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篇】优秀教学反思合集

语文篇优秀教学反思合集

【语文篇】

生成,点亮课堂

——————朝阳小学:胡丽莎——————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是第八单元的一首词。写的是作者夏夜在黄沙岭上所见到的美好景象,表达了词人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之中,热爱农村生活的思想感情。

备课之时我就设想把教学分成三步走,第一步读,了解词与诗的不同之处,读准字音,读出词的停顿,并画上停顿符号。第二步先介绍诗人写这首诗的背景,在此基础上,思并明意。第三步是悟情。

在开课时,我先播放准备好的《但愿人长久》的歌曲,对于古诗教学中出现一首现代歌曲,孩子们很新鲜,趁着他们的新鲜劲,我在歌曲的伴奏中,讲述着什么是词。一曲还未完,有就孩子举手询问:“老师,那么今天学的这首词有现成的歌曲吗?”虽然得到了让他遗憾的答案,但至少也让我知道孩子们对于词的了解到位了。

结束对新课的导入之后,我着手让孩子们自读诗,画停顿符号。课前对于课文预习到位的同学,能正确地画出停顿符号。可是课前只知道抄资料,或根本没有体会诗意的同学,出现了这样的画法: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前一句因为理解较容易,我在孩子们初步齐读之后,再师范读了一遍,分别在“星”与“雨“后停顿得明显些,让孩子们想想,这一句怎么样处理好些?这时石雨航举起了手:“老师,把停顿符号放在星与雨后,我觉得正确些,如果按我们以前的划法,星天外,雨山前具体指的什么我们不能明白。可是如果划在星与雨后面,那么我们就知道,是七八颗星在天外,山前下起了两三点雨。”虽然这孩子没有把天外理解很到位,但至少他理解到了词所表达的情境,在聆听时有思考。第二句,当看到同学的划法时,我还在思考如何处理才能让孩子自己领悟到停顿线的画法呢?如果照搬第一句的处理方法,会显得很生硬。小石同学的回答让我想到了主意,借着他的回答顺势一导,“那么诗人看到下雨了, 下一步会做什么?”“躲雨”。对了,正是我要的答案,“那么同学们根据词的描写,想一想,诗人会到什么地方去躲雨?”这时,本来大声回答躲雨的孩子沉默了一大半,只有几个孩子举起了小手。我请了看起来很有信心的谭香君。“老师我想他应该是要到茅店去躲雨,因为茅店在这里指的小茅屋”。我心中一阵窃喜,好

了,正好可以引出下一句的停顿划法。“那么后一句的停顿符号,你觉得怎么划?”“我觉得应该是: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因为如果把符号划在溪前面的话,那么就是路一转看见了那座桥,诗人不可能到桥上去躲雨吧,应该是,路过那座桥再转个弯,看到了那座茅屋。”回答得很妙,我在心中为这个小女孩鼓着掌。不仅把停顿符号的画法解决了,也带着全班同学简单地理解了这两句。

第二步,再借助图画和对诗人的了解来理解这首词。孩子们对于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的理解很精彩,运用了自己的语言积累,借助图画对于当时的情景进行了理解,语言美(特别是对于明月的表述),描述的情景也很美。只是当理解到稻花香里说丰年时,唐绎婷举起了手:“老师,说到底是谁在说呢?”真是一个好问题,半夜会是谁在说呢?思维很活跃,也是最喜欢突然冒出声音的小杨同学毫不犹豫地说:“当然是农民伯伯在说呢,丰年的嘛,只有他们最盼望丰收的嘛。”“可是农民伯伯白天劳作了,半夜还没睡吗?还在田边说丰年?”这时前面的徐滋辰小声地议论着。呵呵,看来一个小小的“说”字激起了千层浪,这不是课堂中最需要的质疑和探究吗。我也开始为这场讨论煽风点火了:“是呀,小徐在下面议论得也有道理呀?”我的话音刚落。就举起了不少小手。田文豪说:“老师可能是诗人在自言自语,当他闻到稻花香,听到青蛙叫时,想到了丰收的情景,所以自言自语。”他答完后,还有不少的小手固执地举着。看来还有不同的答案。“老师,我想,会是青蛙在说,诗人不是听到了青蛙叫吗?青蛙仿佛在告诉诗人,今年会是个丰收年。”“老师,也有可能是在屋里没睡着的农民伯伯说着。”“老师你看前一句是清风半夜鸣蝉,也许蝉子不仅仅是被清风惊醒了,还在闻到稻花香时叫着丰收,丰收呢。”有联系生活理解的,有联系上下文理解了,我又一次体会到了孩子们智慧火花燃烧时带给我的喜悦。

在理解和朗读之后,孩子们对于情感的体会顺理成章。

课毕,我欣喜着,沉思着,不由得想起,曾经看到过一句话“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行,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是呀,只要我们相信孩子,相信在他们的心里,潜藏着智慧的光辉,孩子就会在课堂中不断的“生成”中绽放美丽,呈现精彩。这节课为他们喝彩!

浅谈小学中段语文识字教学

——————朝阳小学:洪昌梅——————

先看一个教学片断,这是我们工作室刘才利老师所观察到的:

《京口瓜洲》是大家熟悉的诗人王安石的一首七言诗,是四年级的一篇课文。我曾聆听过这首古诗的教学。首先,老师让学生熟读古诗,对照着注解和课前收集的资料,谈谈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然后,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这首诗。应该说整节课学生发言踊跃,教学过程流畅,上得四平八稳。可就是感觉语文味不足。听课过程中,我翻阅了课后的生字表,发现“隔”与“绿”都是本课的生字,“间”是本课出现的一个多音字,可在整个教学中,老师根本没有对两个生字进行教学,只是纠正了“间”的读音。课后,我向执教老师提出了这个问题。她说,学生都认识这两个字,特别是“绿”字,他们一年级的时候就认识了,用不着再教了。

引导教师们讨论,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看了这个教学片断不知道老师们有什么样的点评呢?

对于中年级的孩子来说字认识了,会写了,就等于理解了,能用了吗?这显然是不同的两码事。那中段识字教学我们究竟应注意些什么呢?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课标对中段识字教学要求:

▲ 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中段识字教学除低段的兴趣培养之外还有一个“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如何让孩子主动地识字是我们要思考的首要问题。要想孩子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我想有这样几个条件:一是有需要识字,如在阅读中遇到了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字词时;二是具备一定的识字方法;三是长期坚持最后才能行成这样一个习惯。)

▲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其中2000个左右会写。(究竟中段要认识,要会写多少个汉字呢?)

▲ 会使用字典、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低段是学习使用工具书,而中段是 “会”使用,一字之差但包含的信息却不一样,工具书的使用不仅仅是解决在阅读过程中遇到不认识的字的字音、字形的问题,重点在字(词)义的问题。字典常伴身边,养成查字典的习惯,需要老师不怕厌倦不怕繁琐的坚持引领。比如:一个常带字典的孩子,对近义词的选择和区别有更细致的准确的体悟和选择。勤查字典对提高语文素养,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都很有好处。)

▲ 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对于中高段教学来说常常忽视了写字教学,以为一、二年级已经做得很好了,其实不然,我们一线的老师都知道,三年级学习写钢笔字时会遇到很多问题,如果处理得不好

可能一、二年级铅笔字写得很棒的孩子书写会有所退步。课标中提出了“熟练”地书写,要想达到熟练,这就必须要下功夫苦练才行。)

课标对中段识字教学只此四点,需要我们用心去揣摩。前面我们谈到中段识字教学存在的问题之一就是像低段一样,花费大量的时间来学习。或者像我们刚才案例中提到的一样,是我们学过和就不需要学了。我们都知道“识字教学”是低段教学的重点,那在中年级阅读教学中,字词学习还要不要作为重点?我们先来看一组比较。

从识字量来看:

? 低年级:1600-1800 会写:800-1000

? 中年级:700-900(减少900) 会写:1000-1200(增加200)

由于小学中段的语文教学重心转移到以阅读教学为主,识字教学逐渐失去它的核心地位。但作为阅读、写作的基础——识字,它理应继续受到师生的足够重视。从识字教学目标来看,中段要求认识汉字900个左右,掌握汉字1100个左右,其识字量较之低段有所下降(减少900),但要求掌握的字数比低段有所增加(增加200);

从识字的内容来看,中段识字较低段识字无论在字形上还是在字义上难度都超过低段,低段识字字形较简单(如:一、二、三、天、人??)、字音较单一、字义较明显(如口、手、耳??)。随着识字的增加,到了中段,字形复杂了,字音丰富了,字义

也多变化了。形近字、同音字、多音字、多义字??让学生感到眼花缭乱,难以适从。

从识字所处的地位来看,低段识字处于核心地位,师生全身心投入;中段核心是阅读,在识字教学方面,师生所花精力有限;况且,据调查小学三四年级是学生生字回生期。因此中段识字教学有双重任务,既要认识掌握新字,又要复习巩固已学过的字。由此看来,中段识字要取得好的效果难度较大。

中段的字词教学与低段的字词教学有什么不同?

低段:先认后写

中段:识写并重 复现-复习-运用

低年级:音形义--重点

中年级--音形义重点 重理解字(词)义

独立识字能力培养

? 低年级以带读为主

? 中年级以自读为主

不管是中段还是低段,课堂的精彩都是从识字开始。那么中段识字教学究竟应注意些什么呢?

1、延续低段的识字方法(如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等),趣味识字,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中段的识写量仍然很大,教学时要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引导学生运用已积累的识字方法识字。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自主识字,加强识字的交流,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教师切忌一一分析,没有重难点。教学中须对容易读错的字、容易写错的字给予指导,如边音、鼻音;平舌音、翘舌音;前后鼻韵母;以及方言音的区别,重视引导学生将已经掌握的识字方法迁移到新的识字、写字的学习中,尊重不同学生不同的学习方式和方法,准许学生在一定的时间以内在识字数量、识字能力上有差异。

2、老师备课的时候,留足时间写字。至少10分钟写字,情愿前面的阅读理解少些时间。要继续加强写字的指导。在指导写字的时候,教师一定要板书示范,指导不容易写好的笔画、结构以及容易写错的笔顺,要求学生把字写端正,写美观。为避免学生的疲劳,每次写的字不要太多,适当分散写。在写字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把握,不是字写得越多越好,而是要讲求写字的质量。

3、识字和理解字义相结合,与阅读教学相结合,把汉字教活。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中高段的识字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认识汉字意义的丰富性,并感受汉字表达的意境美、情感美。如果老师们关注中高段的识字教学并上出特色,不仅可以达成识字教学的目标,还会大大提升学生阅读理解的深度和广度。

我们接着前面的案例来谈,“绿”字孩子们一年级就虽学过,但这个绿字在全诗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我们再看刘老师怎么做的。

在第二天,在同年级的另一个班,我依照自己对中段汉字教学的理解也执教了这首古诗。中段的识字教学以在语言环境中识字为主,重在借助工具书和联系上下文理解字义并体会在语言环境中的美感。新课导入以后,我让学生借助批注理解这首诗的大意,在学生兴致勃勃地交流了自己对这首古诗的理解之后,我提出三个字让学生关注:“间、隔、绿”。因为“间”是一个多音字,有的学生把它读成一声,有的又读成四声,到底该读几声,与这个字在本诗中的含义有关系,我希望学生能通过自己的思考做出判断,更希望学生能真正学活这个字。于是,我从学生的发言中寻找教学机会,我说,“间”是一个多音字,从刚才同学们对诗的理解来看,有的同学把“间”理解为中间,读作了一声,也有的同学把它理解为“间隔”,读作了四声。不同的读音代表了不同的意思。联系整首诗想一想,“间”在这里读几声更合适?很快,学生从第二行诗句“钟山只隔数重山”的意思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几座山,可以知道上句中的“间”也能当“间隔”讲,读四声。这时,老师相机把“间”与“隔”两个生字比较着学习,它们都有相同的

一个意义,并让学生体会作者在这两个字中寄寓的情感:路途很近却难以还乡的思乡之情,更丰富了学生对诗意诗情的感悟。

在这首诗的教学中,对“绿”意义的教学更能体现出中段识字教学的特点。四年级的学生当然能认能写“绿”,也知道“春风又绿江南岸”这句诗字面的意思,但却并不一定体会得到“绿”在本诗中的蕴味。“绿”作为一个生字在本课中出现不会只是一个摆设,我想体会“绿”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应该成为这个生字教学的重点。课上,我启发学生思考,诗句中的这个“绿”字让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学生畅所欲言之后,我让学生连同下一行诗一起读,进一步问,此时的“绿”带给你怎样的感受?这时的“绿”还仅代表一种颜色吗?学生基本能说到,“绿”原本表现了春天的生机勃勃,是生命和春天的象征,带给人的是一种激情,一股向上的力量。但这种情感与下一句诗“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情绪形成对比,我感受到诗人内心的伤感。这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的:“只有当识字对学生来说变成一种鲜明的、激动人心的生活情景,里面充满了活生生的形象、声音、旋律的时候,读与教学的过程才能比较轻松。”我想,只有这样的教学,“绿”的颜色、意义和情感才能被学生认识,我们的汉字教学才算真正完成了它的任务,也才能实践读得轻松,学得深刻。

“教活一字,激活一文”是我们中高段识字教学应追求的目标。苏教版四年级有一篇课文叫《天鹅的故事》,讲述的是在萧条的冬天,一只老天鹅带头用自己的胸脯撞击坚硬的冰层,破冰寻食的故事。课文中有这样一段话。“突然,一只个儿特别大的老天鹅腾空而起,可是它并没有飞走,而是利用下落的冲力,像石头似的让自己的胸脯和翅膀重重地扑打在冰面上。经过这沉重的一击,镜子般的冰面被震得颤动起来。接着是第二次,第三次??”我们很多教师在教学的时候,都提出了同一个问题,从这段话的描写中,你体会到老天鹅具有怎样的精神?在老师一个又一个问题的追问下,如:这冰层怎么样?老天鹅撞了多少次?学生终于回答出老天鹅具有牺牲精神。其实,我们不必教得那么废劲。大都数的老师都忽略了这段话中的两个生字:胸脯。如果我们引导学生学好了这两个生字,对这段话的理解,对老天鹅精神的感悟也就迎刃而解了。我在教学这个片段的时候,我让学生找出这段话中的两个生字先自学。然后我问:这两个字是形声字,“月”字旁代表什么?胸脯指人体的哪个部位?让学生知道,胸脯是血肉之躯的一部分。再让学生找到这个词所在的句子,读一读,体会到了什么?学生很动情地说:感受到了无比的疼痛,就像被什么东西撞击了一样。再读,学生说老天鹅分明是在以卵击石,但它依然坚定地撞击着、像石头似的撞击着,仿佛看到鲜血已染红了老天鹅洁白的羽毛,仿佛看到了它血肉模糊的身躯??此时,孩子们的眼里已噙满了泪水。他们感受

到了老天鹅的勇敢和牺牲精神。在这里,学生所体会到的“胸脯”是充满情感色彩的,与一个高大的形象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活生生的汉字,而不单是一个简单的符号。通过这个两个生字的学习,学生的阅读理解、情绪体验也更加深刻。今后,他们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还会有对这两个字的更多的体会,比如:自信,珍爱。

需要指出的是,要教活汉字,首先必须解读好汉字。我们在正确多维的解读了汉字之后,还必须紧扣文本,把汉字放到全文中去关照思考,体会它在文章中的意思,以及表达的情感美,意境美,然后选择恰当的资源作为教学的内容。这样,我们的识字教学不仅能帮助学生灵活地掌握汉字,还能帮助教师找到整篇课文教学的切入点,激活一篇文章的教学,使阅读教学更加精彩。

4、识字和写字结合。除了常用的听写,写作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如三年级的作文修改,可以让学生互改,改出错别字。

5、识字教学和课外阅读结合。课外阅读可以对已学字进行复现,在课外阅读中不断丰富字词含义的理解。

总之,第二学段的识字与写字教学,不宜面面俱到,我们的常态教学可以采用以下教学策略:

一是指导学生课前预习,独立识字,借助工具书独立解决不认识的字,不仅仅是解决读音和字形的问题,还应注重字义、词义的问题,把课文读通读顺;

二是课中检查,对一些不易读正确的偏难生僻字作为重点指导或教读,可以是出示生字卡读一读,可以是同方考一考、比一比;

三是重点指导,初读课文了解识字程度,对一些音同字异、字同音异、同音多义、形体相近、笔画繁难、笔顺易错的字作为重点指导。

四是方法上要灵活,可以集中进行指导,也可以随文点拨。

“除雷”之我见

——从“说话”到“写话”的几个常见障碍和训练方法

——————朝阳小学:付小红——————

小学生写话倡导“我用我笔抒我心,我用我手写我口”,即把写话训练与口头语言表达训练结合起来。从说到写的做法大大降低了小学生写话习作的难度,鼓舞了很

多孩子走向快乐习作。我们时常惊喜的发现,能抓住话题说得清楚明白的孩子其书面表达也能紧扣主题,有条不紊。能把话说得具体生动的孩子也能将作文写得形象逼真富有感染力。小学生初学写作文的很多难点都被口头语言的训练逐一突破。然而在孩子从“能说”的口头语言表达到“会写”的书面语言表达这段路上,即使已拥有较强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还存在几个天然的障碍。它们好比孩子们从“说得好”走向“写得好”的雷区,如果不加注意,泛滥成灾,就会像地雷一样引爆,炸毁孩子初涉习作时好不容易积聚的勇气和树立的信心。所以它们是小学中段习作训练中不得不防的雷区!

一 错别字

很多孩子的作文都会给人文从字不顺的感觉,甚至读部分孩子的习作会时时为文中那些不该出现的字眼而哑然失笑。这都是错别字惹的祸!小学生作文错别字多,主要是由于识字量有限,字形识记不牢,字义理解不明晰,加之对部分同音字字意辨别不清。也有很多孩子写作时不够细心,过分急于将心中的想法写出来,不及细细思量到底该用哪个字,在糊涂与慌乱中错字别字接连诞生了!

错别字算是小学生习作的常见病多发症。要掘除病根清除病症应追本求源,首先要加强字词训练,引导孩子们读准字词音,记清字形,辨明字词义,分析音近形近字词。在字词过关的基础上多读多写。也可常做词语、句子改错别字的训练,但错别字不要在孩子的脑海里反复出现以免错误强化。

其次应要求孩子在写话乃至平时其他作业时,将每句话想清楚再逐词逐句写下来,写好后再读一读逐句检查。在起步写作时严格要求,逐渐训练养成习惯。

此外在班级里,小组里及同伴间经常开展为平时作业和写话“捉虫”的活动,通过游戏比赛强化学生对错别字的自我检查与纠正意识,提高纠错能力,也是减少错别字的有效手段之一。

二 句子停顿安排不合理

从说到写时,孩子的习作往往随心之所动写成,停顿不是遵从语感,所以很多孩子的写话也一气贯首尾或语句错乱——没有了句子停顿的划分,或语句划分不恰当。不合理的语句划分或掩盖了内容的逻辑条理,或打破了内容的整体连贯,或粗略了文中细致的表达,使写话显得支离破碎。

要解决这个问题,应从阅读——发现——写话构思的各环节来实现。在阅读教学中构建孩子们关于文段的整体认识,引领孩子发现文句间与文句里的逻辑因素,比如:连句成段有,完整一事件相连为一段,总分结构连段,并列叙述相连等。在具体写作时要求学生提笔写话前要在心里想好分几句,各句写什么,做到心中有数。另外还可以就近

取材,将班上或邻班学生有语句落划分问题的文章作为例文专题分析评改,通过训练,逐渐让孩子体会到如何合理划分语句,让孩子尽快掌握分句写话的窍门!

三 标点符号使用障碍

口头语言表达与作文表达最主要的区别就是把话语中的逻辑条理,情感等一些无形的语感转化为了能准确表达同一意思的文字和符号。要诠释话语中那些细微的语感很多时候要靠相应的标点。有些作文,语句优美,用词也准确,却怎么也读不懂,读不通,读不对味,细细观察,原来都是标点惹的祸!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要提高学生习作水平,必须认真训练学生认识理解运用标点的能力。

训练孩子认识理解标点的主场地应该是阅读教学,孩子使用标点多以标准课文为范本,坚持从易到难,从句到段再到篇章,一种符号强化巩固的练习使用后再扩大使用新的标点,逐渐体会通过标点符号展现出的同一种语感的多样表达方式,体会不同符号背景下同一词句表达间细微的区别。在多读课外书籍,多多练笔中体会标点的活学活用。

总之,错别字,语句不合理,标点运用等障碍像让人惧怕的地雷一样,阻拦着很多孩子们通过说写训练轻松到达写好作文的“目的地”,教师们重视了这些问题,致力于引导和帮助他们拔除前进路上的潜在障碍,引领着他们从“能说”顺利到达“会写”,将对孩子们习作水平的持续提高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装满昆虫的口袋》教学反思

——————朝阳小学:杨柳——————

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低年级写话的基本要求是“我手写我口”。然而在教学中却能发现低年级的学生由于积累的词句还不够多,往往难以把自己所看到的、想到的表达出来。因此,从逐个词语的不连贯表达到说清楚自己想法的一句话,到准确表达意思的一段话,成为了我们对低年级小学生写话能力培养的目的。

在教学中,我深深体会到教材是珍贵的学习资源、写话的纽带。运用得当,不仅可以开拓视野,积累知识,学习语言运用的规律,还可以扩展学生们写话的思路,学以致用。

《装满昆虫的口袋》这篇课文主要记叙了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从小就对昆虫非常入迷的故事,通过两个具体的故事表现法布尔从小对昆虫入迷的程度。课文通俗易懂,富有童趣。

教学时,我充分利用文本,首先让孩子注意积累重点词语,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语言文字表达的精彩点往往在个别重点词上表现出来。教学本课时我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抓住“三天前”“终于”“一动不动”“小心翼翼”“宝贝”等重点词语,通过读一读、比一比、想一想、说一说等形式,让学生谈体会、感情朗读、造句??,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感,学会品味课文。

其次是为学生创造想象空间,进行写话练习。

想象来源于生活实际,但由于时空限制,小学语文教材中有的课文与学生生活实际相隔遥远,给学生学习造成了障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必要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从而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和情感的共鸣,这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十分必要。因此我在教学在捉纺织娘一段时,我先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去介绍纺织娘。接着,在法布尔找纺织娘这件事情上,让学生抓住“终于”体会朗读,“为了找到这只纺织娘,法布尔遇到哪些困难?他是怎样克服的?”让学生展开想像,描述当时的情景,再通过朗读有关语句感受法布尔找到这位“歌唱家”的不易。出示“三天前,法布尔听到花园里传出一种动听的声音,??。现在,他终于找到了这位‘歌唱家’。”提示学生用上这样的句式,将省略号部分补充完整。在描述法布尔捉纺织娘时,我发现有学生用上刚才积累的词语,“小心翼翼、趴在草丛一动不动、??”,甚至还有一些学生在描述中添加了法布尔捉纺织娘时的动作,对这样的孩子我及时进行表扬鼓励。最后让孩子们进行写话练习,将自己的口头语言转化为书面语言。这样既帮助学生感悟到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同时也训练了孩子的写话能力。

面对语文书这一最要紧的课程资源,我们也应与时俱进,改变简单地“教教材”的局面,而是“用教材教”,在发挥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的同时,把课文作为学习语文的例子来教,强化语言实践,以多种形式进行写话训练,提高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

课堂教学亮点

——————朝阳小学:吴渝——————

一、树立信心不放弃,互相帮助朝前走。

1、运用教师的亲和力点燃学生的自信心

我们班的中等生面大,如果老师的希望值很高,那么他看到的总是这也不满意,那也不满意。因此我首先调整自己的心态,放低要求,只要学生“一小步一小步”(故事里称为“一小步的哲学”)向前走,哪怕是碎步,也应该感到高兴。

(1)在成功面前树立信心

赞扬是照在学生心灵的阳光。没有这种阳光,他们就无法正常发育和健康成长。一次鼓励表扬胜过一百次的批评指责。这句话毫不夸张。恰当的鼓励会使他们在相当一段时间里保持着乐观和自信,甚至影响着他们的一生。由于学生的千差万别,我们常常遇到些困难生,他们的学习很糟糕,也让人头疼,有时教师控制不住情绪,去批评甚至挖苦,其实他们又何尝不希望自己像学习好的同学那样,得到老师、家长的赏识呢?我们应该好好善待他们,同时也是善待自己。

所以,每当我班学生有什么进步时,我总是及时地把学生的成绩在班上进行肯定和宣传,并迫不及待地告诉他们的父母,让学生和家长都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在听写本上,我一般按5分计算错字,错一个字扣5分,如果60分以下,我就不计分了,而写上“希努力!”的字样。有的差生经常连60分都得不到,但只要比上一次好,我就批上“有进步!”或“进步大!”的语言,以此鼓励他。顾家凯同学学习特别吃力,当堂学习的生字词,现场听写总是很糟糕,虽然我在看到他一连几星期都没有任何收获的时候,或者看到他花了很大的努力才取得微小、极其有限的进步的时候,也十分着急。但我对他并没丧失信心,在精神上给予更多的关怀和鼓励。有一次听写词语,批阅后,我发现10个词中他只对了2个。尽管错了8个,但他却对了2个!已经不容易了,对他来说,这也是个了不起的进步。于是我回到教室,用略带夸耀的口气,笑着对他说”你真行!这次听写对了2个,相信下次你还会写对更多的。”虽然他有些不好意思,但我看到他那闪烁泪花的眼神里有了相信自己的力量,有了上进的动力。复习期间,他的听写我采用另外的计算方法:他对多少,得多少。一般他对七八个,就可以得七八十分。作业我只要求他做抄写和生字组词,就这样他能坚持天天做作业,并没有放弃,我认为,这也是他的进步。

(2)在优势面前增强信心

我们班的孩子虽然成绩不能名列前茅,可是他们也有很多优点,很爱劳动,乐于接受意见,尊敬老师,助人为乐等,我就经常表扬他们的优点后,加上一句“如果你将劳动的劲头用在学习上,你一定会取得很大进步。”有时我用夸张的语言大力赞扬他们的优点,比如在写作文方面,我这样夸奖:你太有才了,你的作文写得真好,看你的作文就是一种享受。你的作文达到了六年级的水平了??这次作文写得真好,完全可以去投

稿??我经常给他们的作文评奖:选材奖、创意奖、构思奖、文学奖??.有时学生的作文不理想,但我总是抓住他们的长处激励他们,所以每次作文他们都期待着老师的评讲,他们总来问,“老师,作文改好了没有,我的写得怎样?”“作文好久才评讲啊?写得好不好?”虽然他们的作文还没有达到我希望的高度,但他们越来越关注作文,越来越喜欢作文,对作文的热情让我感动,也是我教学中值得骄傲的地方。

2、一帮一,大家进步。

“你手握我手,榜上名字你我有。” 这是我们班提出的共同进步的口号。在我们班,一名优秀的同学都牵有另一名希望之星同学的手,优秀的同学给希望之星讲作业,督促他们完成和订正作业,特别是在期末复习阶段,大量的练习在老师讲评后,就是小老师去检查和帮助后进的同学。这样老师只负责优生和后面的差生,极大的减轻了教师的负担,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整理复习。

二、教学中继续探究“理解句子的含义”的方法。

理解句子含义对学生来说仍然是个难点,这学期我在教育教学中继续探索。

1、抓住句子中的关键性词语,对关键词提问的方法。。

关键词语,显然是在句子中起关键作用,核心作用的词语,关键与否,并不取决于是否属于生字新词,而是看其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的地位。如教学《珍珠鸟》一课时,要理解“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句话的含义,我让学生抓关键词“信赖”和“美好的境界”,然后对关键词提问,谁信赖谁?“美好的境界” 是怎样的境界?学生联系课文内容,弄懂我是怎样关心、爱护、尊重珍珠鸟,从而获得珍珠鸟的信任,创造了人与鸟和谐相处的珍贵画面的。

2.联系文章的中心、人物的品质体会句子的含义。

如教学《生命的药方》,开课时学生提出了问题,什么是“生命的药方”?谁给谁开了生命的药方?我通过让学生找关键句子联系文章的中心,人物的品质的方法,来理解句子的含义。从德诺的角度出发,体会当时他身体的虚弱和内心的孤独、寂寞、无助、绝望······与此同时,我补充了有关艾滋病的资料,让孩子体会人们对艾滋病的恐惧和对艾滋病患者的歧视。艾滋病患者不仅要忍受病痛的折磨,还要承受对死亡的恐惧和内心无比的孤独。而好朋友艾迪带他找医生,帮助他熬汤药,去医院陪伴他,写信给杂志社寻找治疗线索,还时刻用话语安慰、鼓励他。艾迪虽然最终没能给好朋友德诺找到延续生命的药方,但他却给了德诺一生中最好的药方——真挚的友情。友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之一,真挚的友情甚至比亲情更为难能可贵,更能焕发人性的光辉。因而学生领悟到了“生命的药方”的内涵。

3、概括理解句子含义的模式。

课堂上学生理解句子的含义往往比较零散,怎样把学生的口头语言变成书面语言,我还教给学生概括理解句子含义的模式。如教学《珍珠鸟》一课,学生联系课文内容理解了“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句话的意思,我还拓展思维引导学生想一想,人与鸟之间由于信赖创造了这么美好的境界,那生活中人与人之间是不是也是这样呢?因此,书写句子含义的模式:内容+中心+联系生活实际,或“内容+中心”+表达了??.歌颂了??赞扬了??这样学生有了一个基本的模式,就可以如法炮制了,不再无从下手了。

浅谈古诗教学

——————朝阳小学:刘敏——————

唐宋诗词可谓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因此说古诗教学是语文教学中品味较高的一种艺术也毫不为过。而俚语有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诗歌对于一个人语文素养的影响,而如何引导学生充分感知诗中的言语美,体验诗中的意境美,进而获取精神情感的碰撞呢?以自己为例,读诗,将古诗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解诗,花大量时间理解古诗词语意思,句子意思,作者借由诗歌表现的感情;背诗,最后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背诵。现在的古诗教学大多是这种教学模式,而这种教学模式或说它所达到的层次我想是不够让学生真正地感悟到诗歌艺术的精萃的。我想这也关乎一个教育教学的度的把握问题,太难太深,脱离了学生认知能力水平,有揠苗助长之嫌,但人的认知能力的开拓不就在于借由黑暗中的一束光去窥探未知的事物吗?如果我们总以学生根本就理解不了,学生不需要理解到这个层次为枷锁束缚着自己的教学,那我想这其实就是在限制学生的发展,真正是学生理解不了到不了这个层次的症结所在。古诗教学私以为,读诗、解诗、背诗是基础,学会“品诗”是目标,只是在这个过程中的教学方法的实施是个需要不断探究的问题。

古诗就其特殊的文体风格,言简意赅,富有形象感、意蕴感和情趣感。三年级的孩子很多从学前就开始吟诵古诗,读古诗的音律是有一定的基础的。但要将古诗吟诵“得体”,很大程度取决于对古诗的内化理解,通过古诗的“只言片语”与作者在感情上有所共鸣。在初读古诗时,可以借助一些图片、音乐等多种声色手段,将古诗的词意表象化,如《惠崇春江晓景》本就是一首题画诗,先让学生就以观察画中之景让学生感受春

色之美,再对照诗是不是更能让学生体会到诗歌文字语言的魅力呢---------以寥寥几字画出如此美的春色。是不是还可以在了解了诗意之后做一个读写结合,自己根据图用自己的语言试着来写一篇题画文呢。除了借助多媒体教学来使古诗意思表象化外,还应该充分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将优美的词语在脑海里形成画面从而更好地帮助理解感悟。如教“遥看瀑布挂前川”时,让学生在回忆所见各种瀑布的基础上,紧扣“挂”字,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领略其雄伟的气势。小学古诗教学还必须借助诗人的想象,让学生感悟其诗情画意。如对“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理解,学生经过看录像和反复吟读诗句,口语感觉这是诗人被大自然景色所陶醉,一种幻觉而吟出的想象、夸张之千古佳句。

教学时我们要引导学生借助诗人的丰富联想,展开想象,领略诗人雄伟的气魄,以及诗人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怀。以多媒体将词意画面感,再根据古诗展开想象自己勾画心中所想从而回扣古诗,相信这样会让学生对于诗歌有更深刻的体悟。诗歌的教学虽可以用一些外在的手段让学生理解诗意,但是列宁说:“缺乏情感的认识,便失去了认识的深入。”对于文章的理解只是一种认知的实现,感情的体悟共鸣才是真正触及了文章的灵魂。由于受年龄、阅历、知识储备等诸多因素的钳制和对有些诗词特定环境、背景不够了解的影响,小学生对诗词中所包蕴的作者情感往往似乎很难体验出来。就曾如有人所说在不同的年龄读红楼梦你会有不一样的人生感悟,这就恰好说明了感情的体验是与自身经历是密切相关的。那么现在教学古诗与其说要让学生产生共鸣还不如把目标定位为让学生明白这首诗的感情,在日后有所相同的经历时脑海中能不自觉地浮现出这首诗。那么对于诗歌的感情就不是感悟而是了解了。而让学生了解诗歌的感情却“有法可依”, 我们可以指导学生在反复朗读成诵的基础上,运用抓题眼,抓重点词,读重点句子,了解特定历史背景环境等方法来参悟诗词所包蕴的情感。如学习《鹿柴》时,学生在理解诗意之后了解到作者描绘了此地的幽静,一学生就提问到“这个地方好像太安静太幽深了,有点害怕,为什么作者却要选择这种地方生活呢?”针对学生这个问题,自己介绍了作业的一些生平,简单的说了说文人的出世入世的想法。学生在了解了作者的经历之后从作者选择这样一所地居住不就能体会出一种对于田园生活的向往即出世之情了吗。再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又”和问句,“路上行人欲断魂”中的“断魂”不都是一些了解作者情感的重点词吗?相信学生在初次读诗时就会注意到这些词的“与众不同”,加以引导,结合学生实际生活设想,对于诗歌的感情了解是很有益处的。

古诗词教学对教师的语言与情感的体悟是有更高的要求,作为老师必须不断提升自我文学修养,才能充分展示了自己的语言魅力,以自己的语言影响学生的语言,以自己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所以“路漫漫兮吾将上下求索”呀!

爱上看图写话

——————朝阳小学: 陶学义——————

看图写话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作文的奠基训练,是培养刚刚进入小学的孩子的认识能力、形象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的良好途径。它犹如构筑一座大厦的基石,至关重要;它又像一道雄关,是每次考试学生需要攻克的题目。

一年级的写话要求虽不高,但对于刚刚接触这个新知识的孩子可不是小问题。在开学初的教学中,我就发现了如下问题:

一、观察不够全面、仔细。也许是孩子们的年龄所致,也许是观察习惯培养得不好,孩子总是关注于画面的某一部分,不能照顾全面,更不能将画面的内容联系起来考虑。例如,一次看图写话,画面是最常见的内容:一个小女孩伸手想去摘花,旁边的妈妈劝她要爱护花草。就这样简单的内容还是出了不少问题,有的写去看花,有的写浇花,有的写捉蝴蝶玩。可见,孩子们对画面没有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没有找对主题,再写多好也是不符合题目要求。

二、写话没有一定的顺序。孩子们对于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没有完整的概念,尽管也练习了一些句式,但效果不是很好。这与平时的说话有很大的关系,看来要在说话训练上多下工夫。

三、学生写话水平差异较大。好的学生语句通顺,讲述清楚,想象丰富,有时还富含哲理呢!差的孩子,就只有只言片语了,而且存在语序问题。

由上所思,看图写话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练就的,它需要平时每时每刻的学习,需要孩子们多方面能力的融合,“只要工夫深,铁杵磨成针”,在我和孩子们的共同努力下,我班孩子的看图写话进步很大。

一、坚持训练、循序渐进。开学以后,我就向有经验的同行请教。“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看图写话要好,还得从最简单的字词句练习开始。每天学了生字,我就让孩子从今天学的8个生字里边选择3个字,练习组词、造句,以此来训练孩子说话的

简洁、准确;在周末,给学生提供图画,让其看图写词语;在学完一课后,我又让孩子选择书中的插图练习说话,再写下来,这样既巩固了课文内容,又给孩子搭建了一个练习的平台。如教学《小鸭子的问号》一课后,我让孩子们看着书上的插图说说写写——小鸭子向同伴们跑去??孩子们有的写小鸭子跑向同伴们,告诉它们小鸡为什么要吃石子;有的写小鸭子好问为什么,成了鸭群里的“博士”。课文插图和封面都是我班学生看图写话的好材料。进行看图写话的训练,教师的及时批改讲评很重要。我的具体做法是:认真批改后,在头脑里对学生的写话迅速归类,然后选取有代表性的几篇写话,抽空进行讲评。先把图画放在实物投影上,再次引导学生看清图意之后,我就凭印象口述学生的写话内容,凡是给老师留下印象的,说明“有意思”,因为它深深地印在读者的脑海里了。听着我如数家珍般“背”出他们的作品,孩子们既惊异,又兴奋,劲头老高老高!最后,我还让孩子们自己读读同学的写话,和自己的写话对照对照,让学生说出自己欣赏之处,思考自己存在的问题。开始他们还不会说,在老师的引领下,他们渐渐有了头绪,能从用词、书写、人物动作、心情表现等来简单评价。每次,我班都要评出“写话能手”5名 。为了自己的写话也给老师留下深刻印象,孩子们憋着一股劲儿。

二、指导观察、合理想象。观察是一个知觉、思维、语言相结合的智力活动过程,也是人们增长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孩子写话之前,我首先要引导他们观察画面,看清其中的人或物。其次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画面的细节,明确图意。细致观察是形象化的语言。看图写话的画面是一个个静止的人或物,而且比较单调,可以通过适当的提问,鼓励孩子进行合理想象,使静止的画面尽量动起来、活起来,使单调的画面充实丰富起来。可由一副图联想到前前后后的几幅图,由一个动作理想到前前后后的几个动作。图上有些什么人?他们都在干什么?他们是怎么做的?根据图上已有的“人”或“物”分析其图意,才能知道图上反映了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发生了什么事情,也就是说从外部形象可以看出内部隐藏的意思。第三要重点观察,辨别主次。一景一物、一举一动,这幅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这就要我的引导学生按一定顺序,深入细致的观察图画,确定写话的重点。

三、先说后写,激励为主

叶圣陶先生曾说:“物体本身完整而有式样,拍成照片当然完整而有式样;语言周妥而没有毛病,按语言写下来的文章当然周妥而没有毛病了。”可见“说”的重要性。在孩子写话的过程中,我们常发现个别孩子“咬笔头”,那都是因为“说”没到位。由于低年级孩子日常使用的是对白语言,表达起来缺乏条理性和连贯性,说起话来语病较多:前言不搭后语,跳跃性很强,有时重复罗嗦等。在语文课堂上,我耐心地指导孩子

有条理地说,连贯地说,用普通话大声地说,及时纠正语病。在看图写话以前,我也启发孩子大胆说,在说的基础上再动笔写,自然是瓜熟蒂落、水到渠成了。对于一年级孩子的写话,我总是抱着激励的态度,用欣赏的眼光去看,针对不同的学生,及时送出我的表扬,让笑脸常常光顾更多孩子的写话。

总之,看图写话是学生写作的起步阶段,如果在为学生打下坚实基础的同时,又让他们爱上写作,将是我们最大的成功。我想,这其中还有许多的奥妙值得我们去探索。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教学反思

——————朝阳小学:蔡春兰——————

这首诗有六个小节,讲了利用自然景物辨别方向的方法,通过学习课文,要使学生明白,大自然中有许许多多天然的指南针,可以帮帮助人们辨别方向,只要你认真观察,动脑筋思考,当你迷失了方向的时候,就会找到辨别方向的方法。

在学习沟渠里的积雪怎样为人们指点方向的时候,我还真就差点“迷路”。在理解第5小节“沟渠里的积雪哪边化的快哪边化得慢,化得快的那边是南面还是北面”时,在我的备课中,这里不是个难点,根据平时的生活常识,我认为雪化得快的是南方,化的慢的是北方,一位同学站起来说:“沟渠里的积雪,雪化得快的是南面,化得慢的是北面。“我微笑着点点头,正准备示意他答得正确,另一个孩子站起来不是很确定地说:“老师,沟渠里的积雪,雪化得快的是北方,化得慢的是南方!”

怎么会是这样的答案?“怎么会呢?”我问,“冬天的太阳在偏南边,你看,”为了阻止他继续说下去,我在黑板上画起了示意图。示意图一画出来,我立刻发现从南边射过来的太阳光照到的是沟渠的北边,因为它面朝南!我连忙停住了口,打开书仔细地看着课文“看看哪边的雪化得快,哪边化的慢,就可以分辨北方和南方。”其实书上就已经对应了呀,真的是!

这次课让我真正认识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的确不仅仅是参与者,更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关键就看教师对于课堂的把握了。只有这样的课堂,才是孩子们喜欢的课堂。

低吟浅酌,走进美文

——————朝阳小学: 赖春燕——————

【案例再现】

师:下面请同学们选择你喜欢的自然段美美地读,想怎么读就怎么读,读出感情读出体会,同时用笔勾出你喜欢的句子。

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所选段。

师:谁来说说哪些段落能体现荷兰是牧场之国?

生:第2-6自然段。

师:你从哪些句子读出荷兰是牧场之国的。

生1:一条条运河之间的绿色低地上,黑白花牛,白头黑牛,白腰蓝嘴黑牛,在低头吃草。

生2:极目远眺,四周全是丝绒般的碧绿的草原和黑白两色的花牛。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生3:碧绿色的低地镶嵌在一条条运河之间,成群的骏马,剽悍强壮,腿粗如圆柱,鬃毛随风飞扬。

生4:黑色的猪群,不停地呼噜着,像是对什么表示赞许。

师:下面我们来读读第二自然段。

师:喜欢牛的同学请举手。为什么喜欢?

生:牛儿悠闲。

师:你是从哪几句话中体会到的,把它有感情地读出来,边读边想象牛的神态和动作。

生自由朗读。

师:读得太大声,没有读出老牛的悠闲和小牛的憨态可掬,谁再来试试,读出感情来。

生:(声音小下来,有感情)

师:这几句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

生:拟人

师:牛儿在辽阔的草原上吃草,草儿在阳光的照射下闪闪发光,好美呀!作者用了一个什么词?

生:丝绒般

师:这是什么句?

生:比喻句

师:谁能读出丝绒般的柔软?

生:(读)

师:再看得远些,再读

生:(读)

师:有进步,还可以读出柔软来,用低低地声音来读。

生自由朗读。

师:选牛的所有同学都读,其他同学闭眼想象画面。

师:这样如诗如画的美景,你想用怎样的感情来读?

生1:读的速度要慢一些。

生2:声音可以小一些,读的时候头脑中要有画面。

师:请你带着这种感受再读。

师:这牛儿的悠闲自在生活的家园就是真正的荷兰

板书: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美文,全文流淌的是一种安静祥和,静静的美,猪牛羊在这里悠闲漫步,自由自在地生活,即使是剽悍强壮的马儿奔跑,船从运河中航行,都没有破坏这里的宁静。所以我在教学中略去问题的串联,注重学生的朗读。在整篇课文的教学中,以“这是真正的荷兰。”这个主问题来展开教学,把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充分自读自悟。侧重引导学生多读,从读中慢慢感受动物们在牧场上自由生活的场景,只要学生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牧场的和谐宁静,体会绵羊猪群骏马的悠然自得,这篇课文所要传递的感情就已经渗透进学生的脑海之中了。

这篇文章要读,要美美地读,但我觉得它并不适宜大声地齐读,虽然文章有很多优美的词句值得去积累,朗读便于记忆,但它更像一杯甘醇的美酒,大口吞下去是品尝不出它的醇香的,只有细细品味,才能读出它的美,在头脑中展现一幅幅画卷来。所以我在引导学生读的时候更多的是让他们低吟浅酌,自由朗读,使每个学生都充分接触文本,感悟文本,仿佛自己也置身于荷兰动物与自然和谐相处,在辽阔无际的牧场上欣赏着优美的画卷,被眼前的景致所陶醉,发出“这就是真正的荷兰”的由衷感慨。

我们的语文课堂需要朗朗书声,这书声有时应是铿锵有力,有时应是和风细雨,有时应是整整齐齐,有时应是参差不齐,还有的时候就应该尊重孩子的独特体验,让他自己去低吟浅酌,慢慢地体会。

指导中年级学困生写作文

——————朝阳小学: 伍强——————

在中年级语文教学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学生:或学习兴趣不浓,或学习能力不高,以至于学习信心不足,学习收获也不大。在学生群体中,他们处于一种特定的角色──学困生,他们讨厌写作文,甚至认为这是“作恶梦”。在习作教学活动中,如何转变这些孩子的观念,让他们学有所得呢?

1、查明原因

我经过细致的调查,发现这些学困生有一些特点:有的孩子性格内向,有的孩子“无话可说”──产生恐惧作文心理。因此,我对这些孩子进一步的查访,了解到他们父母的工作单位、受教育的程度,家庭经济以及对孩子的期望值;了解这些孩子对语文学习、对习作的关注程度;了解这些孩子写作水平的具体情况??把了解的情况进行整理,建立学生档案。以便在日后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能有据可寻,做到有的放矢。

2、喜欢老师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一个连学生都不爱的人何堪为师!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写作自信心的树立对于任何一位学生来说,都是第一位的。与孩子心灵交汇,尤其帮助这些学困生树立写作自信心是至关重要的。我用心锤炼自己,使自己学生成为心中的“偶像”。努力博学,增加人格魅力。 “让尽量多的少年像向往幸福一样幻想着你所教的这门学科领域里有所创造”(苏霍姆林斯基语)学生“爱屋及乌”,心里自然有了你,同时也把你所教的学科看作最感兴趣的事情了。当主体精神焕发了,自信心树立了,学习兴趣激发了,这就为“学困生”习作的指导营造了空间。

3、激发兴趣

中年级是小学作文训练的起步阶段,让学生多阅读是关键。为让他们有充足的精神食粮,我首先做好家长的工作,让他们舍得钱给孩子购买有益的课外读物,如《素质教育丛书》、《心灵鸡汤》等;订阅大量的报刊、杂志。帮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我每周四还对学生阅读书目的勾画、写批读等情况进行评比,学生形成了在课余阅读的热潮。学生在广泛阅读中,汲取了健康的思想,同时也积累了大量词汇和第二手作文材料,再不会为“无米之炊”而苦恼。

我平时还引导学生养成用“心”去观察的习惯。让学生通过写日记,把自己耳闻目睹、亲身经历的片断记下来,并要求学生有一双观察生活的眼睛,社会的发展、家庭的变化、集体劳动、名胜古迹、虫鱼鸟兽、花草树木、春雨秋风,这些都是我们慧眼观察

的范围。

4、指导习作

在习作教学设计时,我巧妙驾驭教材,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儿童的主体活动为中心,把习作的话题变成学生乐意参与的游戏。“教学做”合一,巧妙创设情境,注重双向互动,让学生在“演中说”、“说中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发展,大胆实践,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如教学《田忌赛马》时,我组织学生召开答辩会,评点文中人物,热情鼓励学困生所述的意见;教学《新型玻璃》时,我让学困生自选某一“玻璃”(角色),在弄懂这一玻璃特点的基础上,举行“召商会”,以我是某某“玻璃”,我有某某特别的性能,来介绍玻璃特点;教学《迷人的九寨沟》时,我有意启发并指导学困生”将文中的美景以导游词的形式向大家进行宣讲(让这些孩子享受尊重与成功的感觉)??总之,学生的习作(包括口语交际)的训练,在不拘一格的游戏里,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在心情舒畅的心境之中得到落实。

5、品尝成功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为了激发和维持学困生的习作热情,我在学困生的习作评价上也作了一些尝试。不仅评价的方式丰富多彩,而且评价的内容情真意切──笔中含情,笔下传情,以殷殷真情去评价一篇篇习作,去呼唤一颗颗心灵。

如这个词是不是可以换成“××”,要是把这句话写成“××”是不是更加准确一些。对作品中某些写得好的地方予以鼓励。如,“哈哈,写得真棒”,“这里写得真妙呀”??

俗话说:“乐此不彼”,我积极组织班上的学困生参加各类作文比赛,并给获奖的学生给予精神和物质两方面的奖励,极大地激发了班上学困生的阅读、写作热情,提高了他们的写作水平。

在略读课文中检查“自主”

——————朝阳小学:袁群——————

在大力提倡自主学习的形式下,老师们已还给了学生许多的话语权,“一言堂”的现象几乎不再。但是,在精读课文中,我们还是很难实现真正的自主学习,比如:让学生自己确定学习目标、针对不同学习内容选择不同学习方法和学习活动等,“自主”一般是在教师拟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环节中运用所学的学习方法自主思考自主发现。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真正实现“自主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体,把在精读课文中习得的

阅读方法自主运用起来对文章进行分析、探索、质疑,甚至进行实践有所创造,以实现学习目标呢?西师版教材的“略读课文”就为老师和学生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便于老师检查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习得,促使学生“得法课内,得益课外(此处狭指精读课文外)”。

本册共有8篇略读课文,前几篇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不很好,只最后一篇“闻名中外的‘三孔’”略好一些,下面,简略谈谈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学习的情况(不过,仍非完全的自主,因为老师还是调控着学习目标,引领着学生梳理了要解决的问题)。

一、 自主预习。

一般课文的预习,老师都会对学生讲一些预习要求,如:查阅哪些资料、思考课后题及主要内容、思考课文的写作方法等等。学习本课前,我就明确告诉学生:这是本学期的最后一课,老师要检查同学们自主学习课文的能力,看一看谁知道如何预习课文。

二、 课堂检查预习。

上课时,我首先对学生的预习情况作了检查,结果表明,超过半数的学生大体知道如何预习,整理他们的预习情况如下:

1. 熟读了课文,遍数不等(多数学生),自学生字,能认读(全班),少数几个好生能听写黑色生字。

2. 知道这是一篇说明文,主要运用了列数据、举例子的说明方法。(1/3的学生这样发现)

3. 思考了课文主要内容。(大多数,只是一些同学没有概括出来)

4. 思考了课后题。(有2/3的学生思考了课后第一题:默读课文,说说孔林、孔府、孔庙的特点。有几位同学查阅了第二题的资料:收集与孔子有关的议论或故事。)

在学生回答的同时,我梳理并写下了板书:

文章体裁 说明文

说明方法 列数据 举例子

主要内容

课后题

查阅相关资料

在表扬了学生之后,我又让学生看了看老师在板书上作下的记录,思考:学习这篇课文,我们还可以思考什么问题?学生想不出来,我作了提示:(1)作者写这篇课文的目的是什么?(并板书下来:写作目的)(2)用手来回指题目,终于有学生想起:“三

孔”指什么?(学生当即作答)“三孔”为什么会闻名中外?(板书:?闻名中外)

三、 据板书提示深入自学课文。

1. 明确接一来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主要内容、课后一题——三孔的特点、写作目的、?闻名中外

2. 先观赏一组关于孔庙、孔府、孔林的图片,加深形象认知,便于学生更能体会其特点。

3. 给学生10分钟的时间自主思考勾画批注,师巡视辅导。

4. 汇报交流自学结果。(在此过程中主要采用学生互补老师提示补充的形式。对于“?闻名中外”这个问题,学生只想到了两点:建筑壮观宏伟庄严,工艺精湛,保存完整;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高超技艺。)

四、 学习孔子言论(由老师出示事先整理好的灯片),交流孔子故事。

我从三方面各出示了几句孔子的言论:治国方面、为人处事方面、教育方面,让学生有节奏地读了读,多面感受孔子。

我又简单介绍了孔子思想在国外的影响,如:德国柏林得月园的入口处,矗立著两米多高的大理石孔子塑像,基座上刻著“已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孔子名言;西方出版的“100个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中,孔子排名第五;美国人还尊孔子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

结合孩子言论,再请学生谈“?闻名中外”,学生想到了第三点:孔子的思想在中国外国都有很大影响,所以“三孔”闻名中外。

总之,这节课虽然显得有点散乱,但基本上实现了“自主”学习,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结合板书,学生能清晰地感受到一篇课文要从哪些方面去进行学习,并把自己学到的学习方法充分运用了起来。也许他们还不能有效解决某些问题,但至少他们知道了学习一篇课文需要解决哪些问题,这恰恰是最为重要的。

这堂略读课,老师较有效地检查了不同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差异,为以后的课堂教学提供注重的方向。

《珍珠鸟》教学反思

————朝阳小学 余春华————

《珍珠鸟》第二课时教学目标: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理解中心句“信赖,往往会创造出美好的境界!”从而领悟“爱,是信赖的基础。信赖会创造出美好境界”的哲理。

【案例再现】

一、直奔中心,导入新课:

师:在与珍珠鸟相处的过程中,作者感受最深的是什么?勾出文中句子回答。 生:信赖,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师:文中信赖指谁信赖谁?

生:珍珠鸟信赖作者。

二、阅读对话,探究原因:

1、师:珍珠鸟是怎样逐步信赖“我”的?勾出相关句子,再交流。

生1:珍珠鸟开始很怕我,只是探出头来看我。慢慢地,它飞出笼子,离我越来越近。

生2:我接着补充:出笼子后,“起先,这小家伙只在笼子四周活动,随后就在屋子里飞来飞去。渐渐地它的胆子大了,竟然落到了我的小桌上,然后蹦到我的杯子上,俯下头来喝茶,用那小红嘴,“嗒嗒”啄着我正在写字的笔尖,啄两下我的手指。”这样逐步信赖“我”的。

生3:到最后,我伏案写作时,它居然落到我的肩上??不一会儿,这小家伙竟趴在我的肩上睡着了。

2、师:珍珠鸟为什么会这样逐步地信赖“我”?勾出相关句子,批注体会,再交流。

生:“我”很关心它们,所以珍珠鸟才信赖“我”。

师:从哪里看出来?

生1:“我”为珍珠鸟精心营造舒适而温暖的巢,在鸟巢之上加了一盆吊兰,垂挂的藤蔓覆盖着鸟巢,这简直成了珍珠鸟幽静而安全的绿色的家!有了小珍珠鸟,“我”从来不去打扰它们,让它们自己安心地玩。从这些句子,我可以体会到作者我微不至地关心珍珠鸟,是真正地喜欢它们的。(引导生有感情地读相关句子。)

生2:它落到我的肩上。我手中笔不觉停了,生怕惊跑它。

生3:它先是离我较远,我不去伤害它,它啄着我正在写字的笔尖。我用手抚一抚它那细腻的绒毛,它也不怕,反而友好地啄两下我的手指。

师:哦,原来,因为我对珍珠鸟的关心与爱护,珍珠鸟才这么信赖我。

3、师:“信赖”创造了怎样的美好境界?勾出文中句子回答。

生:有感情地读出课文倒数第二自然段。

师:这样的画面给你怎样的感受?

生1::珍珠鸟大概把“我”的肩膀当成了自己的家,有如熟睡在舒适而安全的巢中,熟睡在关爱自己、呵护自己的父母的身旁。

生2:作者的眼神一定是像妈妈看待孩子一样慈爱,和蔼,感觉他们就是亲人。 师:看到这样的画面,我们不仅要说:读——信赖,往往会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四、跳出文本,触类旁通

1、师:你觉得还有哪些方面信赖可以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呢?

生1:国与国之间互相信赖就不会发生战争。

生2:人与人之间互相信赖就不会互相指责,争吵。

2、师:学到这里,你想说点什么?

生1:只有真诚地为别人着想,别人才会信赖你。

生2:关心与爱护是信赖的基础。

生3:信赖,会使我们生活得更美好,快乐。

教学反思:

1、实现了阅读目标的明确性。导入环节,直接提问:“与珍珠鸟相处的过程中,作者感受最深的是什么?勾出文中句子回答。”问题将学生的思维指向课文的中心,让学生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也让学生明确本节课阅读的目标就是理解这个中心句。

2、实现了阅读层次的递进性。教学中,在理解中心句时,层次很清楚,并做到层层递进。第一个层次是理解“珍珠鸟是怎样逐步信赖我的”;第二个层次是理解“珍珠鸟为什么会这样逐步地信赖我”;第三个层次是理解“信赖”创造了怎样的美好境界;第四层由学生从此环节的阅读中谈启发。这样由浅入深,由现象到原因,再到本质,环环相扣,顺势利导地突破难点。

3、实现了阅读的教材例子性。课文写了人与珍珠鸟之间和谐相处的原因,但通过课文,是学生明白:关爱,是信赖的基础,是美好境界的源泉。在教学最后一个环节中,我引导学生跳出课文,由点到面,触类旁通,让学生明白信赖不仅在人与鸟之间可以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在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等等,信赖同样可以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只有相互关心与爱护,才能创造出相互信赖的美好境界。这样,学生不仅理解了课文的中心而且提高了认识,实现了教材的人文价值。

【数学篇】

谈教师的讲授语言

————朝阳小学 唐青杰————

王鸿君老师执教的折线统计图,通过3次试教,每次试教后再议课,改进修改并重上,执教老师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在教师的讲授语言方面还是有不尽人意的地方。

片断一:

师:那你从条形统计图中了解到哪些信息?

生:5月1日新增病例最多,5月31日新增病例最少。

师:你发现了5月1日新增病例最多,5月31日新增病例最少,对吧?还发现了什么?

??

师:刚才我们一起了解了折线统计图的特征,下面我们一起来找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生:我发现了他们的相同点都能看出数量的多少。

师:你发现了他们的相同点都能看出数量的多少。对吧?不错。

从上面的片段可以看出,当学生回答了问题后,老师就重复学生的发言,没有进行任何的评价的语言。学生宝贵的四十分钟就这样白白的浪费掉一些时间,长久以后,学生对数学学习就会失去兴趣。当学生回答5月1日新增病例最多,5月31日新增病例最少时,老师不重复而是及时评价:很快的找到了条形统计图中的最高和最低,还有其他发现吗?当学生回答问题时,没有表达清楚时,让其他同学补充,最后老师进行总结。当学生难点问题只有少数同学能回答时,可以让其他同学问问题,有什么疑问,或者让会做的同学重新讲一遍。

片断二:

师:同学们其实生活中很多数量也呈一定的变化趋势。想体验这种变化的趋势吗?好,现在我们就分小组来进行手势比划下面这些数量的变化过程。待会我们来比比看谁比划得最好。

(1)从春天到冬天,梧桐树上树叶数量的变化。

(2)一个人从出生到老,牙齿颗数的变化。

生:小组交流比划

生:汇报,一生上台比划。生在比划过程中教师打断学生的讲解,说:梧桐树在夏天的时候会是你那样的吗?生听了老师的提醒接着比划。。。。。。

师:还有其他的看法吗?

生:上台讲解它的看法。

师:来,我们一起比划吧。

从上面的片段可以看出,老师在形式上好像以学生为主体,先通过小组讨论,然后小组汇报,最后老师进行总结。但实际上海可以进行改进,做到真正的以学生为主体,以老师为主导的思想。可以这样做:在小组活动之前,老师布置任务,小组活动时推选出一人进行汇报,汇报时你和他有不同意见可以提出来,可以直接向他提问,你觉得你比他完成的更好,你也可以向他发出挑战。在学生汇报时,老师要完全退下来,把这会儿时间教给学生。因为这份学习材料学生非常喜欢。

片断三:

教师让学生观察折线统计图你有什么发现时。学生独立思考后,得到了几种不同的发现。为了表扬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后都给予了及时评价。

生1:我发现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一样,都能开出数量的多少。

师:你回答得真好!

生2:我可以看出线段上升表示数量增加,线段下降表示数量减少。

师:你真棒!

生3:线段占的格子越多,下降的越快,格子占的越少,下降得越慢。师:你真聪明!??

从上面片断可以看出,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语言看似真切,实则流于表面,缺乏真情实感,给人有口无心之嫌。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这种单调乏味的评价语言,犹如一支循环播放的催眠曲,容易让学生形成盲目乐观的心理,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发展十分不利。马斯洛曾经说过:“每个人在出色完成一件事后都渴望得到别人对他的肯定和表扬,这种表扬就是激励人的上进心,唤起人的高涨情绪的根本原因。”由此可见,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评价语言并非盖棺定论,而是促进学生进一步发现问题、理解问题的一种教育手段,意在唤起学生的自信,激发学生进一步参与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发展和完善,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因此,教师的评价不能走过场,而应点评到位,引导到位。比如,“你的想法真有趣,能说给大家听吗?”“通过画图来解答,真是一种简单的方法!”

等。这样的评价语言,结合了学生的实际表现,能让学生感到真实而又具体,有助于学生树立自信,巩固学习兴趣。

让数学学习回归儿童的生活

————朝阳小学 王洪————

在数学教学中,小学数学是学习数学的基础。

但数学教学中,常常会出现教学与生活实际相脱节,缺少与生活的有机联系,导致学习过程缺乏感性的情感体验,对所学的知识难于内化,以至难于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不能运用掌握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对学习不感兴趣,认为数学学习就是学习数学书上的知识,做数学书上的练习,因此,听课效率低下,视作业为负担,逐渐产生厌学情绪;学生主体参与学习的热情不够,常常是被动、机械跟随教师的思维,缺少独立思考的能力,学习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如何让学生乐于学习并学好数学这门基础学科呢?我觉得应该让数学学习回归到儿童的生活中。

如何把枯燥的数学教学回归儿童的生活?我认为应从现实生活的需要出发,通过创设生活的教学情境,挖掘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从生活经验生活实际中去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体验“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领悟到数学的魅力、感受到数学的乐趣。

1、情境引入生活化,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是来源于生活,而又应用于生活中的。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数学学科作为工具学科,它的教学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生活中充满了数学,作为数学老师,我们更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且实用,从而产生兴趣。 例如教学三年级下册《认识轴对称图形》一课时,我首先出示一组生活中熟悉的蝴蝶、埃菲尔铁塔、脸谱、桥等图片让学生欣赏,让学生充分地感受这些美丽的轴对称图形带来的视觉上的冲击,感受其美,欣赏其美。然后将对称物体抽象成图形,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并且自己动手折一折,来发现这些物体是对称的,对折后两边的部分会完全重合,从而认识到这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这样使学生学得容易也印象深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如,教学《小数的初步认识》时,课前让学生到超市调查并记录了几件商品的价格,上课时学生积极汇报展示,他们发现了还存在除整数以外的数——小

数,体验到小数的作用和价值。凭借生活经验,学生已经能看懂标签上所标商品的价格是几元几角几分,这时老师因势利导,让他们观察以元做单位的小数,整数部分表示几元,十分位表示几角,百分位表示几分,感受小数与整数的区别和联系。把生活中的数学原型生动地展现在课堂上,使学生眼中的数学不再是简单的枯燥的数字,而是富有情感、贴近生活,具有活力的东西。因此,把日常生活中的问题置于教学情境中,不但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与思维积极性的激发,而且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实际生活中,类似的数、形无处不有。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实际,把学生所学的知识与生活环境相联系,在帮他们形成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感受到数学应用范围的广泛与有用性。

2、课堂练习生活化,加深理解应用知识

学生学习数学是“应用所学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的、必要的日常生活的工具”。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联系、运用与生活实际,可以促进学生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形成,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每教学一个知识点,可以编一些实际应用的题目,让学生练习,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如教学“认识轴对称图形”之后,让学生想怎样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再进行判断,能判断之后,又出示一组遮住一半的轴对称图形,猜这些常见的完整的图形是什么,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得到启发:剪轴对称图形。并告诉学生这个剪纸的游戏其实是我们中国的一项传统工艺,剪纸中很多地方就是运用的轴对称的知识。这些练习不仅激发学生的兴趣,起到了巩固了所学知识的作用,而且一次次的向学生渗透着数学与生活原来是联系如此紧密。再如,认识了厘米、分米、米之后,练习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填空。可以选择学生常见的物体来练习。如:一张床的长度大约2( );小李的身高120( );教室的长约8( ),宽约6( );让学生通过练习感觉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将数学练习融于生活中,就可以使原有的练习为我所用。

3、作业布置生活化,活用巧用

教师要充分创造条件,创设生活情境,开发利用生活中无数的数学问题,让学生能最大限度地学以致用。如学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后,让学生给自己的相片装饰上精美的边框;学了面积后,让学生回家去帮父母并计算地面的面积,计算地板砖的数量和购买所用的钱。这样既培养学生动手能力、预算能力,又十分有效的巩固了所学的数学知识。再如,学习了分段统计之后,布置学生统计本班单元检测成绩,制作统计表,分析得失,共同探讨如何有效地提高本班成绩的方法。这样不仅可让学生充分地体验到所学

知识的有用性,还避免了每次检测只是老师一人谈地分析成绩情况和得失,而是自己也能分析测查情况。

只要让学生充分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体会到数学能应用于生活,可以使学生更热爱数学学习,更加热爱生活,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享受创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学生的学习活动往往是因为快乐而乐于参与,跟儿童生活贴近的数学学习才能极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积极性,作为教师的我们更应该为学生献上“好吃而又有营养”的数学,让他们充足地吸收营养,快乐地探索、创新。

浅谈解决问题教学中审题训练

————朝阳小学 顾维————

在整个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中,解决问题教学既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不管是教学的教师还是参与学习的学生都感到困难。出错的地方很多,好像到处是重点。经过对学生错题原因的分析,学生出现错误的主要原因是没有认真审题。因为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审题往往是找到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分析问题中所存在的数量关系的前提,是学生能够正确解决问题的保证。所以,我认为作为教师应该在解决问题的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对学生审题习惯的训练,从而培养学生审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最终达到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题习惯的训练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观察训练

小学低年级的解决问题大多是以图画和图文结合的形式呈现的,就拿我们三年级的解决问题来说,有很多是以图文结合的形式来呈现的,在图上往往告诉了我们一些隐藏的重要条件。因而在教学中,就必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题目进行正确地、仔细地、全面地观察,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

1、有针对性地进行观察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在观察事物的时候,往往被一些表面的现象所吸引,比如情境图中的五彩缤纷的颜色,可爱的动物形象等等。因此,学生在观察图时老师就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老师在教学中,用自己简练明确的教学语言,对学生提出指向清晰的观察要求,尽量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有价值的信息中去。如老师提问:从图中,你找到了哪些数学信息?从而引导学生选择数学方面的有用信息,也就避免了学生的注

意力集中在一些无关的信息上。

2、结合提出的问题进行观察

学生在审题时,往往只看重文字信息,而忽视了图中所隐含的数学信息,所以在解题时遇到很多困难。比如:教材第82页练习十五第1题,题目中告诉了朱老师用350元为学校图书室买书,而以图的形式呈现了3本书共21元,要求朱老师用350元可以买多少本这样的书?如果学生在审题时忽视了图中所给出的数学信息,那么就无法解决这个问题。

二、读题训练

学生在解决问题前,最重要的是先要审题,而审题的第一步就是读题。我认为,一道解决问题至少需要“三读”。

第一读:初读——读通

学生通过第一遍的读,对题目中介绍的情境和内容及情节有所感知,能对这道问题进行初步地概括。通过初读,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初步阅读题目,了解题目讲的是怎么一回事。通过轻声读或默读,疏通题目中的语句,弄清重点的词语,初步了解题目内容。

第二读:再读——读准

我们经常会发现,很多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经常会用眼睛扫一遍,就急于动笔了,因为他们感觉这是平时见过的问题。而事实上题目并不是他们“经验”里的样子,题目的意思或许已经发生了改变。所以本学期刚开始在处理有文字要求的练习题时,我先让一些能干的学生进行示范朗读,而后再找2到3个学生进行重复朗读,表扬读得好的学生。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读题的兴趣,提高了读题的能力,而且还培养了他们独立读题的习惯。

第三读:细读——读懂

细读就是指要善于抓住题目中的关键字、词或句,准确理解其所表达的意义。如教材54页中的第3题 “三年级4个班的教室共有8扇大小相同的门,每扇门高2m,宽9dm。做这些门大约需要多少平方分米的木板?”我让学生仔细读题、认真推敲,学生通过认真的“三读”,得知要求“做这些门大约需要多少平方分米的木板?”,必须先知道“每扇门需要多少平方分米的木板”和“一共有几扇门”,而“每扇门需要多少平方分米的木板”题目中没有直接告诉我们,所以要先算。而题目中已经告诉我们了“共有8扇大小相同的门”,所以“三年级4个班”这个条件上多余的。题目中还告诉我们“每扇门高2m,宽9dm”,这两个长度的单位不同,所以还要先换算单位。经过这样的反复推敲,学生才真正读懂题意。

三、操作训练

这里所说的操作训练,是指学生通过观察和读题后,能用画图等一些方式把所了解到的条件表示出来,通过操作,学生能更好地理解题意。

1、动手做

在解决有关空间与图形的问题时,让学生动手做一做是一个帮助学生理解题意的好方法。比如:一张长12厘米,宽8厘米的长方形纸,截取一个最大的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厘米?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等等。通过动手折一折,做一做,能帮助学生有效地理解题意。

2、动手圈

为了让学生能把认真读题、仔细推敲的过程表现出来,强化学生认真审题的意识,我还要求学生在读题时,一边读,一边勾画,把关键的字词圈起来,提醒自己要注意。

学生良好审题习惯的养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在长时间里不断地强化和训练。因此,如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审题能力,需要教师长期坚持,将审题习惯训练渗透于教学的每一环节,有意识有计划地培养学生审题的能力。

【综合篇】

观察记录务必落实

————朝阳小学 郑小波————

科学三年级下期的教学内容主要是植物的生命周期和动物的生命周期,水和温度、磁铁四个单元。其中,第一单元是让学生亲手种植凤仙花,并观察记录凤仙花一生的变化特征,从而了解植物的生命周期,第二单元是通过养蚕,并观察并记录蚕在各个阶段的特征及变化,从而了解蚕及其他动物,包括人类的生命周期特征。在这两个单元的学习中,学生的有效观察记录是教学正常进行的关键。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自然状态下的观察是小学生获取感性认识的重要活动方式,观察时要注意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记录。在探究活动过程中引导学生写观察记录,是有效发挥学生主体性、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重要途径之一。经常写观察记录,还能培养学生尊重事实、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与精神,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和方法,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

所谓观察记录是指指把观察到的现象和结果记录下来,养成积累观察资料的好习惯。它不但能通过对材料的系统化组织提高观察分析思考能力,还能通过积累习惯的培养形成良好的观察自觉性,丰富想象和思维,使结果更客观,更有说服力。

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观察记录并不容乐观。全年级接近三百学生中,在教学伊始,认真作观察记录的同学还还有接近三分之二,然而没过两三周,学生的记录就不那么积极了。到后来,整个年级加起来不到50人。在开始两周的教学中,还能有效地利用学生的观察记录开展课堂教学交流,到后来,课堂上的交流仅仅靠学生的回忆来完成。然而,这些靠回忆收集拢来的信息的可靠性和说服力就大大折扣了。针对这样的现象,我请教过其他的科学老师,他们的回答也颇有些无奈,因为在他们以前的教学中也存在着这样的情况。

通过与其他科学老师的交流,并找了一些学生进行了解,让我初步分析出了学生的观察记录情况差的原因。

一、 在学生的潜意识里,这样的记录——“作业”没有语数学科重要,是可做可不做的。

从学生那里了解到,开始时,学生还是很有兴趣地观察记录,然而,这样的观察记录的反馈并没有像数学科的家庭作业那样得到及时的反馈,至少不是前一天布置了,第二天就必须上交检查。在课堂中的交流反馈中,教师只是对认真做了记录的学生给予表扬激励,并没有对没有认真做记录的同学像没做语数学科家庭作业那样做严厉的批评。久而久之就让学生形成了这科学课的作业并没有语数学科那么重要,认真做了,肯定会得到表扬,没做也不会像没做语数学科家庭作业那样受到批评并补做,自然认真记录的情况也就每况愈下了。

二、 家长的重视程度不够,减低了对学生的督促管理作用。

如果学生知道自己的没有认真完成语数学科的家庭作业,多数家长会非常严格负责地督促孩子去完成,然而,在家长们的眼中,科学学科,只是一门“偏门学科”,学习的好坏并不影响学生的升学情况,充其量是一门丰富学生见识的一个途径而已,因此,绝大多数家长不会像认真督促孩子完成语文数学家庭作业那样去严格督促孩子去完成观察记录。即使我在开学之初的家长会上去做了宣传动员也是如此。

三、 教师的监督激励力度不够,没有让学生记录成习惯。

语数学科的家庭作业之所以能够让绝大多数的学生去认真完整,是因为老师的监督反馈力度比较大。在我的教学中,我觉得最大的失败就在于没有采取较为严厉有效的督促激励方法去让学生自觉地去坚持完成观察记录、只是在上到这一课时才会对学生观察

进行一次反馈,因此通常两三天甚者一周才会过问学生的记录情况。一个习惯的养成至少连续二十几天的时间内重复做同一件事养成。而像我这样“三天打渔两天晒网”的方式去督促学生去观察记录,其效果自然较差。

鉴于以上几种初步原因的分析,我对今后再次执教这两单元的教学时有了一定的想法,以期避免本学期的这种现象的再次出现。

一、创设符合学生趣味,使学生乐于记录。

学生在亲历探究过程中,将获得的发现和现象记录下来,这是探究事实的第一证据。记录的设计和实施过程,既要符合科学学习的过程,更应考虑儿童特点,符合儿童趣味。首先人手一份记录,达到人人参与。我们选用直观形象的简笔画、表现学生个性的符号、简单的语言、不完整的句子、关键词、甚至贴上剪下来的图片、标本等多种形式来记录。尽可能让孩子选择喜欢的形式,绝对不要强调千篇一律,不要让孩子们过多的使用文字。记录的内容我们合理筛选,符合孩子特点的记录。特别是三年级的孩子,他们的记录速度也相对慢些,如果我们在记录中,要求他们用过多的文字,既会影响我们的科学探究时间,也会使孩子失去学习的兴趣。只有记录方式符合儿童趣味,学生记录的热情才高,才乐于记录,同时记录速度较快,更好的发挥记录的实效性。

二、采用小组合作方式,督促学生真实记录。

记录有时以小组为单位,由组长组织,成员充分开动脑筋,提出各自的发现和想法,形成相互交流、相互探讨,群策群力的良好氛围,达到信息与思维共享。在观察、调查、实验等实践活动后形成研究记录的过程中,要求每名学生要有自己独特的观点,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在相互探讨、大胆质疑的基础上,产生一份既反映出学生真实的思维碰撞又有个性的科学记录表。

三、指导记录方法。

课堂上指导学生把观察、动手操作和比较异同形成的内部思维语言、转化成书面文字或图画形式,再在交流汇报中反馈成口头语言表达,使学生思维更富有逻辑性,此间获取的信息亦能处理得更加完善。指导学生把种养殖过程中得到的信息加以“内化”。 由于学生在种养殖的过程中已经做好相应的记录,就很容易把观察的初步结果反映在观察记录上。

四、使用专用记录本,便于保存。

采用把评估册上的简单记录表转化成专用记录本的方法,让每组学生都有一本专用记录本,而且与课本配套使用。或把一些记录表粘贴在记录本中,完成之后也可以很方便地收藏保存,有效避免遗失。当学生在记录的过程中遇到了与以前类似的问题或需要以

前的证据时,也便于查找,可以轻而易举地从本子中找到所需资料,而且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学生可以看到自己在不同时期所作的实验记录和当时的想法,这会引起他们不断的反思。其次是我们在教学中一些需要长期记录的过程资料,最好是活页的形式记录。比如关于植物的生长情况记录。可以按照植物生长的时间和变化来记录,在整个过程结束后形成一本小书,进行交流。这份记录是来自学生的第一手时间资料,具有较高的保存价值。

五、加强督促检查力度,并与班级评价制度挂钩。

为了提高学生对科学记录的兴趣,我们将其纳入学生的班级评价制度中,让有效的科学课观察记录成为学生科学能力评价的主要依据。通过对记录进行评价,让每一个孩子都在记录的同时获得激励,都有记录成功的体验,都拥有记录的自信心。如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的特点,有的记录必须在教师的引导和组织之下,进行记录。有些内容可以采用由学生分组研究,组织填写。然后在班级进行汇报。并且在课堂上给予足够的时间由学生自己补充完整。接着是分小组检查,并由小组成员根据书写的内容的完整和工整的程度给予等级评价。这个评价标准教师在最初记录之前给予明确告诉每一个学生。让有效的科学课观察记录成为学生科学能力评价的主要依据。(评价的标准如下:记录作业的完成率;记录项目的完整性;记录的准确性与创造性;整洁程度。)这样,通过对不同形式科学记录的评价,教师对学生科学素养的评价更加科学准确。

有人说:“科学课的活动记录是孩子们最好的教科书。”不仅是学生学科学的记录,也是他们成长的真实记录。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务必落实科学《观察记录》,并将其纳入学生的学业评价体系中,利用各种策略让科学课记录更有效,充分发挥《观察记录》对科学探究及在课外延伸等活动中的作用,促进学生对科学现象的理解,促进学生科学思维的发展。

夏日的雷雨 冬天的雪

————朝阳小学 郑玲————

【案例再现】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对夏天的体验,感受夏天到来对人产生的不同变化,特别使气温的变化给人带来的影响,使学生在艺术的气息中迎接夏天、把握夏天;通过读童谣、唱歌曲〈夏天到〉等活动,感受自然界的变化,使学生体验夏季与其它

三季的不同。首先我播放了有关夏天的影视资料,听辨事先录制好的不同声响(雷鸣声、微风声、鸟叫声、蛙鸣声等),根据声响资料把各种声响按节奏用口读的方式表现出来。加深学生对夏天的感受,培养学生想象了、观察力和审美能力。然后请学生读唱配乐唐诗《锄禾》朗读《锄禾》,感受不同的节奏型。;接着学唱歌曲《夏天到》播放主题音乐《夏天到》,让学生体会歌中描述了什么,是什么季节?从而引出主题——夏天。用听唱法学习歌曲随音乐哼唱旋律、学习歌曲。。学生用语言和肢体动作表现歌曲所描写的自然情景和生活现象。通过以上艺术手段,来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探索、对生活的热爱。骄阳似火通过读童谣、唱歌曲《知了》等活动,感受自然界的变化,使学生体验夏季蛙鸣虫叫随音乐用手指划旋律线,身体跟着摆动,按节奏读歌词,用肢体动作表现歌词所表达的内容。。通过讲一讲、想一想、演一演,讲述夏天有趣的故事以及夏天给人带来是不同感受。尝试用《知了》的旋律进行创编歌词,描绘夏天的情景。可独立创编,也可以几个人合作,并进行小组交流。最后加以歌曲演唱《宁夏》来丰富本课教学视野同时也在拓展学生学习思维。学生都非常感兴趣都饶有兴致地在歌唱夏天。

教学反思:

随着对本课的深入教学,我发现本课后面就应该讲“晶莹的雪花”当时我就很反感起来,觉得这2个季节反差也太大了点,心想此后面的教学应该安排在每年的12月底来教学更适合时令,夏天来找冬天,演一演冬天天的“冷”。通过观察和回忆冬日里常用的生活物品,引导学生讲述自己对冬天的感受我觉得很难,这个时候来听赏歌曲《滑雪歌》、《铃儿响叮当》,体会歌曲所表现的冬天的意境,表演“雪孩子”,我还没有真正领会教材编委的意图,所以教学中显得格格不如,后来我反思到夏季里讲冬天的童话,一是完善12年级对四季的完全系统的认识,为后面学唱歌曲《四季树》做好情感铺垫,二是让音乐给在夏天里的学生带来冰凉的美丽,所以结合上节课了解的关于夏季的知识内容,使学生充分认识季节的更迭对人们的生活所产生的影响,感受冬季冰清玉洁、白山黑水的强烈对比给人带来的壮丽之美。通过欣赏、想象等艺术活动,感受四季的变化,培养学生多角度地观察四季树,丰富他们内心对大自然的美好情感,促进他们更加热爱生活。

湘版美术五年级(下)《星光灿烂》教学反思

————朝阳小学 王箭————

【案例再现】

1(出示两个星星造型,一个是平面的,一个是立体的。)

师:同学们,黑板上的两个星星有什么不同之处?

生:一个是平面的,一个是凸起的,感觉很立体。

师:对,这个星星非常有立体感,好象从这个底板上浮起来一样,我们把这种效果叫做浮雕,这个星星是用纸做的,所以叫纸浮雕。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星光灿烂》,制作纸浮雕星星。(板书课题)

师:你们知道老师是运用了什么方法,使这柔软而平整的纸,产生立体感的吗?

生:是用折叠的方法制作的。有的折线向上凸起,有的折线向下凹。

师:对,运用了折叠的方法,折叠是制作纸浮雕最基本也是最常用的方法。那么要想学会制作,首先要学会看制作示意图,屏幕上有的示意图,你们知道上面的红、蓝色的虚线与黑色的线分别代表什么?你们可以拿出抽屉里的浮雕星,仔细观察下告诉我。

生:红色的虚线代表凸折线,蓝色的虚线代表凹折线,黑色的实线代表裁切线。

2、绘制示意图

师:学会看示意图后,我们还要学会绘制示意图,我们来看一下如何绘制的。(课件展示)

3、学生试做

学会看示意图后,我们还要学会绘制示意图,我们来看一下如何绘制的。

现在我们来动手试做一个浮雕星,按照这个示意图制作,把在制作过程中碰到的问题或者好的办法记录下来,等下一起来讨论。可自己独立试做也可按组合做。

4、拓展

经过刚才的试做和总结,我们都掌握了这个浮雕星的制作,但能不能让你的星星更加与众不同呢,说说你的想法。屏幕上的这几个示意图和浮雕星,是在刚才的星星基础上变化而来。我们还可以变化出什么造型的浮雕星呢?

三角、四角、五角、六角、八角、不规则星等。(欣赏实物) 教学反思:

这堂课教学教具准备充分,课堂层次分明,程序清楚,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都完成的比较好,学生都能够独立制作出比较完整的浮雕星星,但教学难点完成的不是很好,很多学生都只是在四角星的基础上加以变化,而且变化时,不够大胆,很拘谨。虽然课堂上我也展示并示范制作了几个其它造型的星星,但掌握的学生不多,应该在示范时,借助实物投影仪,让学生更清楚如何来制作,这样难点就能突破了。课堂上碎话多的毛病还需要改正,在学生试做这个环节,本来的设想是让学生发现问题后,自己先找解决的方法,我再总结,可是在课堂上,我又帮学生代劳了。总的来说,整堂课较平稳完整,如果能加入一点表演等形式,会让课堂气氛更活跃。

情境性和趣味性——英语课堂上永恒的话题

————朝阳小学 李 玲————

近年来,我们对小学英语课堂进行了无数的探索和实践,试图对它的有效性进行最好的诠释。在数次的摸索和尝试后,退去那些浮华的观点和深奥的理论,渐渐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这样一个现象,应该说是一个返朴归真、浅显易懂、我们最初就涉足的“真理”,那就是:课堂上的“情境性”和“趣味性”,将是英语教学中永恒的话题! 这要从我近几次的课堂教学说起:

(一)

这是四年级下册五单元B部分的词汇教学,教学内容是学习四个有关鞋子的复数词汇:sandles,sneakers,boots,sllipers. 同时教材中还呈现了一组交际性的对话:Can I help you? Yes, I want a pair of boots.

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明确这样一个终极的教学目标,那就是英语课堂一定要注重英语学习的交际功能,而这种交际功能的体现必须在恰当的情景中完成。所以,在设计课堂教学时,我尽可能考虑到将单词融入句子中进行教学,让学生在情景交流中达到操练、理解、巩固、运用的目的。

开课伊始,我用自然拼读法将sneakers 和sllipers这两个读音相似的词归为一组

进行教学,然后呈现词组:a pair of sneakers,a pair of sllipers。接着,教师顺势带领学生进入“鞋店”这个情景,表达自己的意愿:I want a pair of??这个句型的操练过程中教师又加入了boots和sandles 两个新词汇,让学生在这个阶梯型的学习过程中习得了词汇、短语和句型。

如何进一步体现课堂的交际功能呢?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简单可行的小活动,那就是充分利用手中的四张单词卡片进行游戏。教师在“鞋店”这个大情景中扮演服务员:Can I help you?前四位回答I want a pair of??的孩子可以得到老师手中的卡片。卡片发放完后,活动并没有结束,学生可以继续表达自己的意愿:I want a pair of??这时,开始持有这张卡片的学生就马上起立把它传递给需要这双“鞋”的学生,用Here you are。 Thank you!来完成这个交流活动。如此一来,一个静态的活动就变成了一个在鞋店发生的可持续的交流活动。学生在这个活动中操练了句型,并且真正体会到了英语交际的快乐。

用这样的教学理念进行英语随堂课的教学,一定会让学生收获更多的知识,提高自己的英语交际能力,从而得到更好的发展!

(二)

我执教的二年级的英语口语交际课,没有教材,没有教参,该怎么上?我一度困惑着。结合自己现在正在教授的四年级英语,我决定选取一些四年级英语中的重点词让二年级学生“提前学习”,在体验英语学习快乐的同时掌握一些学习英语的方法和技巧。

开课时,我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入手,用不同的方法复习在上学期所学词汇:tree,bee,butterfly,flower。这个复习的过程非常有趣:我引导学生用肢体动作、猜测、寻找等方式唤起他们已有的记忆,比如,在教室的墙壁上寻找tree,flower;用动作表示bee,butterfly。接下来,我通过“Listen and draw”这一环节,让全班同学听音,然后请个别学生上台逐一画出a tall tree,many flowers, two butterflies, three bees(on the flowers)。教师根据学生在黑板上组成的“作品”,在物体的旁边规范地书写上单词。这时,教师引动学生观察黑板上呈现的这个“情景图”:这是一个有花、有树、有蝴蝶蜜蜂的地方。Where is it? 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花园!这时,教师顺势呈现新词:garden。T: In the garden, there are many flowers, big trees,beautiful butterflies??学生在教师的描述中,对garden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操练完该词后,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创造,“draw the garden”or“design your own garden”,并在自己的作品旁规范地书写单词。

本节课,我引导学生在学中“画”,通过“画”再学新知,最后全班学生独立创作,

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充分感知garden,学习garden,最后自己描绘garden。课堂容量不大,但却充满了乐趣,学生体验了这个过程,了解了这个单词的含义,收获了快乐,运用了知识。这让我觉得:在英语课堂运用学科整合,能大大提高课堂的实效性和趣味性,真好!

(三)

这是我参加赛课的对话教学课,从准备到比赛只有两天的时间,非常地仓促。在紧张的准备过程中,我仔细分析了教材,确立了教学重难点和教学目标,并设计了较为清晰的教学流程。通过试讲,组内老师为我指出了问题所在:整个目标的方向把握没有问题,活动设计的层次性和难易度也没有问题,但是学生始终没有放开。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课堂的情境性和趣味性不足,没有充分地调动起学生内在的学习热情,没有在“学以致用”上得到升华。

回到家中,一想到第二天就要正式上课了,心里不免慌乱。要怎样才能找到这个突破口,让学生兴致高昂地“想说、想演”呢?我冥思苦想,决定从英语课堂教学的本质上出发,给学生创造一个“说”的机会,一个“说”的情景。

于是,我在教学的倒数第二个环节增设了“魔法袋”这个游戏:请一个学生上台打开这个“魔法袋”,得到其中的“咒语”,如:You are the rabbit now!这个学生就“变”成了rabbit,做出它跳跃的动作。然后教师引导全班同学进行师生问答交流:What do you see? I see a rabbit. What is it doing? It’s jumping. 然后,“魔法袋”中又会出现出一些人物,如:You are YaoMing now!让学生用人物进行对话交流的拓展操练。做好这个游戏的铺垫后,教师便顺理成章地引导学生在四人小组里用事先得到的题单选择自己喜欢的动物或人物用本课的句型进行对话练习,最后进行情景表演,愉快地结束本课。

现在回想起来,我深深地感觉到,一节成功的英语课归根到底还是要通过课堂的趣味性和情景性仅仅抓住学生的心,让他们对这门学科产生内在的兴趣,“以趣激学”,让师生之间产生合作学习的共鸣,从而形成相互融合的“学习共同体”,这样方能成就精彩的、可持续发展的英语课堂!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学生在不同的学习情境中学习效果迥然不同。“一个真实的情景,一个浓郁的情景”,可以创造良好的课堂学习环境,可以唤起学生亢奋、愉悦的心情,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引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使学生感到学习“乐在其中”,从而促进教学的成功。《新课程标准》中也指出:“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是英语学习成功的关键”。所以,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尽可能给学生营造口语交际的氛围,给学生提供

更多表达的机会,充分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并将这种学习兴趣变成一种持久的、自觉的学习动机将是英语课堂中永恒的话题!为此,从每节随堂课做起,从每个细节做起,抓住英语教学的本质所在,我们定能让英语课堂永远生机勃勃、永远散发出绚丽的光彩!

爱心、耐心、细心、责任心

————朝阳小学 陈建————

今天的天气很好,6月15日,我们全区30岁以下的体育教师和体育核心组成员一同来到了北碚区特殊教育学校,我怀着复杂的心情踏上了去特殊学校的路途,之所以复杂,是因为早听参观过的老师说的种种:孩子的身体残疾可怜,美术作品出奇的精湛等等,既想看一看,了解特殊教育的情况,又有点避讳,怕看到那些可怜的孩子。

在学校吃了早餐,我和同事很快就来到了特殊教育学校,走进校门,该校的多个行政领导早已迎在了大门口,很热情的迎接我们,然后让我们休息一会,等都到差不多了,再组织我们参观,这时我四处看了看,感觉他们的条件还是很好的,新修的教学楼,塑胶操场,很快差不多到期了,学校教导主任开始组织我们参观,沿着无障碍通道一层层得走进教室,学校考虑得是那么的周到,这条通道正是为了那些残缺的孩子修的,让他们自己就能进教室,走到第一层楼,一副很大的画映入我们的眼帘,那是知名的指挥家“舟舟”,那是在提醒所有的特殊孩子,我觉得对我也是一个提醒,随后,参观了各个教室,使我亲眼见证了残障儿童的困难,他们是“一个孩子一个样”,不同的残障形成了不同的身形与语言方面的异常,但是从这些孩子的身上我却看到了他们真挚的笑容和善良的眼神,一句句“老师好”震撼着我的内心,虽然孩子们有残障,但他们很有礼貌。参观了教室,我们来到走廊的一角,据主任介绍,该校是以工艺美术为特色的,各种障碍的孩子都有自己的一技之长,看着桌上一个个漂亮图案的瓷盘,哪像是有问题的孩子做出来的,真是感叹不已。

参观完学校,接下来就是听王老师的体育课,课堂很简单,但是王老师引入了情景,选用了各种孩子喜欢的教学方法,孩子们都很积极的参与着,高兴着,王老师的耐心讲解,细心的帮助每个孩子,感动着我们每一个教师,听完课后是学校的大课间展示,看着一个个的孩子,我的眼泪在眼睛里打转,我都不敢再看了,是那么的整齐,那么的可爱,一个个动作都完成得很好。大课间完后,是学校的经典诵读展演,让我大吃一惊,

一个正常学校都不一定有那么好的节目,居然从他们这里演出来了,这些都离不开学校的教师和领导,这无不体现该校教师的“爱心、耐心、细心、责任心”。

参观了特殊的学校,特殊的学生,特殊的教师,我为自己能够在这么活泼健康的孩子中当教师而感到满足,顽皮捣蛋算什么、有点小笨算什么,这些不能成为我们苦恼的理由,“爱心、耐心、细心、责任心”更应该是我们这些小学义务教育教师的德能操守,用爱心去点亮每一个孩子。

一年级立定跳远教学反思

————朝阳小学 柏 林————

五月是激情似火的,六月却是收获的。一年级的孩子从20xx年的不知所云到20xx年的有所收获,我的内心是汹涌澎湃的。回顾本学期,我在上立定跳远课时发现,一年级的孩子并不是你想象中的那样“听话”,他们爱玩新鲜有趣味的活动,由于立定跳远上学期已学过,教学内容又枯燥,而我还是按着老办法,先教立定跳远的方法,然后让学生练习,练完以后学生大腿酸痛,走路困难,笑起来小腹疼痛,刚开始时,同学们还能够比较认真地练习,几次下来,学生变“乖”了,有一部分同学开始练习动作变形,边跳边玩,以减少练习后的身体反映程度,我发现后,非常气愤地批评了他们,但从他们的练习情况来看,我知道他们还是不想练。我问自己?也问学生?得到了一些启示,如果多运用游戏与比赛形式进行练习,是不是可以得到好的教学效果。于是,我就让孩子们停下来,说:“我们现在进行一个小比赛好吗?”同学们一听比赛,情绪一下子就调动了起来,连蹦带跳地喊:“好,好。”还有的孩子迫不及待地喊:“进行什么比赛,老师,快点开始呀。”于是我就根据学校场地特点,让学生排成一列横队,以足球场的宽度为距离,比一比,看谁能用最少的次数完成,通过比赛观察,还真没有发现偷懒的学生,效果还真不错。直到下课了,还有的学生围着我,说:“老师,下节课我们还比赛吧。”看着他们灿烂的笑容,我笑了,我也得到了宝贵的经验。

通过上面这个例子的反思,我真正领悟到,同样的一节课,授课的方法不一样,其效果也就不一样。只要老师多动脑,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习、在比赛中学习,那么学生得到的不仅是浓浓的乐趣,而且学到了本领。之后,我开始多与他们进行交流,真正让学生成为自主的学习,让他们不再死气沉沉的被动学习,也就是让孩子在"玩"中乐,在"玩"中学,在"玩"中练,把学习变成一种"享受"。这样既满足了学生的心理,也达到了这节课的目的。希望二年级的他们会更加阳光、自信。同时,我在二年级的教育教学还

要求新求变,与时俱进。

(本期编辑:邵腾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