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小学四年级冀教版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主备人:裴中华

第一单元    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单元主题分析:

大自然是人类文明的根,智慧的根。从古至今,无论人类文明的脚步走得有多快,智慧的翅膀飞得有多高,人类一直保持着对大自然的眷顾与依恋。和作家、诗人、旅行家、探险家一起走进大自然那美丽的画卷吧,从《桂林山水》《望天门山》《望洞庭湖》中发现怎样欣赏名胜;从《秋色》《大海的歌》《下雪的声音》中体会怎样用心和自然交流……

学习这一单元,一要注意品味朗读,想象画面,入情入境,体验自然美景,并学习作者观察自然、发现自然、感悟自然的方法。二要注意师生一起投身自然,回归自然,让自己的生命和智慧在大自然中鲜活起来,也让师生的语文生活和语文体验丰富、充实起来。三要注意审美教育,正如苏联教育家凯洛夫所言:“美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它的本质在于理解自然和社会的美,理解人与人的相互关系的美,在于以艺术的眼光来认识周围现实,也在于培养艺术上的美的创造力。”因而,审美教育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培养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更自主地认识“鼾、屏、蔚”等34个生字,并能规范、端正、整洁地书写“潮、涛、增、”等44个生字。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积累相关的篇章。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用心去感受文字所表达的内容,借助语言展开想象。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4、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

5、尝试在习作中运用学习到的写景技巧,表达自己的内容。

过程与方法: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自主识字,在广泛的阅读中提高识字量。

2、通过品读、感悟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想象作者所描绘的景色。

3、尝试在习作中将课文中学习到的写景方法加以运用。

4、能用普通话交谈,采用辩论的方式针对不同的不同景点发表自己的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在广泛的阅读中主动识字的习惯。

2、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与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发现美就在自己的身边,感悟到大自然的美好是具体的、生动的,是可见可感的。

3、结合活动安排习作训练,使学生认识习作在生活中的价值,并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课时设置:

主题实践活动设计:

(课前准备:上课前十分钟分别把两个学生藏于校园某个角落。)
一.创设情境,突出活动主题:
1、教师:同学们,大家看看,咱们班现在是不是少了两个同学啊?刚才我分别把他们藏在了校园的某个角落,你们想不想把他们找回来啊?
教师:现在我给你们十分钟的时间,不论找到与否,要全部回到教室里来。
(注意要轻声点,不能说话不要影响其它班级上课)
2、同学们回到教室后,师根据结果进行询问:你们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在找的过程中感受到了什么或发现了什么?生生发言。
总结:同学们刚才说的真好,当我们做一件事的时候,一定要有目标,有方法,有组织,只有这样,才能有理,有序的做好每件事。刚才大家都发现我们校园有了秋色,景色很美,好!从今天起,我们要开始我们的第一个课题的研究:感受大自然的美。
请各小组讨论一下,结合今天你们的活动,你们的认识,以后你们准备怎么去发现自然,如何开始?把你们的方案写在老师发给小组长的纸上,十分钟以后给大家汇报。
小组代表汇报:

教师:很好,现在每个小组的方案都提出来了,大家看看有没有什么意见,给他们提出来?
小结:在下一段的活动中,老师再给你们添点建议,请同学们认真地思考一下:你对哪个季节里的什么景物、事物最感兴趣,想一想:对感兴趣或者喜欢的景物、事物你了解多少?还有哪些地方你不清楚?这就要努力通过观察来搞清楚――认真的看、听、嗅、触摸……除了观察,还要注意发现一些问题,要注意做好观察笔记,做好资料积累:笔记、标本、绘画、照片……都可以,这可都是你的发现呢!

二、活动开展:

1、学生可对自然界的任一事物发言论(朗诵诗歌,用歌声表达,优美词句或段落)。

2、以“我感受到了美”为题写一段话。

三、教师总结

好,同学们,让我们利用每日的休闲时间一起唱着愉快的歌曲,追随爸爸妈妈或者小伙伴一起走进大自然,去找自然界的美吧!老师等待你们精妙的发现。
三、留心观察,记录秋色:
(后面的活动与口语交际、习作结合起来。)

1、大海的歌

教材分析:

《大海的歌》由两篇清新、活泼,充满情趣的小韵文组成。

《大海睡了》采用叙事表达形式,描绘了大海的“静”之美。它采用拟人的手法,使画面有声有色。作者展开丰富的想象,用最朴素的语言表达了淋漓的真情,把大海静谧之美与人类新生之美巧妙地融在了一起,读来亲切自然,又饱含深情。这首小诗写得好,好就好在诗人能静下心来感受大海,和大海对话。诗人不仅看到了美景,更体验到了风景中的人情。在生活中,也许我们也有过同样的体验,唯有把自己融入自然,把真情融入自然。用心去体会才能感知,才能与这样的景物对话,听到他们对自己的诉说……才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

《海上的风》一诗,采用复沓式的表达形式描绘了大海的“动”之美。作者连用比喻,形象生动地展现大海的祥和、温柔,粗犷、豪放。大海时而是纤纤的花仙子,时而是多情的琴师,时而是勤劳的汉子,时而又是粗放的狂飙,这就是变化万千的大海。两篇韵文,有动有静,动静结合,想象丰富,情趣十足。读后使人身临其境,遐想无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学会10个生字。理解“绽开、波浪滔天”等词语的意思。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背诵诗歌。

过程与方法:

1. 读中感悟,读中想象。

2. 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诗歌内容,通过作者生动形象地描写,想象大海优美的画面,体会夜色中大海的美丽与静谧,以及大海的万千气象,领略大海的神奇壮观。

重点分析: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大海的神奇与变化多端,发展想象力。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背诵喜欢的段落。

难点分析:

体会诗歌的意境。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大海的资料、图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读通诗歌,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积累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背诵诗歌。

3、理解诗歌内容,想象大海优美的画面,体会夜色中大海的美丽与静谧。

教学过程:

一、课件导入,激发情趣。(2分钟)

1. 教师导语:同学们,见过大海吗?让我们一起来领略一下大海的风光吧!课件播放大海的图片。

2. 初谈对大海的感受。

[语言训练]:看了图片,再结合你见过的大海,说一说你感觉到大海怎样?

3.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组描写大海的诗歌。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2分钟)

1. 自由读两首诗,认识生字词 

2. 指名读课文,纠正字音。

3. 指导学生读通读顺

三、品读诗歌,读中感悟。(10分钟)

1. 默读诗歌。

2. 课件出示思考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学习:

(1)默读思考:每首诗中的大海给你什么感受?你感到大海有什么特点?画出相关诗句。(2)你最喜欢哪些语句所描写的情景?想象一下那情景什么样?试试怎样读出你的感受。

四、集体交流、感悟《大海睡了》。(15分钟)

1.体悟大海沉睡时的静。

(1)读读这首诗,想想沉睡了的大海给你什么感受?板书:宁静

(2)交流:你是从哪些词语中读出的?

随机点出“不闹了,不笑了”,指导读好第一句,体会大海的静谧。

(3)还从哪儿读到了大海睡觉时的宁静?

教师随机点拨“轻轻的”一词,指导读好第二句,体会大海的静谧。

2.体悟大海沉睡时的美。

(1)交流理解“她抱着明月,她背着星星”。这个“她”是谁?点出:“抱”、“背”,她怎样抱着明月,背着星星?出示画面,如果你是明月,你是星星,在大海妈妈的怀抱里、背脊上,你会做些什么?又会想些什么?

(2)大海妈妈的臂弯里抱着月亮姐姐,背脊上背着星星妹妹,她就像一位慈爱的妈妈正在哄孩子睡觉呢!哄着哄着,她自己也睡着了。听,播放潮声。

  出示:那轻轻的潮声啊,是大海睡熟的鼾声。

谁能读好它。自己先试试。指名读。

(3)大海和星月,母亲和孩子,多美的画面,多美的情感哪!板书:美。

(4)指导朗读,试着背诵。

五、作业 (1分钟)   1、背诵大海睡了。2、摘抄好词好句。

板书设计:

不闹了

宁静

不笑了

大海睡了                 人性

抱着明月

温柔

背着星星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读通诗歌,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积累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背诵诗歌。

3、理解诗歌内容,通过作者生动形象的描写,体会大海的万千气象,领略大海的神奇壮观。

教具准备:

1、学生准备:搜集关于海的有关资料特别是图片资料。

2、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集体交流、感悟《海上的风》。(10分钟)

(一)入情入境读诗歌。

1. 播放一段有关海风声的音乐作品,引导学生闭上眼睛大胆发挥想象,伴随着呼呼的风声,看到了什么?(学生展开想象)

教师引导:“让我们睁开双眼,随着风姐姐一起漫步海边去感受‘海上的风’”。

2. 教师泛读,将孩子们带入情境。

3. 各种形式读文

(二)感悟大海风的神奇。

1. 从话题的交流中,感受神奇。相机指导朗读。

●把海上的风比作花神,展现海上浪花翻滚

●琴师,展现浪花翻滚发出的声音

●把海上的风比作大力士,展现渔船来往的繁荣景象

●把海上的风比作狮子,展现海风来临时海上波浪滔天的壮观气势。

2. 读中体会:师生交流感悟的同时,多种形式品味朗读。

3. 思考:诗歌的最后为什么用省略号?还会怎样?(引发想象)

4. 展开想象,感悟海上风的神奇

(1)媒体出示大海美丽富饶的动态画面,海湾、帆船、蓝天……优美动听的背景音乐,浪花的拍打声,柔柔的风声,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

(2)仿照这首诗的语句说一说你想象到的情景。

课件出示填空:

 海上的风是——,它一来,就________;

海上的风是——,它一来,就________;

海上的风是——,它一来,就________;

海上的风是——,它一来,就________。

二、仿写诗句,拓展延伸,积累实践。(5分钟)

教师导入:让我们也来做一回小诗人,写下自己的小诗。续写“大海的歌”,写在小本本上。

三、记忆字形,指导书写(10分钟)

1. 认读本课生字,组词,并说句子。

2. 小组讨论如何记忆字型,如何把字写好看。

3. 指导重点字的书写,如“滔”字。

(1)自主学习7个生字。(读准音、想办法记住字形。)

(2)全班讨论。(音、形、义、写。)

教师点拨:“涛”与“淘”、“朝”与“潮”、“绽”与“淀”的对比、区分。

(3)学生选出最难写的字,师生进行探究,学生练写。

四、朗读课文,指导背诵。(9分钟)

1.合作朗读课文。

2.配乐读文

3.指导背诵。

五、拓展活动:(5分钟)

收集有关大海的诗文,了解有关大海的知识。

六、作业(1分钟)

试着编写自己的“大海的歌”。

板书设计:

花神——海浪翻滚

琴师----波涛声音

海上的风   是

大力士----渔船往来,一派繁荣

狮子----波浪滔天,气势壮观

第三课时:  两次作业

第四课时:  讲解同步三练

教学反思:

《大海的歌》是一组儿童诗,由《海上的风》和《大海睡了》两首诗组成。两首诗都是写大海的,分别从不同角度、不同的方面描写了大海的特点,表现了作者喜爱大海的感情。

这篇课文应该让孩子们自读自悟,在反复朗读中感悟海之美,感悟语言之美,感悟作者的发现之美。所以在教学中我放手让学生自己去阅读,从而在读中思,读中品,读中悟,读中得。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就能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在学习这组诗歌时,我先让学生个别朗读课文,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了解到了大海的哪些特点,又体会到了什么;再引导学生根据自己个性化的体会去品读,让学生在读中体会大海的神奇,从而激发学生对大海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在教学中,真正将学生放在了主体的地位。在质疑问题的安排,美读欣赏的训练,各个教学环节都是以人为本。如:让学生在初步了解课文后,再把课文读一读,看看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有哪些疑问可提出来大家一起讨论解决。从而引导学生通过抓住有关词句精读体会,最后使学生明白。

                        2、 下雪的声音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语言优美、生动的散文。作者心思的细腻,语言的精妙,让人读来回味无穷。作者以独特的生活视角,用第二人称的写法,描写了自然界中少有人关注的“下雪的声音”。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对雪的赞美,对春的向往,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作者把自己对雪的感触娓娓道来,让你也不知不觉地融入到这雪声、雪情、雪景当中。让我们的心灵在被陶冶与涤荡之余,能够潜心静气地去思考和回味。

学生在对文章内容进行理解时,需要展开丰富地想象,融入到作者所描绘的情境中,细细地品味,才能与作者产生共鸣,才能感悟到作者笔下的大自然的美好与神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学会十七个生字,会认字八个,会写字九个,理解“倏忽、翩翩而至、袅袅婷婷、窸窸窣窣、窃窃私语”等生词的意思。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

1. 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 理解课文内容,用心感受下雪的声音,体会作者笔下所描绘的情境

  3. 初步体会比喻、拟人等表达方法在课文中的作用。积累优美的词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笔下描绘的情景,领略大自然的美好。

重点分析:

用心感受下雪的声音,体会作者笔下所描绘的情境。

难点分析:

在朗读文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淳朴、真实的感情,陶冶学生的情操,唤起学生美好的情感,领略大自然的美好。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读通课文,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积累词语。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条理。

3、用心感受下雪的声音,体会作者笔下所描绘的情境。

教学过程:

一、联系学生生活,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2分钟)

师生从谈话交流开始,谈自然界,谈万籁之声,谈窸窸窣窣的雪声。

过渡:是呀,我们听过雷声、雨声、风声、涛声,你听过下雪的声音吗?这节课我们不光用耳朵来听,还要用心来感受下雪的声音。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15分钟)

1. 明确自学要求。

(1)读准注音的生字,把你认为难读的词语多读几遍。

(2)自由读课文,注意读错的句子要重读,直到读通为止。

2. 指名读课文。(发挥学生的评价方式)

3. 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新词语,指名认读,全班齐读。

(2)理解词语的意思。可以结合生活理解,也可以结合文章中的语言理解。

三、师生对话、感悟文本。(10分钟)

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文章的内容,读懂作者的心思。

过渡:“下雪的声音是微弱的,微弱的几近无声。但是,你如果屏气凝神,还是会听到的。现在就让我们走近雪的世界中去聆听那下雪的声音。”

1. 自由读课文,出示自读提示:

●边读边思考:下雪的“声音”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声音,这种声音是作者用心感受,有感而发的。作者听到下雪的声音是一种怎样的声音?

●画出相关语句,细细品读这些词句,把自己的感受写在旁边

2. 围绕话题,展开讨论。

3. 师生交流。

●交流中,教师抓住关键词语,如“倏忽、翩翩而至、袅袅婷婷、窸窸窣窣、窃窃私语”等,同时让学生想象画面,想想雪中的声音。

●读中感悟,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要引导学生入境无情,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结合自己的体验,进而内化成自己真切的感受,并抒发出来。

四、拓展延伸,积累实践(10分钟)

1. “与其用耳朵倾听,不如用心去感受。那我们就会听到大自然中各种各样的声音”。在生活中,你有过“与其用耳朵倾听,不如用心去感受”的体验吗?课件展示

2. 学生畅谈交流。

五、小结,布置作业:(3分钟)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2 下雪的声音

倏忽       翩翩而至、袅袅婷婷、屏气凝神

绚丽、序曲     窃窃私语 窸窸窣窣 黏着你的耳畔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会写本课的生字,积累优美的词句。

教学过程:

一、指导背诵课文。(10分钟)

二、配乐体会读文。(5分钟)课件展示

三、记忆字形,指导书写。(12分钟)

1. 出示生字认读。2. 在具体环境中认读:出示带有生字的句子。

3. 指导重点字的书写,如“胸、窃”等字。

4. 让学生挑出最难写的字进行指导。

(1)老师范写。(2)学生描红。(3)讨论:你是怎么记住这个字的?

5. 让学生找其他生字之间的联系和规律,如左右结构的字在田字格中的占格位置等。

 6. 学生练写其他的生字。

四、拓展延伸,感受美好。(12分钟)

1. 到大自然中,用心去聆听自然界的声音。

2. 积累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或句子。

五、作业(1分钟)

1、书写本课生字。2、把自己学习本篇课文的感想写下来。

板书设计:

2   下雪的声音

用心感受

美   爱   希望

第三课时:  两次作业

第四课时:  讲解同步三练

课后反思:

《下雪的声音》一课的重点句是:下雪的声音,与其用耳朵听,不如用心去感受。对这一重点句的理解,我在课堂上是这样处理的,先让学生默读课文找出描写下雪声音的句子,反复朗读理解,学生能够准确地找到,也能体会到作者的描写都是用心去感受到的。但是让学生想想在生活中有过“与其用耳朵听,不如用心去感受”的体验吗?学生哑口无言,我想原因之一可能学生是对这句话的理解,只停留在课文中,他们并未完全消化与生活相联系。原因之二是学生不注意平时的生活积累,不善于发现生活中的问题。这大概也是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差的原因吧!

秋色

文本细读:

  本篇文章作者峻青用浓郁的色彩,在如画的景色描绘中寄托出了自己炽热的情感。通过抓住富有秋天特征的大海、蓝天、柿树、苹果、葡萄等事物,生动具体地描绘五彩斑澜的秋色世界,表现了秋天的丰收、成熟与繁荣。而在他的描绘中着重通过对秋天各种水果颜色、形状的描写,突出秋天瓜果遍地、景色迷人的特点。作者通过对柿树与枫叶的对比,更突出了柿树的鲜红与内涵的丰富,蕴涵着柿树的成熟与收获。驰名中外的红香蕉苹果,黄澄澄的大金帅,红玛瑙似的山楂果,绿莹莹的、红玫瑰似的呈现多种色彩的葡萄……如此绚烂的色彩,组成一幅美丽而迷人、成熟与繁荣的秋天景象。作者采用了大量比喻的修辞方法,使得各种水果水灵灵的呈现与读者面前。文章最后一段,道出作者之所以喜爱秋天,就是因为秋天“表示着成熟和繁荣,也意味着丰收和欢乐”,表达出作者面对丰收的景象内心的快乐。同时,表达了作者对秋天这一丰收季节的赞美。

该篇文章作为一篇略读课文,在学习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先留心观察周围的自然景物,从感官上认识秋天。提示学生实际观察秋天的美景,感受自然界给予人的色彩、味道、神韵,把学习理解课文与体验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充分理解感悟作者的“秋天表示着成熟和繁荣,也意味着丰收和欢乐。”之后,跳出作者的感悟,也谈谈自己对秋天的感悟,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眼中的秋天。用看得见的画笔描绘,用直通心灵的语言表述,或是默读体味秋色的魅力,或是朗读读出秋色的绚烂,总之,以引导学生自主感悟为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学会14个生字,会认字7个,会写字8个。理解“逊色驰名中外绚丽繁荣等”生字词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尝试运用所学到的略读课文的方法,了解课文内容。

  3、初步体会比喻等表达方法在课文中的作用。积累优美的词句、语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领略美丽而迷人的秋色,感受秋天成熟与繁荣的景象。

  策略与方法:合作交流,读中感悟。

学生准备:观察秋天里的景色。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2分钟)

1、板书课题:秋色

师:同学们,秋天已经悄悄来到我们身边,通过你的观察,你能把你眼中的秋色告诉大家吗?学生畅谈)

师:有一位叫峻青的作家也观察了秋色,想去看看他眼中的秋天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读文识字。(12分钟)

1、明确自学要求。

(1)朗读课文,对读不好的生字新词多读几遍,可借助拼音或查字典读准字音;

(2)参考课文题目,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用简练的语言说一说。

(3)自己有哪些不懂的地方,记下来,准备和同学讨论。

2、学生自学,教师巡回指导。

3、检查自学效果。

(1)朗读课文,检查是否读得正确、流利。

(2)说一说文章所描写的主要内容。

三、师生对话、感悟文本。(14分钟)

 1、作者之所以喜爱这样的秋天,是因为它表示着           ,也意味着                          。

你同意作者的这种感触吗?

 如果同意,请在课文中找到这样认为的理由;

 2、同学交流,互相补充。

 如:体现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

 柿子红得像一片火;苹果逗人喜爱;山楂缀满枝头;葡萄如水晶和玉石雕刻,晶莹透明。

 读中体会作者的比喻手法。把各种水果水灵灵的呈现在我们眼前。

3、如果还有别的想法,请像作者那样把自己的理由说充分。

你眼中的秋色是什么样子的? 

描绘出最令你感动的秋天的场面。

四、记忆字形,指导书写(11分钟)

1、自主认识字词,同桌互相测试。

2、指导重点字的书写,如“唇”上下结构,但是上半部撇写的要长些。

五、作业 (1分钟)

搜集有关秋天的词语,搜集古人和今人描写秋天的精彩文章、诗篇或段落。

板书设计:                  3  秋色

瓜果遍地     景色迷人

喜悦        赞美

第二课时:  讲解同步三练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阅读课文,教学时我以学生的独立阅读为主,让学生尝试运用所学到的的略读课文的方法,体会了比喻等表达方法在课文中的作用,从文中积累了大量的优美词句,从而为习作(写景的作文)打下基础。

4、古诗两首

教材分析:

《望洞庭》是唐代文学家、诗人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后,赴任的途中经过洞庭湖时,月夜遥望洞庭湖写下的。很多诗人写洞庭湖,都着眼于它波澜壮阔的气势,这首诗却描绘了一幅宁静优美的洞庭月夜图,明白如话,却意味隽永。以语言轻俏,意境静美而著称。全诗纯然写景,既有细致的描写,又有生动的比喻。读来饶有趣味。

《望天门山》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一次乘舟沿江而下,经过天门山,眼前奇特伟美的景色勾起了他的吟兴,诞生的一首不朽的诗篇。短短四句诗,描绘了天门山矗立江岸,对峙如门的英姿,写出了长江碧水东流,孤帆远来的美景,同时,借助于笔下一派雄丽的景色,也将诗人宽阔的胸襟、奔放不羁的情思和盘托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认识“螺”,掌握“庭、镜、磨、螺、潭”五个生字。

2.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课文。

3. 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的意境,了解洞庭湖的静美以及天门山的壮美。

过程与方法:

1. 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两首古诗的大概意思。

2. 咀嚼和体悟重点诗句的情味,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情绪和意象,受到心灵的熏陶和滋养。

3. 在两首古诗的对比参读中,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明了诗与诗之间的内在联系,体悟诗人用心感悟自然,用爱抒写自然的情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洞庭湖的静美以及天门山的壮美。体会诗人用心感悟自然,用爱抒写自然的情怀,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重点分析:

体会诗的意境美。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的意境,了解洞庭湖的静美以及天门山的壮美。

难点分析:

体会诗人用心感悟自然,用爱抒写自然的情怀。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写好古诗的黑板  古诗课件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描写景色的古诗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习古诗《望洞庭》,理解诗句意思,了解诗所描写的景色,想象诗歌的意境。

2、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自然美和语言美。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望洞庭》并背诵。

教学过程:

一、初读对比,把握诗境(7分钟)

1. 自由读两首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教师板书诗题:望洞庭)

2. 指名朗读古诗,一人读一首。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

3. 从题目入手让学生初步感知这两首诗,简介作者。从写作的题材上体会这是两首写景的山水诗作。

4. 抓题目中的“望”字,引出成语或诗句加深对“望”字本义的理解。

望:看,往远处看。如 “望梅止渴、望而生畏、望尘莫及、望眼欲穿、望而却步、望子成龙、望风而逃”等。这样一来对“望”理解更深入了,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自由读这两首诗,找一找诗人都望见了什么?从哪里能够看出诗人是在远处望洞庭、望天门山,也就不是什么困难了。

5. 汇报交流各自所发现的两首古诗中描写的不同景物。

二、分步解读,品悟诗情。学习《望洞庭》。(20分钟)

过渡:我们将追随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足迹,到湖南岳阳的洞庭湖走一走,看一看。

(一)整体读,感知美。

1. 欣赏洞庭湖美景画面。2. 多媒体出示诗和音乐,教师范读。

3. 自己练读。4. 同位互查读,力争人人过关。

(二)理解读,洞察美。

1. 导入:学习古诗,意在读出它的韵味,它的意境,读好古诗要做哪些准备呢?

2. 学生各抒己见。

3. 学生读诗,先说说能够理解的词语的意思。

(1)自由理解。(2)全班交流。

(相:相互 和:和谐 镜:铜镜,比喻洞庭湖水面。镜未磨:未被磨拭过的铜镜 遥望:远望)

重点研讨“镜未磨”:为什么把湖面比喻成未经磨拭的铜镜呢?

引导学生想象:作者观察时恰逢晚间,在月光照映下,湖面迷迷蒙蒙,不是很清楚,而未经磨拭过的铜镜应该就是一种模糊的感觉。

4. 凭借课文插图,叙说古诗大意。

(1)指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发挥想象,大胆述说古诗意思。

(2)重点指导理解“白银盘里一青螺”:

  教师演示:一个大白盘子里放着一颗青螺。  让学生谈看到的感受。

  质疑:诗中的“白银盘”是指什么?“一青螺”又指什么?

再与课文插图对照,洞察艺术之美。

古诗大意:秋夜,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明月的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就像未经磨拭的铜镜一样。在皓月银辉下,青翠的君山,清澈的湖水,浑然一体,远望如同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5. 练读,读出诗的韵味,感受诗的意境。

(1)自由练读,想象画面。(2)同位赛读,欣赏插图。

(3)展示评读,美化诗境。

  6. 背诵古诗,水到渠成。

(三)对比读,深化美。

  1. 投影映示:

望洞庭

湖光秋月和。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镜未磨,潭面无风镜未磨,

洞庭山水翠,遥望洞庭山水翠,

盘里一青螺。白银盘里一青螺。

  2. 对比读,比较内容的不同之处,说说原诗的精妙之处。

  3. 自由理解的基础上,同桌交流。

4. 指名汇报。

正因无风,湖面才会如此宁静、和谐;正因作者在远望洞庭的山山水水,君山才显得小巧玲珑;之所以是“白银盘”,正因是在皓月银辉下。

  5. 再读原诗,深化美。

三、记忆字形,指导书写(12分钟)

让学生找“庭、潭、镜、磨、螺”这五个字的形近字,记忆字形。书写时提示:“庭、磨”的撇要向左下伸展,包住右下部分。

四、作业(1分钟)

收集刘禹锡的其他作品和描写洞庭湖的其他作品读一读。

板书设计:

望洞庭

刘禹锡

湖光

遥望        秋月      赞美、热爱大自然

山水

教学反思:

《望洞庭》教学反思

执教《望洞庭》这首诗歌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我不是硬生生地要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而是将画面和朗读结合在一起,边看图边说说画面的景色,感受景色之后再通过朗读加深诗句的理解。

在教学“潭面无风镜未磨”时,我引导学生先看图,然后语言启发,这湖面怎么样?(很平静),这平静的湖面就好像——镜子,让学生在看图的基础上感受湖面像镜子。但是我顺势引导,这里的”未磨“是什么意思?学生通过预习,知道指的是没有磨过的镜子。我顺势启发学生设疑。”为什么不直接说湖面像镜子,,而要说湖面像未磨的镜子呢?于是我展示未磨的镜子,让学生从视觉角度感受镜子的暗淡,然后再出示湖面的画面,让学生在对比中,发现两者的相似性,原来,没有太阳照耀下的湖面也是暗淡的,所以把湖面比作未磨的镜子。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习古诗《望天门山》,理解诗句意思,了解诗所描写的景色,想象诗歌的意境。

2、通过反复朗读,感受天门山的壮美,体会作者欣喜之情。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望天门山》并背诵。

教学过程:

一、导入:(1分钟)

“我们一起感受了刘禹锡笔下洞庭湖的静美,那李白远望天门山,见到怎样美丽的景色呢?这节课,我们就跟随李白一同游览天门山。

二、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天门山的壮美。(20分钟)

(—)“扶”学生学习第一句,初步掌握学习方法。

1.先运用不同手段突破“断、开、回、出、来”这几个难懂词的意思。(注:“断、开、回、出、来”“联系实际,展开想象”法。)

2.指导学生理解句意:天门山被长江撞断,浩浩荡荡向东流去。

3.教师指导学生想象——“天门中断楚江开”写出了浩荡东流的长江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长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在作者笔下,长江仿佛是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显示出冲破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

4.总结学习方法:“先解字词,再理解句意。”

(二)“半扶半放”引导学生学习第二句。

1.指导学生看教学图,启发想象,训练“回”这个教学难点。

2.让学生试着自己理解句意,教师点拨。

3.指导学生开拓想象——“碧水东流至此回”又反过来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长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由于两山夹峙,汹涌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一个“回”字,翻滚抛掷、变化无穷境界全出。如果说上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那么这一句则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

(三)“放手”让学生自学三、四句。

1.让学生分成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学习,然后汇报。

2.教师了解反馈,及时纠正。

3.再一次提示学生展开联想——“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上句写远望天门两山所见的雄姿,下句则点明“望”的立脚点和诗人的淋漓兴会。诗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地方遥望天门山,他“望”的立脚点是“日边来”的“一片孤帆”。一个“出”字,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 “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舟行过程中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寓含了诗人的喜悦之感。“孤帆一片日边来”传神地描绘出孤帆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的情景和诗人欣睹名山胜景、目接神驰的情状。

三、想象诗歌的意境,品读天门山的壮美。(13分钟)

1.学生尝试,获取体验。(读读看,诗句这么美,怎样才能读得美呢?)

2.学生汇报,教师归纳,教给方法:

(1)想象画面   (2)读出节奏感。  (3)分辨重音区别语调划分节奏。

3.改变形式,反复诵读。

(范读——齐读——个别读——小组读——配乐读——背诵)

四、总结古诗学习方法(5分钟)

1.古诗学习方法:先解字词,再理解句意——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2. 想象画出古诗所描绘的画面。

五、多样作业,表现美。(1分钟)

  1. 写一写:想象这两首诗所描绘的景色,写下来。

  2. 画一画:把最喜欢的一首诗描绘的景色用多彩的画笔表现出来。

3. 找一找:收集刘禹锡和李白的其他诗作,与同学交流。

板书设计:

望天门山

李白

断、开、流、回、出、来-----动   胸襟开阔

山青、水碧、丽日、孤帆-----美   情思奔放

第三课时:  两次作业

第四课时:  讲解同步三练

教学反思:

《望天门山》描绘的是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而雄奇秀丽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整节课,我注重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感悟。我让学生在课前收集有关李白的资料,让他们来介绍李白,想一想李白写过什么诗?接着我导入:“看来你们对李白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他的一首诗《望天门山》。”我在课前制作了课件,我让学生来观看,并说说自己的感受,从而学生对天门山有了大致的了解。 接下来让孩子们朗读《望天门山》这首诗,让学生说说这首诗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孩子们积极思考,在小组中讨论交流,结合观看的课件,一下子就说对了“壮观”。我接着问:你是从哪儿知道的?我对难点适当点拨,抓重点字“回”“出”理解这首古诗,结合课件感悟这首诗的意境。让学生感受到诗人激越的创作情绪。在我的引导下,他们既认识到了天门山的险,又感悟到了楚江的波涛汹涌。学生理解了这首诗。但课上仍有不足之处,今后要注重对所有学生的关注,注重引导。

5、桂林山水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抓住了桂林山水的特点,以优美、简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桂林山水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桂林风景的喜爱之情。

课文从“桂林山水甲天下”讲起,既概括说明了桂林山水在祖国名胜中的地位,又交代了作者观赏桂林山水的缘由。然后,用对比的方法描述了漓江的水、桂林的山的突出特点。最后,把桂林的山和水联系起来,作为一个完美的整体,展现在读者面前。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认识本课十三个生字,掌握要求会写的十二个生字。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2、3自然段。

3. 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想象文字描绘的桂林风景图,培养孩子投身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1. 直观教学法:教学第2、3自然段时,运用多媒体、板画创设情境,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理解重点词句。

2. 朗读体会法:通过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朗读,帮助学生体会语言的优美,感受作者对桂林山水的赞美之情,同时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语感训练。

3. 举一反三法:第2、3自然段结构相似、教学要求相同,运用举一反三法,通过反复训练,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重点分析:

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想象其美景。

难点分析:

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布置学生课前查阅桂林的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读通课文,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观赏桂林山水,领略美。(10分钟)

课前听歌曲《山歌好比春江水》。

1. 刚才大家听到的歌曲的题目是《山歌好比春江水》,这是广西壮族非常有名的一首山歌。壮族是一个歌的民族。广西不仅山歌有名,而且还有一个非常有名的旅游胜地,那就是桂林

2.(幻灯出示:桂林)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丽、风景秀美,有秀丽神奇的黄山、水平如镜的西湖、巧夺天工的苏州园林、美丽富饶的西沙群岛,更有那甲天下的桂林山水。

●教师做文字说明:

  看,桂林的山美,水也美。瞧,青山浮水,绿水映山。这山,这水是那么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共同构成了桂林甲天下的美景。烟雨蒙蒙的漓江,又是另一番的景象。走进桂林的绿水青山,让人觉得仿佛走近了仙境一般。

二、整体感知,带入美。(15分钟)

1. 范读课文。

2. 此时,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让学生说出自己真实的感受)

3. 小结,并引读第一节。

怪不得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板书:甲天下) 

理解“甲”:天下第一。

过渡语:“桂林山水甲天下”,我们就与作者一起荡舟漓江来观赏这天下第一的山水美景吧!

4. 默读课文。

思考:为什么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交流:正是独具特色的秀山、清水、奇洞构成的锦绣画卷使的桂林山水甲天下,那么,桂林的山究竟是如何秀美?水是怎么清澈?洞又有多奇特呢?请看自读提示。

5. 课件出示自读提示:

(1)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体会:“桂林山水甲天下”。桂林的山究竟是如何秀美?水是怎么清澈?洞又有多奇特?把最吸引你、你感到最美的地方用笔画出来,把感受到的美用朗读表达出来。

(2)找到桂林山、水、洞的特点──读你印象最深特点的语句──谈谈体会──深情地读。

三、记忆字形,指导书写(14分钟)

1. 在具体环境中认读:出示带有生字的句子。

2. 小组讨论如何记忆字型,如何把字写好看。

3. 指导重点字的书写,如“赏”、“涉”字。

(1)自主学习12个生字。(读准音、想办法记住字形。)

(2)分析记忆字形, “奖”与“桨”,“栽”与“裁”要注意区分。

4. 学生练写其他生字。(教师个别指导)

四、作业布置(1分钟)

书写本课生字及词语

板书设计:

5   桂林山水

桂林山水  甲天下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想象文字勾画的桂林风景图。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品读感知,领悟美。(16分钟)

上节课,我们朗读完了课文,同学们说一说:桂林的山究竟是如何秀美?水是怎么清澈?洞又有多奇特?

根据学生的交流,引领学生感悟桂林山水的美。感受漓江水的“静”、“清”、“绿”;桂林山的“奇”、“秀”、“险”;桂林洞的“奇绝”。师生交流。

(一)走近漓江,领悟美

1. 交流朗读,在读中体会水的:“静”、“清”、“绿”。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1)通过范读、指名读、齐读等形式,突出漓江水的静、清、绿。

(2)感悟作者表达“绿”的精妙。

(3)读了这句话,你对漓江的水有怎样的印象?请概括地说。(板书:静、清、绿)

2.激情点拨。

既然这一节写的是漓江水的静、清、绿,为什么这节开头,还写大海和西湖呢?(让学生理解对比写法可以衬托漓江独特的美)

3.理清叙述顺序,指导学生背诵。

(1)这段话共三句。先用大海,西湖引出漓江的水,再具体写漓江水的特点,最后一句是感受,也写出了水的静。

(2)试着背诵。

4. 学法迁移,自学美。

(1)小结学法。

找到桂林山特点──读你印象最深的有关特点的语句──谈谈体会──深情地读。

通过“读读、划划、练练、说说”的方法来学的,下面请同学们用这种方法自学第三节。

(二)走近桂林的山:领悟美。

1. 过渡:

漓江的水那么静、那么清、那么绿,真是太美了,让我们不由地赞叹:桂林的水甲天下啊!不过你可别只顾着低头看水,而忘了抬头看两岸美不胜收的山呀!桂林的山的特点是什么呢?请大家快速的读读这一段,与前一段做个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2. 指名说,那快速回忆一下,我们怎么学习桂林的水那段的?

找到桂林山的特点──读你印象最深的有关特点的语句──谈谈体会──读出感情。

读读:读第三节。划划:划出最美的句子。练练:读出美的感受。

说说:值得学习的写法。

3. 学生自学,可同桌一起学习。

4. 在交流朗读,在读中体会山的:奇、秀、险。

重点指导学习桂林山的特点:

(1)用图画、录像等手段,展示泰山和香山,以帮助学生理解“峰峦雄伟”“红叶似火”。

(2)自读课文,归纳桂林山的特点,找出并理解描写桂林山特点的语句。

特点之一“奇”:

●课文从两方面描写。一是“拔地而起,各不相连”。二是“奇峰罗列,形态万千”。除了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教师还可补充介绍,有的像背着娃娃的妇女,有的像好斗的公鸡,有的像下山的猛虎,有的像含苞欲放的莲花,有的像捧书而立的书童,有的像敞胸露肚的罗汉……使学生感到桂林的山真是形态万千,目不暇接。

特点之二“秀”:

●课文打了两个比方“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写出“秀”的表现:色彩明丽。

特点之三“险”:

●课文用“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概括了这一特点,并用“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下来”的感觉,突出了桂林山的“险”。

5谈谈值得学习的写法。

对比:抓住特点具体地写;

用整齐的句式:奇、秀、险(板书)

(三)走近桂林的洞,领悟美。

1.根据小结的自学方法,以读代讲。在教师激情点拨中感悟洞的奇绝。

2.把品味体会和感情朗读紧密结合。

二、升华情感,体会美。(10分钟)

  过渡语:漓江的水静、清、绿,美得独特;桂林的山奇、秀、险,与众不同;山水间又有变幻无穷的洞。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山,又是怎样的一幅美丽景象呢?

1、师生交流:“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这句话的意思及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2、学生汇报:课文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诗句收尾,既画龙点睛地概括全文,又与首句“甲天下”遥相呼应。全文脉络清晰,起承转合,自然流畅,给人以美的享受。

3、边读边想象“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是怎样的一种景象,体会“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这种陶醉山水之间的感觉,然后说说自己的体验。

4、有感情地朗读。

三、指导背诵课文,留住美。(12分钟)

1. 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2. 指导背诵。

四、选择性作业,延伸美。(2分钟)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你喜欢的词语在书上画下来,抄在本子上。

2. 阅读有关描写“大海”、“西湖”、“泰山”、“香山”的文章,并把你最喜欢的一段摘抄下来。

3. 阅读其他有关“桂林山水”的文章。

板书设计:

5   桂林山水

总:     桂林山水甲天下

漓江的水  静  清  绿

分:     桂林的山  奇  秀  险

          溶  洞   剔透  幽深  绚烂

总:     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第三课时:  两次作业

第四课时:  讲解同步三练

教学反思:

在本课教学中,视学生为学习的主人,无论选择哪种学习方式,均围绕语文教材的学习目标──学习语言来进行。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深入体悟,不断吸收,体现“读中有教,寓教于读”的语文教学思路。在听说读写的实践中,通过“感受──领悟──积累──运用”的正确途径,不断吸收和积累语言,习得和积淀语感,从而形成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在课内与课外、语文与生活之间架起一道桥梁,在不断扩大的言语空间中自由驰骋。

《桂林山水》是一篇经典之作。在我的童年记忆中,它就是一篇文字优美,脉络清晰的文章,所以至今还能背下来。作者紧扣桂林山水的特点,叙述了桂林山水的秀丽多姿。文章谴词造句严谨,诗化的语言耐人寻味,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桂林山水的一片深情。我设计的这堂课,旨在通过学生多种形式的朗读和感悟,让学生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美,体会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在朗读和赏析中,让学生感受漓江水的静、清、绿;山的奇、秀、险。我们置身于这样的美景中,心旷神怡,人与自然也是和谐共存的。由于学生课前都进行了预习,给课堂学习带来了较好的效果。就本节课而言,我努力体现以下三点,并收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一、重视感情朗读。

《桂林山水》这一课,用优美流畅的文字描绘了桂林山水独特的美,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这种美,朗读是非常有效和重要的途径,首先通过读为学生展现桂林如诗如画的美景,激发学生对桂林山水的喜爱,接着让学生找出描写桂林水特点的句子,结合想象,说说对桂林水某一个特点的感受,以此引导学生主动体会,形成读的见解,使每一个学生想读、能读、爱读,读出美、读出情趣、读出感情。然后再讲读课文的基础上,指导背诵,百分之九十的孩子都能背。

二、重视语言实践。

我让学生闭上眼睛欣赏“桂林山水”,然后睁开眼睛描述一下自己所看到的画面。学生把产生在脑海里的画面能讲述出来,但不够美;原因是平时我不注意他们说的能力。这一点有待提高。

三、注重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

如我让学生看着书中的句式“桂林的山真奇啊,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让他们仿写,学生的语言得到了丰富,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还有一些思考,就是如何提高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这么好的文章,也有的同学居然无动于衷,我想我更应该反思的是,如何调动全体同学的积极性,利用有效资源,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得语文课人人都有收益。

阅读链接  美的发现 (1课时)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阅读链接的内容。
2、 能够利用工具书解决遇到的字词的问题。
3、 锻炼孩子口才、发展学生语言素养。
课前准备:搜集风景名胜的美文、图片、资料介绍,选择与美文合适的音乐,或者能够勾起人们对自然无限遐想的自然音乐。
教学过程:

一、播放琵琶古曲《春江花月夜》(6分钟)
1、师:同学们,谁说说你听到了什么,仿佛看到了什么,音乐把我们带进一个怎样的意境?
2、师:这是老师给学生带的礼物,同学们带来的关于自然风景的礼物会更丰富,更精彩,更令大家陶醉。
二、 阅读文本,初步了解阅读链接的大概内容(10分钟)
1、 师:下面,请大家打开书21页,自已认真的读一读。
2、 师:谁能说一说,你都读懂了哪些内容?
3、 找2-3名学生说一说。
4、 师:谁愿意来读一读课文内容?
5、 找四名学生,每位学生读一个板块的内容。
三、 再回归文本,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美的发现。(10分钟)
1、师:同学们,请大家再读一读课文的内容吧,一会儿我要找同学们说一说你读后的感受。
2、同学们自由读。
4、 读后先小组交流一下读后的感受。
5、 分组展示
展示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注意两个方面:听听看看展示的同学哪里最精彩;他人的展示还有什么问题,自己有什么补充或建议。
四、走进想像的乐园(10分钟)
1、师:同学们, 刚才我们在一起发现美,走进了一个美的乐园,此时此刻,你能不能用一幅画来表达你的心情?
2、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纸笔做画。
3、师:谁能向大家来展示你的作品?同学生踊跃参与。
5、师:你能不能向大家介绍介绍你的作品呀?
五、扩展延伸(3分钟)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直沉浸在一种快乐的氛围中,美景离我们越来越近了,大家想不想课下到我们身边找一找美,如果你找到了,可以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如果我们有时间会再一起来交流,好不好?
六、课下作业(1分钟)
    
写一篇景物的文章

综合学习一

文本细读:

综合学习一包括“我的采蜜集”、“读读背背”、“口语交际”、“我的小笔头”四项学习内容。“读读背背”中《郎淘沙 北戴河》是毛泽东的一首词。寄情名山大川,流连田园风光,这是许多文人墨客的共同志趣,那一处处美景陶冶了诗人的情操,更激起了他们勃勃的诗情,因而不少的写景文章语言用词都很华美。积累这些语汇的过程是一个丰富自己阅历的过程,也是一个体验生活的过程。教学中我的猜谜集可以采用分类积累的方式。可以将口语交际、我的小笔头和我的采蜜集综合考虑。即先对“最美的地方”进行讨论,然后到“最美的地方”感受体验,中间可以对“最美地方”的文化内容、如题字、说明、标语、楹联等作必要的采集,记入自己的“采蜜集”,最后,完成“最美的地方”的小练笔。

知识与技能目标:

1、 更多的积累描写界色的好词佳句。

2、 将锻炼学生口语表达能力与初步的习作能力有机结合,通过口语交际积累、展示生活的素材,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词语的意识与能力。

2、初步了解文化名人的作品,激发喜欢积累的情趣。

3、进行书面表达能力的巩固训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 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美,体验诗人来源于生活中的心境

策略与方法:

采用小本本展示“我的采蜜集”采用想象法学习读读背背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于描写景色的词语、诗歌、谚语、古诗等。

课时安排:4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完成“我的采蜜集”的教学。

2、读读背背《浪淘沙-北戴河》。

教学过程:

一、整体回顾(5分钟)

孩子们,我们刚刚开学两个星期,就已经欣赏了很多自然的美景,著名的景观。现在我们来回忆一下,我们本单元都学习了什么?给你留下最深印象的是什么?可以是词语、古诗、诗歌、或者优秀的段落。(学生畅谈)

二、我的采蜜集(16分钟)

1、请将我们在学习过程中积累的描写景色的词语展示给大家吧!

2、选用自己认为最好的成语,自办手抄报,版面设计可以采用明快色彩!

3、评选“成语积累之星”,“成语积累优胜小组”。

三、读读背背(16分钟)

1、用自己喜欢或习惯的方式读通、读准《浪淘沙 北戴河》。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读了这首词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3、推荐毛泽东的其他诗词。

四、小结布置作业(3分钟)

第二课时   口语交际: 最美的地方

知识与技能目标:

1、 引导学生细心观察,感受大自然、感受家乡的美丽。

2、让学生学会想象,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描绘自己的心目中的家乡。

3、培养交际能力,用普通话条理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想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1、 培养学生讲普通话和认真倾听别人发言的好习惯。

2、 激发学生交际的欲望和自我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赞美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学生准备:家乡最美的风景。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

同学们,我们刚刚一起欣赏了美丽的桂林山水,一起走过 阅读连接中的杭州西湖、黄河壶口瀑布、亚龙湾等许多迷人的地方,同学们你还看到过那些美丽的地方?(交流)实际上最美的地方不只在名山大川,生我们养我们的家乡,那润泽的土地上也 有很多让人留恋的地方:比如村旁的小溪、房后的树林、街心花 园、校园一角……这些都是我们心中最美的风景。

同学们,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我们学校准备开展一次“家乡最美的风景”暨“优秀小导游”的评选活动。各班要上报两名 参赛选手,谁想参加呀?这么多人想去,选谁呢?这样吧,咱们开展一次优秀小导游比赛,谁最棒就推荐谁去,好吗?

师:咱们的家乡有很多美丽的地方,今天就向大家介绍家乡一处美丽的地方,你想介绍哪个地方呢?你们觉得应该怎样介绍呢?(共同交流:景物地点、特点,也可加入传说、说话有快有慢、有感情,用普通话……)

二、 全班互动交际 自己眼中的美景,闯关

第一关:小导游初赛(在小组内讲讲自己最熟悉、印象最 深的一处美景,并评选出小组最优小导游,记下推选的理由,也可合作画画)。

第二关:小导游复赛(全班交流,交流前请各组介绍本组优秀小导游的优势,教师顺势指导交流要求,全班交流过程中针对交流情况适时点拨)。

三、评价总结

学生参与评价,讲清理由。颁发班内入选美景及小导游标志。

第三课时

 我的小笔头 我最喜爱的地方

习作要求:

《综合学习一》中“我的小笔头”习作要求是这样的:《梦中的外婆家》例文引入,外婆家的藤花书屋,淡红的花朵,大竹园……在小作者的笔下都是那么美,那么亲切。喜爱,才能写出美。你喜欢哪儿?请你也来写一写。

教材分析:

本次作文是在四年级学生的认知较三年级有很大发展设计的。三年级时已有过写景的片断训练,在此基础上这次习作要求有了很大提高,从例文来看,有了一定的表达顺序,抓住了景物的特点,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了自己的喜爱之情。

教学设计思想:

1.创设宽松、愉悦的游玩氛围,引导学生置身于生活实践中,调动多种感官,触摸写作素材。

2.指导学生有序地、重点突出地将最具特色的景物写生动、具体。体现它带给自己的快乐。

3.体现整合的理念,将口语交际与写作有机的结合起来。

课前准备:发动学生准备好摄像机、照相机或画笔。

教学活动流程设计:  

一、 融身自己喜爱的地方,放飞自我,感受自然(5分钟)

师:同学们,在口语交际课上,大家讲得都很棒,老师知道了景色美,能给你们带来快乐的地方就是你们最爱的地方,他就像一首诗,一首歌。同学们,马上就是星期天了,老师有个提议,让你的父母再带你到最喜爱的地方去走一走,看一看,怎么样?有条件的可以用摄像机或用照相机拍下,也可用自己的手画下那里的美景,咱们准备用它来装饰黑板旁边的展示栏,好吗?当然了,同学们也一定要仔细观察那里,那里的小导游可是你呦!(指点方法:1要突出重点,在大范围观察的基础上,重点观察自己最感兴趣的几种事物,用笔记下他们的特点。2注重方法,观察的时候不仅要用眼睛看,还可以用手摸、用耳听、用鼻闻、用心去感受。)

二、成果展示,畅谈最爱的地方(10分钟)

师:上周星期天,同学们再次走进了自己最爱的地方,从大家的脸上老师就洞察到了你们内心的喜悦。那好,同学们就利用这节课找你最喜欢的伙伴把你最爱的地方介绍给他听,好吗?(学生交流)师巡视,推选典型的在全班交流。

三、明确方法,描绘最爱的地方(10分钟)    

1、趣味启发。师:同学们,我们最爱的地方像一只美丽的小兔子,揣在我们各自的怀里,现在就请大家把“兔子”放出来,让它在我们的纸上踩出最美的花朵吧!让更多的人来分享你的快乐。你认为怎样写才能最有效地体现是最“爱”的地方,才能写得形象生动感人呢?

2、探寻方法。读读《梦中的外婆家》这篇例文,想一想,我们如何写好自己眼中的“最爱”,梦中的地方。生生交流,师生交流:按一定的顺序写,把景物的远景、近景、动态、静态、联想、感受以及带给了自己哪些快乐写出来,语言要生动形象,要灵活应用妙词佳句,要巧妙的用字词体现自己的“最爱”。

3、学生练习写作。

四、读品结合,展示自己最爱的地方(12分钟)

1、 小组内互相读读评评,找找优点和不足。

2、 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进行修改。

3、 全班交流。各组推荐的同学上台朗读,师生互评,以表扬激励为主。

4、 学生再作修改。完成后自己再读一读,或互相读一读。

五、教师小结(3分钟)

第四课时:抄写作文,根据兴趣可以给自己的作品配图。

第五课时:讲评作文

第一单元测试:3课时

四年级冀教版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测试卷   

 班级           姓名          分数
一、读拼音,写词语。(一定要注意书写规范哦!)
1.轻轻荡漾的cháo shuǐ(   )掀起的浪花像zhàn fànɡ(   )出一朵朵美丽的花,zī rùn(    )着这片几近干涸的土地。
2.qiáo(   ),几位同学正在小xī(    )边xīn shǎnɡ(      )那些五yán(   )颜六色的花儿呢!
二、按要求,完成下面词语练习。
1.照样子写词。
(1)AABB式词语 如:纷纷扬扬             、              、              
(2)“××如×”结构的成语如:水平如镜
               、                、                          
2.在语境中写成语。(至少写三个)
(1)走在秋天的原野,迎着凉爽的秋风,望着瓦蓝的天空,此时你禁不住想起哪些成语?
                  、                  、                                 
(2)在《桂林山水》一文中,写到桂林的山时用了哪些四字词语,请写出几个。
(3)如果让你描写一下北国的雪,你会想到哪些四字词语,(可以描写雪的任何一方面的特点)写出几个。
3.在下面括号内填写上适当的词语。
       (      )的大海         (        )的秋色
       (       )的桂林         (        )的天门山
三、用合适的关联词,串联下面的句子。
1.下雪的声音用耳朵去倾听。下雪的声音用心去感受。
                                                                         
2.秀秀经常出去旅游。秀秀的知识面很宽。
                                                                        
四、将下面句子补充完整,并按根据提示仿写句子。
1.大海睡着了,她抱着         ,她背着        ,那轻轻的潮声啊,是她熟睡的鼾声。
请以“小溪”为描写对象,写几句类似的句子。
                                                                      
2.那种叫“红玫瑰”的葡萄,紫中带亮,圆润可爱,活像一串串紫色的                   。请以“高粱”为描写对象,写一句类似的句子

3.遥望洞庭山水翠,                 。这首诗中用到了的修辞手法,我还知道一句古诗中也用了这种修辞,它是:             ,                  。 4.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           ,欣赏过水光潋滟的      ,却从没有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
五、在情境中完成下面对话练习。
秀秀姑娘:我最喜欢出去旅游。
小笔杆:我也是,但我爸爸妈妈老说我小,不愿意让我出去游玩。你说我怎么办呀?
秀秀姑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笔杆:对了,听说田螺姑娘你到过很多地方旅游,快给我说说嘛!
秀秀姑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秀秀姑娘:如果你爸爸妈妈带你出去游玩,你最想到哪儿去呀!
小笔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超级创意。
妈妈的生日要到了,小号角准备制作一张卡片送给她妈妈,因为小号角的妈妈也经常带他出去观光旅游,所以小号角特别想制作一张以名胜风景为背景的生日贺卡。小朋友们,你们也来设计一张风景贺卡,再写上两句祝福的话,然后送给自己的妈妈,好吗?
有兴趣的小朋友不防用彩笔来精心地打扮自己的卡片哦!

                           游玩第三站:阅读珍宝岛
七、回忆课文内容填空。
1.雪,滋润着大地 ,隐蔽着满野的       ,一旦它融化了,       的春天就来了。下雪的声音,         。(《下雪的声音》)
2.我爱这         ,因为秋天表示着         ,也意味着         。(《秋色》)
3.默写李白的《望天门山》。
                         ,                           。
                         ,                           。

4.《望洞庭》是   (朝代)诗人在被贬途经       月夜遥望
时写的。洞庭湖位于      (省份),是我国第    大淡水湖。
5.学了《桂林山水》一文,我明白了桂林山的特点是           ,水的特点是       
                其中                         这一句描写桂林水的句子,我现在还记忆犹新。
八、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西双版纳
    在云南境内有一颗耀眼的“绿色宝石”,它就是我国最大的热带植物宝库——西双版纳。
    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古木参天,藤萝蔽日。这里的望天树高达七、八十米,是名副其实的“森林巨人”;古椿树粗壮高大,就是几个人拉起手来也围不拢。这里还有重量惊人的黑黄檀;有钢铁一样硬的铁力木……
    在西双版纳,一棵树往往就是一片森林、一座空中花园。一棵千年的大椿树,光它的气根就有二三十根。那些气根悬生在大树枝干上,直插泥土,简直就像是一根根粗壮的支柱,很难分得清哪里是主干,哪里是气根。远远望去,一棵树就是一片森林。另外,在那些高大的乔木或油棕上,往往有几十种乃至上百种依附植物。每逢春天,许多依附植物能够开出鲜艳的花朵,红的、黄的、紫的……争奇斗妍,一棵树就是一座空中花园。
    西双版纳的植物不但姿态万千,而且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油棕被称为“世界油王”,扁担藤简直就是一座座“天然饮料厂”。当你口干舌燥的时候,只要用刀砍断一根扁担藤,清甜可口的汁水就会像喷泉一样流出来。这里的黑心树是难得的“木材仓库”。这种树不怕砍,不怕伐,只要留下一段树桩,很快就会萌生出许许多多的嫩芽,两三年的功夫,这些嫩芽就能长成10来米高、比碗口还粗的大树。
    千百年来,生活在西双版纳的人们十分爱惜这块“绿色宝石”,使它永远放射出耀眼的光芒。
1.用“~~~~”画出文中的过渡句。用“______”画出二、三、四自然段的中心句。
2.填空。
(1)西双版纳被人们誉为“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__”
(2)能成为“一片森林”的树是_______;就像“一座空中花园”的树是__________。
(3)西双版纳的植物中含油量最大的是____________;作者把“扁担藤”比作_________ ,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黑心树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让给美丽的西双版纳设计一条广告宣传语,你会怎么设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习作表达。
秀秀姑娘:小朋友们,其实外面的风景固然秀美,但我相信你的家乡也一定很美吧!你们那儿有哪些独特的习俗和优美的风景呢?快拿起笔写一写。注意要把你觉得最最有特色的,最美的景观写下来就好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