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隆中对》教学案

第21课《隆中对》教学案

濮水柔情

【课时安排】:二

【累计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翻译文言文,了解文章大意。

2、朗读文言课文。

3、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

4、了解诸葛亮的卓越才能。

【教学重点】:

1、朗读文言课文。

2、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

【教学方法】:讲读法

【教 具】:小黑板

【问题预设】:

这篇文言文涉及许多历史人物,字句较难,学生理解有一定难度,怎么讲好这篇名文呢?新课标要求教师树立大语文的教学观,即以人为本、促进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学生是学习主体的学生观;发挥师生两个主动性、创造性的教学观;开放的、与现实生活和儿童实际紧密联系的大语文教育观。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的探究式学习,我决定一改以往的逐字翻译的传统讲法,从启发学生根据课文弄清历史人物的身份、关系入手,进而理解课文,了解诸葛亮的远见卓识。

【教材解读】: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三国演义》开篇道:“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青山依旧夕阳依旧,英雄生命已逝,但却活在后世人的记忆里,诸葛亮就是这样一个英雄。今天,我们要通过《隆中对》这篇文章来了解他。

二、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1.陈寿所著《三国志》,与《史记》《前汉书》《后汉书》合称《四史》,南北朝时宋裴松之为它作注,亦颇有名。

2.“对”,对策。古代臣子回答君王所问的政治、军事、经济方面的策略叫“对策”。《隆中对》是汉献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十月刘备第三次访问诸葛亮时,诸葛亮针对刘备所提的问题陈述其对策,当时诸葛亮只有26岁。此后,诸葛亮即出山辅佐刘备,做刘备的军师(后为丞相),帮助刘备建立蜀汉政权。

三、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在听课时画出自己不认识的字,并结合注释及工具书掌握下列生字、通假字的音、形、义。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划分朗读节奏。(完成课后练习题一)

4、齐读课文。

四、课文分析:

(一)、疏通文意。

1、请学生翻译第1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躬]亲自。[陇亩]田地。[好]喜欢。[每]常常。 [时]当时。[莫之许]就是“莫许之”。许,承认。 [友善]友好。 [信然]确实这样。

2、请学生翻译第2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屯】驻军防守。 [器]器重、重视。【谓??曰】对??说。 [与俱来]与(之)俱来。俱。一起。 [就见]到那里拜访。就,接近,趋向。[屈致]委屈(他)召他来。致,招致,引来。[枉]委屈。[驾]车马,借车马指刘备。[顾]拜访。

3、请学生翻译第3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由是]因此。[遂]于是,就。[诣]去,到。这里是拜访的意思。 [凡]总共。.[乃见]才见到。 [因]于是。[屏]这里是命人退避的意思。 [汉室]指汉朝。[倾颓]崩溃、衰败。 [奸臣]指董卓、曹操先后专权.[窃命]盗用皇帝的命令。 [孤]古代王侯的自称。这里是刘备自称。[度德量力]衡量(自己的)德行(能否服人)估计(自己的)力量(能否胜人人 [信]通“伸”,伸张。 [遂]就。[用]因此。[猖獗]这里是失败的意思。 [已]停止,罢休。 [计]计策。[安]疑问代词,怎么。

4、请学生翻译第4段到完,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已来]已,通“以” [不可胜数]数也数不清。胜,尽。 [众寡]人少。意思是兵力薄弱。 [非临?,抑亦]不仅??而且 [谋]筹划(得当)[挟]挟持,控制。[令]号令。[诸侯]这里指当时割据一方的军阀。 [争锋]争强,争胜。 [国险而民附]地势险要,民众归附。 [援]外援。[囹]谋取。 [利]物资。[尽]全部取得 [此用武之国]这是用兵之地。意思是兵家必争之地。[殆]大概。[资]资助,给予。 [险塞]地势险要。 [天府之土]指自然条件优越,物产丰饶,形势险固的地方。 [因]依靠。[成]成就,创建。 [暗弱]昏庸懦弱。 [殷]兴旺富裕。[存恤]爱抚、爱惜。 [胃]后代。 [信义]诚信仁义。[著]显明。 [总揽]广泛地罗致。揽,这里有招致的意思。 [岩阻]险阻,指形势险要的地方。 [戎]古时对我国西部各族的称呼。 [夷越]这里泛指我国南部各族。 [修]治理。[政理]政治。 [身]亲自。 [箪食壶浆]用箪(盛着)粮食,用壶(装着)酒水。“箪”和“壶”是形容词作状语,表工具。箪,用箪。壶,用水壶。 [诚如是]确实

像这样。 [日]一天天。

(二)、词语积累:

1、一词多义:

谓 认为 谓为信然 对??说 谓先主日

已 停止 然志犹未已 通“以”自董卓已来 已经 已历三世

信 确实 谓为信然 诚信 信义著于四海

同“伸”,伸张 欲信大义于天下

然 这样 谓为信然 但是 然志犹未已

用 因此 遂用猖獗 利用 贤能为之用

运用 此用武之国

2、词性活用

箪 用革 名词作状语 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壶 用水壶 名词作状语

3、通假字

信,通“伸”伸张 欲伸大义于天下

已,通“以” 自董卓已来

3.句式

(1)判断句。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2)省略句。君与俱来。

(3)倒装句。时人莫之许也

五、布置作业:

研讨与练习二

第二课时

一、齐读课文。

二、难点探究:

1、要求学生找出文中所有的人物名字。

明确:亮、管仲、乐毅、崔州平、徐庶元直、先主(刘备)、董卓、曹操、袁绍、孙权、高祖、刘邦、刘表、刘璋、张鲁、关羽、张飞

2、如此众多的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他们的身份、地位是怎样?请同学们分成四人小组,探讨这个问题,记得提供原文根据。

明确:诸葛亮:隐居隆中,种田人。(“亮躬耕陇亩”)

管仲、乐毅:春秋战国有名的将相,辅佐国君成霸业,诸葛亮自比二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崔州平、徐庶元直:是诸葛亮的朋友(“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先主(刘备):是帝室的后代,其父中山靖王刘胜是汉景帝刘启的儿子,以光复汉室为由屯兵新野,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为什么?请在原文中找答案。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短浅,遂用猖撅,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

董卓:杀死东汉少帝刘辩,独掌大权,导致天下大乱。(“自董卓以来??不可胜数)

曹操:开始没有名声,兵力也弱,现在有百万军队,挟持皇帝号令诸侯。(“曹操比于袁绍??挟天子而令诸侯”)

袁绍:汉末冀州牧,几十万军队与几万人作战,大败(老师补充官渡之战)。 孙权:继承父兄之业占据江东,是江东之主。(“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高祖:刘邦,西汉开国皇帝。

刘表:荆州牧

刘璋:益州牧,昏庸懦弱。(“刘璋暗弱”)

张鲁:占据汉中,在益州的北面,国富民强却不知爱惜。(“张鲁在北,??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关羽、张飞:师补充:是刘备的手下。(“关羽、张飞等不悦??羽、飞乃止”)

3、人物的身份、地位现在都清楚了,问问学生,对于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的刘备来说,哪些人特别重要?

明确:曹操和孙权、刘表、刘璋、张鲁

4、学生交流所找的地名,根据课文,分析当时情形。(这部分以学生分组讨论为主,需要老师的引导)

明确:博陵、颖川、新野、江东、荆州、南海、吴公、巴蜀、益州

⑴、博陵、颖川:分别是崔州平徐庶的家乡。提一下即可,古人常将家乡缀在人名前面。

⑵、新野:刘备屯兵之所。为什么刘备会屯兵这里?他怎么会见到诸葛亮?用文中话回答,并解释清楚。(这个问题有助于理解课文第二、三段) ⑶、江东:孙权占据的地方。

⑷、荆州:北面靠着汉水、沔水;东面与吴会相连,西面与巴郡蜀郡相通,是大家都要争夺的地方。(北据汉、沔??此用武之国)

⑸、益州、地势险要,土地肥沃,自然条件优越。

5、诸葛亮为刘备提出了什么策略?(要有原文根据)

曹操:今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民附,任用贤能可援不可图

刘表:据荆州用武之国,却不能守。

刘璋:据益州险塞,暗弱

张鲁:在益州之北,民殷国富却不知存恤。

6、诸葛亮替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是什么?

明确:诸葛亮替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是“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7、诸葛亮为达到这个目标提出了什么战略方针?根据是什么?

明确:内政和外交方面应遵循的方针是:“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诸葛亮先论述了占据荆州的必要性,“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再论述占据荆州的可能性,“其主不能守”。又论述了占据益州的必要性,“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最后论述占据益州的可能性,“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三、赏析本文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学生细细体味,同桌之间交流。)

明确:从各个方面描写刻画诸葛亮这个中心人物,是本文最主要的写作特点。开头一段写诸葛亮,从正面写他的非凡抱负;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则从侧面来写。刘诸问答从正面通过人物自身的语言塑造形象,充分表现诸葛亮的天才预见,而刘备三顾茅庐、密谈后“与亮情好日密”、关张不悦、刘鱼水相答都从侧面表现诸葛亮的非凡才能。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照应,使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更丰满。

四、课堂小结:

本文自始至终围绕着隆中对策这个中心,围绕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进行叙事议论,层次极为清晰,结构十分谨严,语言概括精练,人物形象丰满,五百余字的篇幅,内蕴极丰,言简意赅,是史传中的精品。让我们悉心品味《隆中对》,汲取史学文学精华;用心解读诸葛亮,树远大志向,成有用之才。

五、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一、三

2、课外阅读《三国演义》,对文中涉及的人物进行了解。

板书设计:

明察天下形势 曹:不可争

孙:不可图

荆、益二州:可争、可图

“隆中对”三步走战略:

主攻荆州——夺取益州——联吴灭曹统一全国

【教学后记】:

 

第二篇:隆中对教学案3

隆中对教学案3

隆中对教学案3

隆中对教学案3

隆中对知识点整理

(1)读一读写一写

好(hào)为 乐(yuè)毅 诣(yì) 屏(bǐnɡ)人 倾颓(tuí) 度(du?)德量力 存恤(xù) 胄(zh?u) 箪(dān)食壶浆 屯(tún)新野

(2)通假字

欲信大义于天下 【“信”通“伸”,伸张】

自董卓已来 【“已”通“以”】

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阙”通“缺”,缺点】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简”通“检”,挑选】

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有”通“又”】

(3)词类活用

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 【名词作动词:用箪盛,用壶装】

(4)一词多义

已【a.停止:然志犹未已 b通“以”:自董卓已来 c已经:今操已拥百万之众】 遂【a.就:由是先主遂诣亮 b因此:遂用猖蹶】

因【a.凭,凭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b于是:因屏人曰】

为【a. 动词,吟诵:好为《梁父吟》 b判断词,是:谓为信然 c.表被动,被、替:贤能为之用 d.动词,作为: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于【a.连词,跟、和: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b介词,在:欲信大义于天下 c.介词,向: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

将【a将领:则命一上将 b调动,率领:将荆州之军 c君谓计将安出】

(5)古今异义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古:常常; 今:每当】

此人可就见 【古:接近,趋向; 今:副词,表结果】

将军宜枉驾顾之 【古:拜访; 今:照顾,回顾】

主上蒙尘 【蒙受风光,专指皇帝遭难出; 今:蒙上灰尘】

遂用猖獗 【古:失败; 今: 猖狂】

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古:一天天; 今:太阳,天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