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艳娟《论语》十则教学反思

《论语》十则教学反思

张广增

《论语十则》这篇课文虽然是经典,但毕竟是一千多年前的东西,对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比较难理解,而且我们的学生文言文基础相对而言是非常薄弱的,所以我在教学中更注重文言基础的传授。

在教学过程中,有以下几点可以肯定:一是教得比较扎实,学生对一些基础的文言知识掌握得较好;二是《论语十则》只是《论语》这部大书的几页,我在教学中尽量做到在有限的时间里拓展学生对这部经典的认识;三是主要采用诵读的方式来教学,学生容易上手掌握,有助于增进他们对课文的理解。

但是,课堂最后的效果还是让我反思了很多。

其一:有人说:“不读《老子》,不知道什么是中国智慧;不读《论语》,不知道什么是中国文化。”而智慧来源于丰厚的文化功底,所以追根溯源,架起文化发展桥梁的是《论语》。而我在这节课上虽然夯实了学生的基础,但是这种对于文学经典中丰厚的文化底蕴塑造不够,没有让学生切身的体会到文学经典的深层魅力,没有更深层的唤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其二:我觉得可以在以后的《论语》十则的教学中增设“课外阅读—课堂展示”这一环节。孩子的能力是不可限量的,加之现在的信息这么发达,很多时候学生从网上、图书馆、阅览室、书店获得知识信息,远远超过老师一言堂所介绍的内容,正所谓“弟子未必不如师”。 可以让学生课前阅读与《论语》有关的资料,可以从网上下载《论语》全文,了解出自《论语》的成语;可以买《论语》一书,把喜欢的名句子抄到笔记本上并作点评;还可以针对《论语》中自己认为不妥的章节,作出点评。老师也可以给学生展示了自己查阅的资料。这样师生合作,加之学生的主动探究,提前预习和学习,将使这十则《论语》学得非常快,非常轻松。阅读可以使他们的基础得到提高,在课堂上老师还可以根据学生掌握的知识面,灵活调节,加入十则之外的内容供学

生讨论,使其吸收更多的知识。

其三:可以加强对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结合课后题的第二题来质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今天是否绝对正确。

其四:可以结合本文语录体散文的体裁,来设置一些对话式教学方式。给学生创设一个情境,让我们的学生穿越回两千年前的春秋时期,当一回孔子和孔子的学生,结合孔子的语录,还原当时的对话环境,结合答语说问语,结合问语补答语。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深入了解课文内容,加深理解,还能够锻炼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能力。

语文教学应以人为本,实验教材正是体现了人文精神,实验教材带来的课外阅读,真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这绝不是光靠课堂上老师讲课能形成的。个性的养成、创新能力的培养,不能来自老师的一言堂,那样只会束缚学生。学生必须从不同作品中,选择适合自己阅读的形式。其次,树立课程大于教材的观念。课程改革提出:活化课程次源,树立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内容。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即语文,生活处处有语文。尤其是中华经典之作,更是多少代人流传下来的不朽的精华,我他一定要继承发扬它,只有阅读,才能使它不朽、永桓。最后,课外阅读能提高人的修养。“知书达理”这至理名言,告诉我们读书能明白事理,会办事,会做人。优秀的作品是生活的教科书,对作品中的人物,我们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自己的人生价值就有了新的上升。

《论语十则》教学反思

王泗建

课程标准规定《论语十则》这篇文章只需一课时,我冥思苦想无论怎么上,一课时是完成不了的,那些编者心里不知是怎样想的,我反正一课时是完不成的。 于是我用了4个课时,将近一个礼拜的课全部花在《论语十则》上了。孔子生平简介介绍;《论语》著作的介绍,从儒家思想谈到《四书》《五经》,从核心“仁”字谈到字词落实;从通假字的解释到孔子思想的分类;从学习的态度讲到学习的方法以及为人处世,接物待人的做人标准。四课时下来,可以说讲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于是胸有成竹地布置了《论语十则》的作业,对学生应该是说一百个放心了。

第二天,语文课代表捧着一大堆的语文作业本放在我的办公桌上,我看着一叠《课堂作业》,心里非常高兴,这一届学生一是按时上交作业,二是没有同学不交作业。这作业的质量肯定是比较高的,这也算是对我这一周课堂教学最好的肯定吧!我心里是这样想的。我放下手头上的其他工作,迫不及待地翻开作业本,带着完全是欣赏和愉悦的心态进行批改。填空,选择正确读音,解释加点的词,找出成语并解释这些都是按部就班的题目,所以同学们做得都非常好,只是少数几位学生错了一二个。但到了第8题,简直是面目全非,自己那种高傲的姿态一下子掉落了万丈深渊。

第6题是这样的:用原文句子填空①《论语》中认为能保持君子风格的一句是那句?42位上交的作业,回答大都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②“士不可以不弘毅。”的原因是什么?回答几乎千篇一律:“重大的责任和遥远的路途。”……假如我们避开题目要求原文回答,同学们的回答几乎是完美无瑕的。但是离我们作业的要求是相违背的,于是我痛下决心,都在此题打上了不光彩的一个“叉”。痛定思痛,寻找原因。其一,学生的粗心大意是造成这题错误的罪魁祸首,没有看清题意,这也许是新初一学生的一大通病。其二本人也存在失误,没有落实文本教育,只知道是孔子核心思想“仁”的夸夸其谈,没有落实要求细则,俗话说:“无以规矩,不成方圆。”让学生还是从细小的习惯做起,从他们擦亮眼睛做起,规规矩矩,踏踏实实做起。

批完作业本,长长地透了一口,此是学生要教师教的根源所在,行文至此,思绪万千,以此记之,望以此为鉴,此可谓是一点教学反思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