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必修一实习教学反思

高一地理实习教学反思

摘要:地理课程是学生认识地理环境、形成地理技能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必修课程。它兼有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的性质,它既与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学科相联系,又与历史、思品等社会学科密切联系,是唯一一门跨文理两大科学部类的学科,地理教学在中学各学科教学中因其独特的性质,使地理教学方式多样化,几乎可以借鉴所有学科的教学模式。这对地理教学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探究式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地理原理和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新课标所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符合新课标所倡导的精神。

关键词:地理;教学;反思;探究

我们06级**专业的学生的实习采取分散实习的形式。于是我找到了我的高一班主任——安徽省**一中的尚**老师。尚老师现在正在带高一班主任,在他的安排下,我跟随李**老师在高一(2)、(9)、(10)、(11)、(13)班实习地理课,同时在11班做实习班主任。

走上实习岗位,挑战真正来临。到了这里,才发现之前在学校为写教案试教而紧张不安是多么的可笑。如果现在回过头去再做这样的事,夸张点说小菜一碟。然而,不容置疑,这些都是必要的,正是由于有了实习前的准备,有了这基础才使现在的实习不那么乱。

经过为期一个月的高一地理实习教学,我发觉地理课程是学生认识地理环境、形成地理技能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课程。它兼有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的性质,它既与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学科相联系,又与历史、思品等社会学科密切联系,是唯一一门跨文理两大科学部类的学科,地理教学在中学各学科教学中因其独特的性质,使地理教学方式多样化,几乎可以借鉴所有学科的教学模式。这对地理教学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关于教学,李老师一开始就和我说了,对于所讲授的知识,自己懂是一回事,表达出来传授给学生是另一回事,而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愿意接受又是一个方面。当我站上讲台上才发现情况的确如此。虽然我觉得我不紧张,教态也比较自然,但是我所表达的与我预期准备的存在差异,课后发现有些小知识点忘了讲,讲课时存在口误。李老师告诉我在第二节课要及时补充与纠正,但是要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不要让学生感觉到你错了,比如说把正确的强调几遍。虽然说有错要勇于承认,但次数多了老师的威信就会下降,学生失去对老师的信任教学也就无法进行下去。而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既避免了这种情况的发生又纠正了错误。这是一种书本上学不到的教学技巧。

然后现在的教学不仅仅要求教师只是简单传授知识,而是要采取新的教学模式,通过在学校的理论学习以及实习这个实践学习,我觉得探究式学习是一种不错的选择,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探究式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地理原理和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新课标所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符合新课标所倡导的精神。不过在真正的教学中,我也发现它有耗时长效率低的缺点。在45分钟内,不可能组织太多的探究活动。一学期36个学时,更不可能堂堂课去探究,否则完不成教学任务。地理教师感觉课时紧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课堂活动太多,课时没办法按时完成。接受式学习虽有弊端,但效率高,尤其学生还要面对将来高考的压力,所以地理教师需要接受式学习来使更多的学生在短时间内受益。因此虽然探究式学习是一种不错

的选择,接受式学习却必不可少。在长时间的接受式学习上实施探究式学习,对学生来说是一种不错的调剂。例如,实验区课堂教学接受式教学多于探究式教学,探究式学习在课后更有用武之地,如地理必修1(人教版)中的问题研究:月球基地、市区与郊区气温的对比、用南极冰山解决沙特阿拉伯的缺水问题等,可以采用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因此我觉得在地理课堂中接受式的学习还是有一定的应用,当然在适当的时候,选择合适的课题,探索探究式学习与接受式学习的完美结合。

此外,教材提供的探究活动素材有限,而且有的操作性不强,很多时候需要教师自己设计探究问题,增加了备课的时间和难度。这对我这样一个实习生来说是个挑战。这要求我加强学习提升业务水平,当然同时,也应有配套的探究素材库供老师们选择参考。这样才能确保探究式学习的真正落实,学生才有更多的动手动脑和学以致用的机会,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地理探究能力。

通过这一个月的实习,我发现良好的师生关系在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现代教育心理学指出,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与课堂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并努力创造“民主、和谐、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要创造这样的课堂教学氛围,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基础。实习期由于学生知道我只是实习老师,心理上首先没有了畏惧感,而我们的年龄差不多,代沟不是很严重,这就有了亲近感。所以整个课堂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进行,学生的大脑皮层活动处于最大程度的兴奋,学生的学习热情被激发,思维的火花被点燃。课堂上十分活跃。和学生做朋友,而不是端起老师的架子,这样学生才愿意配合亲近老师。我想,这也是我实习的一个大收获。现在实习虽结束很久了,但偶尔也会有学生和我联系,这确实也是件比较高兴的事。所以以后当我做一名真正的老师,也要保持这种做法,课堂上当然要严肃有序,课后多和学生接触,了解他们的想法,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

参考文献:

[1] 董根明,曹长德,中学文科教学通论,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第1版

[2] 柳海民主编,现代教育学原理,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第1版

[3] 洪明,张俊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导论,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第1版

[4] 冯忠良,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第1版

[5] 沙润,地球科学精要,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第1版

[6] 伍光和,自然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第4版

[9] 地理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第3版

 

第二篇:高一地理教学反思(12月)

地理教学反思

高一地理组

一堂课下来,教师课前准备的充分不充分,对教学效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新课程理念如何体现出新字,仍然需要我们在工作中不断努力地探索。在不断的反思中深感新课改给课堂带来的实效,实惠,但同时也发现其存在一些瑕疵。以下是自己的几点观察和教学反思情况:

一、在新课程中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在新课程的课堂的探究活动过程中,让学生充当探讨问题的主人。使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从思维的角度讲,学习过程是一种具备发散性和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需针对不同情况做出适时反馈,引导使之朝有利于知识构建的方向发展。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供互相交流的机会、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培养某些能力,而且可以使学生自己感悟出其中的道理,从理性知识上升到感性知识,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以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在新课程中多媒体技术成为学习的平台。

在课堂的探究活动过程中,让学生充当探讨问题的主人.从引导者到组织者的转变,使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从思维的角度讲,学习的过程是一种具备发散性和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对不同情况做出适时反馈,引导使之朝有利于知识建构的方向发展.因为新的知识被赋予新的背景,学生的兴趣被激起,探究心理得到加强,进一步有利于问题的形成,使学生达到想学的境界。

三、在新课程中教材成为教学的辅助

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掌握与之有关的地理知识,才能驾御整个课堂,因此教师必须针对每节课的内容,吃准,吃透,吃深教材,并且还应该掌握与之有关的,相关联的本学科或相邻学科的知识,将其适度且充分的链接到整个教学环节中,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认识到应该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四、在新课程中探究式学习的不足

探究式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地理原理和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新课标所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符合新课标所倡导的精神。但它也有耗时长效率低的缺点。在45分钟内,不可能组织太多的探究活动。一学期36个学时,更不可能堂堂课去探究,否则完不成教学任务。地理教师感觉课时紧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课堂活动太多,课时没办法按时完成。接受式学习虽有弊端,但效率高,尤其就;;实际而言,我们基本上是大班教学,需要接受式学习来使更多的学生在短时间内受益。因此高中课改不应排斥接受式学习。据了解,实验区课堂教学接受式教学多于探究式教学,探究式学习在课后更有用武之地,如地理必修1(人教版)中的问题研究:月球基地、市区与郊区气温的对比、用南极冰山解决沙特阿拉伯的缺水问题等,可以采用探究式的学习方式。

同时,教材提供的探究活动素材有限,而且有的操作性不强,很多时候需要教师自己设计探究问题,增加了备课的时间和难度。于是出现了“探究”在公开课、“接受学习”在平时的现象。要改变这种局面,既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加强学习提升业务水平,同时,也应有配套的探究素材库供老师们选择参考。这样才能确保探究式学习的真正落实,学生才有更多的动手动脑和学以致用的机会,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地理探究能力。目前一线教师最需要的是有实际指导意义、可操作性强、适于大班制的地理活动素材及辅导资料。

五、在新课程中自身的要求

教师应重视对教材和学生的研究,在充分理解新教材的特点,领会新大纲要求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合理的课堂结构,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使课堂教学环节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教材教法寓于一体,教师和学生珠联璧合。在教学过程中,可通过“提出目标、展示问题、独立探究、组织讨论、练习检测、矫正反馈、总结目标”这种教学结构模式来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学生最大限度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处于积极思维状态,都能得到知识能力方法态度等方面的培养。

地理课堂教学的过程,教学方法应该在传统教法上有所创新,以促进学生的全程参与,教师应善于换位思维,“知学生所思所想”,从

学生的角度提出问题,对学生在课堂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有超前的预测,准确的判断。同时应瞄准“知识的发散点,能力的发展点,问题的关键点,教材的重难点”,创设问题情境,顺着学生的学习思路,因势利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