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教学设计及反思

《假如》教学设计

土山镇中心小学 王风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良、食2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启发关爱他人、关爱生活、关爱环境的愿望。

教学重难点:

1、认识生字,会写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通过朗读启发学生关爱他人、关爱生活、关爱环境的愿望。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国学经典三分钟:

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

二、导入:

1、上课之前呢,大家都听说过神笔马良的故事,现在请你说说“你喜欢马良吗?为什么?”

2、是啊,马良用神笔为老百姓做了许多的好事。你想不想也有一枝马良这样的神笔呢?

3、有一位小朋友也非常渴望拥有一枝马良的神笔,来实现自己心中的愿望,她把自己的心愿写成了一首诗,题目就叫做假如,我们一起来把课题读一读吧。

三、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老师提要求:1、读准字音,不认识的字可以请教同桌。2、标出文章一共有几个小节。

2、玩游戏,检查生字。

同学位喜欢喜羊羊吗?那咱们来帮喜羊羊他们摘苹果吧?

师出示生字,学生开火车读生字并组词。

3、生字宝宝藏在词语当中你们认识吗?

学生各种形式读词语(齐读、老师挑读)。

4、老师来考考大家猜一猜这是一个什么字?师出示图片“食”的甲骨文、金文、楷书,学生依次猜字。然后用“食”扩词。

5、指导书写“食”。

“食”的“人字头”写得要像大伞一样;“竖提”要写正;最后一笔是“点”要向

外伸展。

“食”去偏旁组成的新字是“良”。学生观察两字的不同(最后一笔同),然后对比书写“良”。

写完后学生自评,按照老师要求写的画圈,不满意的再写一个。

四、再读课文,深入理解。

1、现在我们把刚才读过的词语放在课文中,同学们边读课文边想:小作者用马良的神笔画什么?是为了帮助谁?

2、你有喜欢的小节吗?把喜欢的小节多读几遍。

指生读第一小节,其他同学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学生交流仿佛看到了什么

师总结:是啊,有了这个红红的太阳,小树长得多好,多快乐!想到这里,小作者不仅有些兴奋,你能读出高兴的心情吗?

指导学生朗读第一小节,要读出高兴的心情。

朗读第二小节:

现在这棵小树在温暖的阳光照耀下已经长成了一棵大树,瞧,小鸟一家就住在这棵树上,鸟妈妈很早就出去寻食了,可现在还没回来呢,请拿起你手中的神笔,为小鸟画些谷粒吧!小鸟有了谷粒,你的心情怎样呢?带着这种喜悦来读这个小节吧?

第二小节学生采取齐读、男女对读的方式来读。

同学们,想想看,小诗人还想帮助谁?还想用马良的神笔给谁画什么?请大家自由读课文。

老师提示背诵课文。

最后一个小节的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

小作者还有好多好多的愿望。

五、拓展延伸

1、我们来看,小女孩的心愿都是什么?你喜欢这个小女孩吗?为什么?(善良、乐于助人、有爱心)你是一个善良的孩子吗?请看图片(师出示贫困山区学习学习的图片),学生看图片后联系自己的生活进行句子训练:

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我要给____________。

2、老师又给大家带来一篇文章,读《香香鸟》139页《萝卜回来了》,思考萝卜为什么回来了?

六、作业布置

你的愿望是什么,回家说给爸爸妈妈听。

《假如》教学反思

土山镇中心小学 王风

《假如》这一课借“马良的神笔”,表达了对小树、小鸟、残疾人的发自内心的关爱。这些关爱显示了儿童一颗纯真无暇的心,与孩子们的生活实际很近,所以最容易引起同学们的共识,特别是课后的省略号更给大家提供了无限遐想的空间,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假如我也有这样的一枝神笔,我会……

儿童充满了想象力、创造力,他们希望认识社会、改造自然。在儿童的心灵里,有着赤子般的真情,有着火山喷发般的力量。虽然他们往往只能“假如”,但是这些“假如”都是他们对生活、对大自然的独特认识,是他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在开课之前,我们一起听了神笔马良的故事,我就问:你如果有这样一支神奇的神笔你会做什么?他们都说了一些自己的需求。在课堂上,我提了同一个问题,并大胆的鼓励学生,结合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感受写出自己的想法、看法,让学生仿照课文的结构,发挥想象,编写一段诗歌,当了一回小诗人。这时孩子们的答案就不一样了,说明他们有了感触,都想给别人带去帮助。

长期这样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就能充分的发挥出来,学生的写作能力,也将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只要老师在教学中,巧用课文的内容,把握好的时机,提供好的方法,学生的写话水平,在不知不觉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第二篇:克与千克教学设计及反思

克与千克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材分析:

“克和千克”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内容,本课是建立在学生已初步知道物体有轻重的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既是要求学生掌握质量单位和进率,同时又为今后学习“吨的认识”作铺垫。本课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初步建立1克与1千克的质量观念。在日常生活中,学生直接或间接地接触过质量问题,对表示物体轻重已经有所了解,无数次地实践过,但缺乏对这些单位的具体感知,大部分学生对克与千克的质量观念比较淡薄,况且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仅靠观察得到,更多的需依靠肌肉感觉来感知,同时农村学生对旧制重量单位:斤两比较熟知,因此,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克和千克质量观念的建立具有一定的难度。教学的难度较大。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克。

2、 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了解用天平和台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感受1克和1千克的实际质量,建立1克和1千克的实际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3、 通过从实际生活中引出质量单位的观念,让学生认识到质量单位与生活是紧密联系的,在生活中非常有用的。

教学重点:

1、 掌握质量单位:克、千克。

2、 掌握克和千克的换算关系:1千克=1000克。

教学难点:

建立克和千克的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主题课件,一个2分硬币,羽毛球,乒乓球,1千克的盐, 500克的砂糖。天平、盘秤、电子秤、弹簧秤等。课前要求学生准备重50克、100克、500克、1千克的物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1、(出示主题图)说一说:哪些物体轻,哪些物体重?

生答:饼干轻,豆油重

2、掂一掂:一支铅笔和文具盒,一张纸和数学课本,让学生说说有什么样的感觉。

3、从刚才的实践得出结论:物体有“轻”有“重”。提问:你在家里听大人说过物体的轻重吗?怎么说的?学生回答:XX斤、XX两、XX克、XX千克。小朋友们真了不起,不过斤、两是旧制重量单位我们现在不学习它。

今天我们学习,板书课题:克和千克

二、实践操作、形成观念。

1、大屏幕出示主题图,引出质量单位。

观察主题图:

(1)请同学们再仔细观察这幅图画,图中的小朋友和阿姨在说什么?

生答:苹果多少钱一斤?苹果有多重?苹果有多少克?苹果有多少千克?

(2)画面中的小朋友在说什么?

生答:一盒饼干110克,一桶豆油5千克。

(3)前几天,老师让大家广泛收集、调查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物品的质量,我们现在来交流以下好吗?

生答:我发现火腿肠一根是45克,我的体重是30千克,我的体重28千克??一袋大米是25千克、面粉50千克、方便面有50克、有100克的、牙膏是90克,??

师:同学们发现这么多呀,真了不起,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有的后面带:“克”,有的后面带“千克”。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和千克单位来表示。

同学们说得真好,观察真仔细。只要我们处处留心观察,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我们会学到很多知识,

2、千克的认识。

(1)提问:通过调查我们知道了一些物品的质量,你们知道1千克有多重吗?找出自己带来的重1千克的物品,说说你怎么知道这包物品的质量是1千克?

(2)用掂一掂、拎一拎的“方式”体验1千克的质量。

(3)同学间交换带来的重1千克的物品,掂一掂丰富对1千克质量的感知。

(3)估一估:你身边那些物体有1千克,1千克重的本子大约有几本?同学们相互交流。 师:你想知道你估计的准不准吗?用什么方法来验证?

(4)认识和使用各种秤。

(5)实验活动:秤一秤估计的物品。

3、克的认识

(1)认识天平:告诉学生,当砝码和物体质量相等时,指针正好指向“0”

(2)你们知道1克有多重吗?出示羽毛球,乒乓球,2分硬币等物品,猜测哪样东西的质量是1克。

用天平验证。

(2)掂一个2分硬币的质量,体验1克有多重。想一想生活中哪些东西的质量大约是1克?同学交流。

(3)感受和估计数学书的质量以及50克、100克、500克有多重。

(4)用天平验证。

4、进率教学

(1)你觉得克和千克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猜测。

(2)使用盘秤验证。一袋盐重多少千克,1袋砂糖重多少克?

生答:一袋盐重1千克,1袋砂糖重500克

师:两袋砂糖正好是多少克,即:多少千克。

生答:两袋砂糖正好是1000克,即:1千克。

得出:1千克=1000克

5、小结:

生活中什么时候用克作单位比较合适,什么时候用千克作单位比较合适?

生答:比较轻的用克作单位,比较重的用千克作单位。

三、巩固练习,应用拓展

1、在( )里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书本P89第4题。

2、看清数据和单位在括号里填上“>”“<”“=”

书本P89第5题。

3、老师课前带来的东西,哪些用克作单位,哪些用千克做单位比较合适?你发现了什么? (使学生明确:判断物体轻重不能简单地根据物体所占的空间大小。)

4、1千克的铁和1千克的棉花谁重?为什么?

让学生在争辩中明确:两样物体的质量都是1千克,所以一样重。

四、全课总结。

今天你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明白的?课外问老师好吗?下课。 教学反思

对如小学二年级的小朋友来说:1克有多重?1千克有多重?确实较难掌握。教学时教师也很难把握,所以教学时我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所列举的例子都是学生经常能接触过的,看得见,摸得着的。通过师生共同努力,充分的准备了教具、学具和实物,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学生通过估一估、掂一掂、称一称、比一比、说一说等活动,感受物体的轻重。学生亲身经历了1克、几克和1千克、几千克的实际质量,这种感受和所产生的内在的知识层面不是教师讲解、灌输能让学生得来的,而是学生亲身体验到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以“动手”的方式学习,而不是“听和说”的方式来进行学习活动。这样他们不仅理解了“克”“千克”的正确含义,更重要的是通过实践活动掌握了:发现、认识、理解数学的一般方法,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索意识和创新精神。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课堂效益到得明显提高。

相关推荐