判断物体位置的。人能看到像是因为有光线入人眼。点燃的蜡烛上P点射出的任意两条光线PAPB经平面镜反射后的反射光线E1AE2B的反向延长线相交于P′点,人就会感到P′点是一个“发光点”,而P′点就是P点的虚像。同理,蜡烛上的其他点也都能在平面镜内产生对应的虚像点,它们共同组成了蜡烛的虚像。因此,平面镜中的虚像是由射入人眼中的发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所形成的。(这是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八、课堂小结:
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成虚像;(2)像与物等大;
(3)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4)像与物左右相反。
2、科学探究的过程包括以下要素(视学生的具体情况,可明确):
(1)提出问题(2)猜想与假设(3)制定计划与设计试验
(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5)分析与认证(6)评估
(7)交流与合作。
九、布置作业
让学生在理解科学探究的情况下写出简单的探究报告(包括探究的问题、探究的过程和探究的结论)
自读教材“球面镜”部分。


十、教学反思

本节课基本的思路是让学生自主的探究。对教师来说,实验探究课是一节非常难以驾驭的课,无论是教学设计,还是引导学生制定计划设计实验到进行实验探究,都有相当的难度。尽管探究的目的非常明确,无非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的规律。但学生初次学习物理对物理中的科学探究过程还不是非常熟习,特别对制定实验计划存在一定的难度。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该认真考虑并进行积极突破的问题,必要时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克服难点。学生根据实验的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进行猜想,在此教师只要引导好学生打开他们的思路,使学生能大胆的进行猜想。对于学生的想法教师不要评价对与错,只是引导他们,使其想法尽量合理。但在探究过程中,一定要引导好,即不能失控,也不能出现包办的现象。

这节课的学习效果如何?学生的感受就能说明一切。课后,一名学生深有感触的说,上这样的课,就知道怎样去学了,也会学了。还有的学生说,假如能经常地这样去训练,那我们对科学实验探究的兴趣,必超过对足球、对电子游戏的迷恋。因为他们急于去探究科学的奥妙。所以,这节课没把重点放在知识结论上,而是放在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上,让学生经历有意义的探究活动,体验正确的认识是怎样产生的,这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认为比较成功的一面。虽然有些问题还不能用现有的知识来解决,但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本身就是探索。这种以实验探究为手段,让学生自己解开科学之谜的方法,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有利地培养学生的独立探索能力和创造能力。

 

第二篇: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教学设计

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姓名:王昌仙     时间:20##年11月3日

【教材分析】

本节是沪粤版教材第3章《光和眼睛》中的第3节《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本节是在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与光的反射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及应用,它是前两节课知识的应用;另外本节课学生将首次较完整的研究 “像”这个概念,本节课的一些研究方法和思路,为后面研究凸透镜成像奠定了基础,因此本节具有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是这一章的重点内容之一,在生活中也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本节教材主要安排了一个《平面镜成像》的探究实验,把科学方法和科学学习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更加注重让学生亲身体验物理规律的得出过程,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探究的快乐,感受成功的喜悦。

【学情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经常接触平面镜,平面镜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容易对平面镜产生浓厚的兴趣,这就为探究实验提供了基础。但是对于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还没有通过实验探究过,怎么探究,探究哪些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并且对平面镜所成的像,具有一些错误的认识,比如 “像近大远小”,这都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适时的点拨和启发。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并且能根据成像特点作图。

②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

①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

②通过定位平面镜的虚像的方法,了解替代法的含义和应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②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作风。

③通过对平面镜成像的应用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   学生经历探究实验的“实验设计” 和“科学探究”过程。

2.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中像与物的大小关系和像到平面镜的距离关系。

教学难点:

1.如何引导学生学会探究像与物的大小关系以及像与物的位置关系

2.平面镜成像原理、虚像怎样形成的。

【教学资源】

学生分组仪器: 平面镜一块、厚薄玻璃板各一块、相同的蜡烛2支、卡通玩具、不同的蜡烛2支、方格纸、A4白纸、直角三角板、探究记录单、笑脸一张,自制 “b”“F”字模型

教师媒体运用:演示实验(自制旋转的平面镜演示器),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视频文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引入课题:

表演:浇不灭的蜡烛

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其中的谜底?好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探究的问题。

板书:§3.3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二、讲授新课:

(一)、平面镜概念

(1)师:请同学们拿起课桌上的镜子观察一下它的反射面有什么样的特点呢?(老师用手摸摸,以做示范)

生:光滑,平面

师:物理学上,把反射面呈光滑平面的镜子叫平面镜。(板书:一、平面镜:光滑  平面)

(2)同学们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平面镜呢?

学生活动:铜镜,平静的水面,商店里的玻璃,

师: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的平面镜:原来平静的水面就是一个平面镜,古人在没有发明镜子的情况下可以利用水面来梳妆打扮,后来又发明了铜镜。还有没有?有谁来补充一下。

生:光滑的金属器具表面,光滑的瓷砖,光盘光滑的一面等等(学生提不到的老师引导,展示)

(二)、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师:我们知道平面镜可以成像,我们玩一个照镜子的游戏,好吗?

师:拿起镜子,看到自己的像了吗?第一个动作,对着自己的像笑一笑;第二个动作,向玻璃板靠近,然后远离。第三个动作,用手摸摸后面的像,能摸到吗?哪位同学来说说自己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生:我笑一笑,像也笑一笑,我向玻璃板靠近,像也玻璃板靠近,用手摸不到后面的像。

师:回答得非常好。

师:通过刚才的照镜子游戏,同学们来猜想一下平面镜成像有什么样的特点?像和物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呢? (在黑板上板书:猜想)

1.各抒己见 提出猜想(让学生拿着实物进行猜想,本环节教师不做任何暗示,让学生充分想象,学生可能提出很多猜想(允许有不正确猜想)

学生可能的猜想::①像与物大小相等,物远像小;②像与物到镜面距离相等;像与物左右相反----(学生能猜到多少就先探究多少,猜不到的后面老师在点拨探究)

师:过渡:很好,刚才同学们对于平面镜的成像特点进行了大胆的猜想,要想知道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该怎么办呢?

生:做实验

2、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师:请小组讨论交流:尝试完成以下几个问题:

①该小组准备选择什么器材成像(平面镜还是玻璃板?为什么?)用什么作物体来实验?(蜡烛还是卡通玩具?哪个更好?)

②如何确定像的位置,进而比较像和物的大小;

③如何测量像和物到平面镜的距离;

学生分组先讨论1分钟,然后动手尝试。

师生交流,生生交流:

(1)师:要研究平面镜成像,首先我们要选择一个平面镜,我们用的镜子和玻璃都是平面镜,我们选择哪个做实验?生活中的物品很多,那我们还要选择什么物作为研究对象,效果更好。哪个小组先来说说第一问题。

学生发言:我们组用玻璃板来成像,用蜡烛来当做物

学生发言:我们组用平面镜来成像 ,用卡通玩具来当做物

师:大家来说说哪个方案更好为什么?(一个小组发言,其他小组补充完善方案。)

生:使用玻璃板成像时,不仅可以看到后面的像还能看到后面的蜡烛,所以使用玻璃板,便于确定像的位置。蜡烛在平面镜中成的像清晰,易观察。

师:回答的非常好,用大家给他来点掌声!

(2)师:哪个小组来说说你们是如何确定像的位置,进而比较像和物的大小?

生:回答

师:其他组有没有补充的?

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共同得到:把玻璃板竖直放置;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的前面,拿另外一只等大的蜡烛在玻璃板后面,直到看上去与像完全重合,这个位置就是像的位置。

师强调:象这种用真实的蜡烛B 来替代像,从而确定像的位置的方法叫等效替代法。

师:在这里同时也能证明我们的哪个猜想?

生:由于两个蜡烛等大,蜡烛B与蜡烛A的像,正好说明了像和物大小相等。

师:回答的非常好,掌声鼓励。

师进一步追问:怎样验证“物远像小”?

生:改变蜡烛的位置,在做几次试验。结果发现物和像也完全重合,从而证明了像和物大小相等,与远近无关。

师:而我们生活中经常会感到 “物远像小”,是我们视角的影响产生的,是错误的想法,例如我们站在山顶看下面的行人很小,其实人有没有变小?

生:没有

(3)师:如何探究像与物到镜面距离是否相等,哪一组来说说你的方案?

生:我们小组选择方格纸,通过数方格的个数来证明“像到平面镜的距离和物到平面镜的距离是否相等“,

生:我们小组选择白纸和直角三角板,通过直角三角板来测量“像到平面镜的距离和物到平面镜的距离是否相等”。

师:大家来讨论一下每个方案优缺点

生:方格纸比较方便简单,但是数值不确切;用白纸和直角三角板测量数值更确切,但是又点麻烦。

师:非常好。每一种方案都有其优点,一会做实验的时候,我们分两组来完成实验:方格纸组和白纸组。

师:只测一组实验数据吗? 生:不行,最少测量三组数据

师:回答的非常好,马上做实验的时候,记住在蜡烛A和蜡烛B处做标记,以便测量距离。

师:请大家按我们刚才的的设计方案,分组实验,并完成实验表格。(多媒体展示实验步骤)

3.进行实验:学生分组探究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实验步骤:(多媒体展示,供学生参考)

将玻璃板竖直架在水平桌面上,将方格纸居中(红色线与玻璃对齐)放在玻璃板下。

点燃一支蜡烛A放在玻璃板前做物。将另一支等长的蜡烛B放在玻璃板后,移动蜡烛B使它与蜡烛A的像重合。(并在蜡烛A和蜡烛B处做标记)

改变蜡烛A的位置,在重现做两次实验,并将数据与观察到的现象填入下面表格内。

师:请两个小组来报数据,并说出得出的结论

生:讨论交流

师:通过我们的实验验证了我们刚才的这些猜想是正确的:像和物大小相等;像和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板书)

追问:大家还有什么发现吗?深化探究(假如学生说不出物像连线垂直于镜面,启发一下:把物像两点连起来,有什么发现?)

生: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

师:很好,你是怎么知道的?能说说你的理由吗

生:把纸对折,A和B 重合;把A、B连接起来,连线和镜面垂直,并且距离相等,数学上叫做对称。

师:真棒,我想你的数学一定很棒,逻辑思维能力这么强。(多媒体展示动画帮助学生理解)(板书:像和物关于平面镜对称)

师:多媒体展示动画小孔成像和演示凸透镜成像,能呈现在光屏上,那平面镜成的像能能不能呈现在光屏上呢?大家动手试试?(引导学生移开蜡烛B,用白纸做屏放在该位置上,直接观察白纸,即把眼放在平面镜和光屏之间)

生:不能呈现在光屏上

师:物理学上把能呈现在光屏上的像叫实像,例如:小孔成像和凸透镜成像;不能呈现在光屏上的像叫虚像。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

师:下面请同学们来进行画画比赛,看着镜子画出平面镜中“b”和“笑脸”的像,看谁画的又快又好。

学生活动:看着平面镜画“b”和“笑脸”的像

师:画好后观察你通过平面镜画出来的笑脸和老师提供的笑脸有什么不同?

生:左右相反

师:同学们把我提供给你的 笑脸翻过来看看,与你画的笑脸相比较有什么发现?

生:会发现相同了。

师:以后我们要想知道“b”“F”以及钟表在镜中的像是怎样的?只要把他们翻过来,看背面就行了。

师:好现在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做个肢体游戏,找一个学生当做老师在平面镜中的像,老师举起右手的时候,学生也举起右手。大家发现了什么?

生:呵呵,左右相反。

4.总结实验结论:

老师播放多媒体课件,师生共同回顾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等大,等距,对称,虚像(多媒体展示,使分步探究系统性,也培养了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5. 评估:你们小组在实验中觉得有哪些地方还有不足需要改进的?还有什么问题和疑惑?拿出来我们共同探讨和解决。

及时巩固:

①师:利用学过的知识找这位同学在镜子中的像?

②师:现在你能不能利用我们学过的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来解释开始的魔术呢?

拓展探究:师:在做实验的时候,我们强调要把平面镜垂直放置,如果不垂直放置会怎样呢?

生:如果不垂直放置无论怎么移动都不能使蜡烛B与蜡烛A的像重合

师:这一原理被应用于生活中:你知道小汽车的前挡风玻璃为什么不是竖直的而是倾斜放置吗?

师生讨论结果:根据平面镜成象的特点,象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竖直的成象在正前方,影响视线.如果是倾斜的,成象在斜上方,不影响司机的视线。

(三)、平面镜的应用:

师:展示潜望镜

师:平面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径,制成了潜望镜如图,平面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径还有在生活中什么应用吗?展示上节课的课后练习第五题如图3.2-11所示:说明了什么?

生:无论从哪个方向射来的光都能原路返回,利用这一原理制成了汽车尾灯。使司机能及时的发现前面的自行车,避免事故的发生。

师:这就是平面镜的应用,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应用到平面镜呢?

生:早上起床后,我们可以利用平面镜进行梳妆打扮;舞蹈演员可以利用平面镜矫正舞姿;商店利用平面镜扩大视野;万花筒;牙医内窥镜(牙医利用平面镜来观察患者牙齿情况)等。

师:同学们知道的真多,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真的万花筒,请传观。(使课堂气氛再次被激起。)

学生活动:学生传观各种万花筒

三、交流小结:

经过本节课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收获呢?请同学们说一说。

四、巩固练习: (多媒体展示)

五、布置作业:上网查询制作潜望镜,万花筒的方法,自制潜望镜,万花筒。

六、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